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23:36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四)

重要纪念 2008-04-03 15:28:49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

引用

知足老马[转载]永远的丰碑(续四)

  《永远的丰碑》续四

永远的丰碑140:

驰骋疆场勇无敌——李天佑

李天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14年生,广西临桂人。1928年入桂军当兵。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排长、连长,参加开辟和保卫右江苏区的斗争。1931年随部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地区,多次在危急关头带领全连冲锋在前,掩护军部首长和领导机关安全撤离,被称为小老虎连长。同年7月进入中央苏区后,历任团长、师长,参加了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曾指挥1个团在运动战中全歼国民党军1个主力团,获三等红星奖章,所部获英雄模范团锦旗。长征中率部担任军团前卫,在广西灌阳新圩阻击国民党军两个师,激战3昼夜,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参加平型关战斗。率部担负主攻,重创日军精锐部队,并相机夺取战场制高点老爷庙,对战斗胜利起了关键作用。随即参加广阳伏击战,歼日军千余人。后任第343旅副旅长、代理旅长,转战吕梁山地区,指挥午城井沟战斗,参与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赴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4年3月回到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38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曾指挥部队参加三下江南及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在解放天津战斗中,指挥西进部队率先攻占金汤桥,活捉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李天佑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参与领导广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的战斗、援越抗美斗争和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

 

 

 

 

永远的丰碑141:

革命伴侣谱壮歌——宋绮云 徐林侠

宋绮云,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今邳州市),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6年1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期间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林侠,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今邳州市),1924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赴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江苏党务训练班学习,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宋绮云被派往南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受党指派返回邳县,先后任中共邳县特别支部组织干事、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和书记。同期,徐林侠也回到邳县,担任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兼妇女会会长。1928年10月,宋绮云与徐林侠结为革命伴侣。

 

  1929年,宋绮云赴东海县组建县委,并担任书记。同年秋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文学系做旁听生。1929年12月,经党组织安排,宋绮云到河南南阳的杨虎城部队,担任《宛南日报》总编辑。1931年夏,被任命为十七路军的机关报《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按党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主要任务是做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的工作,宋绮云任特支委员。

 

  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报》,全面介绍事变的起因、经过,积极评价事变的实质和意义,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后,宋绮云处境极为危险。他在赴延安学习后,回到西安坚持工作。1938年初,被党派往国共合作的河北省临时政府,任政治处副处长兼组织科长,负责与八路军总部的联络工作。1939年11月,党组织派宋绮云到晋西南中条山孙蔚如第四集团军总部任少将参议,兼总部干训班副教育长、政治教官。他利用合法身份继续从事统战工作。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巨而又特殊的斗争。

 

  1941年底,宋绮云、徐林侠及他们8个月大的幼子宋振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狱中八年,他们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和种种折磨,但他们从未屈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我决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

 

  1949年9月6日,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未满9岁的幼子小萝卜头,与杨虎城将军父子一起,在重庆松林坡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忍杀害。

 

 

 

 

永远的丰碑142:

英雄飞行员——杜凤瑞

杜凤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著名战斗英雄。1933年生,河南方城人。出身贫苦,幼年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后给地主当长工,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于1948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阶级觉悟迅速提高。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一个革命者,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作战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1948年8月,首次参加河南南阳白河战斗就荣立战功。1952年在云南剿匪战斗中担任司号员,带病出色完成任务,立二等功一次。同年4月,调空军航空学校学习飞行。他以志愿军飞行英雄为榜样,克服文化低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航空理论,钻研飞行技术。白天他认真听课做笔记,晚上熄灯后就在厕所里借着灯光看笔记。后来,学校怕学员把身体搞垮,不让他开夜车。他又买了个手电筒,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偷地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结业考试时取得全优成绩。毕业后分配到空军飞行部队,认真训练,虚心求教,飞行技术迅速提高。1957年被评为优等射手。

 

  1958年10月10日拂晓,所在飞行中队于福建龙田上空,同窜犯大陆的台湾国民党空军6架飞机展开激战。他驾4号机随长机直插国民党军机群,当发现敌方一架F-86战斗机从后面偷袭长机时,立即加大油门首先发起进攻,一举将其击落。长机脱险,但他却陷入4架敌机的围攻,座机被击中,头部受伤。危急时刻,他无所畏惧,忍着伤痛,驾驶受伤座机,咬住对方一架飞机穷追不舍,从1.2万米高空追击到距地面3500米处,将其击落。当准备拉起飞机继续战斗时,因座机受伤严重,失去操纵,他被迫跳伞。在即将降落地面时,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同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为他追记一等功。1964年9月29日,空军领导机关授予他生前所在中队杜凤瑞中队荣誉称号。

 

 

 

 

永远的丰碑143:

为党的事业英勇就义——许包野

许包野,祖籍广东省澄海县,1900年5月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7岁回到祖国。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2月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期间,他一面钻研马克思主义,一面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实际斗争。1926年,许包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任教5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从苏联秘密回国,于1931年底到上海向中共临时中央报告共产国际情况。1932年3月抵达厦门。5月,受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的派遣,他先后到安溪、惠安、泉州、莆田等地巡视工作,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健全农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协助整顿游击队,巩固红色根据地。

 

  1932年10月,党中央任命许包野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在极为艰险复杂的白区斗争环境中,许包野领导厦门和闽南十几个县党的组织坚持地下革命斗争,恢复和发展了惠安、泉州、漳州等地的党组织。在许包野的领导下,厦门中心市委及各县党组织,领导城市工人建立失业工人委员会,动员工人和闽南农民赤卫队员参加游击队,领导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委员会、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发起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逐步开辟了新的工作局面。

 

  1934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连遭敌人破坏,党中央调许包野任江苏省委书记,领导恢复和重建江苏省委机关。同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遭敌人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任河南省委书记,在处境十分危险的环境中领导河南省委坚持斗争。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郑州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敌人先是用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引诱拉拢他。失败后,敌人又对他施行了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许包野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1935年在南京英勇就义,时年35岁。

 

 

 

 

永远的丰碑144:

为党不惜一切的模范军医 吕士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模范军医吕士才,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人。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入党不是为了一些什么,而是把自己的一切献身于党,把自己投入森严的斗争行列,是参加到为了把人民的生活由痛苦、贫困而转向幸福的事业,是一种伟大、不容易的大公无私的理想实践。面对晚期癌症的严重折磨,他坦然地说:人生的过程,无非是生老病死。但生要生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党、为国、为人民,我可不惜一切,直至生命,因为我是共产党人。

 

  吕士才,1928年生,浙江绍兴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后任该校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医生、主治军医。在医务工作和医学研究中,一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热心临床工作,对患者极端负责,为摸索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办法,多次在自己身上进行碘离子透入试验,直到取得有效数据后,才临床应用。为解决群众住院困难的问题,建议并积极组织家庭病床,牺牲工余假日巡诊,风雨无阻地坚持10余年,使许多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先后成功地做过14例断指再植手术,发表过《断指再植》、《断指再植后的肾功能衰竭》等7篇学术论文。同时在骨粘胶、骨肿瘤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1979年春,在自己的染色体已有癌变特征的情况下,担任某部手术队队长,毅然奔赴中越边境。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忍受病痛折磨,每日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成功地为伤员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气胸封闭、肠吻合、肝修补等手术。一次他为抢救一名重伤员,在身体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仍坚持两个多小时做完细血管吻合手术。由于过度劳累,身体虚弱,病情加剧,当手术队返回时,他的癌症已发展到晚期。住院后,他以顽强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在病榻上抓紧绘制微型手术器械图纸,整理战地救护经验和资料,直到10月30日病逝。1980年2月13日,中央军委追授他模范军医荣誉称号。

 

 

 

 

永远的丰碑145:

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王根英

王根英,1906年出生于上海浦东,9岁起在外商纱厂当童工。1923年,王根英参加了党组织开办的工人夜校,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后,王根英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女工部长、上海总工会组织委员,参加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下旬,她作为上海代表,赴武汉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出席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同时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出席了在汉口召开的国际工人太平洋劳动大会。在此期间,王根英与陈赓相识,并结为夫妻,不久奉命回到上海,在党中央机关担任地下交通工作。陈赓也辗转来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在异常艰险的环境中,在特殊的秘密战线上,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保卫了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1931年底,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王根英继续留在上海,负责沪东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分部的工作。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她组织沪东工人救护队、担架队开赴前线,运送伤员,筹购药品等物资,全力支持十九路军的对日抗战。1932年,王根英担任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女工部部长,积极组织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33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王根英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非人的折磨,她坚贞不屈,与帅孟奇等共产党员一起,同敌人进行了艰苦斗争。

 

  全国抗战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王根英被释放出狱,随后来到延安,进入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后到《新中华报》社工作。1938年秋,王根英被调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任政治指导员。1939年3月8日,师供给部和学校驻地遭日军突袭包围。在突围的危急关头,王根英发觉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毅然冲回村中去取,路上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永远的丰碑146:

为解放军炮兵建设奠定基础--朱瑞

朱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1905年生,江苏宿迁人。早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春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1931年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兵运科负责兵运学习班。1932年1月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委员等职,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了南雄水口等战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后调任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从事对国民党军将领的统战工作,同时指导恢复整顿中共直南、豫北特委,在晋豫边区、太行南区等地创建抗日游击队,为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同时创办华北军政干校,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干部。1938年11月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39年5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徐向前赴山东统一指挥中共在苏鲁的部队。后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1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夏,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从事建设炮兵的工作,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炮校师生赴东北,搜集日伪军遗弃的武器,积极发展炮兵部队。1946年10月起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重视培训炮兵干部,总结作战经验,提出集中使用、步炮协同、抵近射击等战术原则,对炮兵的组织、训练、装备等方面都作出明确规定,为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中共中央在唁电中指出,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

 

 

 

 

永远的丰碑147:

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王复生

王复生,1896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王复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王复生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等地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入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王复生还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等领导的早期北方工人运动。1921年秋,王复生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陕西华县、绥德和广州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王复生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初,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受党组织派遣,王复生回云南主持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云南省临时党部,积极配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王复生按照党中央指示前往东北,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王复生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在齐齐哈尔、汭河、黑河一带,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组织抗日活动,帮助解决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问题。同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开展抗日宣传,积极发展党员,恢复建立党的组织。1936年6月,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王复生不幸被日军宪兵队逮捕。日军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打得他气息奄奄,胸骨、肘骨、肋骨、腿骨全都被打断,逼他说出党组织和抗日活动的情况。但王复生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同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被日军残酷杀害,牺牲时40岁。

 

 

 

 

永远的丰碑148:

英雄侦察员 杨育才

1964年问世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和此后公演的电影《奇袭》中的主人公严伟才,其原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杨育才,1926年生,陕西勉县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作战机智勇敢,被誉为大力士飞毛腿小诸葛。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突袭敌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即白虎团)团部任务。13日晚,他乔装成美国顾问,12名侦察员化装成护送顾问的敌军,直插敌纵深。为避开雷区,提高行军速度,他率领队员踏溪水前进,途中捉舌头,获敌联络口令,巧妙地通过几道岗哨盘查。接近白虎团团部时,被停在公路上的敌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车队阻隔。他果断指挥袭击,趁敌慌乱之机,冲过公路,直扑白虎团团部二青洞。他指挥分队3个小组分头作战,冲进敌警卫室、会议室,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乱作一团。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优胜虎头旗,圆满完成突袭任务,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育才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师副师长。离职休养后,积极承担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活动,被山东省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1987年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病逝。

 

 

 

 

永远的丰碑149:

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黄诚

黄诚,1914年生于河北安次县。1930年秋入北平第四中学。1932年考入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参加了民族武装自卫会世界语学会清华分会等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进一步蚕食我领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各校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黄诚当选为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黄诚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请愿游行的领队,带领同学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中,黄诚于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9月,黄诚因组织学生抗日救亡活动被迫转入中国大学国文系,仍被推选为北平学联主席,并担任中共北平学联党团书记,担负起党对北平学联的领导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黄诚等按党组织的要求,投笔从戎,以全国救国会代表的名义到刘湘部队作抗日救亡的统战工作,在川军中建立了一个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黄诚担任书记。

 

  1938年春,黄诚参加了新四军,在陈毅指挥的一支队工作,不久调到军部,任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协助袁国平等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黄诚不幸被捕,被关押进上饶集中营。国民党顽军公然诬蔑新四军叛乱,要他反省自新。黄诚义正词严地痛斥顽军:我们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几年来转战大江南北,战绩辉煌,有目共睹,我们一不投降日本,二不掠夺百姓,一心只为抗战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这难道有什么罪吗?难道有什么过可悔吗?面对威胁,他视死如归,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从事抗战,无愧于心,我绝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

 

  1942年4月23日,黄诚从容就义,年仅28岁。

 

 

 

 

永远的丰碑150:

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斗英雄——杨春增

杨春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29年生,河北沙河人。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英勇顽强,无私无畏。1952年8月5日,在朝鲜金城前线座首洞与敌军作战时,任志愿军第12军35师104团4连3排副排长,随突击队攻占敌坚固设防的541高地,全歼守敌1个排。当夜,敌人组织多次反扑,企图夺回阵地,均被击退。6日晨5时,突击队奉命回撤,他带领第9班8名战士继续坚守高地。天亮后,敌军再次组织强大火力向541高地猛烈轰击,进攻兵力由1个排增至2个连。他沉着指挥,在纵深炮火支援下,连续击退敌10余次进攻,歼敌200余人。战至下午3时,战友相继牺牲,只剩下他和卫生员牟元礼。他忍着伤痛,加紧整修工事,收集零散弹药,当百余名敌军在炮火支援下再次发起冲击时,两人分头抗击,战至弹尽,十余名敌人冲上了阵地。在此危急时刻,他吩咐卫生员到后面联络部队,自己毅然举起最后一颗手雷扑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3岁。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永远的丰碑151:

热血铸丰碑 气节贯长虹――周以栗

周以栗,1897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长沙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周南女校等当教师。期间,周以栗认识了徐特立、何叔衡等,并通过他们认识了毛泽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周以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春,周以栗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参与统一战线和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发生后,周以栗以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负责人之一,领导了长沙市的罢工、罢市、罢课和示威游行。1926年,周以栗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组织部秘书、青年部部长,参与组织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初,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到武汉筹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任农讲所教务主任。

 

  大革命失败后,周以栗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在严重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他临危不乱,大力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发动农村武装暴动,在中原大地点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熊熊烈火。

 

  1928年4月15日,周以栗在开封被捕。凶残的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烙他的皮肉。周以栗被折磨得死去活来,遍体是烧烙的伤痕。但他宁死不屈,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气节,严守党的机密。1930年1月,经党组织营救,周以栗获释出狱。

 

  出狱后,周以栗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长,1930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6月,周以栗被增补为苏区中央局委员,担任中共闽赣边界工委书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周以栗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同时,他还兼任红军总前委组织部长,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笔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周以栗因病不能随大部队行动,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去上海治病。11月,在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时壮烈牺牲,年37岁。

 

 

 

 

永远的丰碑152:

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罗光燮

罗光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涌现出的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在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中,他舍身滚雷,英勇捐躯。

 

  罗光燮,1941年生,四川乐至人。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8月应征入伍,在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当战士。他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伏在积雪皑皑的阵地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豪迈的誓言: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于鲜血和生命。战斗中,他双手二度冻伤,仍主动请战。11月18日,所在工兵排奉命配属边防某部清除侵华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这一据点是印军指挥中心和重要供应基地的门哨,攻击部队前进至印军布雷区受阻,遭到印军炮火拦击,伤亡不断增加,2名排雷战士相继负伤。这时,他挺身而出,紧握爆破筒,冲进雷区。闯过两道炮火封锁线后,不慎触发一颗被积雪覆盖着的地雷,左脚被炸掉,陷入昏迷,爆破筒滚下山坡。他苏醒后,印军炮火仍在继续,为了争取时间,在不能站立、没有任何排雷工具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向前滚去,以身体引爆地雷。左臂被炸断后,仍继续向前滚动,不断引爆地雷,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1岁。

 

  为表彰他的英雄壮举,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永远的丰碑153:

对党忠心耿耿的军中焦裕禄杨崇元

被人们誉为军中焦裕禄的杨崇元,具有许多同焦裕禄相同的宝贵精神: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满怀信心;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务真求实;对困难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对自己清正廉洁,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崇元,1947年生,江苏六合人。1968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干事、政治教导员、组织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等职。上校军衔。热爱部队,忠于职守,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两次立三等功。1986年8月,刚从国防大学毕业的杨崇元调基础较差的炮兵团任政治委员。在全团军人大会上,杨崇元将创建廉洁、公道、求实的先进团党委的措施公布于众,请大家监督执行。最后毅然表示:我是团党委书记,理应做标杆,我做不到先挨板子。为加强部队建设,实现工作目标,他作风深入,工作扎实,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顾不上休息和治疗,忘我地工作。担任政委两年多,下基层调查研究310天,其中在连队蹲点110天。他善于团结和带领党委班子,齐心协力抓部队建设;管理干部坚持原则,祛邪扶正,赏罚严明;平时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及时解决问题。1987年,全团在师和集团军组织的考核中夺得7项第一,他和团长被集团军党委评为一对好主官。1988年,团党委被集团军评为先进团党委。官兵赞誉他是军中焦裕禄,党委一班人赞誉他是廉洁奉公的好班长

 

  1988年11月,他在连队蹲点时,糖尿病病情加重,仍坚持工作;回机关后抱病撰写文章,布置年终工作总结。12月29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医院抢救。在生命垂危时,嘱咐妻子不要向组织提个人要求。1989年1月1日病逝,时年42岁。1990年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授他模范团政委荣誉称号。

 

 

 

 

永远的丰碑154:

忠勇为党女英雄陈康容

陈康容,祖籍福建省永定县,1915年出生于缅甸华侨家庭。1930年随父亲回国,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在厦大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康容毅然中止学业,拒绝了父亲在缅甸为她安排的舒适生活,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加入中国妇女慰劳前方抗战将士总会厦门分会、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慰劳工作团,并担任宣传股长。她带领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的热血青年和妇女走上街头,教唱抗日歌曲,进行抗日救亡演讲,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深入社会办妇女夜校,激励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救亡。

 

  1938年春,陈康容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来到闽西山区,参加中共闽西南特委训练班。激烈的斗争、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磨损她的革命意志。训练班结束后,她被派到家乡永定岐岭,任党支部宣教委员,公开身份是乡小学教员。她以岐岭小学为阵地,在校内外建立了抗敌后援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利用课堂、墙报、集会、演讲等形式,号召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宣传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发动群众为支援前线捐钱;组织抗日救亡剧团,演出《打倒卖国贼》、《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大刀曲》等街头剧和舞蹈;演唱《九一八》、《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使方圆几十里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抗日战争的最艰苦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各地秘密逮捕、迫害和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斗争形势日趋紧张。1940年农历七月十五,陈康容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顽军先以荣华富贵诱惑劝降,遭到失败后,对她施以种种酷刑,扬言如三天内写出自首书,就放她与家人团聚,否则就要剥她的皮。陈康容面对死亡威胁,毫无惧色,毅然以诗句回答敌人: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恼羞成怒的顽军残忍地将她杀害。陈康容英勇牺牲,年仅25岁。

 

 

 

 

永远的丰碑155:

打仗生产威名扬――滕代远

滕代远是平江起义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1904年生,湖南麻阳人,苗族。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后历任共青团平江县委书记、湖南省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兼醴陵县委书记、湘鄂赣边特委书记等职,从事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1928年7月与彭德怀、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党代表兼13师党代表。同年12月与彭德怀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1930年后历任红3军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副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武装动员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7月被中央派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7年春回国到新疆,与陈云组织接应西路军余部进入迪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代表,主持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工作。1938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与组织领导敌后游击战争。后奉命去晋西北地区统一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1942年8月起,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反击日军扫荡蚕食。1944年与副参谋长杨立三提出开展增产节约的滕杨方案,在机关部队推行,为战胜严重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上党、邯郸战役。1945年12月,参加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后被派往重庆、南京,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参与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内线进行反攻作战,领导人民武装建设,并指导军工生产。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11月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后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领导军民恢复铁路交通,为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铁道兵的创建和人民铁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

 

 

 

 

永远的丰碑156:

英勇顽强的著名红军将领——蔡会文

蔡会文,1908年11月出生于湖南攸县。1925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2月,蔡会文被选入省总工会和省农民协会合办的工农自卫军干部训练队学习,马日事变后遭通缉转往武汉,7月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第一营一连党代表。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一营一连党代表,随部队上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机枪连党代表、教导队党代表。

 

  1929年2月,蔡会文率部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不久升任红四军第三总队第一支队政委。同年12月,出席古田会议。1930年8月任红一军团第三军政委,与军长黄公略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第三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毛泽东曾赋诗赞扬。

 

  1932年1月,蔡会文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调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政委,并兼红八军政委。同时任中共湘赣省委执行委员。1933年春,蔡会文与军长萧克指挥红八军参加湘赣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连战连捷。同年6月,任红六军团十七师政委。1934年任粤赣军区司令员,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被任命为赣南省委委员、省军区司令员,与项英、陈毅一起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4月初挺进油山,与项英、陈毅等会师,组成了南方游击总指挥部。随后率部进入湘粤赣边界,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任湘粤赣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

 

  1936年初,蔡会文在率部转战途中与国民党军遭遇,陷入重围,突围时身中数弹,伤重被俘。敌人把负了重伤的蔡会文抬回驻地邀功请赏,妄图从他的口中得到党和游击队的重要情报,但遭到蔡会文的坚决拒绝和拼死抗争。敌人残忍地割断他的喉管,将他杀害。蔡会文,这位年轻的著名红军将领,牺牲时年仅28岁。

 

 

 

 

永远的丰碑157:

坚贞不屈的党员——冀云程

   冀云程,原名冀步青,1910年生于山西省平遥县。1927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大学期间,冀云程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刊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反帝大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冀云程受党指派在共产党员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中做政治工作。6月,冀云程随同盟军主力北上抗击日寇,在部队中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并参加了收复多伦市的战斗。

 

  1934年下半年,冀云程回到太原,负责革命互济会工作,掩护和营救地下党同志和爱国进步青年,恢复和重建地下党组织。1935年秋,中共山西工委改组后,冀云程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和要求,与其他党员一起打入阎锡山的中国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工作。他还推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的校长在太原创办了《乡村小学教育周刊》,并担任该刊主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斗争。

 

  1936年2月,中共中央为推动全面抗战,将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东征,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挺进抗日前线。阎锡山十分恐慌,发布反共法令,悬赏缉拿共产党员,太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冀云程临危不惧,先把朱宝善、赖若愚等地下党组织的负责同志转移出城,自己坚守岗位。

 

  1936年3月3日,冀云程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太原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敌人先用高官厚禄引诱,但他丝毫不为所动。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品质。3月26日,反动军警将他押往太原大南门外刑场。赴刑场途中,冀云程面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惊恐的敌人将棉花塞入他的口中……冀云程英勇就义,年仅26岁。

 

 

 

 

永远的丰碑158:

立志革命 冲锋在前━━潘忠汝

潘忠汝是黄麻起义领导人。1906年生,湖北黄陂人。自幼喜习武术。1924年考入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创办的武汉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他在一首立志革命、改造社会的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

 

  1926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到湖北黄安(今红安)任县公安局军事教练,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带领公安局部分人员和枪支加入黄安县农民自卫军,任大队长。率部活动于七里坪、紫云、乘马等地,与地主民团和反动红枪会作斗争。11月与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黄麻起义,任总指挥。率领农民武装攻占黄安县城,成立县农民政府,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总指挥兼第1路司令。随即率部向黄安南乡发展,组织群众严惩土豪劣绅,扩大起义成果。

 

  是年12月5日国民党军1个师夜袭黄安县城,潘忠汝从敌军火力判断,敌正规军已经包围了黄安,情况十分危急。他当机立断,亲率鄂东军一部担任掩护,主力部队由吴光浩率领突围。潘忠汝冲锋在前,率部与敌血战,为主力突围开辟通道。为保存这支新诞生的革命武装,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往返冲杀,六次杀进城门。当他第七次护送战士们冲出重围时,不幸腹部中弹,但他不顾伤痛,用手托着流出的肠子继续指挥战斗,并大声呼喊,鼓励同志们战斗到底。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永远的丰碑159:

为无产阶级革命尽终生努力——谢士炎

谢士炎,化名谢天纵,1912年生于湖南省衡山县。1937年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1940年任国民党八十六军四十六团团长。1942年浙江衢州之战,谢士炎率一团之众,与十倍于己的日寇激战数昼夜,歼敌两千多人,击毙日旅团长。1943年8月,谢士炎到湖北恩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部任参谋处副处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谢士炎参与芷江洽降工作,并任武汉前进指挥所主任,负责接收日伪部队,他内心深处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反动政策已深恶痛绝。在中共地下党员、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陈融生的帮助下,他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著作,非常钦佩和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从此决心站在人民革命一边,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贡献。

 

  1946年9月,谢士炎参与拟定国民党军进攻张家口的作战计划。他将作战计划通过陈融生交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手中,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当局假谈判、真备战的阴谋。自此,谢士炎被我地下党吸收为秘密情报员。1947年2月4日,谢士炎由叶剑英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余誓以至诚,拥护共产主义,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革命,尽终生之努力。

 

  1947年,谢士炎调任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少将处长。他利用参与国民党高级军事会议的机会,向党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军事情报,为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7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谢士炎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北平监狱和南京陆军中央监狱。无论国民党当局怎样威逼利诱,甚至声称只要他退出共产党就能官复原职,但都不能使他有丝毫动摇。1948年9月19日,就义的时刻到了,谢士炎挥笔写下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从容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36岁。

 

 

 

 

永远的丰碑160:

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贺锦斋

贺锦斋是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1901年生,湖南桑植人,是贺龙的堂弟。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讨袁(世凯)护国军的壮举,为贺锦斋所景仰。1919年入贺龙部当卫士,由于作战勇敢,由士兵逐级递升至团长。1926年5月,贺龙响应广东革命政府的号召,率部参加北伐战争。贺锦斋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1师团长、代理旅长,指挥所部参加了澧县、斗湖堤、武胜关、逍遥镇等战斗,屡建战功。

 

  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重大历史关头,贺锦斋跟随贺龙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他排除反动派的重重阻挠,毅然将部队从河南带到武汉。6月,我党把在汉口的工农革命武装编入贺龙的部队,使该部迅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1师师长。协助贺龙清除了军内的右派势力,使第20军得以顺利参加南昌起义。起义中,贺锦斋率部主攻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备团,全歼守敌,取得了南昌起义的决定性胜利。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处处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到底。指挥所部参加了瑞金、会昌等战斗。起义军在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与部队失去联系,他克服千难万险,辗转至上海,寻找党的组织。

 

  同年冬,贺锦斋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湖北监利、石首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配合南县、公安等地年关暴动。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随周逸群、贺龙回湘西建立革命武装和根据地,曾率部在桑植葫芦壳设伏,消灭贵州军阀部队数百人,活捉其旅参谋长。同年7月,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贺龙任书记和军长,贺锦斋任前敌委员会委员、第1师师长,率部在石门、澧县一带发动群众,袭击敌团防武装。9月8日在石门泥沙镇战斗中,为掩护贺龙率部突围,贺锦斋亲率警卫营和手枪连奋勇冲杀,壮烈牺牲,年仅27岁。实践了他吾将吾身交吾党”“誓为人民灭豺狼的钢铁誓言。

 

 

 

 

永远的丰碑161:

以身殉国忠烈心——鲁雨亭

鲁雨亭,1899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今永城市),1920年毕业于河南开封宏威士官学校,在军政界先后担任军法官、军法处处长、县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深感外患日急,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发表于1931年10月21日天津《大公报》,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御外侮。

 

  1937年初,鲁雨亭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同年11月,经李宗仁推荐,他被委任为永城县县长,为抗日救亡,他组织成立永城县民众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开办青年训练班,组织工作团,在全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共永城县委的帮助下,鲁雨亭变卖自己的家产,购买枪支弹药,筹集活动经费,在永城组织抗日联防自卫队等抗日武装,并于1938年11月正式建立了永城县抗日游击队。在鲁雨亭等领导下,游击队活动在永(城)、夏(邑)、砀(山)、萧(县)一带,打开了芒砀山区的抗日局面。

 

  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永城一带,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鲁雨亭派人与新四军建立联系,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作出重大抉择,走共产党的路,请求将永城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由衷地表示:要救国救民及达到世界人类真正的和平与幸福,自己只有站在马克思、列宁的旗帜下,坚决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1939年8月,永城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鲁雨亭担任总队长,孔石泉为政委。9月,由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等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鲁雨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他率领第一总队活跃在芒砀山区,打击日伪军。在几个月的战斗中,毙伤日伪军数百人,部队发展壮大到两个团,近3000人。

 

  1940年4月1日,日军3000余人分四路向芒砀山区分进合击。鲁雨亭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率领部队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敌人集中兵力进攻鲁雨亭指挥部所在的李黑楼阵地,他放弃安全突围的机会,带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殊死的血战,不幸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时年41岁。

 

 

 

 

永远的丰碑162:

黄麻起义领导人——曹学楷

   曹学楷是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8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入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家乡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任中共七里坪区委书记,是黄安县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起义胜利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宣布:现在是劳农的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了!

 

  起义受挫后,他随鄂东军余部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军委委员。1928年5月起,参与领导开辟柴山保苏区。他主要负责地方工作,动员群众实行土地革命,支援前方作战。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和策略。如对敌斗争中,除首恶者必办外,对民愤不大的上层人物采取中立政策,尽量缩小打击面;对中小地主暂实行减租减息,不急于分配土地;充分利用当地红枪会、土著武装和军阀部队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按照这些政策和策略,他带领干部深入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建立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7月后,他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参谋长、中共鄂东(后为鄂东北)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鄂豫边红军总预备队政治委员、中共第1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第4军11师政治部主任、第13师政治委员等职。参与指挥了鄂豫边苏区反会剿,率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

 

  曹学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党和人民永远铭记这位为创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立下不朽功勋的忠诚战士。

 

 

 

 

永远的丰碑163:

坚贞不屈敌胆寒——谭寿林

谭寿林,1896年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县)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上贵县中学,192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在北大学习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员黄日葵等,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1923年秋,谭寿林进入北大国文系学习,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工作,主要负责编辑《工人周刊》,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1925年,谭寿林被党组织派往广东工作,同年冬被派回广西。1926年1月担任中共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他积极发展广西地方党的组织,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和指导工农革命运动,积极培养革命骨干,发动和领导了声援省港大罢工的罢工周。同年9月,资本家勾结反动军阀,制造了梧州三工人血案,谭寿林发动梧州工人举行万人大会,进行了坚决斗争。10月中共广西省委筹备小组成立,谭寿林是三人领导成员之一。12月19日,被梧州国民党右派逮捕,经党组织营救于1927年春获释。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5月,谭寿林被派往广州,负责对中共广西地委的联络工作。6月到武汉出席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会后不久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往香港巡视工人运动。12月返回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在起义指挥部肃反委员会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秘密来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等职。同时担任党的《红旗报》编辑。

 

  1931年4月22日,因叛徒出卖,谭寿林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老虎凳、反上吊等各种酷刑,谭寿林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5月23日,他被作为要犯押往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特务再度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仍一无所获。他那杀头当作风吹帽,坐监也要闯上天的气势让敌人胆寒。5月30日,谭寿林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5岁。

 

 

 

 

永远的丰碑164:

为了大家舍小家的党员——邓振询

邓振询,1904年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2月,邓振询被选为闽赣两省工人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先后担任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江西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等职,为了大家舍小家,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1933年10月,在苏区扩大红军突击月活动中,他所领导的全总执行局西冈扩红突击队被誉为中央苏区模范扩红突击队,他本人被评为苏区扩红模范。1934年1月,他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为发展和建设中央苏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4年10月,邓振询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长征路上艰险备尝,战斗频繁,但每到一地,邓振询总是不顾疲劳,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说服和动员群众为红军提供粮食等必需给养,保障红军部队基本生活的供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邓振询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长。1936年9月,他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长兼工农厅长,致力发展边区生产和经济建设,废除旧政权的苛捐杂税,为调动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做出了贡献。

 

  1938年1月起,他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苏皖区委书记、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等职,奔走于赣南闽西、湘鄂赣、湘赣、苏皖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协助完成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任务。1943年3月,邓振询主持召开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通过了苏南施政纲领、成立苏南行政公署,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使其成为新四军挺进苏北的桥梁。

 

  1943年8月3日,邓振询在江苏江宁布置检查工作时与敌人遭遇,转移中过秦淮河时不幸牺牲,年仅39岁。

 

 

 

 

永远的丰碑165: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永远的丰碑166: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共产党员。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永远的丰碑167:

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中共党员。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改成,后面又加了个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永远的丰碑168:

著名建筑教育家——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是著名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占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受到海内外建筑文化界人士的普遍称赞。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任务。

 

 

 

 

永远的丰碑169: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黄昆

黄昆院士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以后,任名誉所长。19871991年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这个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获实验证实,黄散射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观缺陷的有效手段。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里斯因子

 

  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他与合作者对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开展了系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对固体物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黄昆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辛勤开拓,奋斗不息,为创建和发展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黄昆院士同时是我国半导体科技界的一代宗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科技栋梁之才。

 

  2002年为表彰黄昆院士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贡献,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5年7月6日,黄昆院士病逝。

 

 

 

 

永远的丰碑170:

著名无线电电子专家——陈芳允

陈芳允(1916-2000),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26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推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他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参加英国早期海用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研制了电生理测试仪器。在北京电子研究所提出并指导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型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4年和李力田等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我国歼击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和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70年他提出并和共同工作者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永远的丰碑171:

鄂中起义领导人——萧人鹄

萧人鹄是鄂中起义领导人,1899年生于湖北黄冈,1917年考入中华大学附中,先后参加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利群书社,并成为骨干分子之一。恽代英称赞他说:云鹄至诚,可以动人。1921年秋回黄冈陈策楼聚星学校教书,参加陈潭秋等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萧人鹄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到河南开封等地从事农民运动,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荥阳县农民协会主任和自卫团长。1926年又领导建立杞县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武装,后被选为河南省农民协会主席和党团书记,领导了杞县农民暴动,曾率领30名精壮人员到豫北汲县劫狱,营救出被关押的100多名革命同志。1927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领导豫东杞县、睢县、陈留武装起义取得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6月任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独立团参谋长,曾奉命回乡招募新兵,首先动员自己的3个弟弟应招入伍。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根据秋收暴动的需要,将全省划分为7个特区,萧人鹄被派到洪湖地区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同年9月参与领导沔阳戴家场农民暴动,任鄂中游击队队长。12月参与指挥暴动队攻克沔阳县城,领导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5军,任军长。

 

  1928年6月受中共中央派遣重返河南,担任中共河南省军委书记。11月在开封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面对敌人严刑逼供,他始终坚贞不屈,不暴露党的秘密。曾担任狱中地下党支部书记,常以京剧戏文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来激励难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曾给弟弟萧民举写信,鼓励他在国家多事、强邻剑劈之秋努力学习挥戈为社稷。1932年2月10日被杀害于洛阳,时年33岁。

 

 

 

 

永远的丰碑172:

享誉中外的科学家 教育家卢嘉锡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1944年在马里兰州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7年从院长岗位上退下后,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他还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七、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世,终年86岁。

 

 

 

 

永远的丰碑173:

模范医学教授 姜泗长

姜泗长是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1913年生,天津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曾任中央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讲师、副教授。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1949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院长,第五军医大学教授、附属医院院长,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教授。1957年起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教授、副院长,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医学会理事、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泗长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耳鼻咽喉科的研究、医疗和教学工作,为国内颞骨病理学、听力学和耳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颞骨组织病理学的系统研究。1950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地施行了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此成果被列入《世界耳硬化症索引摘要》。60年代初最先采用镫骨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聋获得成功,自行设计的手术器械定型生产。70年代,率先使用纤维内诊镜检查治疗食管、气管疾患。80年代以后,带领并鼓励学生开展了前、中颅底后颅窝等高难手术,在耳神经外科、头颅外科方面居领先地位。他开展的听小骨测量与听骨链重建耳硬化症手术治疗分获国家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爆震性聋的机制和防治研究获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陈嘉庚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著有《耳科学》,主编有《临床耳鼻咽喉科学》等专著8部,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

 

  姜泗长有一句名言: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唱主角!他扶持了一批又一批医学新秀,培养了我国几代耳鼻咽喉科专业的优秀人才。他的举贤荐能、甘为人梯、举人过己的高尚品德被誉为姜泗长风格。为培养人才,他把获得的各种奖金几乎全部捐献给解放军总医院,建立了姜泗长奖励基金。1989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医学教授荣誉称号。江泽民为他题写贺词:技术精益求精,诲人桃李天下。2001年9月在北京病逝。

 

 

 

 

永远的丰碑174:

能文亦武双英才——高波

高波,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930年到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处工作,先后担任警卫员、副官。1934年考入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1935年参加杨虎城第十七路军。西安事变后,前往延安,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高波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烽火剧团工作,不久担任剧团团长,几年时间里,高波率剧团30余人几乎跑遍了陕甘宁边区,为部队和群众创作和演出了京剧《平型关大战》、歌舞《小放牛》等许多表现八路军和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戏,成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喜爱的战斗性文艺团体。1942年,高波被调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政治部,任民运科科长,参加了延安军民的大生产运动。

 

  1945年,高波被派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任政治委员,负责对旧军队的改造工作,不幸落入反动军阀马鸿逵之手。

 

  在狱中,高波等共产党员严词拒绝了马鸿逵的利诱。1947年,高波被押往兰州国民党军西北行辕俘虏收容所,斗争环境更为恶劣。高波同狱中的共产党员建立了秘密的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带领狱中同志与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兰州监狱的一年多时间里,敌人用尽了各种手段,打得他遍体鳞伤,最终都没有能使高波屈服。他以诗表明自己在敌人面前的坚贞不屈:本为民除害,哪怕狼与狗!身既陷囹圄,当歌汉苏武。

 

  1948年10月,高波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5岁。

 

(以上资料来源:人民网)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一)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二)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三)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续五)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永远的丰碑》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原创图文】大音稀声 丰碑无形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四大家山水画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八怕歌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精美的flash组合动画(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圣賢經(七言 六言 五言 四言)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中国历史(四)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载] 清明节主题的古诗词(十首)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我知道我为什么穷了(转载)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觉得好,就转载了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转载]...幸福递减率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转载]人生哲理100句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政府网站(转载) - 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秘方!(转载) - 北方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查看自己IP地址的四种方法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容易使人变老的四类食物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MID背景音乐汇总<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诚信是优势 〔抄录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相声大全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