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内蒙古地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0:50
东汉末以后,中国历史上处于大动乱的分裂割据局面,各种政治势力和各族集团在不断分化和重组合过程中,经常发生战争,各族人民饱经战乱之苦,生产力不能发展,社会在一个时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经过农民起义和军阀争战,形成魏、署、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王朝,通称为西晋。中原地区经过十余年的暂短的统一后,316年匈奴人刘曜功陷长安,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重建了晋王朝,桐城为东晋,420年被南朝的宋王朝所灭。自304年——420年之间,中原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各少数民族首领和各种政治集团先后建立起政权,相互争夺兼并的战争连绵不断,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为指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先后建立的十六国是: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夏、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成汉。在东南地区的东晋灭亡后,先后建立有宋、齐、梁、陈、后梁等政权,统称为南朝(420—587年)。在北方及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逐步被新兴的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所统一(386—534年)。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534—550年)、西魏(535—一556),再后演变为北齐(550—577年)、北周(;57—581年)等王朝,统称做北朝(386—581年)。北周王朝最后统一了北方地区,为后来隋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国、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中的匈奴族,乌桓族相继入据中原,继匈奴人之后崛起起的鲜卑族亦紧跟其后,各族首领相继率领部众南迁,纷纷建立起政权。东部鲜卑兴起了宇 文、段、慕容等三大部。幕容部占据着西拉木伦河以南及大 凌河上游一带,进入十六国时期,慕容部首领慕容(皇光)于377年建立了前燕政权,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成为北方 的强国,设置郡县,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即为其所属冀阳郡 的平刚县,371年被前秦吞并。前秦为氏族首领苻健建立的政权,相继吞并了前凉和前燕,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设 置五原、新兴、朔方、西海等郡。383年,前秦在与东晋淝水之战中战败,领地被后燕、后秦、后凉等割据。后燕为慕容鲜卑建立的政权,初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在中原地区被北魏军击败,被迫迁都龙城,407年灭亡。409年汉人 冯跋又在龙城建立起北燕政权,436年被北魏灭亡。前燕、后燕、北燕的领地,都曾辖有今内蒙百宁城县和敖汉旗南 部一带。在前秦旧辖境内,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起政权,国号大夏,413年兴筑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的白城子),领地辖有今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的南部 地区,427年北魏军攻入统万城,赫连勃勃之子赫连昌率部西移,431年被吐谷浑部击灭。
鲜卑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东汉时期迁徒到了呼伦尔草原,东汉末年逐渐向西南方迁移,进入阴山南北地带。东晋时期,拓跋部和慕容部都曾参与中原逐鹿,成为北方地区的强大部族。258年,首领拓跋力微率部迁居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取得了世袭统率部族的大权,开始走向建立国家政权的道路;后来拓跋部势力壮大,征服四邻部族,扩张了领土。295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禄官继承大酋长位,将领地分为三部分:禄官统领上谷以北、濡源以西的东部地区,东面与字文部为邻;力微之孙猗统领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以北的蛮汉山一带的中部地区;猗弟猗卢统领盛乐一带的西部地区。禄官和猗死后,三部均归猗卢管领。315年西晋王朝封犄卢为代王。338年什翼健即代王位,正式确立了国家体制,340年又在盛乐城附近建立新都城,势力又有所发展。386年,拓跋硅即代王位,建元登国,改称魏王,经过连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库莫买、高车、袁纪(回纥)、铁弗匈奴等部,获人口牲畜数十万。398年击败了后燕,攻陷其都城中山。398年拓跋平淡平淡硅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第二年改号称皇帝(道武帝)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又先后击灭了夏、北燕、北等国,击退了柔然人的南侵,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与统治着我国东南方的政权,形成南北朝。
409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继皇帝位时,后秦势力正强;南朝宋武帝出兵于417年灭后秦,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州郡。这时北魏王朝全力对付南朝的宋国,无力对付柔然人的南侵,只能处于防御地位,于是在阴山以北地带兴筑一条长城,西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东至五原(今乌拉特前旗境内),长约1000余公里;并在北方地带兴筑了一系列的镇城、成堡,其中著名的六镇都筑在长城以北地带。这六镇中,除怀荒镇外,其余各镇都在今内蒙古境内:沃野镇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根场,怀朔镇城址在今固阳县城库伦;武川镇城址在今武川县乌兰不浪土城梁;抚冥镇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库伦图城卜子;柔玄镇城址在今察右后旗白音查干镇。
北魏王朝自太武帘拓跋焘即位以后,基本上停止了对外部的征讨,鲜卑统治者与被统治的汉族和其它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朝廷忙于处置国内各种矛盾,经济上不能发展,从此逐渐走向衰落。孝文帝拓跋宏想用同化政策解决民族矛盾,改姓元氏,于493年以出征南朝为名,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政治中心南迁后,又极大地削弱了对北方边境地带的控制。
北魏王朝的末年,专力防备和镇压中原地区各族群众的反抗和对付南朝梁兵的进攻,没有注意到北方边镇守将的起事。从523年开始,北方六镇相继起义,鲜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534年分为东魏和西魏,北魏灭亡。在战乱频繁中,鲜卑化的汉人高洋灭东魏,自立为齐皇帝(北齐),鲜卑宇文部人宇文觉灭西魏,建立了周国(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汉人势力逐渐增长,远远超过了宇文氏统治集团。580周宣帝宇文殡(文武贝)死,由宣帝皇后之父杨坚掌握政权,581年杨坚称帝,灭北周,建立了隋王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在555年曾兴筑东自夏口(居庸关)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市)的长城,第二年又自夏口增筑长城东至于海。所筑长城约150余公里,沿线置戍,要害处置州镇,以防御北面的柔然人南侵,但时隔不久,这条长城便废弃了。
柔然人属东胡族系。首领木骨闾在代王猗卢掌权时,曾服役于鲜卑拓跋部,后逃回漠北。至木骨闾的儿子车鹿会时自立为一部,始号柔然(蠕蠕音软)。394年柔然贵族社仑在漠北征服了其它各族,称雄于蒙古高原,成为北魏王朝的北方劲敌。明元帝时兴筑起长城,并陆续设置北方镇戍进行防御。424—425年间,太武帝出兵击败柔然,迫使其退回漠北,不敢南犯。449年太武帝又一次出兵击败柔然,掳获人口和牲畜百余万。从此以后,柔然国力极为衰落,再也无力南犯,鲜卑人经常在北方边境巡逻,故长期无战争,北方边镇的官兵也逐渐解除了战备。520年,柔然内乱,首领阿那环(音规)率部投靠北魏王朝,被安置在柔玄镇和怀荒镇外边,即今察右后旗以北的四子王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及其以北地方。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后,阿那环乘势占领了北魏的北方广大地区。北齐虽曾再筑长城防御,但已将防御阵地退到阴山、燕山南麓一线,柔然已成为北方强大国家。
突厥人兴起后,柔然于556年被突厥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