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1:33
尽管Digg还处于风头尚劲的时候,但是相比mypaces、facebook、youtube,还有flickr、delicious,其价值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Digg的架构里,其核心价值是信息的呈现方式,人与人的关系较为弱化——虽然Digg的信息呈现机制里面,群众的力量是关键的因素,但是人和人的关系并没有深度挖掘,信息无法在有关联的人之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流动。但是,在myspaces、facebook、youtube、flickr和delicious中,都存在因为“好友”的存在,使得信息能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流动——信息的定向流动使其与人的关联性更强,价值也就更好。
这恰好是web2.0的价值,即要创造一个社会性的网络,也就是说,“人”这个维度必须引入到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当中。
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组织
blog与bbs相比,blog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而bbs更强调“话题”即信息。这种区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而那些认为“blog是个人bbs”的说法基本成为尘嚣了——不同的产品对不同价值的强调,使得看上去类似的东西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因为它们对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的方式不同。
恰好是,让“个人”成为中心,这个人才能更好地成为信息的生产者、积极生产者、高质量生产者。
web2.0站点不仅在blog那里发现了个人,而且delicious也发现了文摘的个人、flickr发现了图片分享的个人、douban发现了阅读与评论的个人……在这样的web2.0站点中,你会发现,“个人页”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页面,它取代了传统站点的首页与二、三级频道页成为新的核心信息组织、呈现的关键节点。
当你登录flickr以后,你应该看到你个人相关的信息、你朋友相关的信息包括图片以及参与的小组等,以及更好使用站点相关功能的直接链接,此外,你还会有一个专门的页面用于被朋友和他人查看。在douban和更多web2.0站点,这都是一个基本页面。你必须意识到,这是范式变革的重要表征。
信息围绕个人来组织、呈现
这存在一个反向的信息组织与呈现。你会发现,当你在一些web2.0站点,比如douban,系统会向你推荐一些信息,比如猜你会阅读的书籍或者是你朋友阅读的书籍或者和某本书有关的其它书籍,这个时候,系统会针对每个人来组织相适应的信息来对你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呈现。
到现在,并不是所有的web2.0站点都完全针对个人来呈现特定信息,但是,都提供了良好的尺度,以围绕个人来呈现信息。blog的blogroll是一种主动打造的行为。Tags却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它以一种独特的“聚合”、“关联”能力,为各种个体提供各种方向以及具备十足潜能的“磁针”来为信息提供指示方向。在delicious里面,你通过自己的tag找到用同种tag的更多信息,在flickr里面也是如此,technorati为代表的blog tag系统也是如此——Tag还有更多的价值,但是它为个体提供了特别的信息路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更多,比如Yahoo尝试将你的朋友的信息搜索结果作为优选推送,呈现在你的新搜索结果中,或者Google试图记忆你曾经的搜索记录来优化你的搜索体验——对于这一部分的讨论,我们还稍后还可以进行更多讨论。
用户行为与更好的信息呈现
digg所实现的信息呈现的价值,是建立在大量的用户行为之上的——这些用户行为,对于算法或者对于机器,对于计算,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更好地帮助了解决不确定性。同样,delicious将网页地址当作信息。显然,还存在另外一种层次的“信息”,即它和人的行为、和普通意义上的信息的描述有关联。
看下面一张旧图

(可参考web2.0info.ppt)
在这张图里面,一篇blogpost是与一组信息关联起来的(在今天,这种关联看上去要更多了),通过这些东西和一些专门的网站(这类站点也多了很多),又和更为广泛的信息关联,也就是说,对这篇信息的描述如果有这样一组信息作为关联,那它将会得到更好的解释——如果这能够纳入到算法体系里,成为搜索算法的优化方向,这意味着每个内容都拥有了一个语境和相关的人,每个人都有了一个颇大的信息群构成其语境,搜索将会基于被描述的语境来进行优化,这意味着准确性将得到飞跃性的提升,而且基于此,可以将一个人描述得相对完整。
主动以信息来描述自我
主动以信息来描述自我,将变成一个社会人、一个信息人的基本工作。blog、sns已经帮助我们描述一个自我,而你的“网络地盘”比如你的flickr、delicious、douban都在帮助将你自己描述得更清除,如果想降低社会交往的成本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那么利用上述信息将自我描述得更为准确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工作。
而对douban、对google这种网站而言,主动贡献信息变成了你希望优化信息获取的必备条件——因为信息过爆导致少量的付出能带来极大的成本节约和绩效提高。很显然,在豆瓣里,你提供的已经或者希望阅读的书籍、电影越多,你就可能被系统越深入了解,你获得的推荐才可能越好;同样,你选取的“好友”跟你有越好的相近性或者互补性,你才可能从朋友的最近阅读里受益。
你的网络行为越多,你的收益越大,这是web2.0和不断进化的未来网络向你提供的许诺。
Yahoo和Google将如何死磕
从目前来看,Google更代表着未来,因为我们讨论过,跨平台地实现信息的获取、组织和呈现,搜集是基本手段。但是Yahoo并非没有机会,因为google在主导一个语义性网络的算法规则,而Yahoo有条件去创造一个语境网或者说社会性网络的算法规则,或许两者殊途同归走到一起,但是Yahoo并非没有底牌。
在过去一两年里,Yahoo收购了大量社区性站点比如delicious、flickr、upcoming等等,可惜它在较为纯粹的SNS方面还略有不足,另外对blog抓得不够紧,但无论如何,Yahoo拥有最好的Tag系统,而且它也发现了Tag的价值——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Yahoo应该在持续地研究Tags能如何描述和架构互联网,并且,它的这些资产使得它能够在Tags的研究、描述和算法建模上拥有绝对的优势,而Tag绝对是社会性网络的核心要素之一。
上述资产不是封闭性的,拥有这些社区和用户并不意味着Yahoo能拥有未来,但是基于目前的条件,深入Tag,利用其在blogsearch、社区理解方面的探索,去研究语境搜索应该能帮助Yahoo去把握未来。我认为,和Google竞争,这是yahoo最大的机会,也许也是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