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本有三,无后为最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1:0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著名的儒家格言,语出《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在《十三经注疏》中,对于“无后为大”这样注释道: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如果把《十三经注疏》中的这段话换成现代汉语,那就是:依据礼教,有三件事情可以称作“不孝”: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拿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儒家认为,在所有的“不孝”行为之中,无后乃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最重视的是伦理道德,他曾明确地要求做子女的对待父母应该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能“养”;父母临终时,子女应该能“送”;父母安葬后,子孙应该做到香火不绝,祭奠如仪。
在通常的理解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思想的糟粕,进而将之作为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罪证。
然而,回归到特殊的环境中来看待这句话,将三“不孝”中的“无后”列为最大的不孝显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无后”,就不能传宗接代,不能传宗接代,一个家族就会走向灭亡。推而广之,如果所有的家庭、家族都“无后”,那么,整个族群就将不复存在。这无疑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在“无后为大”的教诲之中,其实包含了对于族群灭绝的先天性恐惧。即使在今天,我们能说这样的恐惧没有一点道理吗?所以,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片面理解古人的话语,脱离具体的语境,最终的任何结论可能都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