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中医讲堂》第七讲 经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7:22
发布: 2010-2-22 12:20 | 作者: 吴见非 | 来源: 《龙图论医》
经络讲座
经是主流,络是支流,经络系统对于形骸就像水系布在地上而资生。若以一个国家来比拟一个人,则经络就是一个国家的维系。一个国家有财政、政法、国防、人事等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就好比十二经脉。中央有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等贯彻领袖意志的系统,就好比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应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图是帝之循行、精神变运的法则,是神的无为而治。十二经脉流通的是气血,像江河中的水,如果满溢就要备设沟渠以图之,奇经八脉就是对十二经脉的调剂,并通过这种调剂来自然提纲挈领。例如,阳气养足,阳跷脉盛则眼开而起,人就要动作以消耗阳气了;其脉不盛,则眼不自开,人仍在卧而养阳。治病通常只就十二经脉而言,不言奇经八脉,因为奇经八脉代表了神明之默相,人事当求诸己。
十二经脉像一张分支网一样维系着五脏的根本、六腑的主干和手足形骸的枝叶。两手两足应四季,各三节应十二月,这是形的相应;两手两足共二十四经,应一年流行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气的相应。人身之形气相当于天地之交汇,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就是天地交合而成的,故有此对应。为何又说两足之经脉对应十二地支、十二月,而不说手的经脉呢?足在下而手在上,下者少而近地,上者太而近天,故足之经脉当地之支。手足经脉有什么差别?手经加载的天气要比足经多。例如手少阴心经就比足少阴肾经的热气多,手阳明大肠经就比足阳明胃经的燥气多。正因这种临治的正气多,故病邪通常先化于足经,盛则变于手经。如同一个国家的腐败,先从根上、基层开始,到时就只有上层还有几个正直清廉的了。
六经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六经以三阴三阳为标象,以与六气等同的六子卦为本气。地之五里和天之八纪通过对六经标本的影响而播德政,在此损有余补不足。(请参看《六经之本气为六气、六子卦》)地之五里即五行,天之八纪即后天八卦。对于人而言,八纪之政与五行之德的相互影响、输应是怎样实现的,是因为六经主司着这个枢纽。例如,肾虚则水弱热兴,少阴应热而兴,坎为少阴之标象,于是神知于坎;反之,神临于坎,加忧、心病,少阴得神当令,布热而散寒,于是肾水化寒而减弱。六经就是政教的使令。
天地之中,三阴三阳应春夏秋冬昼夜,推转五运阴阳。五脏之精气通过六经上奉于天,八纪之信息、指令通过六经下输于地。如果上行下达之使路出了问题,犹如政令否塞,则考之于六经。六经是政令之枢机。五脏代表地之五德,民众所葆持。政之乱,可败德,可害民;德之坏,民之变,可乱政。德政相扶济,则神形俱而长保,否则灾害生。其关系为:根本、德(地之五行)——联系(人之六经)——枝叶、政(天之八卦)。故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通过六经来达成。对于人而言,人法地,人应天,五运为主,阴阳为变。阴阳若偏,害于五德,德之众寡以持之,不能持则害于五脏。五行若偏,阴阳必有象应,政则有变。故病有在脏腑的,有在经络的。出了问题,首先要考虑问责政府、清除腐败,故曰守经隧焉。
明白了六经的本质,就能用来分析六经的病变了。六经有阴阳多少的差别,有位置部署的差别,有风寒暑湿燥火气化的差别,合而参之,则知病邪所客。
(请参看《阴阳离合篇》)阴阳在人分而言之为三阴三阳,合而言之则一阴一阳而已。这一阴一阳应于人身具体是如何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的呢?我们需要先知道三阴三阳在人身的部署。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为何要说圣人南面而立呢?这是圣人向明而治以分定阴阳之意。只有南面而立,三阴三阳才处于各在其位没有偏倚的状态。人有上下,分应天地;人有内外,分应阴阳;人有前后,分应明暗。前为广明,离所在也;后为太冲,阴血所寓,坎所在也。离为阳明之象,坎为少阴之象。故阳明在前,少阴在后。太阳与少阴配对,故太阳也在后,为少阴之上。厥阴在最里面,少阳在表而行体侧。这里分阴阳,先以出地与否作分,再以特征作分。腹为地,头为天,足三阴在腹,未出地也;足三阳在头,出地受天气也。太阳的特征是应天在上,故对少阴而言上下。阳明的特征是应明在前,故对太阴而言前后。厥阴的特征是在最里面,阳气极衰与外隔绝,故对少阳而言表里。中身而分,上为出地而明,下则为地,太阴所应。太阴之后为少阴,少阴之前为厥阴,可知少阴在内偏后,厥阴在内之里,太阴在内偏前。
三阴三阳在人身的基本部署知道了,再参照三阴三阳的性情,也就可以知道其离合了。阳明阳气极盛阴气衰,处在前面而向明,因此其意与阴相绝而不往来,故名绝阳。厥阴阳气极衰,处在最里面而幽暗,因此其意与阳相绝而不往来。太阳阳极而当生阴,处在后面坎之阴域,因此其意与阴往来,故名阳,是欲与阴相会也。太阴阴极而当生阳,处在接近离之阳域,因此其意与阳往来,故名阴,是欲与阳相会也。少阳配于地气而又为阳性,处在前后之间,因此其意既可与阴往来,又可绝阴向阳,故名少阳,少者柔而志意不定。少阴配于天气而又为阴性,处在后,因此其意既可与阳往来,又可守其阴志,故名少阴,志意守而不执也。开合枢之义本于此。开者,门开而往来也;合者,闭门而不往来也;枢者,开闭之枢纽也。
三阴三阳在人身有此图:
太阳
阳明
少阳(太阴来)
太阴(少阳来)
少阴
厥阴
太阳在表上,阳明其次,少阴在里,厥阴里下,少阳、太阴交互于中。太阳、少阴相表里,阳明太阴相表里,少阳厥阴相表里,这三者可以说互为阴阳配对。外邪从表入,或由三阳而渐传三阴,或由表里相传。正常情况下,三对阴阳应该是平衡的,如果某个阴阳出现了不可调剂的虚实变化,则平衡被打破。一种是一方虚,尚未有病邪入客,阳虚生外寒,例如太阳之象不足,当见少阴;阴虚生内热,例如少阴之象不足,当见太阳。虚者以补为主,泻对方为辅。一种是一方实,则往往有病邪入客与正气相争并,例如阳明有余太阴不足,阳实而外热;例如太阴有余则阳明不足,阴实而内寒。实者以泻为主,补对方为辅。邪气侵入胁持正气,我们怎么能从寒热的表征而知病在何经呢?
若阳明有余太阴不足,阳不与阴往来而阳又盛,阴来之于阳不足,故阳实而外热,同时有燥,邪在阳明。若太阴有余阳明不足,阴气盛而之阳,阳不能拒绝,故寒从中来,同时有湿,邪在太阴。若少阴有余太阳不足,阴壮开合利而阳来之于阴不足,故内寒大小便利,同时有热来化,邪在少阴。若太阳有余少阴不足,阳壮而阴之开合不利,故外热小便不利,同时有寒来化,在外泝然畏寒,邪在太阳。太阳少阴寒热之势未定,上言邪并之状,实际上有两种趋势。若其本气强邪气弱,则太阳在表寒化、少阴在里热化,就如同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可以责之于阴阳标象的不足。若厥阴有余少阳不足,阴不与阳往来而阳衰又兼开合不利,故阳遭拒时有不通而阴气厥逆,同时有风,邪在厥阴。若少阳有余厥阴不足,阳之开合利,阴不能拒绝,阳转枢而阴不能内守,在中阳有余作热入,阴解出又作寒出,故往来寒热于中,同时有火,邪在少阳。
因此《伤寒论》在表里寒热、阴阳虚实的八纲统领下,再看其具体情状而六经分证。寒邪最成杀厉之气,正气反应最为鲜明,故有上段寒热之显变。若非寒邪,则还要看邪气与正气相薄的形势,这种寒热的表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阳明、太阳分应阳之盛壮,太阴、少阴分应阴之盛壮,少阳应阴之衰阳之弱,厥阴应阳之衰阴之弱。因此阳实要考虑阳明以及太阳,阴实要考虑太阴以及少阴,阳虚要考虑太阳以及少阳,阴虚要考虑少阴以及厥阴。同时从阴阳的位置部署,开合枢关系,关联的脏腑气化,就可判断病在何经。如果还能结合标本从化的道理,就更加准确。太阴、少阳从乎本气,湿、火常多于经;阳明、厥阴从乎中见之气,受太阴、少阳的影响很大;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既可从寒热也可从阳阴之壮。
确定病在何经最简易精要的是人迎寸口脉法。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从人迎气口的脉之大小比例直接就知道病在何经。人迎大一倍于气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大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大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气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厥阴;大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大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若大四倍以上则为关格。这个脉法的原理是什么?诸阳皆源于阳明胃气,阳明为地气之热与天气两阳合明,故见于胃经上合于头部之人迎。五脏诸阴皆朝会于太阴肺气,肺气为地气盛而上溢于天,故见于手部之气口。因此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人迎候阳,气口候阴,阴阳之气当互相流传而相平衡。若有邪气来客,则不顺阴阳流传之令,而杂载于阴阳之经气。若人迎大一倍于气口,则表示加临于阳之气多一倍于阴,则知阳载有与正气相匹敌之一份邪气,是一阳所能载受者,故病在少阳。正气越多,能匹敌的邪气越多。余皆类推。若至四倍,则邪气亢盛,太阳太阴不足载受,阴阳不能开而往来,故有关格。在足经气少应地而脉象兼静,在手经气太应天而脉象兼躁。
人迎寸口脉法虽然失传,捡起来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只需勤求一下就行了。大概是摸人颈部觉得非礼,才没有人肯做吧。除此之外,从寸口之脉的脉象中也可解读阴阳的变化,根据脉的至、去、动、静、迟、数的不同,分别对应太阳、少阴、少阳、厥阴、太阴、阳明之象。脉至是脉气应指来迎之象,近似于浮;脉去是脉气应指去遁之象,近似于沉。故亦常言为浮沉,浮在太阳,沉在少阴。从这几个常见的脉则知所病之阴阳。阴病必兼阳,一个阴脉常常还关联一个阳脉。另外,若有六气的变化,则脉见大、小、滑、涩、浮、沉,对应着热、火、风、湿、燥、寒。热使气血盈张,火使气血消耗,风使气血条达,湿使气血缓止,燥使气血浮表,寒使气血沉里。脉是阴阳之象和六气的结合,故从脉象能知有何阴阳之经发生了何种气化之变。善于解读的,能读明白阴阳之变、六淫之状;不善于解读的,则混淆杂乱。希望在色脉一讲中能够明其要。由于我以前未涉猎,估计要在讲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后才能确立纲领。
最后对十二经脉的病状判断还要印证于《内经》、《伤寒论》之论述,才能确然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