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之求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20:50
蒋介石,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又名中正。
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其中“中正年十三,出外就傅时,先妣垂泪而教之,曰:自汝父之殁,吾辛辛苦苦,使汝读书者,非欲攫显宦拥厚资也,所望为国自爱,以保先人之令名足矣!平居燕语,亦屡以是相勗。有清之季,举国士夫盛倡留学救国之说,中正年十八,蓄志东渡习陆军,人有尼之者,先妣则深为嘉许,筹集资斧,力促就道。”
1904年,蒋介石在奉化凤麓学堂接受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教育。第二年,蒋介石赴宁波,在箭金公学师从顾清廉先生读周秦诸子,并研究性理之学,顾先生还讲述民族大义,盛道革命领袖孙总理救国志事,辄用神驰,于是蒋“始有出国学陆军之志”。顾清廉劝导蒋介石“一个国家想要独立生存,就不可以缺少军事力量;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担当捍卫国家的任务,就得要学习军事”,主动为他讲解孙子兵法,并且还强调:“要想懂得兵法、获得新的知识、保卫自己的国家,就应该到外国去留学。”于是他主动放弃了高中学业,决定留学救民、从军报国。(蒋介石语:我在19岁的时候,是在我本县的龙津中学肄业的。因为当时痛愤乡里土豪劣绅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就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份子的义务,来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
可是留学的决定招致了家乡的亲戚朋友们的反对。为了要表示决心,唯有采取非常手段,于是毅然剪下发辫,托人转交给溪口的母亲。然而王太夫人对于周围的反对声音,竟毫不在意,主动地“益勤俭逾平时”以筹措费用,让他达成留学日本的心愿。
1906年4月,到了日本,就想进日本的军队,但当时日本规定中国学生要入日本军队受训,必须由中国陆军部保送。无奈,只有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习了一些日语之后,本年的冬季,蒋介石收到母亲的来信,催他回国探亲,理由是妹妹蒋瑞莲要结婚,作为兄长必须回家参加婚礼。然而事实是蒋母见儿子在日本漂泊不定,趋向未明,长久如此,尚不如及早回乡,况且蒋介石家尚有妻室,结婚五年有余,毛氏并未见喜,蒋母抱孙心切,因而急着要蒋介石回家。所辛的是结识了同为浙江人的陈其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7年,陆军部要在保定创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各省分别招考,规定每省考选40名。而浙江省的40名,大多数的名额已由武备学堂与弁目学堂等处保送了,所留余额只有14名,全省青年千余人在杭州报名投考,他就是在这14名额内考取的一个学生。当年夏季,进了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此时蒋介石20岁,到学校上学,长途跋涉一个多月。
由于剪掉了辫子,对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他自我剋制,极力慎重,即使是受到侮辱,也忍气吞声,装作毫不介意的样子,表面上和一般同学的态度毫无不同。因为,万一接受挑衅,就很可能断送了去日本留学的希望。
但是,一次一名态度傲慢的日本军医教官,在讲课时把一块泥土比做中国,然而又说这块泥土中有四亿个微生虫,正如中国的四亿人口。这种辱侮国格、人格的厥词,激起同学们的极大愤怒,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敢怒不敢言。就在此时,蒋介石挺身而出,据理反驳,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讲台,迅速把那块土块分为八块,对着那位骄横无耻的教官辩解道:“日本有五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五千万寄生虫依附在这八分之一的泥土中呢?”蒋介石此言一出,大快人心,赢得大家的一致喝彩。再看日本教官,被弄得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于是他恼羞成怒,以势压人,污蔑蒋是革命党,要学校严加惩罚。
当时该校校长赵理泰还算开明,有点民族大义,知道此事错在日本教官,不在蒋介石,但为了照顾外人脸面,还是碍于形式,将蒋介石训斥一顿,不了了之。事后,蒋介石在学校里名声大振,有志青年纷纷慕名主动接近他,希望与之结为朋友。
这年冬,清政府军部决定从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日文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人赴日留学,蒋介石不是日文班的学员,为争取出国学习的机会,他鼓足勇气,写了一份申请报告,说自己不久前去过日本,懂得日语,请求准许参加选拔考试。直到考试前一天的深夜,他才得到准考的通知。拿到通知后,蒋激动不已。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蒋顺利过关。考试合格后,他便同张群等共40名学生,以享受清政府公费的待遇赴日留学,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1908年初,22岁的蒋介石匆忙启程东渡日本,行色匆匆,没来得及向家乡亲友们告别。在到达日本之后,立即和陈其美重逢,因他的介绍加入同盟会,真正地投入他舍身为国,长达60年的国民革命事业。
进入“振武学校”这个清廷为派遣留日军事学生而专门设立的陆军预备学校,其教官大都由日本士官学校教官兼任,相当于日本大学预科学历。蒋是第11期学生。在这里大约受训3年,1910年12月初,蒋介石从留学的日本振武学校毕业,以“士官候补生”身分,分发到驻屯新泻县高田(现名上越市)的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多年盼望着实际参加日本陆军学习的时刻终於到来,而且如愿以偿地配属在野炮兵联队。
在这一段时间,蒋经常携带在身边一本小册子,就是邹容在1903年所撰写的《革命军》。蒋介石对于全文都熟读到能够背得出来,连在梦寐之间都好像是和邹容一起在对满洲专制政权作战。这样高涨的民族意识,当时寄託于一首七言绝句,写在寄表兄单维则的照片上﹕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张群回忆:“当时,我每个月总要抽3块钱的香烟,但是蒋总统却烟酒不沾,生活规律非常严格”。蒋的节俭并不是由于囊中羞涩,当时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之一,是自己做饭吃。在那个时候,日本人还没有吃猪内脏的习惯,一头猪的内脏全部买下来,记得只要8角钱,非常便宜”,而这些留学生“每人每月可以领到日元13块钱,在一顿早餐只要花4分钱的时代,相当宽裕。用炭炉生上炭火烧饭,大伙吃在一起。”当然,这种酣畅的聚会只能一周一次,因为“在振武学校留学的时候,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外出”“租了一间只有在星期天才使用的房子,有12个榻榻米那么大,大家都在那里聚集谈话”。
此期间,共和革命志士们发动了广东的钦州、上思之役(3月)和云南河口之役(4月),这是孙先生所策划进行的第7次、第8次的革命起义行动,但都归于失败。其后,大约有两年,是进入蓄积革命活动力量的时期。
1910年6月,在振武学校求学的最后一年,蒋介石第一次和孙先生见了面,这也是由陈其美所介绍。孙中山在接见之后,向陈其美表示初步对于蒋的印象是“我们的革命运动,实在需要像这样的人,在同盟会来说,是很难得的人材,他一定会成为革命实行家。”
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奋起发难,这是盼望已久的消息——终於点燃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战火。革命军一夜之间,夺得武昌,树立军政府,翌日,汉口、汉阳相继光复。时间迫不及待,上海陈其美发来十万火急电报,催促蒋介石归国,因为革命军亟需要训练有素的实战指挥官。蒋介石事后回忆道:“这一年我正是25岁,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於是立即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於革命事业。直到现在,都是为了贯彻我当初从军报国的一念。我在青年的时候,能够立志从军,而且千方百计,不顾一切的挫折困苦,达到了我从军当兵的志愿;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
为了归国,蒋向师团长长冈外史提出了请假报告,长冈外史予以拒绝。不得已,乃和联队长飞松宽吾商洽。好不容易得到了48小时的短假,这是联队长职权范围内所能核准的最大时限。一同请假的同学,有张群、陈星枢两人。正式奉准的假期,虽然只是48小时,但从此离营赴义的实情,已为袍泽和长官所知,且曾悄悄地为之设宴惜别,贺其迈向人生的旅程。主持别宴的日本军官高举着酒杯说:“日本军人在道别时,饮水干杯。这种水杯,是日本武士诀别之际,传杯共饮誓不生还的表现!”
张群回忆当时归国情况说:“由高田乘火车,首先到了东京,总统(蒋介石)是浙江人,我(张群)是四川人,分别向本省同盟会的东京支部领取旅费,也都换了衣服,总统穿和服,我穿日本学生服。如果在48小时内不能归队,便会被当作逃兵,由宪兵开始查缉,为掩蔽身分,故而换了衣服。连毒药也都买好了,这是准备在万一之际,就得自杀,的确是有舍生就死的决心。然后,再度乘火车前往长崎,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在东京的时候,他们把军服和佩剑收拾乾净,用邮政小包寄回高田连队。而日军当局,对於在过了48小时之后未见归队的蒋介石等人视同逃亡,出动宪兵队查缉。其后,日本陆军省给予蒋等三人以“退队”的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