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的“软伤”和“硬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7:03:37
转自罗集人的blog
汪永晨女士2006年7月3日发表在《新京报》上的文章《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被《读者》、《青年博览》等多家杂志和许多网站转载,但是该文是一篇很不严肃的文章,其中至少存在着一处“软伤”和一处“硬伤”。日前给学生做《错误理论为何会逻辑漏洞百出》的讲座曾经以这篇文章作为例子。
先看“软伤”:“那次青藏高原之行我还采访到,多年来,在了解江源、认识江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办过傻事,付出过代价。为了研究江源的冻土、植被状况,一位科学家曾从山上挖了一小块草皮带回研究所进行分析。让这位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再到那片山去的时候,原本绿绿的一座山,竟成了秃山,一点绿色也没了。挖走一块草皮能影响一座山,那位科学家和我说这些时,满脸的遗憾。”
网友“啃咸菜谈天下”看了这段就“憋不住要大笑”。这段话可笑在什么地方呢?我看到这儿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一个典型的“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科学家“从山上挖一小块草皮”,几年后那座山变成了“秃山”,姑且承认这都是真的,从这里能得出“挖走一块草皮能影响一座山”的结论吗?何以见得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不做任何科学分析,仅仅以时间先后为据就得出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有多少可靠性?它实际上与下面的推论具有完全相同的推论形式:
“Y国十多年前曾经发生排华骚乱,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以后,这个国家竟发生了特大海啸,十多万生命就这样遭到了报应。盲目排华会引起海啸,该国一个居民跟我说这些时,满脸的后悔。”
“三个月前,老Z到医院看望了他的朋友老L。让老Z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再去看老L的时候,老L已经告别了人间。看望病中的朋友会影响朋友的生命,老Z和我说这些时,满脸的遗憾。”
这里的推论合乎逻辑吗?汪永晨女士的推论与它们是不是一样?
我说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软伤”,是因为我们无法证明文中所说的“挖草皮”和“山变秃”是不是实有其事。假如实有其事,汪女士的错误仅仅在于缺少科学素养和必要的逻辑训练,而不能断定故意造假,因此属于“软伤”。
再看该文的一处“硬伤”:“在青藏高原我经历的另一件事是,2002年我在西藏那曲尼玛县采访时听说,有两位我们京城的摄影记者被当地的老百姓给捆起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2002年6月藏羚羊产完羔后,从繁殖地向尼玛的一条山沟迁徙。
那天,当地人带着两个北京的摄影记者找藏羚羊拍。他们的车一开进那条山沟,司机、县长和两个记者都傻了。
满沟都是藏羚羊,本已经返青的山坡,又被染成了白色,整整一条山谷都白了。当地人粗粗数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低于6万只。
就在当地人忙着数母羚羊和小羚羊的时候,两位记者高兴得简直就疯了。一个举着“大炮筒”似的镜头,一个扛着摄像机,连追带赶地又是拍,又是照。可是带着小羚羊的羊妈妈们,经不住记者们这么追着它们的孩子拍。一时间,母羊带着小羊跑得跑,踩得踩,山谷里乱成了一团,一只只小羚羊倒在了血泊中。
县长急了,哪有这么拍的,藏羚羊受得了吗?可拍疯了的记者,根本听不到当地人的大骂。没办法的当地人想出了招儿,拿出车上用于车陷了拉车用的钢丝绳,一边吼叫着,一边把两个拍疯了的记者捆了起来。”
这一段话明显是编造的谎言(或者出自作者的想象?)。理由有三:
第一,报道中藏羚羊的数量不可信。文章说,“粗粗数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低于6万只”。可是新华社2006年7月13日发布的权威部门认定的《西藏藏羚羊生物生态学研究报告》(http://news.qq.com/a/20060713/001494.htm)表明:“西藏境内现有藏羚羊约149930只……1999年至2005年,藏羚羊年均增长率为7.9%。”
按照这一数据推算,2002年全西藏的藏羚羊总数只有12万只左右,难道文章所描写的那一群竟占其中的一半?这可信吗?人民日报2006年6月8日报道:“记者刘鑫焱日前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自5月中旬起,第一批近70只怀孕藏羚羊通过动物通道成功穿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只藏羚羊顺利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太阳湖、卓乃湖一带迁徙产仔。”类似的报道很多,它们说明藏羚羊迁徙时可能结成几十只、上百只的群体,偶尔也有上千只的大群,但是上万只的藏羚羊群从来未见报道。惟有汪永晨的文章中出现了6万只(占西藏藏羚羊总数的一半!)的特大羊群。
第二,报道中藏羚羊的颜色不可信。藏羚羊是什么颜色,读者从电视上可能都看到过,《辞海》中“藏羚”词条说藏羚“背毛厚密,浅红棕色,腹部白色”,“藏原羚”词条说藏原羚“全体大部分灰褐色,尾杂以黑色及褐色的毛”。读者可以点击http://photo.sohu.com/20040917/Img222095952.jpg看到藏羚羊到底是什么颜色。可是汪永晨女士的文章说:“满沟都是藏羚羊,本已经返青的山坡,又被染成了白色,整整一条山谷都白了。”莫非所有的藏羚羊都肚皮朝天躺着晒太阳,让汪女士看到了一片白肚肚?
第三,报道中描述的场景不可信。“一时间,母羊带着小羊跑得跑,踩得踩,(“得”应为“的”,原文如此)山谷里乱成了一团,一只只小羚羊倒在了血泊中。”我怎么看都像是绵羊挤在一起的样子(联系到前面说的白颜色)?即使真的有小羊被其他羊踩死了,会看到它们倒在“血泊”中吗?看看人民网环保频道(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7564.html)上的一篇报道:
“2006年6月12日,大约有300只藏羚羊妈妈出现在楚玛尔河一带。据在楚玛尔河蹲守多日的志愿者刘伟强介绍,藏羚羊虽然胆小,但很机灵,刚开始时,成批的藏羚羊在路边假装吃草,眼睛却一直瞄着路面,看到公路上没有车辆和行人,领头羊马上带队逃命般越过公路,等过了公路,它们又迈起悠闲的步子。”
如此机灵的藏羚羊,会因为两个记者的拍摄就乱成一团踩死许多小羊吗?
由于有足够的理由断定作者在撒谎,所以我认为这处破绽是“硬伤”。汪女士不知道西藏藏羚羊总数有多少,否则不会在她笔下出现6万只的巨大羊群;汪女士不知道藏羚羊的颜色是红褐或灰褐,否则她不会写出“羊群染白了山坡”的“诗句”;汪女士不知道藏羚羊既机灵又善于奔跑,否则她不会相信拍照会吓得羊群自相踩踏造成大量死亡。莫非这一切都是汪女士出自“善良愿望”的想象?
当我发现后面这个“硬伤”后,我就有理由怀疑前面的故事也是谎言。汪女士是一位记者,可是她既没有说出那位“挖了一小块草皮”的科学家的名字,也没有说明这位科学家所在的单位,我们又如何验证她的故事的真假呢?这样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可以坐在家里“合理”想象出来!
也许汪女士写这篇文章是出于“爱护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善良愿望,但是也不能为了“善”而牺牲“真”啊!因为在“真、善、美”三者当中,“真”是排在第一位的嘛。为了自认为“善良”的愿望而做假,人们会怀疑你的“善”是“伪善”。试图用做假这种丑陋的手段去达到善良(假如这是真善)的美好目的,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啊。
汪永晨女士的文章原来有近2千字,《读者》在转载时只摘录了其中约一半文字,仔细对照,它摘录的恰恰就是上述“软伤”和“硬伤”那部分文字,这不是让人感到有点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