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新政是万能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6:40
孟丹丹 报道
北京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户口问题被认为是阻碍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壁垒,各界要求国家加速户籍改革的呼声始终强劲。然而,户口对入城农民工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哪些困难?许多调查与研究都发现,有了户口并非就能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39岁的安徽无为县人老张1988年来北京,捡过垃圾,刷过厕所、做过搬运工,睡过铁皮房,靠着吃苦耐劳,直到2004年才算有一份经营报亭的稳定收入,月入4000元(人民币,下同,约800新元)左右。
20年大城市的辗转生活,老张与妻子小王感受最深的是在城市立足一定要有固定合适的收入。他告诉本报说:“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经济来源,就是给了我们户口又怎能在北京生活?”
同样,在外国驻华使馆做清洁工,安徽含山县人张友惠(女,42岁)也把自己在北京10多年的生活经历总结为:“有份好工作,才能在北京呆下去, 有没有(北京户口)没多大关系。”
张有惠月收入2000多元,一直租住离工作地点很远,靠近机场的平房,月租300元。近期房子即将拆迁,她搬到离工作地点稍近点的东四环,每月要为房租多付出100元。随着北京的发展,平房将越来越少,张有惠预见到接下来的房租压力。
针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现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不久前对全国31个省(区、市)7402人进行的民调显示,“农民工市民化的头道门槛不是户口,而是生活成本太高”。
多年研究农民工问题的国内知名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朱力教授肯定了这个现实,他对本报说:“农民工进城最重要的是找份好工作,户籍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朱力教授分析说,20多年前计划经济刚刚结束,改革开放起步时,户籍代表了粮票、油票等10多种福利,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没有粮票,农民进城连吃的都买不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户口的很多福利取消了,户口的作用已逐渐弱化。
也有农民工
不为城市户口所动
按照现行的户籍新政,在全国1.5亿流动农民工中,老张远远没有落户大城市的条件。吊诡的是,另一些有资格落户城市的农民工,却不为城市户口所动。
广东省政府2008年下发了《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之后广东惠州市为优秀农民工提供60个户口名额,在几番劝说动员之下到今年仅有少数几个同意入户,原因几乎都是为了便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享受城市考生报考大学的优惠条件。此外,2008年11月江苏省省会南京市鼓励优秀农民落户政策,也实施半年仅有一人办理。
为什么农民不愿成为市民或仍在徘徊?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王云飞副教授对本报说:“与土地带来的实质性好处相比,户口的诱惑力越来越小。”
随着中国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渐建立,中国农民渐渐从农村的发展中看到了希望和实惠,反观城市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王云飞说:“如果以土地为代表的农村户口换取并没有实质好处的户口,同时承担高额的生活成本,农民肯定是感到得不偿失。”
春节前老张的两个工友返乡后很快找到了工作,月收入1600元。“在我们老家那儿夫妻俩每月挣4000元可要比在北京挣8000元生活得容易。”乡下农村的快速发展让老张有些心动。
老张在家中还有几分地,全家也都在当地缴纳了社会保险。他说:“我们都有全国通用的医疗绿本,只要有正规发票,在北京看病回去按65%的比例也给报销。”  土地的实惠,农村发展,农村社保的逐渐建立,这是农民选择不做市民的实际因素。而城乡二元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则是农民舍市民不当的文化与心理因素。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农民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儿,五年后可生第二胎,市民则不享受这个权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韩俊与外国记者座谈三农问题也曾指出:“想多生孩子也是农民工并不想成为市民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