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华社最近五篇关于房地产的昏聩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2:04
                   分析新华社最近五篇关于房地产的昏聩文章
                       作者:monologchen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今日看到搜狐一则新闻:《新华社连发五文批房地产市场 痛斥腐败酿高房价》,http://news.sohu.com/20100404/n271304558.shtml,原以为新华社发的文章会有什么新的见解,但看后感觉很失望:尽管新华社罕见地连发了五文,而且还直言房地产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但没有论及到导致高房价最根本的原因。

 

下面逐篇分析这五篇文章的主旨及缺陷:

          3月28日 《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该文如果在2006年年初时发表,还算是及时。然而,当中国楼市已经经历过2008年的收缩,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情况下,2009年莫名其妙的突然反弹,在房价不但经历了年初止跌回稳,而且一路迅猛狂飙的情况下,才提出楼市之忧,是不是有点晚了?此时是不是该检讨一下2009年房价为什么会飙升才更合时宜?

   

   

         3月29日 《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这篇文章指出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切中了问题要害。但是如何解决问题?地方政府要怎样转变发展思路?中央政府如何让地方政府官员有动力去转变发展思路?

  在“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是好猫”优胜论前提下,发展房地产业对地方官员无疑是最佳选择。首先,发展房地产可以带动十来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本地GDP增长。其次,发展房地产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解决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之急。再次,发展房地业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个地方官员实实在在的“政绩”体现。最后,发展房地产可以为少数贪腐官员带来巨额利益,解决部分官员“先富”问题。在多方利益的驱动下,哪个地方政府愿意转变发展思路?要让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思路,除非中央政府自身首先改变唯GDP增长至上观念;改变考核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改革竭泽而渔不给地方财政留余地的财税分配制度;中央政府自身树立起长远发展观念,要有为子孙后代打基础,不图一时经济数据漂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时代各级官员领导人民修了无数的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工厂车间等等,许多建设效益的在当时无法显现,无法马上改善人们生活,最后竟然在三十多年时间里遭到无数的贬损、抹黑甚至污辱,在这样一种政治舆论氛围中,有哪一个官员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哦,我听你的,转变发展思路,埋头带着当地老百姓挖沟修渠、架桥修路、植树造林、修建新工厂,你们中央到我这里转一遭发现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反观我周围省市都在卖地造楼,用卖地的钱来修路修广场,那“政绩”明摆着呢。最后他上去了,我原地不动。图啥?是让继任者一边坐享我的成果,一边埋汰我领导无方,GDP上去的太慢?

   要想让地方政府官员转变发展思路,首先中央要转变对前三十年“贫穷僵化”不实评论。否则,没有官员愿意抱着“种树”的理念从长远的角度和整个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谋划发展思路。

   

   

 3月30日 《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此文指出“腐败成本”是推高房价的因素之一的确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写手们有没有调查到底有多少地区、多少楼盘存在腐败成本?腐败成本与地价本身以及开发商利润相比占多大比例?产生“腐败成本”的关键在哪里?能不能抑制住?怎么抑制?

退一步讲,新华社写手们慷慨激昂地批评地方政府腐败,难道中央政府脸上就有光了?如果一个单位大部分下属都有了问题,这个单位领导能脱得了干系吗?且不说他自身有问题,至少其领导能力令人怀疑!

   

   

    3月31日 《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新华社写手们本末倒置了。不存在暴利,哪来的恶性竞争?为什么不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地价暴涨的原因呢?当初政府不按产业化的思路搞住房改革,而把住房当成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食盐、粮食一样严加控制,哪来的投机者的市场?没有市场投机,房价能暴涨吗?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2008年年初,房市本来已经开始出现了松动,房价开始出现往下调整的迹象了,如果中央政府顺势而为,转变发展思路,把住房当成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引导地方政府建设大量的经济适用住房,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改善民生,还能避免今天天量贷款风险造成的骑虎难下局面,本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可是,为了保八放出了天量的货币,2009年货币供应量同比增27.68%。货币池里水多了,房价自然水涨船高,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我们都还没有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物价暴涨以及其所导致的社会事件吧?

 其实,中央政府应该感谢房价高涨吸收了2009年巨量增发的货币,否则现在必定是米价油价等普通物品飙升,老百姓怨声载道了,各级官员们得忙着四处灭火,新华社的写手们也不可能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地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

   

   

         新华社写手们虽然连篇累牍发文来批房地产市场,甚至情急之下,顾头不顾腚,慷慨陈词直斥地方政府的腐败,其道义的制高点形象的确令人望而生畏,可惜却没有触及根本,甚至本末倒置,

    

       上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当时为了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推出了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在内的三大改革,可是这些改革不但没有改善民生,反而造成了社会的压力,形成了后来俗称的新“三座大山”。房价高涨也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1994年财税配套改革之后,由于省以下体制的过渡不顺利,过渡状态中原有矛盾与新的矛盾交织、积累,引致财权的重心上移而事权的重心下移,导致地方政府财政紧张。自从推出住房改革后,地方政府发现:通过培育房地产市场,促进当地地产业发展,然后政府高价卖地便可增加财政收入这一秘诀之后,于是乐此不疲。正常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会导致物价上涨。但现在,中国楼市已经明显出现了供过于求(此处是就购买力而言),而且房价在2008年已经发生向下调整趋势却突然转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用什么需求、投机、地方政府腐败来解释得通了。否则,为什么在2009年3月份以前,无论需求也好,地方政府腐败也罢,不但不能推高房价,甚至想保住房价都保不住反而掉头向下走,并且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呢?肯定是2009年3月份之后发生了一些不同于投机、地方政府腐败的事情,是它们导致了房价迅速上涨。

   

总之,新华社的写手们应该去研究2009年发生了哪些事情,而不要顾头不顾腚地批评地方政府腐败。因为,即使地方政府再腐败,他们也没有能力挡住2008年房价往下走的趋势。退一万步讲,即使是地方政府腐败造成了今天房价高企的首因,可是腐败造成的后果都已经如此明显了,中央还治不住,其原因而在?不去思考如何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去发展经济,却首先想着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是负责任领导的正常表现吗?便何况想推就能推得一干二净吗?地方政府有问题,主导房地产政策的GW院难道没责任吗?

 

如果实在推不掉了,估计下一步会便搬出老调调: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今天的腐败是旧体制造成的。

 

高房价要不要治?当然要治,都已经民怨沸腾了不治行吗?好了,按照新华社的论调,接下来的问题分别成了环环相扣的过程:要改变高房价就要必须治理腐败,要治理腐败必须政治改革,要政治改革则必须改变体制,改变体制最好是放弃共产党领导,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路径已经若隐若现了,先这么预计着,中国是否能变色,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醒过来,平时沉默的大多数,有没有吃一堑长一智,有没有听其言观其行的智慧了。

 

让各位看客和历史来共同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