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历史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3:41
谈到苏联模式及其评价的问题,人们不能不联想到苏联演变的性质及其教训。因为两者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苏联演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看法截然不同。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性质?它有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今天回头看这一历史事件,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回答。
一、苏联演变的性质
我们知道,苏联演变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后,重新退回到资本主义时代。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无一例外。从性质上讲,苏联演变是一种以和平方式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是社会形态逆规律更替的特殊历史事件。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一般来说,在一个民族国家中,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通常主要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替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都属于这种形式的制度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落后的社会制度逆替先进的社会制度,即旧制度的复辟。这样制度更替形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初期,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就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在某些国家的历史上,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就发生过多次。由于这种方式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曲折与反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制度)的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的现象”。当然,暂时的曲折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无论何种形式的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斗争的结果。核心都是政权问题。因为无论哪个阶级只有占据统治地位,才能推行符合它们利益要求的社会制度。这是任何国家的社会制度得以演变的前提与基础。从政权更迭的途径看,也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即某个阶级的代表势力,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然后推行新制度或复辟旧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因为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政权的归属与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实现某个阶级的政治愿望。另一种是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这是政权更替与制度演变过程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式。往往是统治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权力量,以渐进的改良方式自上而下地实现,或推行新制度,或复辟旧制度。比如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实现的。
苏联演变属于以和平的改良方式实现旧制度复辟的历史事件。从社会性质上说,它由原来先进的社会制度退回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尼·伊·雷日科夫在《大动荡的十年》中,认为苏联演变是一场“反革命”,是“弥漫性的反革命”,是一种背叛,是“背叛改革、背叛社会制度、背叛国家、背叛人们希望的历史”并不为过。从演变的途径看,虽然在演变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流血冲突事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和平过渡的方式。具体说,在新旧力量对比中,虽然先进的力量原来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极少数掌握国家政权的人的变质,他们背叛了原来的信仰,使得原本落后的弱小的政治力量有了重新发展的机会。这些掌握政权的演变力量与敌对势力相互配合、相互勾结,当他们的力量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以和平的方式共同窃取了国家政权,从而使政权的性质发生变异,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逆变。这是国际国内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斗争的结局出现了不利于政治上属于先进阶级的无产阶级的逆转,以至于无产阶级的政权被颠覆。这是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实质,也是我们研究苏联演变的基本结论。
然而,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与看法。客观地说,对于苏联演变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因为分析的依据与角度的不同,结论自然也会不一样。倒是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进一步讨论。在西方有一种似乎是主流的观点认为,苏联演变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这个说法是没有理论与事实依据的。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消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根源;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政权基础;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与生命力。这不仅表现在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同期其他性质的社会制度的国家无法比拟的,而且也是苏联演变后苏联境内新独立的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就苏联解体而言,我们姑且不论在苏联时期,苏联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忠心拥护苏共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即便在人民生活遭受重大影响的苏联演变期间,广大的苏联人民还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维护苏联的团结与统一。1991年3月17日苏联曾就“是否赞成保持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一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47亿,结果显示76.4%的人赞同保持苏联。然而,可悲的是,在1991年3月的民意调查后仅9个月时间,叶利钦等人就强行解散苏联。1991年5月(即苏联解体前7个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1 000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然而,演变苏联的政治力量还是强行推行了私有化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
即便在苏联演变后广大的俄罗斯人民也不赞成苏联解体。2001年12月8日,即解散苏联的《别洛韦日协议》签订10周年之时,在俄罗斯举行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72%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遗憾,只有10.4%的人赞同解散苏联。至于说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得出“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这个结论,要作分析。这显然与已经主导苏联政局的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竭力丑化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的片面宣传有关,不少人被似是而非的蛊惑性论调所蒙骗。在这种极不正常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所谓“民意”,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广大苏联人民的意愿。另外,对1989年前后苏联国内作过的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也要有分析,还不能简单地以此作为苏共被广大的苏联人民所抛弃的结论的依据。
如前所述,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之后,苏联的社会制度开始全面地向资本主义方向演变,苏共也在逐渐社会民主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人民以及广大党员认为此时的苏共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显然是正确的。因为这时的苏共只是在名称上未变,而其性质已经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苏联的社会主义也在向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因此,这个调查结果不但不能作为苏共被广大的苏联人民抛弃这个结论的依据,反而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如果共产党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再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再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那么这样的党要被广大人民所抛弃则是必然的。
如果说单纯从民意调查这个方面,还不能充分说明苏联演变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选择”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对现行制度的反映,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较大程度地回答这个问题。从苏联演变后十多年的情况看,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进程来说,也谈不上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选择”。叶利钦等推行的资本主义化非但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把俄罗斯引向灾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谓的政治民主化实质上是权力体制上的极度专制化,总统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曾在抨击叶利钦时代的总统制时说:“现在的权力结构和1917年前夕的俄国一模一样。我们的总统不受任何人监督,议会不能决定任何问题,政府不向任何人汇报工作,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现政权是‘一窝贼’”。1999年,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资料,对“您感到自己在我们社会是自由人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35.1%的人说是,51.5%的人说不是。2000年,有将近75%~80%的俄罗斯公民表示,为了整顿得有秩序,宁可不要“民主派”的这种强盗的自由。
在经济上,私有化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大多数人贫穷背景下的财富过度集中,两极分化严重。1991年12月19日,叶利钦发布总统令,批准《1992年国有及市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决定从1992年1月2日起,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俄罗斯的私有化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类。小私有化是指小型企业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实现的私有化;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企业通过先改造成为股份公司、然后再出售股份公司的股票的方式实现的私有化。小私有化到1993年底基本完成。
私有化的结果如何呢?据1998年10月15日俄《论坛报》报道,记者在采访由俄罗斯杜马专门成立的一个“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的委员弗·利西奇金时,他的结论十分悲观。他对私有化点的评价是:私有化“存在着掠夺俄罗斯、把我国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奴隶这种犯罪事实。”私有化“破坏了国家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当权者“将大批财富据为已有,使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据美国记者莫蒂默·朱克曼在访问莫斯科后认为,“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由于缺少投资,俄罗斯的工业已大大衰落。石油产量下降50%。基础设施--电力、核电厂、铁路和下水道系统--已解体。这是过去几年实际基本建设投资下降90%的结果”。
私有化不仅没有使俄罗斯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效益迅速提高的景象,相反,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利西奇金估计,在改革中,“所有‘民主派’人士--70至90万人--都得到了好处。这是总数。得到最大甜头的人不超过一二千人。现在他们都在台上。对他们来说,权力就是进一步窃取人民财产,把人民财产据为已有的工具。”这些靠改革发财的新贵统称为“新俄罗斯人”,他们是资本主义化改革的支持者、推行者。他们的奢侈糜烂的生活,令俄罗斯人民怒目而视。与此相对照,在私有化过程中,90%以上的居民都受到损失,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至少70%的俄罗斯人仅能糊口,目前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每月不足40美元)之下。
社会问题也同样严重。在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几十年,大批人口相对贫困化,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人均寿命缩短。1997年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比1991年下降了30%,男性人均寿命从1991年的63.5岁,降到1996年的59.6岁。因此,广大的俄罗斯人民对俄罗斯现状极为不满。1997年,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研究社会舆论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您认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更好?”42%的老百姓回答:苏联。只有9%的人肯定今天的制度。几乎50%的老百姓表示赞同说,即使是在改革初期(1985年以前),国家的状况也比现在好。2000年,约80%的俄罗斯居民认为,即使在“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人们生活得比现在也要舒服多了。2000年,在全国11个区2050个居民中进行民意测验,80%的人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苏联的垮台,77.5%的人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国有财产私有化。不可否认,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也不排除俄罗斯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在将来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可能。但即便有那么一天,我们也认为,那只是垄断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掌权的国家,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也决不是幸事。
持苏联演变是“历史的进步”的观点的人,还有一个理由,即认为摆脱苏联模式,对苏联人民而言,是一种“解脱”或“解放”,因此,苏联演变“在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是个进步”。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苏联模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纠正与克服,但克服弊端有不同的方式。如果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的途径从根本上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这种意义上的“摆脱”自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摆脱了僵化的传统模式,更好地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但采取苏联演变的方式去“解脱”与“解放”,决不是可取的。相反,它给苏联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与“锁链”--资本主义的“枷锁”与“锁链”。因为苏联演变意味着解体后的国家重新退回到了资本主义,垄断资产阶级重新掌握了国家政权。这种所谓的“摆脱”是以苏联70年社会主义成果的彻底丧失为代价的,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总之,不能认为苏联演变是“历史的进步”,也不能看作是“人民的选择”。相对于历史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苏联重新退回到资本主义时代,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倒退;相对于广大的前苏联人民而言,这样的制度选择既不是他们真实意愿的体现,也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是对广大人民自由、民主权利的严重侵害。
二、苏联演变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苏联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的重大挫折,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此跌入低潮。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道路的曲折性与艰巨性,但终究改变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没有过时,依然在发生作用。苏联演变只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一个“旋涡”,它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是出于人们主观上的想象,而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而得出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日益社会化,越来越要求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而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生产资料不仅私有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生产社会化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并由此引发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悬殊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根本对立等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适应生产力发展不断社会化的客观需要,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创立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不仅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而且在抵抗经济危机、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是资产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进行内外政策调整的结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包容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也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已经消失。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弊端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于过去,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依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推动人类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力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越发展,就越积聚着促使自己灭亡的物质因素。当前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关于这个问题,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意识到了。比如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在谈到“资本主义的未来”时,就明确说:“眼光只需稍微敏锐一点,便可看到:我们已经满帆地驶进了社会主义体制国家的最初阶段;我们不得不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然而,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联就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中也取得类似苏联的成就。苏东剧变后,即便在不利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越南等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更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表明,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依然存在。
当然,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完全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虽然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终将在全人类得到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个规律的实现过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却有着原则的不同,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讲,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但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因而其实现过程一般不会有曲折和反复。社会发展规律则不一样,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合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在任何社会里,人们的利益总是有差异的,因而他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阶级力量的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直线的,必然会发生曲折。但不管在实践中出现多大的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现。
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由西欧一隅到波及全球。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经历着许多曲折,经历着低潮与高潮。高潮与低潮交替出现。而每一次低潮的出现总是孕育着新的高潮的到来;每次高潮的出现总会伴随着理论的新突破、实践的新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第一次挫折。经过短暂沉寂,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出现新的高潮。1864年第一国际的诞生,1872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令欧洲的资产阶级大为恐慌,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统治遭受重创。虽然巴黎公社革命后来失败了,第一国际也随之不久解散,但处于低潮的革命形势很快发生扭转。1889年第二国际的诞生,标志新的革命浪潮的到来。新的国际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更重大的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虽然在组织上有延续,但是由于第二国际大多数领袖背叛社会主义的行为,意味着这个国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破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经历了挫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第三国际的成立,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且在实践中诞生了列宁主义。随后的苏联在曲折中发展,并在经济建设与反法西斯斗争中取得辉煌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迎来了新的春天。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由一国向多国拓展,在欧亚和拉美地区相继诞生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虽然相互之间也有矛盾、分歧,甚至还有斗争与分裂,但总体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在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来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总结教训,实行正确的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遗憾的是,由于苏联东欧等国在改革问题上犯了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改革变成“改向”,这些国家相继发生演变与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新的低潮。即便如此,在当今世界上仍有五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就,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形势,极大地坚定了世界各国众多人士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黑夜过去是白昼,严寒过去是春天。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新的高潮。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低潮孕育着高潮。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看,低潮将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预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但是,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
总之,自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80多年来,虽然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展望未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景以及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三、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所谓“祸兮福所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即是这个道理。苏联演变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最大历史悲剧,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见得完全是件坏事。只要我们认真总结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引以为戒,以史为鉴,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演变又不失为一件好事。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番话道出了苏联演变这件坏事所具有的积极性的一面。总结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自然要联系苏联演变的原因。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可吸取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但总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与弊病。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要深入社会,了解矛盾与问题,及时解决。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由于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及时地根除,以至于这些矛盾与问题长期累积与激化,从而成为苏联演变的历史因素,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和取消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借口,为苏联演变创造了条件。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及时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不给敌对势力的可乘之机,不断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与较量中赢得主动,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目标与理想。
当然,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矛盾与问题会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进程的始终。旧的矛盾与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与问题还会产生。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前进。那种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与问题,或者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制度不应该有矛盾与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矛盾与问题会始终存在,社会主义将不断地通过改革获得发展。因此,为了正确地进行改革,还必须正视这些矛盾与问题,必须如实地对待社会主义实践,既不能掩饰矛盾,又不能全盘否定。
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首先,认识实践中的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相反。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分析方法。总的来说,要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既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作出评价,同时也要分清哪些是主流、主要的方面,哪些是支流、次要的方面。对于正确的方面必须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方面也要揭露。但不能因为有错误,就全盘否定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失误,但从总体上讲,成就与功绩占主流,是第一位的,错误与失误是支流,是第二位的。
遗憾的是,戈尔巴乔夫对待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与方法。戈尔巴乔夫重新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而是为了推行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而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他采用以偏盖全、混淆是非、甚至捏造事实等手法,完全否定苏共与苏联的历史。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使得苏共及其创建和领导的苏联失去赖以生存的历史基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就无法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科学对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慎重考虑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够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如果处理不当,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不加区别地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不但不能吸取教训,反而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决不能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我们从苏联演变中应吸取的最根本的教训。苏联演变的根源,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犯了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从而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这样的悲剧。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并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动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从理论上说,这三条原则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厦的基本框架。这些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为从理论上说,“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经济联系的密切化,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但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妨碍了生产力性质的这种客观要求的实现,因而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资产阶级私有制。然而建立公有制、“剥夺剥夺者”,势必引起资产阶级的殊死反抗,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就有可能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是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前提与基础。其核心就是要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因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革命、改革与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只要把执政党的建设搞好,确保共产党内部不出事,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就能从容应对改革和建设事业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第三,要不断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坚强堡垒,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关键还是共产党的内部出了问题。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党内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借“革新”党之名,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演变成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社会主义执政党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组织工作,要把好关,看好门。一定要使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中央一级的班子牢牢地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手里,严防蜕化变质分子、投机钻营分子、社会民主主义者、甚至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混入党内,篡夺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让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地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要铲除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党内滋生的土壤,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力,善于辨别并敢于揭露形形色色的投机分子的“政治伪装”与“理论伪装”,使社会主义的创新事业始终运行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轨道上。
总之,一方面要坚持改革,通过改革不断消除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只要始终做到这两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前进,就会取得更大、更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