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遭遇中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4:15

当世界遭遇中国:让人敬,还是让人畏——易中天专访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发自厦门 2010-03-17 17:57:55 来源:南方周末

 “方管儿和圆管儿的接头,是方的还是圆的?”易中天问。“亦方亦圆。”记者答。

“也可以说不方不圆,不伦不类,不三不四。我正在打造这么一个接头,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学者与大众对接起来,我称之为‘三个对接’。所以,我肯定是‘不三不四’的。也可以说‘非驴非马’,是个骡子。”易中天说。

貌似谦虚,实则叫板,此其志不在小。此番易中天谈的是“文化大国何以可能”,他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口,中国正面临一个关键节点,是让人敬你,还是让人畏你。

挖不出科学、民主、法治

南方周末:在谈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先谈谈国内“中国文化热起来”吧。比如成年人读史热、家长教小孩读《三字经》、背诵古诗词,等等。

易中天:简单地说,读史是为了现实。周公以降,中华文明三千年不断,今天发生的事情历史上大都曾发生过。翻开历史总是能够找到经验教训,也能找到应对策略。这是一。第二,创新离不开传统。马克思说过,我们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所有的传统,都会“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人们也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现在的“传统文化热”,便大体如此。很多人是希望今天的创新能够有历史的依据,也有少数人是想借尸还魂。

南方周末:那么,我们能否像丸山真男等日本学者一样,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内发性”元素?直白地说就是,假如中国原典中没有明确论及“民主”,我们是否可以对原典进行逻辑推演,论证出“民主”来?用你的说法,这种方式叫“抽象继承”?

易中天:我的主张是,对待文化传统还是要“实事求是”,“是其是,非其非”。有些东西可是挖得出的,也有一些是挖不出的。就算挖得出,能挖多少,到什么程度,也要实事求是。就说“民主”,它首先是一种观念,即“主权在民,政权民授”。其次,是一种制度,也就是要有人民授权的必要程序和方式。第三,是一种文化,也就是要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传统,我们有吗?也就最多有一丁点。比如《孟子·万章上》就说,天子有天下,是“天予之,人予之”,也就是既“君权神授”,又“君权民授”,我称之为“双重授权”。民主的传统挖到底,也就到此为止了。

南方周末:“法治”应该没问题吧?

易中天:严格地说也挖不出来。法家的主张,与其称之为“法治”,不如称之为“律治”、“刑治”。人类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应该是公民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国古代连公民都没有,只有“臣民”、“草民”,又哪有“公民约法”?也就只有“王法”。王法非法。我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有一个小标题,就叫“非法之法”。我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既不是法治,也不是德治,是“礼治”,即等级制度。所以,我称之为“非法之法,无德之德”。

南方周末:科学精神呢?“格物致知”算不算?

易中天:也很难挖。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多有技术,少有科学。四大发明都是技术,不是科学。先秦诸子当中,最有科学精神的是荀子,他的名言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他的动机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跟道家一样,以天道说人道。只不过,道家认为,天道无为,故人道无为。荀子认为,天道自为,故人道自为。这都远远谈不上是科学。(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