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暴雪为何来得如此迅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 - 陈匡时的博客 - 国科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9:03
暴雪为何来得如此迅猛?专家:厄尔尼诺推波助澜
2009年11月13日07: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12日从中央气象台获悉:11月9日至12日,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先后出现暴雪过程。截止到12日14时,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河北石家庄市,达到94毫米。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多个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根据初步评估,此次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60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 
  启动应急预案大力保通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各地公路、铁路、机场等基本恢复正常运行    
  暴雪对当地的交通、电力、航空、设施农业等造成较大影响。
  到12日15时,受乌海、西安、兰州、敦煌、呼和浩特、郑州等外地机场关闭或降雪的影响,首都机场往来相关机场的航班取消70班,延误航班达130余架次。
  受降雪影响,内蒙古109、210高速公路鄂尔多斯段一度封闭,直到10日中午才开通,东胜区开往各地的客运车辆也停运一上午。
  山东省烟台市海上搜救中心、烟台市海上防风暴潮台风指挥部10日联合发布海上重大风险黄色预警。烟台至大连航线客运船舶陆续停航,预计停航时间至少两天。潍坊1255艘海上作业渔船全部撤回陆地避风。
  石家庄火车站多趟列车晚点,大批旅客滞留;市区倒塌大棚、仓库、厂房等20多处;部分县(市)蔬菜大棚倒塌68个,一些露地菜遭受冻害。11日18时30分许,邯郸市永年县临洺关镇龙凤私立学校食堂因不堪大雪重压发生倒塌,多名学生被压。截至目前,已经有3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
  11日凌晨,石家庄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紧急部署防雪救灾,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预案和Ⅲ级响应。市委、市政府成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实行市领导分包责任制,组织指挥抗雪救灾工作。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四横八纵”主干道能够正常通行。
  记者从河北省高速交警总队获悉:经过连续两昼夜的奋战,石太高速公路上被困车辆已缩短至2公里。12日,河北方面继续全力以赴解救剩余车辆和群众,力争打通石太高速河北段。
  河南也是这次暴雪的重灾区。12日7时30分许,开封县新宇中学钢架结构简易餐棚在学生就餐时突然倒塌,造成1名学生死亡,7名学生受伤。现新宇中学已紧急停课放假,开封县委、县政府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全力处理善后。
  经过河南省高速公路部门的大力保通,一夜的大雪没有阻止高速通行。截止到12日8时30分,全省高速公路全部开通,7座以上客车禁止上路。到12日中午,河南省铁路已恢复正常,无大批旅客滞留。15时许,新郑机场已经恢复正常运行,滞留旅客正在运送中。
  大气环流改变导致暴雪
  厄尔尼诺事件推波助澜,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
  这次暴雪为何会来得如此迅猛?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引发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
  大范围雨雪天气需要具备较好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近期大气环流出现的调整,使得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都比较好。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泉指出,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海洋,近期偏东风把大量的水汽从海洋上输送过来;南方前一段时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阻挡了南方水汽向北输送,最近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南方水汽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输送了。这次冷空气过来速度不是非常快,慢慢地压下来,把暖湿空气抬升,给降雪、降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张强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近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今年3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由正常向偏暖方向发展,到6月偏暖幅度达0.5摄氏度,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目前仍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这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状况,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末至冬季的气候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北美地区和我国北方的降雪频次增多。
  张强表示,研究分析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总体使得寒潮冷空气活动减少,冷气候事件总体有减少趋势,但极端强冷空气和暴雪灾害也会突然发生。气候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
  冷空气影响将持续
  14日至17日西北地区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
  中央气象台12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雪预报: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辽宁大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南部等地有大雪,辽宁中东部和吉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降水量一般有5—12毫米,局地可达15毫米以上。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1月14日至17日,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再次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提醒说,大雾和降温导致的道路结冰都会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交通运输部门须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出行人员须注意防寒保暖和交通安全;注意及时清除蔬菜大棚等的积雪;燃煤取暖的用户须特别注意预防煤气中毒等情况发生。
  (本报记者刘毅、王明浩、彭波、曹树林、马跃峰、白天亮、贺勇 ) 
(责任编辑:蒋琪)) http://env.people.com.cn/GB/10370342.html
=====================================================================
新华网主页 - 新华科技
研究显示太平洋近年出现新型厄尔尼诺现象 
2009年07月03日 17:08:4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7月2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2日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近年来以准周期的形式出现一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北大西洋形成了比正常年份更多的飓风。
    这项研究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彼得·韦伯斯特等人完成,他们通过卫星数据、热带风暴记录以及气候模型得出了这一结论。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通常形成于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里,来自太平洋的暖空气会向东运动到大西洋,导致大西洋的表层水温升高,从而影响到大西洋飓风的形成。
    韦伯斯特介绍说,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东太平洋,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大西洋上形成的飓风一般少于正常年份。而这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北大西洋上形成的飓风比正常年份多。不过,这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更容易预测,因此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准确地预测北大西洋飓风的形成以及这些飓风如何影响墨西哥湾以及中美洲。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只是推测它可能是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变暖作出的反应。
    研究人员还分析说,在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年份,北大西洋飓风比正常年份要多,但拉尼娜现象近年来似乎也在发生变化。韦伯斯特等人将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水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这一现象发生时也会引发全球性气候异常。
  (责任编辑: 刘阳 )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7/03/content_11647622.htm
============================================================
人民网 >> 环保 >> 自然生态  2001年12月31日09:10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
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1995年对墨西哥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从年初至5月几乎滴雨未下,出现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全国有近2.6万平方公里的耕地未能按时播种,家畜大量死亡,森林火灾频频发生,至5月份烧毁森林13.2万平方公里。专家们分析,这次灾害的发生主要应归结于“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EI Nino)在气象学中使用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3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这种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从19世纪初才开始有记载。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增高的现象。
    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厄尔尼诺”是区域性问题,它主要影响太平洋东部的南美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气象卫星的观测发现,“厄尔尼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度,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所以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生诸如冷夏、暖冬、干旱、暴雨等异常气候。
    1982—1983年,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表面温度持续高于正常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异常。全球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而另一部分地区却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暴雨和洪水。台风、冰雹、雪灾、冻害、龙卷风等灾害也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这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虽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
    另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海面水温低于往年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La Nina,西班牙语意为‘圣女’)现象”。由于“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所以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一般紧随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一般认为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的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这种海洋热状况的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失常。
    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来源:人民网 2001年12月31日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57/20011231/639560.html
============================================================
科技 > 科技趣文 > 正文  发布时间:2007-08-06 14:47:12   来源:新华社
星空资讯•了解时事每一天 news.vnet.cn
引起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竟是水蒸气
     人们通常认为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比利时皇家气象学院在一项研究报告中认为,引起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水蒸气,而不是二氧化碳。
  比利时《最新消息报》日前援引皇家气象学院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并不是唯一和决定性的因素。皇家气象学院的气候专家吕克•德邦特里代在报告中指出,在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占总量最多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研究证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75%是水蒸气。
  德邦特里代说,人们往往把温室气体简单等同于二氧化碳,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水蒸气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构建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blog)http://www.sciencenet.cn/blog
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   http://www.sciencenet.cn/blog/杨学祥.htm
杨学祥的博客  个人档案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简介   09年厄尔尼诺是否再现   厄尔尼诺的气候影响 历史上的厄尔尼诺  探索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1976年2009年的33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94-95年、97-98年、2002-2003年、2006-2007年和2009年出现过8次。1982—1983年间(强度值为2.3,见表1)和1997 --1998年间(强度值为2.5,见表1)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两次。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据研究,1977-1999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使厄尔尼诺得到增强,2000-2030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使厄尔尼诺受到遏制。  
  我国科学家对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印尼、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损失惨重,举世瞩目;厄尔尼诺还使美国东部出现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我国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明显而复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二是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三是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四是全国大部冬暖夏凉;五是登陆我国台风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规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为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陆地热状况、北极冰雪分布、洋流变化乃至太阳活动等。
  至于厄尔尼诺形成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1997年12月份就出现了20世纪末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的上升常伴随着赤道幅合带在南美西岸的异常南移,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岸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使低纬度海水温度年际变幅达到峰值。因此,不仅对低纬大气环流,甚至对全球气候的短期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对此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探索厄尔尼诺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1】。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引用表1来说明1951-2007年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强度对比【2】。1982—1983年间(强度值为2.3,见表1)和1997 --1998年间(强度值为2.5,见表1)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两次厄尔尼诺事件,1954—1957年间(强度值为2.1,见表1)和1973 --1976年间(强度值为2.0,见表1)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两次拉尼娜事件。 (参考文献  略)
(和讯财经原创)   和讯网。http://futures.baidu.com/2009-10-22/121434207.html
=====================================================
人民网>>科技
初步结论显示: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2009年11月14日11:13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陈磊)由107位专家撰写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于今年9月底完成第一稿,目前已完成评审,2010年6月正式发布;报告初步结论显示,近百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上升,极端事件趋多趋强;未来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这是记者从12日召开的“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高层论坛”上获悉的。
  据该评估报告核心编写专家、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透露,报告包括五部分,分别为中国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以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其中,“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为新增章节,对国际上的分析和评估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并评估其优缺点。
  “未来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丁一汇援引报告的初步结论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西部冰川退缩加速。近百年(1908—2007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我国降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约增加15%—50%;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华南地区降水约增加5%—10%,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约减少10%—30%。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约9厘米。20世纪后4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缩小了3790平方公里。
  “报告初步结论显示,我国是气候变暖的受害国,气候变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沿海地区、重大工程等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丁一汇解释说,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波动幅度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发生变化,病虫害加重,生产成本和投资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不利为主且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沿海地区深受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近海生态系统退化。河口湾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经济受到影响。
  “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被高估了。”这是该报告的另一个初步结论。鉴于只考虑气候变化的自然波动或单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均不能很好地模拟过去的气候变化。此次报告认为,只有在同时考虑两者的作用情况下,才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出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然而,针对人类活动在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暖中作用评估方法的分析表明,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准平衡气候敏感性估算可能过高,可能过高地估计温室气体的增暖作用。
  报告初步结论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加深;实现未来全球长期减排目标越来越紧迫,我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概念能够体现人际公平和历史责任,“生产侧排放统计方法”能够体现排放转移,两者均具有科学性;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和客观需求,但低碳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通过发展向低碳转型。
  丁一汇透露,本次报告利用的是直到2009年的最新科研成果,其结果和结论具有广泛的共识。
(责任编辑:姜颖)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377678.html
==================================================================
新华网 首页 >> 新科技频道 >> 科学探索 >> 自然地理 
美研究称本世纪末将出现更多极端天气 
2006年10月21日 16:42:3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洛杉矶10月20日电(记者 陈勇)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预测,本世纪末期全球大部分地区将发生更多的炎热、暴风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科学家认为,这些极端天气的根源在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
    这一研究将发表在12月出版的《气候变化》杂志上。科学家综合了当前气候预测中使用最广泛的9个气候模型,利用设在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的超级计算机模拟预测2080年至2099年间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
    他们设想了本世纪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高、中和低的三种情形,用10个指标分别衡量极端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包括高温期、年度最大温差和霜冻期等。
    超级计算机的模拟显示,2080年至2099年间,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高温期都会增加;南北半球纬度高于40度的大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或暴雪的频率会大大增加;美国西部、欧洲南部和巴西东部等地区,干旱期会显著延长;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作物生长季也会延长。
    科学家说,以往的气候模型预测,多是针对全球平均气温或降雨,而新研究则首次针对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气候模型对1980年至1999年间的极端天气状况模拟得比较准确,而且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比较一致,这使他们确信其结果有效。
    他们认为,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在排放量低的情况下,模型计算出的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将显著低于排放量高的情况。因此,本世纪人类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力度,还可能减少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
 =========================================================================
 凤凰网 | 凤凰博报 | 圈子
 诗哲魂的个人空间
 自然灾难的危机如何逼进我们?发表于 2008-02-01 19:26:34
     进入21世纪以来,当自然灾难的危机愈演愈烈时,对整个地球造成的重撞和带来的社会危险也愈来愈严重。从亚洲SARS病毒、欧洲疯牛病、全球化的艾滋病……从全球气温变暖、赤潮、海啸、森林毁灭、环境污染……世界性的灾难已经远非是一个地区性或国家的问题。这些事实告诫我们人类:世界的安全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具有全球化的整体危机。它并且还将会持续不断波击着不同文明地区和国家,全世界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抵御这世界性的全球化灾难。
  问题是:这些灾难正在逼进我们的人类时,整个人类文明世界却很少具有抵御这种大规模全球化危机的应急预警系统,缺少整个协调全球灾难发生的救护与防范机制,这才是人类文明的集体悲哀。当人类在灾难面前只有用生命的死亡代价来换取一点儿同情的泪水,或可怜的慈善募捐时,整个人类文明就再一次证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救助和防范机制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令人担忧,更让人们觉得活在这个地球上可怜和悲哀。
  自然灾难的危机是一个整体,它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危机也是一个整体。就是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系统,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灾难和问题,它说明一定是人类社会行为造成了对自然环系统进行的破坏和改变,才会不断地出现自然灾难愈来愈逼进的态势。世界环境一体化正在用灾难的方式告诫人们,全球化危机的背后——是一个遭遇人类破坏的自然生态开始警戒人类,或者说整个文明进程的一体化告诉我们——建立世界预警和防范体系已经成为越超各种政治和文化之上的议题,更是人类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紧急预案。
  人类在整个自然环境面前再也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占有和掠夺财富和资源,这个被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破坏的环境系统,开始向人类整体发出信号。被剥夺和开发、侵占和浪费的自然资源已经彻底改变了自然环境系统,才会发生如此的灾难,这注定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应该首先接受的生态事实。
  人类大规模的开发自然,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剧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当前许多自然灾难还不能够确定是人类造成的原因,但这并不能够抹去人们从自然生态整体的角度思考世界危机问题。近三百年来,人类科学技术对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干预和影响是前所末有的,一方面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另一方面却是对自然的伤害。人类的智慧不足以看到这深层中存在的危险,过于功利化的对待自然的技术立场,让人类从根本上上失去了理解自然生态的深层智慧可能性。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只是向人们警示了什么呢?作为整体的自然环境已经向全世界发出了声音,人类应该具有这种敏感去理解我们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失衡的自然微妙的表达中——我们去发现人类对自然生态所进行的过分的干预,正在成为人类未来灾难的根源。
  人类创造的技术成果并不能够解决生态环境平衡,而恢复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在于改变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当技术更深的介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它并没有改变自然内在生态和谐自然基础,而相反却增加了太多人为的技术力量,去控制自然失衡。短期看可以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可是,从长远看——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是地球的基础,而人类分崩离析的文化却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毁灭的。人类的科学技术也是相互替代的或短命的。对于自然整体就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体相适应。况且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控制力,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却从骨子里没有改变它对自然侵犯的立场,或者是没有改变它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用技术去顺应自然是根本上不可能实现的一种安全愿望,而只有改变人类现有的文化和技术理念,才可能让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失衡。从技术化的阴影中走出来,从人类理性思维的暴力方式解放出来,对自然采取生态化的伦理和道德,选择新的人类文化去重构一个新的文明世界。
  多元文明和文化的纷争,不能够依靠战争的屠杀和种族的灭绝来解决,而是应该依靠相互理解、宽容、和解、平等、对话,达到共同繁荣和进步。目前的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普遍对话的政治历史过程,但对于弱小国家和民族还存在世界强权政治暴力的灭绝,还存在着贫穷和富有的区别,还存在着技术强势的压迫,这是当今世界最不安全的国际环境。加之,这些弱国的生态资源又是强国的窥视的财富,当那些强国已经将整个世界的自然生态资源占为己有时,它们还想更多的剥夺这些贫穷国家的文明和文化,他们不容忍其它文明的存在,它们要让世界文明一体化,这是世界政治灾难的根源。强权并不能够灭亡其它种族的文化,也不能够强行让一种文化和文明成为一种单一的生态。人类文明和文化如同自然一样需求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才能平衡,对话就是寻找政治生态的和谐,让任何弱小的民族与文明都可能在世界上存在下去,这是世界生态政治的必然选择。
  要迅速建立全球的预警和防范系统,这是一个超出政治、民族、国家利益之上的迫切问题,也是全球一体化防范自然灾难或其它危机的预警机制。人类需要团结起来,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的迫在眉睫,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产生的危机,是灾难一次次警告我们人类——不论贫富的国家,只有在世界的大家庭之中的人类社会,就必须要共同面对自然的灾难和危机。人类的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生态的脆弱也已经不堪负重,它才会选择以环境生态持续恶化的形态向人类报复。整个人类需要超越出政治或民族、国家利益的狭隘去建构世界的灾难预警系统,去建构救护、救助的防范体系,保证人类社会的整体安全。这种防护不仅是一个长久的目标,而且也是人类国际社会对生态安全的一种报警。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为此作出对生态环境的让步,减缓对自然环境的继续破坏和改变,这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希望所在。人们应该珍惜整个自然的财富,也同样象珍惜自己人类的生命一样爱护自然。
  抑制整个人类过快的从自然环境中掠夺资源的发展态势,要放缓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技术的发展,和适当抑制人类欲望过度快速的增长趋势。当我们还没有寻找到更好地解决人类物质生存其它可能性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仍然是人类技术发展的目标。当财富依然是社会象征和权力的标志时,我们仍旧会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和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却让我们开始反思整个文化的选择究竟在哪出了问题,自然灾难的频繁发生造成对生命的伤害愈来愈严重的现实,都会集中在人类欲望追求的贪婪和快速增长中,只有生态文化和精神智慧,才可以从根本上上抑制对环境的破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必将更加剧灾难的快速到来和发生。从文明和文化的历史中发现——人类早期社会能够创造一种文明,并没有消耗多少生态资源,自然灾难也人末有如此全球化的发生。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整个自然生态环境才造成这样大面积的危机人类,其中人类欲望的贪婪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破坏,就是这灾难的直接原因。抑制人类财富欲望的贪婪,放缓对自然的剥夺就是恢复自然最好的一种文化选择。
  返思人类生命对自然秩序和干预影响的文明和文化与技术机制,减缓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索取,这是恢复自然生态的机制一种明智的选择,也同时是恢复人类创造文化和精神历史传统开始。技术所控制的自然环境和它所破坏的生态系统,一起与自然原本的力量进入到我们生命的过程,人类几百年间创造的技术力量,又如何能与几百亿年进化生成起来的自然环境抗衡呢?只是人类确实触动了自然环境中最容易改变和变化的力量,这相对于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其它文明来说,无凝是一个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创造的技术力量就可以为所欲为。对于整个自然系统,人类技术力量和智慧不过是雕虫小技,整个自然生态智慧中所蕴含的力量是自然界通过灾难表达出来的迅猛和强大。人类的智慧不过是在改变自然干预自然中,影响了整个自然系统,造成了它局部的紊乱。自然经由灾难来恢复自己或修复自身,也同时向人类证明:自然的力量是巨大而不可战胜的。
  灾难逼进我们的世界——意味着这些生态环境中的智慧,悄然的改变着我们对全球人思考,也使我们体验到,自然灾难并非全是由于人类行为的选择机制或破坏性而带来的后果,可是却不能够否认的是,人类的行为确实参与和影响着这个自然环境,这一切悄然的逼进我们的灾难不正是向我们说明——人类应该彻底反思整个生命的文化选择,解决这一困惑我们所有人的灾难问题。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83385.html
======================================================
科技 > 焦点直击 > 正文
星空资讯·了解时事每一天 news.vnet.cn
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发布时间:2008-06-05 08:1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世界范围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的地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正在受到巨大影响。”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介绍,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危害日益扩大。
  由于我国山地处在季风作用的强烈交互带上,其脆弱性极为明显,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胁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
  与此同时,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极端天气事件双重作用下,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难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恰恰是南方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创。“人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陈冬梅对记者说,这种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友好重在人与自然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节约处处长吕文斌说。
  2008年上半年,抗击冰雪、抗震救灾成为最强音。灾难过后,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仍将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目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国家的9倍和8倍。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气候变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或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仅提高了公司声誉,也节约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转载:暴雪为何来得如此迅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 - 陈匡时的博客 - 国科社区-... 转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全球性灾害 - 陈匡时的博客 - 国科社区... 烟雾后果严重 明年可能出现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Earls】地震为何如此频繁 世界气象组织——厄尔尼诺现象减弱 拉尼娜现象抬头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家:“厄尔尼诺”现象再度形成 两种不同的灾害征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金砖四国"经济为何迅猛发展? "金砖四国"经济为何迅猛发展? 为何中外官员的编制是如此悬殊 - - 曹培植 - 和讯博客 官场和情场的通道为何如此顺畅? - 专家博客 - 中国网 最近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金字塔UFO - 日志 - 唐广书 - 实名博客--河北新闻网 -... [转载]频繁换股和频繁操作都是大忌 百团大战的背后故事 胜利来得如此惨烈 百团大战的背后故事 胜利来得如此惨烈 温州性骚扰现象为何如此猖獗? 基于周坚红移定律的宇宙膨胀率观测现象细节描述 - 解析宇宙学创始人周坚的博客 - 国科社区... 【转载】毛泽东为何如此推崇鲁迅_仰天长啸_凤凰博客 STRCPY和STRCAT为何写的如此简单? 女人们为何如此喜欢灰太狼 转载 父去子继 基层官员中为何出现“世袭”现象? 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占豪的投资博客 引用 出现这些现象要马上休息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