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大有可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5:21

无为大有可为

   盛夏季节,站在芜湖长江大桥北望,位于无为开发区的上海华谊无为煤化工基地施工现场,是一片沸腾的土地:江边有5000吨级散货码头和1000吨级大件码头在建,岸上有数百台车辆来回穿梭,打桩机打下了密密麻麻的桩柱,大批临时用房正抓紧搭建。这个总投资350亿元的项目,是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号工程”、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充分说明了无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大有可为。
  近年来,无为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承接载体建设,着力打牢基础,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可谓蓄势待发。
  天 时
  为促进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探索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年初,国务院同意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为抢抓这一历史机遇,无为县超前谋划,开展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邀请省经济研究院专家编制了《无为县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规划》。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更加切合无为实际,6月6日,该县在合肥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省内区域规划、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规划进行论证,并通过了规划。在全省规划还没有完全定稿的情况下,无为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这将使该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谋得先机,占据主动。
  其实,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概念提出之前,该县就一直在推进东向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拓展和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及港澳台的联系,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县共引进项目526个,总投资62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项目376个,占71.5%,总投资529亿元,占84.1%,到位资金121亿元,占61.7%。
  地 利
  刘渡镇ZF不远处的江边,原是一片茂密的芦苇荡,而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大型造船厂,十几台巨大的龙门吊高高耸立。刘渡镇两年前从浙江台州引进的这家五洲船舶公司,总投资达1亿余元。不仅是刘渡,近几年,沿江的几个乡镇都主动承接沿海船舶产业转移,发展了造船产业,全县船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县船舶及配套企业达17家,总投资4.3亿元,年设计造船能力150万载重吨。为什么会选择来无为投资?五洲公司总经理何银玲一语中的:“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区位优势。”
  无为拥有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分别占全市和全省岸线总长的67%和14.5%。此外,丰富的煤、石灰石、石油等20多种矿藏资源,140万人口的人力资源,使该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优势更加凸显。
  为将地理优势变为招商引资优势,该县着力提高承接能力,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投入。先后投入近20亿元用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仅无为经济开发区煤化工项目防洪排涝、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就已投入6亿多元。
    经过5年的洽谈,华谊集团最终下决心投资无为,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无为的“地利”。华谊集团将依托无为的交通和资源等优势,打造全国一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到2011年,项目一期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即达50亿元,税收7亿元;到2020年,整个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税收可达60亿元。
  人 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以及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则是无为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和”。
  近年来,无为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形成了电线电缆、羽毛羽绒、船舶制造、煤化工、纺织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其中,电线电缆是全县经济的最大支柱和最亮增长点,2008年完成产值181亿元,上交税金8.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1.6%,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
  本土产业的壮大,必然吸引外来产业的转移,无为天成纺织公司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家原国有纺织企业在2003年的改制中,由浙江企业家陈昶个人收购。收购后,陈昶对原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每年投入资金三四千万元,目前企业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盈利四五千万元,是原国企的数倍。陈昶敢于在无为投巨资搞纺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纺织是无为的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更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该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市最早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全省县级率先推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做法,两个省级开发区对入园工业企业实行“零收费”。每年组织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行风政风评议,促进各部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更是吸引了外来企业家的眼球。
  承接产业转移,不打无准备之仗。无为人不会懈怠。他们有信心,将无为建成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皖江北岸新兴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及区域性物流基地,从而实现在皖江北岸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