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义,成功学,三聚氰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08:06
 拜金主义,成功学,三聚氰胺

                       ——由一则新闻调查报告想到的

一、强大的拜金主义力量

据美国《世界日报》2月23日报道,根据路透与艾普索斯(Reuters/Ipsos)2月22日的最新民意调查指出,多数人心目中金钱的地位,现在比金融危机前更重要……调查指出,中、日、韩国三国人民最看重钱,这三国皆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重视金钱的价值,紧追在后的是印度,该国有78%的人抱持同样看法,接着是俄罗斯、土耳其与巴西。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普遍认为,金钱最能象征一个人的成功。在中国与韩国各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在印度与日本则分别有67%与63%的人持有同样看法。在美国,仅有33%的人民把金钱视为成功的象征,远不及中国,甚至比许多受调查国家都还低。

从我们每日的耳闻目睹,可以基本肯定上述报导并非虚言。仅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拜金主义就以势不可挡之锋,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土崩瓦解,并为了许多社会“新现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三聚氰胺事件与成功学

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追求致富的成功学(见附:“成功学”的前世今生)成了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的潮流,不少人趋之若鹜。“思考创富”、“潜能开发”、“生命动力”等等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对于单个人而言,有多少比例的人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发财致富我们普通人不得而知;但从组织上讲,近十年来频频揭发出来的非法传销组织数不胜数,它们给其成员洗脑的工具正是成功学这类的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学让我想起了三聚氰胺。如果说一再被揭开的中国乳业的疮疤——三聚氰胺事件还有一点正面意义的话,那就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警示:三聚氰胺现象的产生原因首先是奶粉蛋白质衡量标准单一,作假的门槛低添加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奶粉中的蛋白质的检测含量,而不需要“劳神费心”地做提高奶粉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售卖者而言,本方法快捷、实用。而监管部门多年来习惯于用含氮量这个表面指标来判定蛋白质的检测含量,自然也无法发现;其次三聚氰胺危害不易被发现:它是无色无味的,毒害是慢性的,对人的危害不会马上显现出来;还有三聚氰胺本身很廉价,售卖它的人可以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而消费者,或多或少都有些贪图便宜的心理,当然愿意用更小的代价换取同等的满足(添过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的确售价较低,这也是其占领广大市场份额的原因之一)。这三个特征其实也正是人类历史上一切心灵冒牌货(如邪教、乌托邦主义、庸俗幸福论)的速写。成功学特点及危害和三聚氰胺还挺相似:

1.定义成功的指标单一化。在其开创人物拿破仑希尔的著作里,其“十七条定律”也好,积极思考也好,尽管也有其他冠冕堂皇的挂饰,但说到底都是以获得财富为目的,传递的信息也即“成功”=“致富”,书中选取案例绝大多数是美国的“超级富豪”的成功故事。拿破仑希尔以后的成功学书籍的致富导向更加明显。然而,把致富当做成功的惟一衡量标准实乃大缪。比如说,一生能对平凡的生活怀感恩知足之心算不算成功?为了关顾家庭成员的正常需要,胜过当工作狂的冲动,因而业绩普通,算不算成功?一辈子甘心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坐冷板凳,过清苦的生活,最终得以还真相与大众,算不算成功?不顾个人前途安危,在万马齐喑的形势下勇敢地站出来做时代的先知,指斥罪恶,唤醒世人,算不算成功?圣经里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这句话对于被致富成功学弄得头脑发热人来说,是一瓢清醒的凉水。金钱对于我们每个人是很重要,但把致富等同于成功就如同检测奶粉蛋白质含量仅用氮含量作为指标一样危险。

       2.成功学的危害不易被发现。毕竟建立成功学的人初衷是要建立一门“科学”,所以在它显明的一面,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如“十七条定律”:

1、积极的心态 

2、 明确的目标

3、多走些路  

4、 正确的思考方法

5、 高度的自制力

6、 培养领导才能 

7、 建立自信心

8、 迷人的个性 

9、 创新致胜

10、 充满热诚

11、 专心致志

12、 富有合作精神

13、 正确看待失败

14、 永葆进取心

15、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

16、 保持身心健康

17、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些道理,是不会被人驳翻的,因而成了成功学的挡箭牌,也是它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礼服”。但仔细思考这些定律,不过是一些类似“十诫”的规条而已,它是有道理,但它并不足以促使一个“不成功”的人完成向“成功”的转变,于是,自然而然地,人们会问:我究竟该怎样做?有没有捷径?于是,接下来,成功学隐藏的一面就被巧妙地推销至读者面前。如下就是一些一些成功学最推崇的观念:

1.意念可以成真———凡内心世界想象且深信的事物,人们就有办法实现。

2.欲望———除非你画地自限,不然人生是无限宽广的。贫穷或富裕,都是意念直接的产物

3.第六感———创造直觉与灵感的创意机制,是可以强化,也可以粹炼的。

4.自我暗示———人是自我命运的主宰,因为他具有透过自我暗示影响意念的力量。

5.大脑———有能力传递、接收他人的想法。

6.想像力———想像力是座小工厂,所有计划都在其中塑造成形、准备行动。

7.智囊团的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跟一群能协助你达成梦想的智者交往,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8.毅力———意志力、渴望与毅力,是将欲念转化为等值财富的必要条件。

9.性欲转换的奥秘———性欲转换指的是将性欲转化为致富的激励力量。

10.潜意识———广阔无垠的蓄水库,蓄积五种感官接收的每一个脉动或意念。

11.愿为欲求付出代价———打开生命无尽财富之门的万能钥匙,就是相信自己拥有强烈追逐成就欲望的权利。能够克服自我、愿为欲求付出代价的人,将能享受莫可言喻的满足感

……

    可以看出,这些操作方法强调人的欲望的重要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中把人们自然的性欲都转化为致富的动力的做法可谓令人发指。其实,对于些意志力一般的平凡人,欲望不是太弱而是太强。那些隐藏的,被良知和道德约束的欲望,本来就很难控制,如果听信这套理论,很难不成为一个被强烈的自我欲望诉求捆绑的人。在典型的成功学课堂上,“导师”们往往激励学员大声喊出自己的愿望:我要如何!我一定要如何!我一定要成为什么人!通过这样不断强化致富成功的意愿,直至学员形成心理的条件反射,最后学员人生的每件事的目的都指向“成功”,生活的每个层面都被“致富”的魔咒笼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心态的确已经和平凡人划清界限了,人类正常的喜怒哀乐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多个层面都将被否定,人性也变得狭窄而单薄不再有深度。就如三聚氰胺奶粉一样,对于“免疫能力”不强的人来说,成功学一定能将学员“成功”地变成偏执狂,但却不一定真能让学员致富。从属灵的层面上看,成功学极力美化致富的其实就是让人侍奉玛门,激发人心的欲望就是效法路西法的“我要,我要”,而所谓的要与“智囊团”的交往,其实是鼓励去学员去通灵(拿破仑希尔本人就说他有一群灵界的导师“白光兄弟团”)。

(三)成功学很廉价。从成功学建立的初衷来看,它就是一门宣称可以让所有学习的人能复制成功的学问,换句话说,它能廉价地大量“生产”。相信只要不是被前面的“致富”观念冲昏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很可笑的,所以不必多费笔墨。从世俗的常识来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你的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抓也抓不住。圣经上也告诉我们,“……快跑的未必能嬴,力战的未必能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道书9:11)

三、后记:耳闻目睹的例证

前不久刚从宏宇弟兄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佐证了成功学对年轻人的危害。故事如下:

大约去年年初的时候,宏宇弟兄不满自己的体型希望减肥(那时他刚刚接触基督信仰),正好家附近有人在推销某“国际知名”直销公司的蛋白粉减肥产品,推销员是名真诚热情、尚未沾染太多的社会习气的女孩。从交谈中得知,她是一名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之前找的几份工作薪水都特别低,仅够糊口,彼时正好遇见该直销企业在招人,应许给新人们一派美好的“钱景”,并有成功人士来现身说法,于是她心动了,进入了该公司。当时的她正满怀期盼并深信不移能够通过卖蛋白粉迅速致富改善自己的命运,并试图游说这位弟兄也参加这个“充满希望”的事业中,而弟兄的劝告也注定只被当了耳旁风;三个月后,弟兄又碰到了她,此时她的产品已卖不出去,手里也只有几十块钱了,不够吃饭,就拿所卖的蛋白粉充饥。她不敢将情况告诉家里,更不愿意回去。一来家里也没有钱也帮不上忙,告诉他们只能徒增忧虑;二来,这是最重要的,她觉得没有成功,就灰溜溜地回去,太没面子了,自己承受不了别人的同情或嘲笑的目光。此时的她尽管不像先前那样信心满满,但仍然对致富成功保持着一份执着:这或许只是成功黎明前的那一小段黑暗呢,很多成功学里的榜样不都是这样吗?所以坚持下来就好了。五个多月后,弟兄又偶遇她以前的室友,从室友口中得知,她现在吃饭是不愁了,也不住在这里了,因为,她已经沦为风尘女子了。

这个故事让我的心情很沉重。当然,这个悲惨的事件的确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无疑成功学对她的负面影响难逃其咎。曾经对成功学做过很深研究的郑建生博士指出“学员会慢慢地接受一套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大量采用‘非黑即白’的分类,绝对化的逻辑,鼓吹神奇的想法,课程强调情感,排斥批判性的理性思维。结果,除非那人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处世技巧,否则,在飙升的期望和现实世界的难变之间,难以调和其间的矛盾。因此在心理上获得持久进步的机会十分微少,甚至可能引来心理伤害”

令人痛心的是,成功学的危害不仅发生在没有信仰的世人身上,也发生在信仰扎根不深的基督徒中间。我认识的一个姊妹,她母亲几年前加入到某种净水器直销事业中,在组织内的地位已经是比较高端了,她会说自己是基督徒,但见人言必称她的“事业”。最后到了一个地步,组织上开会,她顺路来北京看望女儿的时候,还不忘教训女儿:你们聊天聊的都是废话,全是浪费时间,你们说话应该有目的,就是要说服别人,让别人帮助你走向成功明白吗。以往打电话会有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一些交流,现在几乎完全没有了,可以说三句不离本行,总会将话题扯到自己的“事业”上。姊妹无奈地请大家代祷说:啥时候我妈传福音能有这样的热心就好了。

       警惕啊!成功学,生命中的三聚氰胺!

 

附:“成功学”的前世今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成功学”,其开山鼻祖是拿破仑希尔,该学问的建立发端于希尔在采访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时,后者建议他从事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综合所有成功人士的经验,将他们系统化,成为一门科学。学好了该学问,你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摸索总结,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卡耐基介绍希尔与给美国政界、工商界、科学界、金融界等取得卓越成绩的高层人士认识,在以后的20年间,拿破仑·希尔访问了包括福特、罗福斯、洛克菲勒、爱迪生、贝尔在内的500多名成功人士,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成功规律》、《思考致富》、《人人都能成功》等著作,开创了成功学。此后,希尔成为美国两位总统威尔逊和罗斯福的顾问,“有人称他为‘当代基督’,认为他力挽狂澜,像基督一样重新为人们奠定了信仰基础。” 

拿破仑希尔以降,其追随者继续扩展成功学的理论,结合弗洛伊德的三我, 巴弗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马斯洛需求、神经语言学、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等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将成功学变得越来越“科学”、普遍性和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