上海世博:人类城市时代的约会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8:18

中国馆的最后冲刺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文森特·冈萨雷斯·洛塞泰斯有次坐飞机到上海,下飞机时机长突然问,“秘书长先生,上海世博会到底什么时候开幕啊?”

洛塞泰斯回答,5月1日。这位机长笑着说,“我每次执飞上海的航线,都能在空中看到中国红色的展馆,我参观的次数大概比您还多呢。不过等到世博会开幕之后,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地看上一次。”

本刊记者要比这位机长幸运,3月29日,记者专访了上海世博会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脚踏实地’地进入了中国馆内部。

进入中国馆,须首先通过安保人员的防线,再经过地方馆施工现场。在地方馆场地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布展现场都在忙碌,声音噪杂。一个地区馆的外围护栏挂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条幅:“奋战三十天,为中国争光”。

进入中国馆国家馆内部,在监控室旁登上楼梯,就到了二层的中国馆部办公区,像是在金字塔内部的迷宫中行走,本刊记者发现所有的办公室都没有窗户。

这里的位置实际上是国家馆大台阶的下面。很少有人会想到国家馆南方入口9米高的大台阶下会有一个办公区域,上百位中国馆部的办公人员在此间日夜忙碌。

2月8日,中国馆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施工,建筑部分宣布竣工。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其中国家馆高69米,为地下一层(局部二层),地上六层,记者进入的就是地下“局部二层”的这一部分。

毛竹晨告诉本刊记者,“中国馆国家馆处于布展的最后冲刺阶段。在4月20日预展之前,布展与调试会最终完成。”

她说,“现在的时间点,工程该解决的难点都已解决了。现在中国馆部所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把参观者照顾好。要让普通参观者与贵宾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5月1日后,中国馆每天开放13个小时,早上9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中国馆限于容纳能力,参观将全部采用预约方式,观众进入世博园后,可在设定的23个预约点预约。每一天参观人数不超过5万。这意味着在世博园正式开放的180天内至少7000万的参观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进入中国馆国家馆内参观。

毛竹晨表示,中国馆已决定延展至一年时间,所以上海本地观众可以从容选择参观时间。

世博会开幕后,进入中国国家馆,观众将会看到一幅128米长的多媒体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百米长的银幕曲折蜿蜒,中国馆共使用十几台投影机投射影像,图像效果接续流畅。

在多媒体影像《清明上河图》的制作过程中,中国馆部邀请国内的众多专家,为这幅电子画作提意见。来自开封市的专家细致到发现画面中的灯笼形状不符合历史原貌。现在这些问题已一一解决。“多媒体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实现了设计理想,并且超越了理想。”毛竹晨点评。

上海世博会官网3月29日消息,自4月20日开始的世博园区试运行,已由原定的5场增为6场。4月25日,将举行最大规模约50万人次的综合演练。这一人数与预测的世博会日常接待人数持平。

3月28日,上海外滩历经近3年改建全面竣工。“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它承载着上海开埠近170年的历史,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在外滩重新开放的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致辞称,实施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将促进浦江两岸的功能转变,优化上海中心城区交通结构,以更亮丽的新貌迎接世博会。□

 

《瞭望》文章:世博盛会:过载人流的现实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3月23日、24日,本刊记者冒雨进入世博园。虽然,在每个安检口只有二三十人排队安检,但记者感觉在安检口的等待时间“漫长”。这种心理感受随着上海当地天气的转暖,至盛夏时节(那时正是世博会的参观旺季),游客的心理适应力注定要接受考验。

2005年在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打破了历史上参观人数的纪录。在那一届世博会上,由于人数超过世博园区规划容量,炎热天气里排队上厕所的游客苦不堪言。正是基于这一经验,上海世博会在总体规划之时,特别强调在游客入厕、交通、就餐这些小问题的人性关怀。在世博轴不到百米之距内有多个厕所设置,同时,连男女上厕所时间的不同,规划师也有细致考虑。

但上海世博会与历史以往的世博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是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举办的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盛会。它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从民族心理出发,从北京奥运会后主体育场“鸟巢”所在场馆区成为游览胜地的经验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人集体向往的地方,并很有可能打破7000万人次的设计参观量;而其中的中国馆更是万众瞩目之地。

在本刊采访世博会各级规划、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感受是,与人们良好的预期不同,工作人员普遍对世博会“热点馆区”承受过载人流的状况与结果有所担忧。

在此情况下,中国馆日前已宣布采取预约方式。进入世博园区后,观众可以在23个预约点预约,如果幸运,他可以成为一天中得以进入中国馆的五万名游客中的一个。然而,世博园平均每天入园人流量是50万。

为此,中国馆部宣布,中国馆将延展至一年。上海及邻近地区观众可以从容选择参观时间。中国馆也将永久保留。同时,世博会管理部门将开放网上世博。有识之士还提出,中国也应该像日本一样,多次举办世博会。

与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人都想进入奥运主体育场的梦想与现实相同,大量观众可能最终无法进入中国馆——这就是公众、世博园管理者以至国外来宾,应当认清并接受世博盛会期间这一注定的遗憾与现实。□

 

《瞭望》文章:“城市最佳实践区”诞生记

当人类半数以上人口寓居于城市之时,有着160年历史的世博会,史无前例地在上海开辟了一个专属于城市的“分享区”。它将向人类的“城市时代”描绘了怎样的未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春季的上海,风杂细雨,乍暖还寒。本刊记者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浦西片区内看到,户外施工的工人并不多。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在紧张地进行室内装修布展。

站在黄浦江边的全球城市广场中央,黄浦江对岸的中国馆在雨中清晰可见。世博会期间,参观者将从江边的码头上岸,通过全球城市广场,走进上海世博会的独创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

“目前‘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工程建设都已经完成。”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对本刊记者说,“布展工作正在进行,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希望4月10号前能够全部收尾。”

在这个占地面积15公顷,占世博园区总面积不到3%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将有全球80个城市与公众分享它们在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

“全球80个城市案例汇聚到一起进行展示和深度交流,这是以前世博会没有的。”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对本刊记者说。从2001年下半年起参与上海世博会申办,到2007年5月应邀担任“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经历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酝酿、筹备和诞生。

2008年联合国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报告称,到2008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1/4都在中国。

唐子来说:“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由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案例,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世博园里的“小世博”

2001年下半年,唐子来到上海“申博办”,参与世博会筹备工作。2002年3月,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到上海听取申博陈述报告时,作为九位陈述人之一,唐子来向国际展览局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规划设想,包括世博园区的选址、场馆布局、周边交通组织、场馆后续利用等方面。

“世博会申办的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办博方案’,‘办博方案’中的设想和现在的园区规划是不完全一样的。”唐子来回忆说,“我们进行了国际招标,邀请了国际上8家顶级事务所提供方案。当时有三点考虑,第一,国际展览局的主流是欧洲国家,所以我们要选一家欧洲事务所的方案;第二,这个方案本身要有一些亮点;第三,方案要契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唐子来回忆,经过招标,最终选择了一家法国事务所的方案。这个“法国方案”中提出,在世博会规划区内建设一个“城市实验区”(urbanlaboratory),进行城市旧区改造和再生的实验,邀请一些国际著名建筑师提供方案,在世博会期间作为展品让参观者参观,世博会之后可以出售。

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权。

根据国际展览公约,一国在正式举办注册类世博会5年前,必须向国际展览局提交“注册报告”。只有在“注册报告”获得通过后,举办国方可在法律上具备举办一届世博会并向国际社会发出参展邀请的资格。

唐子来回忆说:“我参与了世博园区规划部分的编写。‘注册报告’草案中仍然提出要搞‘城市实验区’,国际展览局听取了国际社会的各方意见,给我们反馈,说这个项目是好的,但是建议把‘城市实验区’改个名称,叫‘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唐子来看来,“实验区”与“实践区”,两个名称一字之差,反映的观念不一样。“在我看来,我们一开始想搞一个国际大师的‘秀’(show),这并没有错,也是亮点,因为以前的世博会没有做过。而国际展览局认为,世博会不是‘秀’,而是‘分享’(share),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大家是来交流的,而不是让某一个国际大师来‘秀’什么东西。实验区展示的是一种实验项目,可能也反映了未来的趋势,但只表达了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对未来的看法;实践区展示的是已经取得成效,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实践。‘最佳实践’(bestpractice)是国际通用的说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好的案例来分享、推广。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我们做一个‘城市实验区’,最多是几个建筑师在‘秀’,现在是80个城市案例在‘分享’。某种程度上,‘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是一个小世博会。”

2005年12月1日,中国政府提交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注册报告》在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正式迈入实际推进阶段。此后,“城市最佳实践区”从7个汉字,一步步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独创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