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中医讲堂 第十二讲: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11:28
第十二讲:境界
中医从神农、岐黄开创以来,名家辈出,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这两位属于大医的范畴,其余如张景岳、叶天士等,属于良医的范畴。张仲景有《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千金方》。仅从张仲景的伤寒自序、孙思邈的千金方序,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境界。如同学佛有两大境界,第一种是明心见性,入于禅定,第二种是大乘慈悲,张仲景不为繁华竞逐,孙思邈大医精诚,正是这两种境界的写照。因此他们注定成为中医的两大师范。
每个学医的人造诣如何,最终取决于他的心地,也就是他的道德境界。很多人认为,医学不是一种技艺吗?不是靠智力、悟性的吗?怎么说到道德上了?其实,中医是一种大乘学问,需要心智,不是仅凭意识就能契入的。如果心智不足,即使一辈子勤思积学,仍然会是庸医。因此,从心智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良医,从意识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庸医。举凡今日教人学医的,都是意识层面,以己昏昏欲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懂得心智的,必定明白道德是心智之源,于是连心智也不执著,那就会有大医气象。因此一个人有多大的愿力,他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大心、大信的学医者一定会成就。
学医的人可以分为大明、一间微明、昏暗三种状态。昏暗的一类人都是有为的,心智混沌,外道邪师充斥其间。举目望去,如今要找一些象裘沛然老先生一样一间微明的都不容易。这个明暗是对什么来说的,是心智。外道邪师玩的都是意识流,忽悠起来一套一套,殊不知意识是心智之贼,他们早就走入邪路了。昏暗的人采用的手段或者开出来的药方必定象乌合之众,其中入邪了的则有狂妄自欺甚至杀人的色彩。他们所思所虑都在“粗守形”上,开的方就像油画,只是依样画葫芦。那些入邪了的则是西洋的抽象派。一间微明的人开方总在求一种丰满的色调形态,常常以象害意,就像水彩画。大明的人开方却惜墨如金,简明而有一种神韵,充分体现出“上守神”,就像水墨写意。中医与国画是一脉相承的。“心如工画师”,什么样的心就画出什么样的图案。
我们应该怎样培植自己,以与大医的境界相契呢?第一是禅心。先要立戒,骄奢淫逸四凶远离,再要习定,从入静的小定起步,悟后走向六祖惠能式的大定。在对待身心外界上, 动心忍性、“绝利一源,用师百倍”,就是对禅心的饶益。第二是慈悲。要知道父母恩重、人命关天,进一步学习菩萨的慈悲,仰慕舍己为人的大德,然后将心比心,以至存人无我。慈悲是心之安宅,是一个人最大的神通。第三是英明。英明是禅心与慈悲所生的,天真如父,慈悲如母。英明需要通过参学实践去获得增长。学习《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搞企业、待人处世都是历练,最重要的是要在征服自己、征服疾病的过程中去成就。心魔、病魔无时无刻不在历练一个朝圣者心中的光明。
中医大致有医理学、诊断学、针灸学、药物学、方剂学几个部分,医理是总纲,是源头。如果纲领明、源头彻,其余几个部分有数年功夫当可席卷。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源头的暗昧上,大家都不得旨要,流散无穷。《内经》、《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的源头所系。因此,医理的大要是睛、是龙珠,其余的都只是鳞爪。不求通达医理的精要,永远只能是叶公好龙,罪不在中医,罪在学医之人。知睛则为明医,不知则暗。我做这个讲座,就是为了画龙点睛,开方便之门,使人悟达医理。心得龙珠之后,必生光明,以此光明回向于禅心、慈悲心,同时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就能与张仲景、孙思邈所代表的药师道法流水接,成就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