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城市户籍就真的拥有幸福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2:24
2010-11-11 09:02:10
浏览 14758 次 | 评论 20 条
 

打黑唱红学工农兵的重庆,今年下半年又发起了一场革命运动,要求把95%以上的农村户籍的高校学生转为城镇户籍,让他们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为了回应市委市政府的伟大号召,重庆高校采取强硬手段,要挟学生不转户口将被扣学分、取消奖学金和入党资格或扣发毕业证等。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9月15号在重庆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推进会上表示,“按照目标进度,10月底前,全市农村籍学生转户率总体达到95%以上。”同时,“把转户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区县教委、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年度考核。对工作推进快、措施实、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学校将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讲话稿中还说:“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确立‘自愿不等于自由,尊重不等于放任’的观念。”
拥有3200万人口,而农村人口超过80%的重庆,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把1000万农民转户为城市居民,使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从而推进所谓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一体化。这个政策目标的制定者认为,这个目标是科学的。据说在短短两个月内,已经有30万人实现了由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如果保持这个速度,那么,十年之后,重庆将有1500万人拥有城市户籍从而成为幸福的城里人。
重庆市长黄奇帆在解释这项政策时津津乐道,形容进城农民一旦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新衣服”,就可以脱掉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旧衣服”。不过,这项新政很快被外界质疑是政府变相抢地,是政府谋划的一项逼农民以“土地换户口”的拙劣政策。
1949年以后形成的城乡二元的户籍政策是歧视性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违反宪法平等原则,是数亿农民贫困的制度性因素。“户籍”作为中国划分城乡差别的制度,曾使众多农家子女力求借助高校就业分配或参军转业等方式,实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希望。但随着城市高房价、难就业等压力的变化,重庆户籍制度的改革举措不得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质疑。
几十年来,中国农民忍受着人为制造的“剪刀差”政策,农民的血汗几乎被抽干,现在他们除了几分薄田以外已经一无所有,然而权力与资本又看中了农民仅剩的这点财产,政府试图扩大城市范围发起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将农民私有的土地变成国有,再与资本的合作强拆强占,最后将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上逼走。
如果这种政策普遍推行,将是中国最后一次对农民的掠夺,从而把亿万农民彻底变成无产阶级、城市贫民抑或是无业游民,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已经严重恶化了人民与政府、人民与富商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官员们是否设想过,当上亿失地的农民在失去生计之后,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会不会随之崩塌。
当农村户籍转变成了城镇人口,他们的社会保障谁来承担?在农村他们本来还有土地保障,而进城之后连宅基地也失去了,还得去挣钱买房,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及谋生技能训练,他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不仅买不起房,连基本养老、医疗保险都交不起,试想这个社会会不会出问题?
这样的城市化能让人民拥有什么样的幸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城市化应该围绕着人来展开,“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城市化要将更多农民纳入到正常的城市社会生活中来,比如说需要城市以更公平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包括廉价住房、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保,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适合这种城市化运动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只有保证土地的增值变现成人民福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化进程才可能成为一剂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