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14:55
          生,简单;活,简单;生活,挺不简单的。          从起源的角度来说,人和人之间除了我们看到的智力残疾之类的极端因素之外并不存在多么大的区别。但是,在生活中,我所看到的人却有那么大的分别。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了。偶然有了一点感触,想把它写下来。          没个人生来都是天真的、纯良的。只是后天的教育和体验,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而我们中国的完整的文明史保存的比其他国家长,所以,很多前人在这些事情上的处理和应对方式也被不同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继承下来,包括柏扬先生说的“酱缸文化”的一些特质也就成了当今社会的很多所谓“聪明人”的生存技巧。应该说,这既不是政治上的问题,也不是法制上的问题。这应该是一种文化上的问题。每一个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尽管偶尔会有心理上的不爽、偶尔发几句“中国人怎么怎么样”的怨言,但是,就象便秘者释放了之后一样,他说过之后,心情稍好了一点。而当他看到人家还在便秘,他甚至会有一种“窃喜”的快感。而我们的社会对这样的人却是不排斥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利益地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给“有奶便是娘”的做法贴上“生活智慧”的标签。社会认识、社会观念的形成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一”个人要去抵制社会的观念和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无异于螳臂挡车。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先适应这个社会。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某一个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为此,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        一)认识环境的不同特点

  任何人的性格特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成功与否,都是在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组成的座标系中取座标。换言之,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又取决于你所面临的环境。因此,每个人在社会,取得生活上的成功,既要认识自己,又要认识环境。

  每个特定的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传统、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或者说先适应它,再徐图改变它。

  社会上的人们岗位千差万别,环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从相对幼稚、温暖生活环境进入了职业生活环境。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把握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

  首先,学生时代的生活环境是经过加工的。秩序化的环境,职业生活环境是自然的、未经设计的环境。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此从教学计划到教材、授课、作业,从课内到课外,从班集体的组织到环境的布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学生生活很有秩序。职业生活则主要靠自己去摸索、奋斗,再没有人为你去精心设计了。因此,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其次,学生生活是浪漫的、想入非非的;职业生活是现实的、郑重其事的,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言行一般不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做作业是为了消化、巩固课程学习,演讲是为了训练口才和思维……错了不要紧,可以重来。职业生活则根本不同,设计桥梁,建造楼房、工厂,错了一个数字,后果不堪设想;当法官,做记者,不实事求是,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当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职业生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学生生活属非分配领域,同学之间不发生利益冲突;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相互间利益相关。学生来校是为了学习,相互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纯洁的,因而保持的时间也最长。在校期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毕业生回过头来看,大家都会觉得根本算不了什么。而当今的社会上,为了利益诽谤者有、制造舆论者有、甚至不折手段等。

  总之,认识环境是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在“无事可干”中走好第一步

  

(三)会想不等于会做

 

(五)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大学毕业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同学之间在学识、成就、以至于职位等方面,差别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爱因斯坦等学者则认为,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因为八小时的上班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差别不大。而现在实行双休日。五天的工作时间内,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另外每天至少有4小时可以自由支配。两者加起来,每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超过工作时间。对这段时间利用的情况不同,人们今后的发展也大不相同。

  坚持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掌握正确符合自己生活现状的使用时间的方法。

(六)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总是都担心社会上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应付,害怕处理不好,影响自己的发展,但现状是我的生活已经被那两个人弄乱了,惩罚不是最要紧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的家庭、我的生活本身。为此,要重视人际关系,这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而用卑鄙手段来制造证据,进而用舆论手段来广而告之,然后再进行实质性的对别人的生活进行伤害的活动这样的极品小人更是属于“稀有动物”。

  在可能曾经有人把我说成一朵花,超出我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现在有人把我说成“一坨屎”。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我是怎么一种状况,多数人就会对我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认定“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以后,那么,在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必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对于那些暂时被支配的舆论,根本不必在意,它没有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你的品德、能力和贡献。

  得出这样一种认识以后,是不是就不要去重视人际关系了呢?否。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和人打交道,一个人的成功,同样取决于他人对你的支持。而且,能否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的品德、能力、素质高低的表现。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已经出了不少书,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如与人相知、爱人如己、坦诚相处、大度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

  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你待人坦诚、诚实,令人感到与你交往无后顾之忧、放心,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如果时时要对你“设防”,不知道你讲的话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他还愿意和你交吗?即便是虚伪的人,也愿意与诚实的人打交道。

  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其思想、观念、性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在交往中设防,只能与自己性格、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就只能与自己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

  积极增进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交往。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的关系,经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关系之中,表现为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你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别人也才能认识你。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建立感情、相互信任。好酒也怕巷子深。你如果自我封闭,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能力、水平不了解,就谈不上信任和重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交往时方法也很重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同样要坚信,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高自己。

(七)机遇富有弹性

,机遇对一个人成功有重大影响。

  机遇可分为先天机遇和后天机遇。先天机遇是指你生下来是男、是女;你是出生在北京的高干家里,还是出生在贫困的山区农家里……这对你今后的事业肯定会产生影响,但你无法改变,这也是人们常被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后天机遇是在你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社会需求,其本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必然需求。大机遇就是那种持久的社会需求。我们通常所说的机遇是指后天机遇,这种机遇对我们的成功则是富有弹性的。

  首先,能否抓住机遇富有弹性。机遇是客观存在,但你能否抓住它,则取决于你的素质。有人分析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有七大机遇:1978年至1986年是文学艺术家的黄金时代;1979年至1992年是个体户成功的最佳时期;1980年至1986年,是演讲艺术发展中的黄金时期;1980年至1994年是我国计算机市场机遇的最佳时期;1986年至1992年上半年,是中国人在股票市场上成功的最佳时期;1992年初至1993年上半年是房地市场一次罕见的大成功机遇;从1996年开始,下岗也许是一次机遇。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每个人发展的空间内,还有很多的机遇。

  机遇一般有三个阶段:潜伏、高潮、衰退。在机遇的潜伏时期,它表现出风险大、困难多,要进入机遇将承担很大的压力,但只有早进入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进入机遇晚,机遇就不再成为机遇,而是巨大的负担。抓住机遇,就要审时度势,看准社会发展趋势,及早进入机遇。

  其次,进入机遇后能否取得成功,同样富有弹性。抓住机遇,取得成功,需要有胆略、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如鱼得水,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任何事业,特别是大的事业的成功,都可能遇到风险,遭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我们决不能“把眼前当永远,把暂时当永恒”。不少人的失败都源于此,自以为一次失败了,就永远会失败,一次成功了,会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我们也不要埋怨。有的人,老是埋怨,埋怨社会,埋怨领导,埋怨父母,一辈子下来,背着埋怨两个字走向坟墓,累得要死,一事无成。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八)做应该而不能够做的事

  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

  做事,要做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应该是价值判断,意即做事要选择那些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事,符合法律、法规的事,这与我们做人密切相关。

  做应该做的事,这就要为我们自己的行为立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人在自然界中获得知识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和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过程。人为自然立法,人便能够得到以因果律为内容的科学知识;人为自己的行为立法,人便能够得到道德律为基础的自由。康德还认为,在审美领域,人的理性表现为判断力,判断力则使人产生审美情感。因而也可以说,判断力就是人在审美领域中的立法。

  在做事中,人主要面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要遵循效率法则,要求人们掌握科学知识,要求真,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主要遵循公平法则,要求人们具有道德人格,要求善,维护和推进群体和国家的利益。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中,主要遵循超越法则,要求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我们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即宇宙、人类群体和个体这三种存在形式的对立统一。

  我们不仅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且要做能够做的事。世界上应该做的事多得很,还要看能不能够。例如,我们中国人应该不应该像美国人那样,有小汽车,有小洋房?应该!完全应该!我们中国人在聪明、勤劳方面,决不比美国人差。但能不能够,不能够,至少现在不能够。我们的基础差,地少人多,如果我们中国人都像美国那样消费,至少还得有两、三个地球。

  我们做事,受历史的限制。人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不可能超越历史,我们做事,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回顾我们二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有些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是忽视了环境条件的影响。我们做事,还受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的限制。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以便自己一生最大限度地发热、发光。

  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们,有的人能够做的事不去做,不能够做的事老在做,一辈子下来辛辛苦苦,累得要死却一事无成。我们要引以为鉴。

(九)关系在于提高素质

  一位校友深有体会地说,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素质,大学本科四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他还以运动员类比,认为运动员不管你是从事球类,还是田径,都要进行体能训练。事实说明,一个素质高的人,他会主动寻找发展的目标空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创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事业中取得成功。

  素质,简言之,就是人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是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素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内在性,是本而不是末,是里而不是表,是质而不是量。但它可以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规范、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模型、方式、深度,以及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精神境界,包括对自我超越的程度,奉献精神,处理各种关系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所站的高度等等。

  素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综合性。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广大学生而言,要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怎样提高素质,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提高素质,首先要学习,广泛地学习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开阔视野。但知识不等于素质,要通过努力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精神。人吃牛肉不长牛肉,吃猪肉不长猪肉,为什么?因为人有消化机能。同样,人要有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的机制。

  首先,要积社会的各种活动、实践,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去做,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感悟。“迷其为凡,悟则为圣”,意即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在一个“悟”字上。用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去体悟,体悟科学,体悟人生哲理,许多道理,你如果悟通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