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决定影像-蜂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9:16
何谓“看不见”?
“看不见”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难得一见。第二个层次是视而不见。第三个层次是通过拍摄,将可以看见的东西变成想看见的东西。第四个层次就是通过看得见的形象去表现那些看不见的情思、心绪、意念等。
无论是把看见的变成想看见的,还是用看见的引发看不见的,实质上都是一个表现的问题。艺术创造就是用直观的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的情感、心绪、意念。

从看不见的故宫说起(上)
张:很多人都知道您的画册——《看不见的故宫》,我有些问题想问,可以吗?
李:欢迎。
张:画册的题目为什么叫《看不见的故宫》?
李:有关这个题目,我是这么想的:随着你不停地移步在那一幅幅看得见的深宫   景致里,你可以倾听,可以触摸,可以幻想,可以用心来体味那些看不见的故宫往事,那些看不见的红墙内外的刀光剑影,那些看不见的盘桓于宫殿之中的怨鬼幽灵等。也就是说,我拍摄的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不想停留在对故宫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景观的再现和介绍说明上,而是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影像去表现我在故宫中体味到,感触到,想象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因此我大胆地将画册命名《看不见的故宫》。
张: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能引导观众的视线不停留在影像的表面,而是去揣摩作者隐藏在光影色形后面的那些难以琢磨又耐人寻味的复杂心声。我想了解一下您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具体思路。

李: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艺术创作是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既然你想了解,我就试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张:当然最想知道如何拍摄看不见的东西。首先我想了解您所谓的“看不见”到底指什么?
李:所谓“看不见”,我觉得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难得一见。由于条件所限,有很多事物一般人是看不见的,比如火山口里的植物,尼斯湖中的水怪( 如果的确存在),海底的沉船等。这些对于一般人难得一见的事物,如果你有条件看见了,并拍摄了下来,而且拍摄得很好,就可能引起轰动,成为佳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上的成功。因为你只是运气好而已,并无创造性可言。第二个层次是视而不见。由于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或者因为太熟悉了,麻木了,人们会对很多事物视而不见,明明就在眼前,却并不引起他的注意,因此也不会去拍摄。第三个层次是通过拍摄,将可以看见的东西变成想看见的东西。所谓想看见的是指更符合主观的、理想的、完美的影像。第四个层次是艺术创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看得见的形象去表现那些看不见的情思、心绪、意念等。
张:照您的说法,我基本上属于在第一层次上努力的人。我总想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拍摄那些新奇的景物。听了您刚才的表述,我回想自己去故宫的经过,觉得自己的确对故宫中很多具有美感的景物视而不见。比如西长街那面红墙和红墙下的宫灯(图1),我不止一次路过就没有觉得有什么可照,可是经您一照,不仅我,还有许多观众都非常喜欢。您能就这张照片,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克服视而不见。
李:这张照片是被逼出来的。在2004年,故宫曾主办了一次紫禁城国际邀请摄影展。我有幸受邀。当时规定三天的时间必须拍摄完2 0个胶卷。到了最后一天。我还有一部分胶卷没有拍完,我有些着急,在故宫中乱跑一气,也没有发现可拍的景物,因为我对故宫太熟悉了。后来我索性不跑了,就待在我最熟悉的西长街,面对红色的宫墙,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非要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到被自己忽视掉的镜头。由于自己选择了限制,集中注意力去反复观察局部景物,果然就发现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形式元素,结果就拍摄到这个长期因视而不见差点被忽略掉的镜头。从类似的经历中我逐渐悟出了道理:要克服视而不见,除了提高文化修养、审美修养之外,还要警惕对熟悉景物的盲目,越是熟知的事物,越要以陌生的眼光去打量它,死死盯着,拼命审视,往往会出现惊喜的新发现。
张:您的说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试着找一些被自己否定掉的景物,重新审视,死死盯着,不看出点新东西决不罢休。

李:你要真这么做,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张:您有一张很多人都喜欢的照片“角楼和柳枝”,我曾围着故宫转了一圈,把4个角楼都看了,也没看见角楼上长柳枝的景象。这张照片是不是您所说的把看见的拍成想看见的?
李:的确如此。这张照片是偶然拍摄的,有一次我路过沙滩附近的角楼,看见有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孩子站在御河边上凝望角楼,仔细看,她竟是我的学生。过去问她,为什么站在那儿发呆。她说想拍角楼,但没有发现可拍的镜头,我立刻想起授课时,我曾反复告诉学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罗丹语)。此刻我的学生
面对角楼无所发现,作为老师的我能不能以身作则帮她发现呢?!我还没有思考成熟,竟脱口而出:“让老师帮你发现!”大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心慌。因为当时我也没有发现什么。为了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我建议她到马路对面的红墙下,让我给她拍几张现代与古代相融合的人像照片。她欣然同意,我与她过了马路,还没有给她拍照,我一回头看见了御河边的柳树与河对岸的角楼形成一种陌生的视觉结构。我连忙换上长焦头采用剪影形式将柳枝和角楼压缩在一个平面上。强化了线和
块的奇特的审美结构。
张:您能总结一下如何将看见的拍成想看见的思路吗?越通俗越好。
李:做加法。
张:都说摄影是减法。它是要在纷繁杂乱的景物中删除那些多余的东西,使其成为一幅比现实景物更为简洁的画面。为什么您却说要做加法。
李:把看见的景物拍摄成想看见的画面,最根本的是要把现实景物,主观化、理想化、个性化,也就是要把作者自己加到画面中去。
张:您的意思是在客观现实中融入自我。
李:对!我认为所谓减法其实只是摄影的一种表现方法而已,不能笼统地称摄影艺术是减法的艺术。艺术的关键是要有创造性,而创作性的关键是要有自我,因此我们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要想方设法将自我融入到客观的现实中去。也就是将看见的现实转化成想看见的艺术。
书名:提问李少白——摄影家的思考与创作
书号:21187
定价:59元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的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的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独有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适合所有摄影爱好者及喜欢艺术创作的读者阅读学习。初、中级的摄影爱好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掌握摄影家的拍摄技法,分享摄影家的实战经验。学会如何才能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高级摄影爱好者及摄影发烧友则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提高对摄影艺术层面的理解,掌握摄影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那些超越摄影技巧本身、独具艺术内涵的观点和观察方式,从而以摄影家的境界去进行思考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