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弄走了西南的水?旱灾成因之民间思考。 - 貌不揚 - 扫过月光的叶嘎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1:21
到底是谁弄走了西南的水?旱灾成因之民间思考。 [原创 2010-03-27 17:34:58] 
字号:大 中 小
(1) “ 新华社报道,3月19日至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陆续遭遇罕见旱灾,其中云贵两省的灾情尤为严重。 ”
(2) “多名专家称西南旱灾由气候变化造成而非人祸” 2010年03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3) “云南第二大城市——曲靖市,位于 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是中国第三大江,南方第一大江——珠江的发源地,因此也被称为珠江源头第一城。”
(4) “ 曲靖市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地。境内江河纵横,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小江等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28万千瓦,可开发300.31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以上均摘自官方资料)

图1:国家气象局3月25日发布的干旱监测绘制图表。

图2: 未知具体拍摄日期中国卫星全图。

图3:西南区域卫星图(拍摄季节不详)

图4: 谷歌地球2004年3——4月拍摄的云南全图,视点高度1222.79公里。

图5: 取自同一画面,视点高度为318.13公里的曲靖地区。

图6: 视点高度81.36公里的曲靖市。

图7: 摄于2004年3月10日,视点高度为22.90公里的曲靖市区。

图8: 同日,视点高度8.59公里的曲靖西北郊西山乡以及城乡结合部。

图9:摄于2004年2月26——3月10,视高14.04公里的曲靖市西侧潇湘水库周边地貌。

图10: 摄于同一时期,视点高度702.76公里,紧邻云南的老挝与越南植被覆盖情况比较。

图11: 视点高度614.25公里,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克钦邦植被覆盖情况比较。
关于旱灾,想来前面的图片也从侧面说明了部分问题,谷歌地球提供的资料不过是2004年,整整6年前的3月份情况;6年过去以后,环境发展状况是不言而喻的,肯定比6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关部门快速祭出的多位“专家”集体脑残秀,又给了草民们一次将他们鄙视到墙角的事实依据,且先用图片来说话;
如图2所示的全国范围看,直观可见,传统的缺水旱灾频发区应该是西北、华中、华北平原地区,裸露的土地缺乏足够的植被覆盖,土地涵养水分的能力十分匮乏,加之地处平原,可耕地面积大,人口基数多,地表水供给不够的情形为常态,因此对地下水的过度取用成为支撑中北平原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手段。一旦人力不可预控的灾害性气候条件形成,干旱就无可避免。这在中北平原地区似乎已经成了多年的习惯。
而始自去年秋的历史性旱灾却并非发生在传统的中北部,恰恰发生在给人印象植被丰茂、树木葱茏的以自然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的西南地区。多么的不可思议,而“专家们”信誓旦旦的定性为气候灾害同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记得我最早去云南是1995年,那时候昆明到大理还没有高速,长途车一路颠簸,沿途不尽的自然风光让人欣欣然醉入“彩云之南”;2002年又去了一次,惊异地发现就连洱海边的山都完全谢顶了;2008年最近的一次到云南,便再也找不到上世纪95年时的原生态感觉,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植被基本都被“开发”掉了,留给昆明人一湖满满发臭的绿藻,永远也捞不完。今天且暂时用2004年的卫星照片来从太空,用不同的视点高度看看温家宝总理亲自督阵的曲靖,看看这个号称珠江源的曼妙所在。(04年的图片尚且如此,2010年的表现可以预想)
图6所见的曲靖市,城市周边基本找不到一块联络完整的绿色;
图7、8、9,拉近了视距的曲靖;中国的水文环境分布特点基本都是西高东低,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流向都是由西往东,我们看到的城市西部和西北地区画面内的范围内,几乎没有任何植被覆盖,自然环境破坏殆尽。
图10、11,对比同一纬度相邻的越南北部、老挝北部与红河哈尼自治州;缅甸克钦邦与大理、楚雄,植被覆盖率差异明显。同样的地理位置,同样的发展时空,同样的肤色人种,同样的生活追求,在对待环境上却有着如此不同的成果。这几张6年前的卫星图片,我想足够说明我们的发展方式对自然的掠夺是否太多了,这样的旱灾不正是自然给国人的一个警告?正视这个残酷的客观事实并正确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给下一代交代清楚的责任。
回到标题上来,水到底哪里去了?

上图是国内所有关于自然水循环的教科书里都有的一个解释,它从水循环的机理上对地球水分的代谢做了个静态的解析。遗憾的是,这个被广泛宣讲的代谢模式在我看来并不全面和完整,它只是一个理论上相对完全条件下的代谢模式。而能产生灾害性的气候条件置于此模式下,此循环模式即刻失效。
地表植被在气候调节与水分循环代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个图表中并没有充分的表述,我斗胆来说一下;
植被的高覆盖率有几个主要的功能:(1)涵盖与包裹地表浅层水分以及地下水不被太阳直射,减少水分的蒸发,使得山脉中的浅表水分能够得以汇聚成泉、溪流、河,得以输布到更远的平原地带。(2)高深、高密植被的叶茎在昼夜温差变化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能力被教科书所忽视,这就是它们拦截和捕捉空气中小颗粒水分子的能力,这本是个基本常识,早晨去过大森林的人都会知道,衣服、头发、鞋在离开时都是湿的,这就是植被在无降水时收集水分的功能。而越是植被丰茂覆盖完好的山脉,其山脚下的水量就越是丰沛,这些水分的来源大多时候并不依靠有限的降雨,纯粹是完好的自然环境给生物界的福利回馈。(3)发达的植物根系滞留了水分在地表的活动时间,使得环境相对湿度得以保持在有利于形成降雨的条件,增加了生成降雨的概率。(4)植物本身就是效率最高的水分储存器。
导致水循环失去平衡的主因:其一在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持续大面积的人进树退,致使自然植被覆盖率逐年萎缩。一方面各自为政对山林的采伐几乎是毁灭性且没有后续恢复措施的,第二个方面,不断增加的人口持续毁林农垦向山地要粮食,致使植被永久覆灭与消失。水土的保护虽则三令五申,但地方指令性政策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锣声一响,鸡鸭小心,锣声一过,漫山遍野。其二在于各级能源管理部门为追求部门私利,不加任何限制的发展各级小水电,见水筑坝,一次投入,永久受益,这满布全国的拦河水库就好比人为建筑在血管内的血栓,不仅动脉、静脉遍布,连毛细血管也纷纷堵死,致使东西部水循环自我调节功能基本瘫痪。
倘若依据曲靖官方在本地水资源方面的介绍,理论储量达NNN万千瓦云云,可开发潜力巨大,现如今,时方三月,搞得连喝的水都没有,遵照如此资源战略与发展统筹,我们何尝不是在自掘坟墓?
我们在前面的图中看到的曲靖乃至整个西南部地区,从不顾及自然环境负担,盲目的追求鸡的屁发展,不到20年时间就透支了,这能说是气候灾害?这能说不是人祸?到底是谁弄走了我们的水?在某看来,解释并不困难,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真个社会的责任所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是能早30年该多好啊。
所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善待生态与环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