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历史演变调查与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7:01
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

我国四合院形制的住宅历史久远,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 其中,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家族制、宗法观念的自然产物,同时随着地区的自然条件与风俗习惯而发展起来的。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 岐山风雏的西周建筑遗址 平面呈矩形,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 为门道、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相通, 院两侧为前后相连的厢房,中间形成两组院落,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的格局。汉代有钱人的第宅常有前堂、后寝、大门、中门以及楼、阁、室、井、灶、庑、囷等内容,由一个或多个四合式院落构成。在汉明器中还可看到坞堡式四合院落,隋、唐时期四合院式第宅的史料更加丰富,无论从绘画、明器,还是壁画、绢画中,均可看到这种四合院式宅第。至于宋代留下的有关四合院式住宅的资料就更多了。无论是宋画《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还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中小型住宅,都可以看出四合院式的格局。可见,四合院这种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在居住建筑类型中北京的四合院可称为典型的形式。北京作为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北京都市民居的发达。长期居住北京的历代贵族、王公大臣、商贾雅士对家居环境都有相当高的需求,这些都促进了北京民居民宅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形制是我国自古以来居住建筑的延续。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山西民居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虽然同属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可是两者在四合院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山西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山西是“九边重镇”,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尤其注重住宅的安全。于是,慢慢地防御性在山西民居中被着重强调:院落封闭的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一切似乎使山西民居产生一种冷漠的表情。山西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

在陕西被发现的窑洞古城就在米脂老县城,你能想象到一座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古城,至今仍四方规则、城门完好?最特别的是,整个古城是由五六十个窑洞四合院构成的,当地百姓至今仍在其中安居。先前窑洞在人们的观念里一直是分散存在的,或集中在某个山体之上,但这里的米脂老县城里的窑洞却构成了四合院落,继而形成街道,又有城门,布局十分完整。按理说那里并非偏僻地区,但长久以来,米脂窑洞古城只有个别单体建筑被重视,整体风貌却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显然,当地居民并没意识到窑洞古城的价值,一旁的窑洞四合院甚至正在被拆除,古城不仅不被外界熟知,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过去的历史文物、建筑越来越受到关注和保护,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若不及时补救,他日回首就该后悔了。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它们不再为昔日的贵族所占有,转而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 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建筑本身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最终的结果,不是人服从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为独家占有,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难最为严重的时期。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或被砸成碎块,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紧接着发生的为“备战”搞的全民挖洞运动,进一步破坏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为避震灾,在已经很拥挤的院子里塞满了“抗震棚”,随着人口增长,这些抗震棚后来都成了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文革以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仍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侨民和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们,抱着怀旧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买下 旧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征地建房,住进了传统的中国民居。这种 新四合院大多采用传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内则是暖气、上下水、卫牛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和高档装修。经过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杂院重新变成一家一户的私宅,院落宽敞,花草丰茂,景致幽雅,安恬静谧,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种新的景象近年来愈演愈烈,大有蓬勃发展之势。这种现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复苏,还是传统住宅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日前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新的一笔。
四合院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改革、遴选、优化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优秀的住宅建筑形式。它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辛劳智慧的产物,是—代代华夏儿女艺术才华的结晶,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寄托着炎黄子孙深厚的民族感情,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合院一直伴随着我们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希望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四合院文化。让它的历史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