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党争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5:10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规则确立和规则破坏之间的斗争一直没有停过。规则虽然能够被全体人类所公认,但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总有少数人利用武力和智谋,置身于规则之外。这少数人就是社会的特权阶级,他们是国王,贵族,宗教领袖和各级官员。这少数人都是阶级制度的产物。
阶级制度把全部落的人一共分成贵族、世族、与平民等阶级。贵族阶级是特权阶级,地位非常尊贵,是农田、土地的地主。他们把土地提供给平民耕种,再向平民收取租税。世族阶级的地位是介於贵族与平民之间,与贵族不属于同一个系统。他们有可能是平民出身,透过能力的表现,或勇士的事迹而由贵族授权,成为世族。世族阶级可享有部分特权。平民阶级则是付出劳力以换取生活所需的阶级。平民向贵族取得用来耕作或建造家屋的土地,然後在农作物收成的时候纳贡(即缴交一部份收获)给贵族做为取得使用权的租税;而贵族则必须代表属下的平民主持仪礼或处理纠纷等,并负责处理部落中的各种公共事务。这三个阶级在神话或传说中,各有其不同的祖先来源的传说,藉由这种神话传说,社会才得以长期维持其严格的阶级社会制度,使各阶级的後代会一脉相承其各自传承的角色。古代波斯、印度、埃及等国家有所谓的Castes(僧侣阶级),还有欧洲等国叫做Eastates的,都是阶级制度的表现。
中国自上古时代开始,家族主义逐渐发达起来。家族主义是一套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周朝是我们历史的成年期,我们的文化也就在那时定型了。当时的社会组织是封建的,而封建的基础是家族,因此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便以家族主义为中心,一切制度,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等等,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经历了尧舜禹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国家的政权都掌握在贵族手中,如尧舜时代的四岳,周朝初期的二伯,到了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也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齐国的国氏家族、高氏家族、崔氏家族,庆氏家族。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晋国的栾氏家族、郄氏家族,胥氏家族,原氏家族,范氏家族,荀氏家族等,楚国的昭氏家族、屈氏家族、景氏家族等。
四岳是尧舜时代的四个部落的首领,尧舜禹这几位首领的和平交班也是经过“四岳”这样的各地方首领协商的。据史料记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方法不凑效,也是因为“四岳”这样的各地方首领不满才被治罪。于是禹才有机会出头,治水成功。而在禹治水过程中,肯定也是得到了“四岳”这样的各地方首领的支持。所以,舜在年老之时,找“四岳”这样的各地方首领协商下一代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人推举大禹,禹才当上首领。
周朝二伯就是周公和召公。周公我们在第二章介绍过,代君王行使国家职权,召公在当时跟周公并称东西二伯,可见权利相当。他们说话连周天子也只有听的份儿。
周朝克商之后分封诸侯,建立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在本国之内为大宗,大夫为小宗,这样层层分封,各在其位,“子子孙孙永宝用”。这种贵族政治持续了四五百年,到了春秋的时候,群雄并起,乱世中传统文化强“家”的观念,同时弱化了家与外界的联系,所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观念淡薄。深远的家文化使血缘和亲缘关系成为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氏族迅速崛起,家族掌握国家政权的现象比比皆是。
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崔氏家族、庆氏家族作为大家族也是参与政务的。
举个例子,历史上有名的“崔杼弑君”就是说的崔氏家族。
这是一起因为美色引发的动荡。这一年的春天,齐国对鲁国发动军事行动,领兵元帅就是崔杼。鲁襄公很担心,立刻到晋国求救。不过,鲁国的大夫孟公绰却不以为然,建议鲁襄公不要太担心。为什么呢?孟公绰说:崔杼马上就会有重大行动,他的心病不是我们鲁国,而是齐国。他一定急于赶回齐国,不会对鲁国形成危害。果然,齐国的军队没有什么有力的行动就撤回去了。
崔杼是齐国的权臣,他的心病到底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头说起。齐国的一个大夫叫棠公,他去世的时候崔杼前往吊唁,为崔杼驾车的是东郭偃,而东郭偃的姐姐就是棠公的夫人棠姜。棠姜是个美人,崔杼一见钟情,立刻催促东郭偃为自己把棠姜娶来。东郭偃不同意,崔杼十分坚持,并且请人卜卦,也很吉祥。但是东郭偃认为卦象不吉祥,是克夫之象。崔杼说,要克夫,那么棠公已经被克了。反正,最后东郭偃拧不过崔杼,他姐姐还是进了崔杼的家。
崔杼强娶棠姜,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出了麻烦,齐庄公也看上了棠姜,最终通奸成功。这一定是强迫的,崔杼面对国君如此,似乎也没有办法可想。但是,齐庄公也太不客气了,棠姜跟他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跟崔杼的时间还多。庄公经常光顾崔杼的家,谁都知道是来干什么的。有一次,他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了别人,虽然随从劝他,他也无所谓。庄公说:在崔杼的家里,把他的帽子赏赐给别人,比较方便,我又不是缺少帽子。意思就是表示对崔杼的不在乎。
崔杼本来还是容忍庄公的,现在看见庄公反而要不容自己,他真的愤怒了。用我的人,用我的东西,还不把我当回事。崔杼决定报复国君。
这年的五月,莒国国君来齐国访问,齐庄公在都城的北郭举行招待宴会。崔杼是重要大臣,但是这个重要的国事活动他却没有参加,据说是病了。齐庄公只好到崔府去探视崔杼的病情,这是君臣友好的证明。然而,齐庄公对于崔府再熟悉不过了,他说是探视大臣病情的,但是他更想见到的却是棠姜。他看见棠姜进了一个房间,赶紧跟了进去。他刚进门,贾举在后面便拦住其他人,关上大门。国君经常在这里出没,随从们也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有人怀疑这次有问题。棠姜跟着崔杼从侧门出去了,庄公还作浪漫情调,一边轻叩门框,一边唱起歌来。他想告诉棠姜,他在这里。他的歌声引来了全副武装的甲兵突然出现,庄公才发现事情不妙。他请求免死,不许。请求发誓结盟,不许。请求自杀,还是不许。他于是奔跑冲出,在爬墙的时候中箭,掉了下来,被大家乱刀砍死。
这一切,显然都是崔杼的计划。跟随齐庄公一起死的有好多人。很多人应该是闻讯赶来。晏子也是其中一位。这位著名的贤臣,站在崔杼家的门外,略做思考。他的随从说:追随国君而死吧。晏子说他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那么,逃亡吧。晏子说:我没有过错,为什么要逃亡。国君如果为社稷死、为社稷亡,我应该追随,他为自己死亡,我又能怎样呢。最后,晏子推门而入,爬在庄公的尸体上,高声哭号,一副伤心的样子。崔杼都看在眼里,有人建议崔杼杀了晏子。崔杼说:他有民望,不杀他,可以得民心。
崔杼不是个糊涂的人,他敢于杀皇帝就是因为崔氏家族树大根深的背景。崔杼杀了齐庄公后不但没事儿,还立了景公,景公让崔杼做右相、庆封做左相。到了齐景公二年(公元前546年),庆封趁着崔杼家族内部有矛盾,就一举消灭了崔氏家族。从此庆封大权独揽。庆氏家族迅速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