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无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2:12

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异类”的著名海派作家张爱玲原籍河北丰润,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等享誉海内外。让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海派作家却与无为县有着一定的联系,她的作品多处提到无为,甚至还提到无为的小吃“粘粘转”。
说起来,这与她的外祖父李鸿章有一定关系。当年,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看上了常在父亲身边行走的“清流派”官员张佩纶,并嫁给了他。那时,太平天国已经被打败,依靠镇压太平军“发迹”的李鸿章六兄弟在合肥、无为等地大规模购置田产,最兴盛的时期李家有田257万亩,其中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作为陪嫁,李鸿章把位于无为州田产的一部分送给了女儿。因为无为州那些田产的管理和租金收取的原因,1921年生于“十里洋场”上海的张爱玲与无为人有过一些接触,还有人说张爱玲到过无为,并住在徐家花园里(在现无为县医院附近)。张爱玲到没到过无为,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她的多部作品提到过无为,这却是真的。张爱玲的小说《留情》开篇这样写道:“结婚证书是有的,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上角凸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下面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两只五彩的鸭,中间端楷写着:米晶尧  安徽省无为县人 现年五十九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年正月十一亥时生。”这个“米晶尧”是小说中的人物,从结婚证的样式看,他有着上海“十里洋场”洋气。但为什么张爱玲让他是无为县人呢?张爱玲说过:她家的“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无为州,这富于哲学意味与诗意的地名容易记。”这大概就是她常把小说中的人物安排成无为籍的原因。她还在小说《怨妇》中这样写道:玉熹“他们家二房,老子是个十不全,娘出身又低,要是个姨太太倒又不要紧,她是个十足的婆太太,照她那脾气还了得?说是他们有钱,也看不出来,过得那样省。做媒的只好到内地去物色,拿了无为州冯家一个小姐的照片来,也是老亲,门当户对,相貌就不能挑剔了。”拿到相片后,情节这样发展:“相片也够丑的,有人不上照,无为州大概也没有好照相馆。我本来说再托人去看看,就难在顺便——谁到无为州去?要是太明了,他们家又还不肯给人相看。不是看在老亲分上,连这相片都不肯落在人家手里。”这一方面说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为已经有照相馆,还说明张爱玲知道无为照相馆的技术比上海差,人的打扮也跟不上上海。娶进门后,少奶奶生了痨病,不能尽女人的义务,玉熹“当然要怪他母亲,但是家里来了个外人,母子俩敌忾同仇,反而更亲密起来,常在烟榻上唧唧哝哝,也幸而他们还笑得出。算他们上了无为州冯家的当”。而“玉熹少奶奶躺在一间后房里,要什么没有什么,医生也不来了,她娘家听见了,从无为州叫人来看了她一次”。
如果说在上述两篇小说中,“无为”只是被张爱玲作为符号,无为人只是作为符号式的人物出现,那么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对无为风物的描写相对具体一些。她说:“小时候,田上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粉,大概干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焦香,远胜桂格麦片。藕粉不能比,只宜病中吃。”还说:“出‘粘粘转’的田地也不知是卖了还是分家没分到,还是这样东西已经失传了?”张爱玲在《姑姑语录》中还记述过姑姑张茂渊与无为的联系,那时她与母亲产生矛盾,从家中逃到姑姑的住处,姑姑老想吃叫出自无为州的一种叫“粘粘转”的食品。“粘粘转”的“粘粘”二字只是读音,张爱玲拿不准,所以后面加了“拈拈?年年?”字样,我倒觉得可能是“粒粒”。因为张爱玲接着描写道:“田上人家捎来的青色麦粒,就是没有成熟饱含浆汁的青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小绿点子团团急转”。所以,我认为叫“粒粒转”也许更准确。青麦粒饱含浆汁的时节,正值青黄不接的五月天,人们天天盼着麦熟,麦子就是不熟,有人等不及了,就捋下青青麦粒带到上海,张爱玲把它放到一锅滚水里,青青的麦粒在滚水里团团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呢。其实,“粘粘转”是无为的传统小吃。五月的青麦一望无际,槐树花香洪水一般淹没了村庄。有人割下青麦,揉出胖乎乎的青麦粒,或放到油锅里爆炒,起锅后的青麦粒越发青翠,吃在嘴里韧韧的有嚼劲;或拿到石臼上舂成麦片,放入糯米面中蒸熟,吃在嘴里清香扑鼻。当然,这种吃法讲究的是味,没有张爱玲说的,将麦粒下到一锅滚水里,青青麦粒在水里乱转那样看着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