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实现人民民主的杠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7:41

党内民主:实现人民民主的杠杆
作者:李向帅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11-17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那么,如何看待党内民主,又如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呢?
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符合中国国情
自秦统一中国两千余年来,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治传统中。然而,自藏在“坚船利炮”后面的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短短一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就其生存的社会环境而言,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一下子跳到了分工互利的工业文明;就其自身的角色而言,则面临着从传统“臣民”到现代“公民”的转变。
如何适应这种转变?睁眼看世界,走民主道路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识,但就如何实现民主,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为国为民而激流勇进的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中,有的主张君主立宪,实行开明专制;有的主张实行民主共和,还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路线图;有的主张复兴传统文化,走乡村建设救国的道路;还有的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开始了“走俄国人的路”的探索。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各种主张激烈较量的战场,无论输家还是赢家,都是中国人民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以往的历史不难发现,制度容易“引进”,但制度运作的文化基础不容易引进。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文明形式,在西方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通过学习、研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但要使其达到应有的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路还有很远。此种情况,中国人早有认知。上个世纪主张立宪的梁启超就曾经说中国当时不具备“立宪”条件,其中一点就是“人民程度未及格”,人民还缺乏实行“议院政治”所需要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革命派领袖孙中山虽然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政府,但也发出了“知难行易”的感慨。“知难”正是对民主的彻骨认知难,对运作民主的文化基础认知难。从民主的角度看,自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政治状况基本上乏善可陈。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民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就如何实现民主仍然走过不少弯路。
鉴往知来。我们必须在制度运作的环境上下功夫,在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上多努力。以此角度看,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在民主的道路上,中国人民需要榜样,需要旗帜。中国共产党就是榜样,就是旗帜。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扮演类似西方启蒙运动导师那样的角色,为中国人民“摸”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模式和秩序,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顺应了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目标。从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程来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政治文明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明显提高,参政诉求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潮流,才能继续带领人民走向未来。因此,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以此作为发展人民民主的契机,正是对历史和人民的回应。
从改革大局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已经与整个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增长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愈加开放,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统筹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在文化建设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也大步迈开,开启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格局;在社会领域,社会建设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载体。政治体制不改革,将直接影响改革全局。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政治民主化。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也很迫切的问题。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只有压力没有动力,而是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一方面,从经济建设来看,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迫切性,都要求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强大,社会建设的启动,文化建设的推进,都有利于为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基础和氛围,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当然,政治体制改革也必将成为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回应。改革开放30余年来,对于经济建设我们或可说已经轻车熟路,但对于政治建设,仍然要“摸着石头过河”,既要咬定人民民主的目标不放松、不动摇,又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这是一种必要的审慎。
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体现了执政党的理性自觉
在其位则谋其政。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决定的,是“革命党”角色到“执政党”角色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鲜明体现。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在一些民主人士访问延安时,毛泽东与黄炎培之间曾有一段与“隆中对”相媲美的“窑洞对”。谈话中,黄炎培提到了“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则微笑着严肃地表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番妙论不仅体现了中共的忧患意识,也体现出中共领导人对中国未来出路的思考。
解放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代表在北京欢聚一堂、共商国是,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现人民民主新模式。在与会的662名代表中,共产党员占44%,各民主党派占30%,工农和各界无党派代表占26%,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利益的广泛代表性。而在该会议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成员的构成中,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共占4人,无党派和民主党派副主席3人;在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中共29人(约占52%),党外人士27人(约占48%)。在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现在的国务院)的组织构成中,总理副总理共5人,中共3人,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院委员中,中共6人,党外人士9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要事件,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执政党”。立足角色转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并没有对党内滋生的专断行为和个人崇拜现象形成有效的遏制,并由此推动了“左”倾错误的发展及扩大化,直至“文革”的发生。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勇敢面对现实,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推动党自身的角色转换。一方面加强党外监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也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党的领导人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提倡干部年轻化,促进了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思想,标志着党内民主进入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党对自身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最终实现人民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党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不过是人民民主的一个部分或者前提而已。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人民民主,就要发挥党内民主的杠杆作用。
首先要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所处的地位无人可以忽视,与此相适应其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光辉而重大。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面旗帜,无论在哪一领域都应发挥示范作用。就政治建设而言,党内民主应该成为发展人民民主摸索经验、提供借鉴、开辟道路。其关键点有二:一是在党内营造理性、宽容、民主的氛围,畅通表达机制,最大限度反映全体党员的意志;二是探索一个“求同存异”的决策机制,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党的统一决策,从而保证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统一。正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全党必须永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把这个“头”带好,把“示范作用”发挥好。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执政理念,对党内民主乃至人民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人为本肯定人、尊重人,有利于在党员之间、群众之间普及平等意识,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党员、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创造民主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要求其关爱人、相信人,并自觉实践“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树立“肯定人、尊重人、关爱人、相信人”的榜样。因此,在实现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党内民主”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化环节,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全党及全体党员要率先实践“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在党内落实好,在全社会落实好,并由此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第三要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杠杆,并不意味着实践上党内民主一定要先于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同样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智慧。因此,一定要把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这既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外在需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从群众中来要求体察民情、了解实情,可称为“兼顾各方”的民主,在此基础上的决策自然是民主决策;到群众中去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对实际的反馈和作用,也是民主之意义所在。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固然需要程序上的民主,也期待结果的公平。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之路,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绕不开的。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