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游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见闻实拍(转贴) - 閒看榳 | 郭思的博客 | 博联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2:34

。 

丰碑的游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见闻实拍 (2008-06-23 00:00:00)

文图/以煜

到现在,我都无法弄清“新圣女公墓”,为何莫斯科的小弟妹统称“新处女公墓”。
问到琛,才有认可的解——
处女不就是圣女吗?
想来也是。处女不就是圣女嘛!!
如此看,被我称为“新圣女”的地方是叫“新处女”的。
称呼似乎弄明白了,但,这个被我视为“雕像花园”的公墓,何以“处女”相称?仍然不解。

我是6月5日陪老爸到那里的,本是去一个叫什么“库斯科沃”庄园的地方,恰好不开,我就极力地建议:“到新圣女公墓”吧,来莫斯科,只有到了那里,你才能触摸到俄罗斯的本质!
老爸很高兴,他听说,那里有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俄罗斯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精英的墓碑群,还有王明这位落寞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老人.....
三姑爹却面有难色。想:三姑早逝,阴影未消,身体孱弱,余悸尚存吧?
但我还是执意要去,在陪他们的游历中,新圣女公墓是我最想去的的地方。

非常奇怪。自从06年去过之后,这座精英的坟茔,我就无法抑制地向往。是因为这里有我仰望的丰碑吗?还是这座坟茔已俨然地被艺术成一座公园。
是的,公园,一座特殊概念的公园——

老爸在图-154设计者图巴列夫墓碑前

一尊古典的面孔,却不知姓名,老爸好奇地要在这里留张影。

有过一次游历的经验,一进门,我便提议,要一张公墓的布局图,上面能查到我们希望参拜的英灵。问到门卫,才知,这张本可以无偿提供的图,已经有了身价——50卢布一张。随行的翻译小苻直劲摇头——太黑了!太黑了,不就是一张纸吗!
还多亏了这张纸,让我脑中飞快地装下了如是数据——

新圣女公墓——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积7.5公顷。1524年,这里只是斯摩棱斯克教堂与修道院内的一片墓地,由于环境幽雅和地理位置隐蔽,成为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坟茔。从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才渐趋成为名人公墓。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奥斯特罗夫斯基,画家伊萨克·列维坦,电影演员舒克申,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以及后来的政治家赫鲁晓夫、米高扬、葛罗米柯以及斯大林的第一夫人;勃列日诺夫的夫人,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等军事、艺术、科学名人都葬在这里。

这个信息让一种凝重的快意迅即浮上老爸的面颊。我清楚,老爸这代人有很深的苏联情结。具他说,他们的兵器工业领域,解放初期有很多苏联时期的兵器工业专家,他还能不加思索地说出几个供过事的苏联专家的名字。
我开玩笑地说:“说不定这些专家就埋在这里,咱们找一找吧!”
“死没死还不知到呢,怎么知道会埋在这里?!”
见我一脸窃笑,他明白了我的戏谑。
“即便不在了,也达不到这个级别呀!”老爸补充说。

其实,不用这张图,我已能准确地找到我希望再次探望的墓碑——


乌兰诺娃就在通往果戈理、契可夫、奥斯特罗夫斯基墓地的入口处,她的旁边,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马戏团团长尼古林的墓碑。这位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无限快乐的艺术家,连墓碑都在快乐的情形中——礼帽自然地倾斜,一只燃着的烟,夹在指缝间。轻松诙谐地坐在一根石桩上,快乐的眼神,疲惫而深邃,若有所思,直面来者。他的爱犬知趣地卧在两米开外,守侯着主人。

在这个精英的群落里,这个小马戏团的团长可能不算显赫,但他以闲适面对死亡的方式,却将本该肃穆的环境舒缓开来。这正是我带老爸直面的原因。尼古林的墓碑感染了老爸,见他毫不忧郁地走上前去,扶住尼古林的肩膀,要合张影。如同一次灵魂的会晤,一位74岁健康矍铄的老人;一位谢世如同谢幕的马戏艺术家。有一种感动,让我感念起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在人民眼里,不论你是操掌国家命运的元首,还是马戏团的演员,只要你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过幸福和快乐。人民就会把你当成尊者供奉!

给老爸拍完与尼古林的合影,回头我又专注起旁边的的乌兰诺娃,这个俄罗斯的芭蕾舞皇后,墓碑上美丽的姿容依然另人乒然心动。

跨过区隔,就是我期望的墓碑——
果戈里、契可夫相对而居。
本以为还有一段距离,做一番寻觅,话未出口,却发现一尊半身的石刻雕像正凝眸俯瞰着我,果戈理!忧郁的眼神,让我禁不住一震惊怵!
惊怵来自于我对这样一个原因的了解——
20世纪30年代,新圣女公墓变成名人公墓,原来安葬在教堂里的一些文化名人向这里迁移。就是这次迁移。使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被世人发现了——果戈里的头颅没有了,棺木中只剩下他无头的身体,一时间成为震惊世界的悬疑。经调查,得知,制造悬疑的人,竟然是苏联著名戏剧家巴赫鲁申。由于巴赫鲁申对果戈里崇拜至极,在果戈里下葬若干年后,买通看守墓地的修士,将果戈里的头骨挖出来,视为珍宝收藏在家中。真相败露后,巴赫鲁申迫于压力,将果戈里头骨交了出来。可在果戈里家人将头骨运往果戈里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途中,头骨却再次神秘失踪。至今不知下落。因此,眼前的这座坟茔中,只埋有果戈里无头的身体。

我没把这个故事讲给老爸,对于我,这是一个较为阴森的故事,不想因此破坏了老爸心中的美好,可望着眼前这位文学巨匠,却无法抑制心头莫名的感伤,此时,果戈里目光忧郁地望着我,有种复杂的迷茫,让我不知所措。

老爸没有注意到我内心的变化,他已经站到了果戈里对面的契可夫墓碑前,等着留影。

.

契可夫是俄国最有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比果戈里只多活了一年,死于肺结核,去世时只有44岁。这是两位文学大师能够就伴,埋在同一个地方的原因。幽默的契诃夫对生活有过一段诙谐的比喻,我对老爸说——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地说,挺好,多亏这刺没扎在眼睛里。要是你挨了一顿棍子,那你就应该乐得蹦起来说,看我多有运气,人家总算没拿带刺的棒子打我。如果你心爱的人背叛了你,你应该就感到万分庆幸,庆幸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祖国。”
老爸欣赏这种达观,他说,这符合他的心情,嘴里还不无惋惜地默祷着:“人那,未来不可知,寿命不可知!开心一点便是!”

离契可夫墓碑不远,我指着一位被透明玻璃罩蒙着的女士墓碑。告诉老爸,这是斯大林第一夫人的墓碑。他的死,是因为斯大林在一次酒会上,与所有的人碰完杯后,带着一脸的傲慢,当着众人的面以奖赏的方式和夫人碰杯。这个举动激怒了刚烈的夫人,当晚就在卧室里举抢自杀了。

这个故事是否准确,没有核实。没容我继续讲下去,却见一位俄罗斯老人走近身边。他似乎感觉到了我们在谈论这位夫人,凑到我的身边低声说:“斯大林是好人,她也是好人!”我不大明白老人里话里面的含义,但此情可见。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是有感情的。

斯大林夫人的墓碑已经模糊,这张是我第一次来时留下的.

 。

2万6千多座墓碑,每一座都承载着一个不朽的故事。但中国人民的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应该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应该是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总谱》;应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据说,卓娅塑像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她17岁时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
卓娅被俘后,德军不仅强暴了她,还在绞死她后,用军刀对她的尸体进行切割。卓娅英勇不屈的事迹传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当时的城防司令朱可夫元帅怒了,下了一道命令,将杀死卓娅的德军步兵团的番号立即通报所有的红军部队,命令说,在未来的作战中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
卓娅死后,她的弟弟舒拉也进入了坦克学校学习,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在战争胜利前夕,也不幸牺牲。如今,他们都葬在了新圣女公墓,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埋葬到一起。


而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则更为浪漫,动人心魄——
1941年7月10日到1944年8月9日,德国人把列宁格勒围困了三年零一个月。军民死伤90余万人,其中仅饿死和冻死的就有46万多人。
德军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甚至德军司令部已经为他们的军官分送了——1942年8月9日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大酒店参加庆功宴的请柬。但是,这一天,酒店举行的不是德军的庆功宴,确是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
当时德情景是,列宁格勒广播乐团除去在战斗中冻死、饿死、受伤、以及还在前方打仗的人员,只剩下了指挥和15名团员,但为了这次演出。他们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动用空军为乐团运来总谱。正式演出前,苏联红军以强大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使得这部表现愤怒与反抗的交响巨作,在战火声中如山洪暴发,淹没了整个城市,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响彻在阴霾密布的列宁格勒上空,支撑人们战斗到最后一刻。
此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总谱》被拍摄成微型胶片,通过军用飞机飞越伊朗、北非、南美,最后运抵美国。这次音乐会演出的实况,由美国全国和南美数百家广播电台同时转播。仅1942—1943年这一个年度,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交响曲就在美国演出了62场,影响涉及了整个西半球。
如今,肖斯塔科维奇就平静地躺在新圣女公墓,一个不惹人注意的角落,他没有炫目的个人雕像,音乐就是他的全部。因此,他的墓碑上只是简单的几个音符。

......

知道奥斯特罗夫斯基,多是从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如今,这位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军旅作家,就在斯大林夫人后面不远的地方。它临终前的情景,被雕塑家定格在墓碑的石板上——一只手伏在书稿上,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期地望向远方,标识般的物件——伴随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也被雕刻家珍重地定格在墓碑上。

这些民族、文化精英的墓碑,是俄罗斯历史的集成。每一座,都在以特有的方式,陈述着撼人心魄的故事,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老爸最关注的还是赫鲁晓夫,这位被毛泽东点过名,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在俄罗斯人民心目中,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赫鲁晓夫一侧是他儿子的墓碑,一位老人正在虔诚地祭奠......

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黑白相间的墓碑,本身就是俄罗斯民族生动的人文——
据说,赫鲁晓夫生前公开场合下一直在极力诋毁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批判他“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
还说“驴尾巴甩出来的东西也比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强!”
这还不算,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美术家协会成立30周年的展览会上,当众奚落涅伊兹维斯内是同性恋者。面对苏共第一书记的贬损,天性豪爽的雕塑家当下反驳:“请您现在给我找一个姑娘来,我要当场证明我是怎样一个同性恋者。”
可另人想象不到的是,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去世,赫鲁晓夫家人竟然找到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向他转达赫鲁晓夫生前遗愿,死后希望自己的墓碑由涅伊兹维斯内来做,他希望涅伊兹维斯内,对他的一生做一个形象的总结和评价。
宽容的艺术家答应了这个请求。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任何人不能干涉他的创作。
到底涅伊兹维斯内要搞出一个什么样的墓碑来展示这位曾经诋毁过自己的苏共总书记呢——

赫鲁晓夫的墓碑,三米高两米宽,由黑白两色花岗石几何交叉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
我陪着老爸准确地来到赫鲁晓夫的墓碑前。指着赫鲁晓夫黑白各半的花岗石墓碑,介绍说,这就是艺术家对赫鲁晓夫政绩的巧妙评价——功过各半。
赫鲁晓夫的墓碑在新圣女公墓是身价最高的一座,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按惯例他的遗体本应该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为何埋到了这里?说起来,也有故事。原来,赫鲁晓夫是反斯大林的,他生前说过,他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靠政变逼他下台的后一任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立墓碑,所以赫鲁晓夫最终被埋葬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新圣女公墓。但他的家人却为此感到欣慰,因为这里安眠的都是对俄罗斯做出伟大贡献的人!

老爸对我的表述感到满意,问我从那儿了解这么多东西。我开玩笑地说:“因为我也在为自己选择归宿。”
老爸惊愕,却没做出反应,做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是啊,归宿,每个人都无可幸免,但什么样的归宿属于自己,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国家元首的墓碑,与俄罗斯民族骄子的墓碑同享一份宁静,浪漫与豁达,博大与宽容!?可谓俄罗斯民族心态的一道风景!

......

我们是看完王明墓才离开的。
这位被以共产国际运动领导人身份埋在这里的中共历史人物,2006年5月,我曾专程拜访过一次。
在新圣女公墓,能看到一位熟悉的中国老人,有种无法按奈的激动,心生感慨,回来就在《莫斯科一位沉郁的中国老人》中写下如是感慨——


中国人是恋家的,不论出来多久,心里都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回去。
可王明却回不去了。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被当时的苏联政府定性为——共产国际领袖,埋在了这座聚满精英的坟茔。没有家乡父老陪伴,却有与其身份相应的赫鲁晓夫、米高扬;果戈里、屠格涅夫、契珂夫……这些苏联的政治文化精英相随,他满足着,却也孤独着......

.

......

王明是1925年11月28日随中共选拔的首批留苏学生来莫斯科的。当时王明并未经过选拔,而是作为特批走进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门的。我不知道机会是怎样光顾了这个其貌不扬,身高只有一米五几、出身贫民的孩子。但他却得益于这样一个“机会”,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的得意门生,作为共产国际的秧苗,将其推向了中共高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次路线斗争中,每有心疾,王明都要托病赴苏。

据说,王明的最后一次赴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王明仍然作为中央委员,负责中央法律文献的写作制定。王明是在毛泽东限定时间,责成他写出自己在党内所犯路线错误的情况下,托病与家人回到苏联的。毛泽东重视知识分子,尤其是王明,虽然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却一直保留着王明的中央委员职务。对于他到苏联治病的要求,也都大开绿灯。这次到苏联后,王明没有按毛泽东的要求写出检查,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与历史有很多谬误的《中共五十年》,写完第四天就死了,享年七十正。

如今,王明作为一个为共产国际工作,并为此献出毕生经历的中共老人,苏联乃至俄罗斯,仍然念着他的贡献,将其作为政治文化精英埋在了新圣女公墓。面对这位孤独的中国老人,有一种复杂,也有一份沉重,语焉不清......

其实,新圣女公墓埋葬的政治家很少,最多的,还是军人的墓碑。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其中,最不容漏掉的是一位叫波克雷什金的英雄,苏联卫国战争中,作为飞行员,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的四年之中,他参加空战156次,个人共击落法西斯德国飞机59架。只要他的飞机一起飞,德国人就会在无线通话机中互相大声提醒:“小心!波克雷什金在空中!”
为表彰波克雷什金卓著的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944年8月9日第三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这使他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而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是三军元帅朱可夫。波克雷什金于1985年11月3日去世,享年72岁。按照他的地位和职务,苏共中央决定把他的骨灰保存在克里姆林宫宫墙之下,但他的夫人玛丽亚却说,波克雷什金希望和自己的众多战友们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讨论,这位英雄的骨灰终于得以和战友们团聚安息在这片宁静的公墓里。

新圣女公墓的雕塑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称其为雕像花园并不为过——
埋在这里的名人,只要来得及,生前都会请自己最中意的雕塑家,为自己雕刻一尊最能体现本人历史价值的作品。

.

比如世界著名的米格战斗机设计者米高扬的墓碑,一架直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河水顺着堤坝奔流而下,则形象地反再现了冈得洛夫为俄罗斯水电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坦克炮的设计师拉夫里洛维奇,他设计的穿甲炮弹,可以穿透100厘米厚的钢板,雕塑家将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块厚度为100厘米的弯曲钢板,墓碑上的三个弹孔则形象地向后人炫耀,这位武器专家研制的炮弹威力是多么巨大;
苏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索比诺夫去世后,女雕刻家穆希娜对他墓碑的设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只垂死的天鹅成为索比诺夫灵魂的化身;
......

这座由丰碑组成的艺术的公园,将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人文,有机地结合,让人在瞻仰精灵的同时,也了解一个民族的伟大与神圣。


游历的时间短暂,厚重却无法比拟。在走出新圣女公墓的时候,老爸来时的喜悦全无,想交流点什么,却谁也没有发出声音。
只有金顶的斯摩棱斯克教堂,在斜阳的辉映下,目送着我们,安详而又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