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弊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4:28
安徽华源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经专家调查、化验,结论是:灭菌环节出了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仅如此,问题还与克林霉素用葡萄糖做溶媒(配伍)有关。医学常识告诉我们:葡萄糖是可以做为细菌培养基的。例如,龋齿的形成就是糖给细菌增加了营养,形成菌癍,菌癍侵蚀了牙齿,导致龋齿。克林霉素是抗菌素,怎么就抗不住或消灭不了这些细菌呢?显而易见,是葡萄糖在做崇,葡萄糖使这些没被灭活的细菌,泛滥壮大起来。可以这样比喻,我们一边要消灭敌人,一边却给敌人大量营养、补给,我们能不吃败仗吗?。
椐《健康报》报道:曾经有一位战士输了100毫升葡萄糖后,马上出现了严重的输液反应并导致死亡。后经查实,是瓶在铝盖下有裂缝,造成霉菌滋生。笔者在多年前,也曾发现一瓶密封的葡萄糖液体内,有发黑的絮状漂浮物,若给患者用上,后果不堪设想。
输液从发明应用到现在仅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失液、失血、休克、急救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其弊端人们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就拿5%的葡萄糖液体来说,每100毫升里含5000毫克糖,而正常人的每100毫升血液里,最多含200毫克糖。超出血内糖量的25倍,输入体内后血糖随之升高,频繁输入则持续升高,和糖尿病的内环境就有了相似之处,容易诱发和加重感染就不难理解。其机理是:一方面,葡萄糖给细菌增加了营养,使其增殖、泛滥;另一方面血糖升高,体质偏酸,机体免疫力下降。而生理盐水所含的盐是0.9%,和人体血内的浓度一致,就相对安全的多。和吃糖一样,输入葡糖糖后,血糖升高,胰腺分泌胰岛素就随之增加,不但劳损胰岛还消耗胰岛素,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血糖升高,血的粘滞度升高,容易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病也不难解释。
笔者在临床中坚持两不用:一不用含糖的抗菌素(口服的和输液剂)因为往往加重感染或延长病程。二不用中药针剂输液,因为很多质量不过关,出事的多,不敢冒险。
下面谈谈输液导致死亡和微粒遗留问题,输液导致死亡并不鲜见, 那么,输液怎么会导致死亡?
一:输液导致死亡除了葡萄糖诱发和加重感染之外,还有两个常见原因:一是输液反应,输液中的一些成分某些人对其过敏,输入后发生过敏以至休克甚至死亡。(部分系药物质量不过关,如一些中药注射液)。二是心衰,输液数量多、速度过快能导致心衰,这是因为心血管系统是密闭的,其容量由肾调节,维持动态平衡,输液速度大于肾变尿的速度液体就会淤积于肺部,造成肺水肿,进而心衰死亡。也常有心肌炎病人输入过多液体后死亡,这是因为输入液体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导致心衰所致。去年《健康报》报道一女青年因普通感冒输液,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经了解病史得知该患者一年前得过心肌炎。(排除药物本身的问题)。故心肌炎病人尽量不输液,输液滴速一定要慢。
二:关于微粒遗留问题: 定期“输液疏通血管”是有害的。所谓“疏通血管”是指用降血黏滞度或中药活血化淤之类注射液静脉滴注。应该说,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时,及时应用此类药物输液是行之有效的。然而作为预防而定期打吊瓶却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人类进化的机制是吃喝(营养或药物通过消化道吸收利用),拉尿(通过肠道和泌尿道排出废物),输液是通过血管将药物强制注入,发挥完作用的药渣不能完全排除体外,其微粒长期存在于血液及肺内。“疏通血管”却成了堵塞血管。.前几年美国报道:输液40瓶的人,其尸体解剖,肺内有6000多个肉芽肿(药物微粒)。中国首都医院研究也证实,输液40瓶的人,尸体肺内肉芽肿有5000多个。笔者曾遇一例老人,近10年来,一年两次定期到医院打吊瓶“疏通血管”,最后一次出院后第2天,感觉天旋地转,眩晕难支,笔者按常规给予改善循环、治疗眩晕的药物肌注和口服,疗效甚微。而这套治疗方案用在其他病人身上都是疗效很好的,我想这大概是该患者血管内遗留微粒太多的缘故吧,故应用降血粘滞度、活血化淤等药物长期口服治疗,逐渐好转,数月后头不晕了,2年多来未再打吊瓶,头晕未再发作。
关于感冒输液的危害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一般病程一周左右,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感冒不是医生治好的,是自己好的,用药只是减轻和缓解症状。发烧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机体通过发烧来消灭细菌和病毒甚至癌细胞,(常感冒发烧的人几乎不患癌症)。所以不能有发烧就用退热药,(婴幼儿高热有诱发抽风的可能,危害大,要及时处置)。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打吊瓶的确退热快,但是经常打吊瓶的人容易感冒,并且感冒了不打吊瓶又很难好,产生依赖。这是因为,通常打吊瓶用“三素一汤”,“三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一汤”:葡萄糖或盐水。其中的激素有抗炎、抗过敏、退热的作用,是退热缓解症状的主要成分。本来激素机体自身是有分泌的,外加以后,机体自身分泌减少、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再患感冒,患了感冒后不再外加激素就很难好,形成恶性循环。激素还有很多其他副作用,一般都晓的。少数感冒病人,输入葡萄糖以后,不排除诱发肺炎之可能。输液的危害之多,提醒大家注意。
在这里呼吁同行,在诊疗活动中,按“能口服的不注射,能注射的不输液”的正确原则做;提醒患者和家属,不要误认为“打吊瓶”好的快,有点病就去“打吊瓶”,包括“欣弗”事件在内,很多都是因为感冒“打吊瓶”,结果命丧“吊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