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阳明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50:29
张保振 《 人民日报 》( 2009年9月5日   08 版)
在云贵高原上,含霞饮景、参差代雄的岩洞数不胜数,但看后让人心动、给人启迪的,恐怕数“阳明洞”了。
阳明洞,位于贵阳北部近40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修文县龙场镇。洞不算规则,前阔后窄,但两头通透,从这个洞口就能看到另一个洞口透过来的光线,颇有一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觉。洞中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钟乳石的点点风采,给人一种“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的遐思。这个洞,就是当年王阳明悟道的场所。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因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公元1506年,即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他从京城来到龙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住驿丞之“官邸”,却住进了“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客缺”的岩洞中。正是在这个岩洞中,他以思考代替盲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以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的“知先行后”的说法,并在儿童教育方面,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的成长效果。他的这些学说在当时特别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颇大。
面对阳明洞,思涌不可遏。一个由四品“京官”贬为驿丞“乡官”,由繁华京城被遣到荒蛮山野的人,居然提出了影响当时及后世与海外的学说,这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必有大失落,而后有大发生;必有大摧折,而后有大成就。人生的路,从来都是崎崎岖岖,不是山回路转,就是横绝崖壁,要想一马平川,甚至走上“高速路”,坐上“奔驰车”,往往是梦中寻你千百回,醒来仍是石径斜。但也正是这种境况,往往能让产生的思想放出光芒,著述的学说不翼而飞。
面对阳明洞,还使人想到,艰难困苦固可励志,但如只是学人不疑,亦步亦趋,是难以超师成师、有所建树的,更难以使产生的思想结出硕果、著述的学说源远流长。想当初,王阳明是以学习程朱理学与佛学为主的,但结果却成了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反对派”,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在《传习录》中所讲的:“学之不能以无疑。”毕竟,面对前人,面对权威,不学是无知,不疑是大病,只有学而破疑方能有所悟、有所树。
面对阳明洞,同时还使人想到,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只要心不躁,气不浮,意志坚定,志向如一,就不仅能干好“主业”,也能干好“副业”。王阳明是个哲学家、教育家,这是他的“主业”,但他一生却写过许多文章,这是他换一下脑筋、变一下思路的“副业”。作为“副业”,他有三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但其中两篇是他在岩洞中所作的。一篇是《瘗旅文》,叙“吏目”与其子及仆一行三人客死龙场蜈蚣坡下之惨烈,叹自己“去父母乡国”落魄龙场之戚戚,抒游子怀乡“维天则同”视人若己之仁心;一篇是《象祠记》,借为那个其始“不仁”、终之“入于善”的舜之弟弟“象”重修祠庙这件事,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文如其人。透过文章,看出的是作者的心境与思想,知识与情操。
墨子曾有言:“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云贵高原上的这个“阳明洞”正是如此,其“名”在阳明,其“誉”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