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影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50:16
1956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张群(右)
陪同蒋介石夫妇接待。从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张群
即掌握对外工作的实权,尤其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对日关系。
1935年张群任国府外交部长时,对日本采取较强硬的主
场,并在随后8年抗战中,对日本与汪伪政府积极斗争。



蒋XX和宋美龄



蒋XX在开罗会议



宋氏家族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前排:宋子安;二排左起:
宋霭龄、宋子文、宋庆龄;后排:宋子良、父亲宋嘉树、
母亲倪桂珍、宋美龄



1936年底,「西安事变」前夕,陈诚等国民党要员随
蒋介石赴西安,准备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最后攻击。
「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员遭东北军扣留,幽禁于西安全
家巷仁寿里五号,俟事件落幕后,被扣大员等合影留念。
前排右为陈诚。




1979年,蒋经国(后排右二)与陈立夫(左二)的家
属及友人合影。1966年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
复兴运动」,自任会长,同时提名陈立夫为副会长,1969年,
陈氏夫妇终于返回台湾定居。依陈立夫自己的意愿,他已
决定彻底脱离政治,不过却愿意为复兴中华文化效命,事
实上,他美国时已全力撰写「四书道贯」,回台后更以提
倡中华道 统与传统医学为己任。



1957年,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由其子和
孙女奉待在旁。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光绪年间举人,却
因倡言革命遭通缉,赴上海。1906年再东渡日本,加
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先后办《神州日报》,《民呼日
报》、《民立报》等,言论激烈,武昌起义后,参与上海
光复的行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



1958年,胡适博士与于右任相见欢。这一段时期,中
国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胡适响应说:
「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
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
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
先生(科学)。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式,
把他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
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
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
是一种生活方式。



196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56张画作。
张大千,1901年生于四川内江,幼年受母亲影响嗜画虎,后
从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遍游名山大川,1932
年居家迁于苏州,潜心作画,1940年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对敦
煌洞窟进行整理,绘画技法更为丰富。他被评为天才型的画家,集
文人画、作家画、宫庭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60年代,回教开斋节,白崇禧将军致词。由于回民身份,大陆时
期的白崇禧即已担任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国民党去台以后,一些
回民家族也跟着过去,无意间把回民的文化带到台湾。




1961年,胡适在书房会见友人时所摄,这幅照片中的胡适悠闲
散适,谦和的笑容,如沐春风,十分符合他温和的性格与思想主张。
这里摘录胡适所写的新诗《梦与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
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
是平常语言,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化出多少诗句!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49年雷震一家初抵台湾,这一年他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
刊正式发行,隔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李宗仁滞美不归,国
民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过如何面对未来,胡适、雷震等人却与
陈诚、蒋经国发生严重的分歧。





1993年,年龄103岁的郎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湾「中国文化
大学」举行特展,展出八十年在国际上得奖的摄影作品外,还有大
师的书法与绘画作品。1949年郎静山去了台湾以后,继续推广
摄影艺术,广植桃李,对台湾的摄影艺术教育影响深远。1989
年,全球庆祝摄影发明150周年,郎静山成为各国摄影专业杂志
150年专集的风云人物之一。美国摄影学会会刊以郎静山为封面
人物,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以四页报导他的摄影生涯。1995年,
郎静山病逝台北,享年105岁。



50年代,影星胡蝶来台,虽不再是红颜粉黛,却是风韵犹存。胡蝶,
1908年出生于上海,16岁入中华电影学校,1928年进明星
电影公司,主演了轰动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啼笑姻缘》、《空谷兰》
等名片。1931年,他主演了中国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红极一时,成为中国青年男女疯狂崇拜的女明星。1949年,胡蝶去
了香港,1959年主演香港郡氏公司的名片《后门》,获亚洲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享年81岁。





1961年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右一)与夫人徐贤乐女士(右二)新
婚燕尔,好友顾维钧年妇(左一、左二)前来新居串门子。蒋梦麟,
浙江余姚人,19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为同盟会在旧金山办
的《大同时报》撰写文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
回国,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1919年,受蔡元培委托,代理
北大校长,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军阀忌恨,只得逃离北京。南京政府
成立后,1930年,蒋梦麟又重任北大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做出贡
献。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农业发展
付出心血。在中国现代史上,蒋梦麟是具影响的教育家,提倡自由主
义教育,坚持学术自由,他所着《西潮》亦为白话文文学的经典之作。
1964夫病逝于台湾。




70年代初,在台北居所读书写作的林语堂博士。1949年后,林
语堂住在美国,继续文学创作,1953年曾短暂到新加坡协助创办
南洋大学,后又游历欧美、中南美洲等地,1966年终于来台定居。
宅院由台湾建筑师王大闳依林语堂的意愿设计的,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
结合西班牙的风格,眺望阳明山,景观迷人,林语堂形容这座庭院为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榼上有天,天上有月,
不亦快哉!」晚饭后,林语堂常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
观音山的黄昏美景.




1964年,连震东(左二)的独子连战结婚,严家淦前来道贺。这一
对金童玉女在掌声、赞美声以及不断的闪烁的镁光灯中,踏上了幸福之
旅。正如那婚礼中偶尔眉目传情的一景:「画眉知深浅,低声问冷暖,
俪影双双,意绵绵,应是台北夜未眠。





50年代,蒋介石参观军事演习,戴着墨镜,手托着脸腮,展露笑容,
颇有几许春风得意;尽管这十年间,台湾海峡仍持续爆发零星的海空战
事,但全面战肇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台湾社会也呈现平稳的发展,国民
党开始把更多的资源转向经济发展,「反政大陆」成为纯粹的政治口号。
由事后公开的照片看来,此时的蒋介石有许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共处,
这是过去在大陆时期所没有的。或许,这是他笑容里的秘密。




1958年,伊朗国王巴勒维来访,巴勒维政权为传统世俗皇权,以铁
腕统治国家,并大量引进西方的的商业、教育与文化事业,迅速推动国
家的现代化。在美国串连全球「反共国家」的时代,巴勒维与台湾当局
的关系不错,不过巴勒维对伊朗的统治最后却成为一场灾难,他统治只
培养了少数的亲信财阀,特务组织滥权亦引起知识分子的抨击,特别是
快速的西化脚步引发保守激进势力的反弹,最后1979年伊朗爆发革
命,巴勒维家族流亡海外,不过取而代之的并非现代民主政体,而是什
叶派领袖何梅尼领导的原教旨革命政权。




1956年,蒋介石、陈诚面见美国参议员哈瑞斯等人。50年代,
受到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亲密异常,美国不仅在
台湾有大批驻军,许多国会议员、军事将领、教育、文化、体育乃至
娱乐团体等等亦络绎不绝地来台,对台湾的社会文化影响至钜。




1958年,陈诚接待伊朗国王巴勒维,由于身为副元首,陈诚
也身负主要的对外工作,接待重要的外宾,如约旦国王胡笙、美
国国务卿杜勒斯、南越总统吴廷琰等人,1961年陈诚应邀赴
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为陈诚生平最重要的
外交之旅。





1963年,陈诚与来访的香港电影导演李汉祥笑谈,早期港台的
电影人才多来自上海,李汉祥以拍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轰动一时,其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







1965年,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图为蒋介石手挽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夺我元辅岂无天乎,光复志节已至
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口气几分悲凉,这里的「
光复」指的是「光复大陆」,其实岂只是「最后奋斗关头」,而是
「相去甚远」,平心而论,蒋介石、陈诚这批最早的黄埔军校师生,
半生戎马,绕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葬身宝岛,多少有几分感伤!





1955年,何应钦将军与同僚打侨牌自娱,事实上,他穿著正式,
颈上系着领花,刚出席完一场婚宴回来,生活相当悠闲。何应钦生于
1889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成立时,何应钦被蒋
介石任命为少将总教官,长期追随蒋,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在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
留下历史性的镜头。1949年何应钦来台以后,退出权力圈,挂着
「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运用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从事对日交活
动等等,故经常悠然自得状。




1963年,国民党元老孔祥熙过80岁生日大寿,何应钦特别前来祝寿,
并且开心地分享了糕点,孔祥熙为山西太谷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与
宋美龄的大姊宋霭龄结婚,故与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后担任南京政府的财
务部长,但被批评利用权势累积家族财富,以致连国民党要员自己都看不
过去。1947年,孔祥熙夫妇赴美后曾数度来台,1966年病逝于美
国长岛。孔祥熙的家族有一箩筐新鲜事,为常人所津津乐道。




1985年,何应钦(中)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右)及前首相佐藤荣
作夫人(左)餐叙,后为台湾著名高尔夫球名将。岸信介为日本战后重
要政治人物,具有浓厚的右翼色彩,在「反共」的旗帜下,与在台国民
党要人关系十分要好。



1962年胡宗南过世,蒋介石出席其葬礼。1949年4月,人民解
放军进入太原,驻守西安10多年的胡宗南仓皇撤兵,并在1950年
3月由西昌逃来台北。1949年以后,胡宗南曾任「大陈防卫司令」
和「澎湖防卫司令」,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
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
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




1955年,白崇禧将军与杭立武先生交谈。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
州桂林的一个回民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后考上保定军校,
毕业后加入桂军并且逐渐展露军事才干,为广西的统一做出贡献。1926
年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
之役。由于非黄埔军系出身,白崇禧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抗日战争中,
白崇禧指挥了最大规模的武汉会战,着有多种军事著作,其结合军事、
政治、文化的观念与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颇为近似。





1967年,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张群代表蒋介石到机场迎接,
两人亲密地拥抱。张群晚年曾撰写《我与日本七十年》,详述他个人由
青年时期留日到抗战到台湾时期的对日工作,是重要的现代史料,尤其
抗战这一段更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1968年,张群为孙子们拍照。张群重养生之道,酷爱家庭生活,
他写过一本书《谈修养》,分「养身」、「养心」、「养慧」、「养量」、
「养望」等5部份。他语多机智幽默,编了一首「不老歌」,说「起得早、
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张群与
夫人马育英恩爱63年,儿孙满堂,一家充满详和之气。



1952年,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在台湾与老友重逢,倍感愉悦。严格来说,
去台湾的蒋介石应算是国民党第二代,真正与孙中山同辈的元老似乎只有吴
稚晖。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幼入江阳南菁
书院,酷爱桐城派古文笔法,1895年第三次赴京考试时参加入康有为发
起的「公车上书」。后在苏州任教时,按康熙字典的字韵,创造「豆芽字母」,
将拼音字母注在汉字旁,教家属试学,以为通信,同时也成国音字母之始,
后又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爱国学社,鼓吹反清。辛亥革命之后,
吴稚晖应蔡元培之邀,主持汉语注音字母的推行工作,并出任国语读音统一
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