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五十:黄金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08:24
作  者: [德]莱纳斯
【本书简介】
男人的50岁,黄金般的岁月。近50岁的,过了50岁的,抑或所有五字开头的男人们,还持有两张王牌:承诺过的未来,和历经岁月雕琢的过去。作者莱纳斯先生就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且是一位热爱生命的男人。他在三十六个篇章中,几乎谈到了生活各个层面的问题,他以真诚的笔触来激励同龄人的勇气和信念,或者他讲出真相——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并了解。他说“每时每刻,都有幸福的方式可以选择;五十岁,只是中场休息 ”。
目    录
关于本书... 2
译序... 2
原书目录... 2
第一部分... 3
50岁的黄金岁月——真的吗?... 3
憧憬——未来的动力... 5
男人——其他的... 6
他人的道路——自己的明镜?. 8
辈代更迭... 10
成功的徽章--重要吗?... 11
第三部分... 12
兴趣——不可放弃的生命能源字体... 12
坚持锻炼——永恒的青春?... 15
性——欲望的对话字体... 17
车——代步工具还是地位标志?... 20
服装——个性信息和个性的一部分... 22
手表——地位象征和计时装置... 23
第三部分... 25
住宅——自我的写照?... 25
政治——参与还是旁观?... 27
社交的利欲熏心——我也是吗?... 28
社会约定——责任问题... 29
书评... 31
阅读:通过他人的经验获得自己的经验... 31
京华时报:男人五十,金黄色的幸福号角... 33
《男人五十》:五十以后才明白... 33
男人五十:金黄色的幸福号角... 34
霍尔格·莱纳斯即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他从不认为五十岁是男人的事业即将走向终结的转折点,相反,他认为,五十岁不仅象征着男人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男人“经过了春天的萌动和夏天的热情,在四季的更迭之中,迈入了秋天的收获。
可以想象的是,写一本书,送给五十岁的男人们,有着怎样的难度--岁月早在他们最初独立于世间的一刻,便开始跟随他们每个人的足迹,谱写着生命之书。
他们都经历了相当多的生活,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悟;他们走过职业生涯,体会世事变迁;亲情、爱情、友情……人间的全部温情,甚至生离死别、欺骗和背叛都一一尝遍。光阴的故事中,他们获得经验、知识和财富,也历练了个性,观念和智慧。
我的一位德国朋友常说:如果一天不欢笑,你就失去了一天,并且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回来。他积极乐观的话语却是基于一个残酷的事实:时钟嘀嗒转动,永不停息,推我们走过人生,去面对必死的命运终点--看起来,生命是相当的寂寥,但这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寂寥之上的丰富、欢乐甚至痛苦,又是怎能用语言来表述的美丽!它又短又长、又慢又快,每一天都是庸常的,又是簇新的。如果生命只有一次,那么它的珍贵就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灵,去不间断地认识它、爱它。无论五十岁还是八十岁。
作者莱尔斯先生就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且是一位热爱生命的男人。他在三十六个篇章中,几乎谈到了生活各个层面的问题,他以真诚的笔触来激励同龄人的勇气和信念,或者他讲出真相--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并了解。他说 "每时每刻,都有幸福的方式可以选择;五十岁,只是中场休息" 。他也非常明确地说,这个间歇,他要和同龄的朋友们共同思考生活和未来。而他思考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今天和未来更为重要,即便五十岁!他的文字不是主观的、个人的说教和空洞的激励,而是处在完全平等的位置,时而简练严密、时而犀利幽默地围绕题目侃侃而谈。他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老于世故,而是层层递进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给人思索和选择的空间。他的文笔是男性的,却毫不固执和褊狭,有时甚至坦率地说出自己经历的生活--他把这本书的读者们视为朋友--他谈到衣食住行和健康,谈到性生活和情人,谈到辈代间的宽容和交流,谈到读书和艺术,谈到信仰和政治,也没有回避财富和死亡,最后他谈到幸福、爱情和希望……
五十岁的生活可以如此智慧、清晰和丰厚,五十岁的男人有着值得憧憬的明天!于我,五十岁还很遥远,但跟随莱尔斯先生的书写,除了感受他本人--一个男人的魅力之外,还感受到不同生命阶段中灿烂的景致!五十岁,就像经过了春天的萌动和夏天的热情,在四季更迭之间,迈入了秋天的收获。五十岁的男人,正处在金灿灿的好时节中。
在生命面前,我们难以回避我们的脆弱和有限,但是充满热情,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让我们跟随莱尔斯先生的脚步,去获得新一轮的热情吧!
姜乙
2007年4月于上海
1 五十岁的黄金岁月--真的吗?
2 憧憬--未来的动力
3 男人--其他的
4 他人的道路--自己的明镜?
5 辈代更迭--关于时间的沉思
6 成功的徽章--重要吗?
7 兴趣--不可放弃的生命能源
8 染发,抽脂,去皱--鼓励还是自我欺骗?
9 坚持锻炼--永恒的青春?
10 运动--对敏捷灵活的爱恋
11 性--欲望的对话
12 情人--另一个自我及其幻想
13 车--代步工具还是地位标志?
14 服装--个性信息和个性的一部分
15 手表--地位象征和计时装置
16 住宅--自我的写照?
17 政治--参与还是旁观?
18 社交的利禄熏心--我也是吗?
19 社会约定--责任的问题
20 阅读--通过他人的经验获得自己的经验
21 私人图书馆--生活态度的写照
22 艺术--无风险的诱惑
23 收藏--永恒的诱惑
24 信仰--被轻视的依托
25 对后代的告诫--时常并不恰当
26 父辈的告诫--不再合时宜?
27 财富--欲望与负荷之间的决定
28 精英--一个题目?
29 死亡--一个新的旅伴?
30 幸福--礼物还是劳作?
31 爱情--幸福的宇宙
32 远景--行动的意义
33 愿望--活力的表达
34 遗产--留下生命的作品
35 目标和期待--什么还须到来?什么必须到来?
36 我们信心十足--通向永恒之路
后记
岁的黄金岁月——真的吗?
20世纪70年代末,围绕"中年危机"问题,曾展开过无休无止的讨论:饮食对缓解"危机"的重要作用,已退居其次。它无助于那些四十岁,对生命还充满期待的男人,突然面对令人畏惧的艰难时刻,精神上、灵魂上和肉体上所承受的沮丧失落。曾经执著期待的,此时看来,像个不合时宜的电影剧本,让人无可奈何……过了四十岁的男人,前景看上去不那么乐观。
而另一个时代的今天那?客观地说,中年人的情况,甚至更糟糕了--当然,仅依照从职业角度的统计来说--一些行业,拒绝接纳年龄在三十八岁以上的员工;另外一些行业,也打算跟超过四十五岁的员工们告别。因为他们不再是业绩上升的保障,据称,也不能再有卓越的贡献;没有足够的能动性、灵活性;或者一些年轻人,他们甘愿拿更少的薪水来从事"老男人"们的工作。过了四十岁的男人,真的不容易重新鼓起勇气,几乎他们中的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都已经积累了过多的愤懑,当然也包括职员和公务员。
尽管如此,"黄金岁月" 的意义对于过了五十岁的男人来说,却并非像打牌作弊时耍的鬼把戏,只是谎言而已;相反,那些近五十岁的,刚过了五十岁的,抑或所有五字开头的人们,还持有两张王牌:承诺过的未来和经岁月雕琢的过去。最美的时光,是生命的巅峰,是站在至高的瞭望台上,欣赏、享受那动人的景致,那是经过辛劳历练的个人顶点所散发的光辉。此刻既是了吗?不,那张写着"我经历了我的生活,我的任务已完毕"的清单,还需耐心地保存至多年以后。五十岁,并非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转折点--或许,我们可以活到一百岁,甚至更长!
五十岁的日子当然可以通过美食变得更有趣儿,但却同那个"危机"的说法毫不相干。通常情形正是如此:诸如此类的"危情" 被最大限度地自制出来,接着便轻而易举地被扩散了;或者,我们拒绝去怀疑那个长时间习惯了的认知,拒绝去寻找事物重要的本质;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面对新的抉择,并采取新的态度。在短时间内,这让人感觉不适, 但从长远考虑,对我们生活的状态来说却是绝对必要的。认真对待个人生活的人,会在五十岁时作一个必要的"中期总结",权衡个人和生活的"借贷关系"--我给予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终有一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出色生活过的证明……一个满足,平静,而幸福的人!填满这张结算单时,记忆跃然纸上,真实的个性也浮现出来。我们都想在生命的天空中,留下仅属于自己的标示,而不想--哪怕仅一天是--糊里糊涂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我曾经有幸在过去的岁月中,遇见许多仍旧展望前景的五十岁的人:作为我的朋友、熟人、同事、下属、上司或顾问,也作为我观察的对象。他们把曾经的一些失误视为潜在能量:有哪些可能性被忽视了?为何曾非常犹豫、踌躇地处理一些事情?为什么相比之下一些方式让人对生活充满无尽的勇气、行动力和热情;而另外一些方式,则持续着无目的的消耗,最终败下阵来?我同样想清楚地知道这些,作为我自己的五十岁--这个重要的中场休息之时,思考接下来的人生之路的指南。
幸福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他们没有逃避过对自己和他人该负担的责任。他们的共同点是:拥有一个铸造而成的生活意志。以理智和自我反省为基础的清晰的生活目标--清醒地活着,而非任其发展;持续地、或多或少地,但却认真而幽默地思索走过的路。人生这块多棱宝石的每一个闪光的平面,都是耐人寻味的。籍由此方式,我们拥有主动权,去实现设定的目标。走在自决的路上,将来就不必埋怨说:"如若当时……,可惜暮色将近。"
当然任何时候都算不得晚。时时刻刻,都有幸福的方式可供选择,都可以有新的目标,去完善我们自己的蓝图--我们只需要去做。泰然却不愠怒地;心平气和却不带妒嫉地;自我批评,却并非盲目地……总之,生活就像个舞台,对我们来说,每天都是一次重要的登场。
五十岁,黄金岁月,不是吗?
"憧憬"是个"重量级" 的词语。但为什么一定要我们谦虚地做个容易满足的人呢?我们只是对自己不满,而不是对别人。"憧憬"是个讲究的措辞,它和现实的生活目标或对生活的预测有所不同;它包含了两者,却并非其全部;更多的是来自个人生活的经验。在我的经验中,蓄意的计划,往往和突如其来的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相遇,一些看起来南辕北辙的,却时常交叠于一处。突发的、互为矛盾的,这一切构成了迄今的生活--有空中楼阁,也有坚固基石。当然生活亦不尽全然如此,我的履历还未结束,我还得接着建造那生命之屋!只是,它不再单单出自一个建筑图纸,而是方案、计划,人为的和顺其自然的组合。留一些自由的空间,它可以被随意完善、改变,或干脆焕然一新--一个令人愉快的结局,或索性颠覆了那些疏忽的和错误的。生命的画卷即没有千篇一律的明确形式,也不可能是充分被实现的固定计划。它真实的样子反而是来自确凿经验的一个发散的综合体。生存有形的和无形的保障,对善于探索和发现的我们来说,依然如此陌生!是啊,一切都那么神秘,让人困惑。生命的基石,要每个人亲手去搭建,最终它的意义存在于第一次自然而来的收获当中,接踵而来的生命力,让我们获得那必需的生存保障,并有余地,去塑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憧憬看来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不是仅耽于现实利益,并付诸行动,它挑战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抛弃以往经验范畴的局限,抛弃那个仅仅为了自我满足而选择的大多数毫无意义的方向。恰恰因为这样,或许有一天,在自己和别人的眼中,憧憬的,已经成了现实。
憧憬的,无需提前去寻访。一切在憧憬之中发生的,我们已经准备好去经历,或者它会像个宝藏般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与我们不期而遇。憧憬如同美丽的闪电、风驰电掣的雷暴,那轰隆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或从不曾听到。我们只是在它周围思索它,除了那闪耀光影的魅惑力之外,它最初是没有意义的--抑或我们曾拒绝了它。正如我们无法预期下一次风暴来临的时间,等待一个幻象是荒谬的--它在那儿或者不在,重要的是,当那个至今对我们来说并不熟识的希望乍现的时刻,我们是敞开胸怀的。
憧憬首先将生活的逻辑规则一一拿走,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总是事后让我们去权衡、思量。有一些看起来虚幻的,其实只是我们早已认定了那不可更改的结局;事实上,我们憧憬的很多东西,只是无法符合当下的现实,在我们感受到那刹那闪光的一刻,它就已经指引了我们的未来,并斥责了现在。我们从中获悉,有一天,憧憬的,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意味深长。
憧憬也是极端无节制的,它动作迅捷。谁在憧憬着,谁就脱离了当下,且拒绝去思考那迫近的未来--至今从未想过去激发的那迫近的未来。它是生活中最后的向导,我们感受到它的效果,或者眺望了一下便回归现实。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命运的首次来访,它是长久遗忘或封存的记忆,自它,我们隐约预感到,我们需要赋予那些憧憬最特殊的含义。
此刻,我关于"憧憬"的这些话是多么自命不凡!它恰巧正是憧憬的内涵中那些狂妄的、自以为是的部分。狂妄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不美好的特性--是的。为此我认为说说那些我知道的事儿,比说我个人的经验要好得多:那是些令我十分惊讶的事情:关于两个多年来非常要好的、值得信任的朋友的故事。其中一个朋友非常肯定而明确地告诉过我,他感觉到他被召唤,倘若没有一个根本的信仰状况的改善,他总有一天会去为之付诸行动。另一个朋友在之后的几天同样非常肯定地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还需要、并且也能够在一个医学的关键问题上做出重要贡献。憧憬的幻象一直完整地立于他们生命轨迹的远方,是对生活的猜测,还是疯狂的思想游戏?现实、梦想和臆想之间的界限,对于我们来说即是存在的,又是不确切的。但如果没有这些时常被局外人嘲笑为不存在的预感,人类伟大的历程就不会被成功地推动和改变。仅有简单的梦想、渴望,甚至目标都不足以成就那一切。我的两个朋友,真的负责任地履行了他们传说中的使命!即便在憧憬的幻象中预示着深刻的含义,他们也根本不确信,这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成为真实的经历,但他们预感到,这一切会来的--并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几乎是幸福地期待着和那个非凡的憧憬相遇。
作为他们的朋友当我看见这一切,我是如此心醉!他们该多么兴奋地经历憧憬的一切,或许那个幻象中的预言非常简单:生活是不可预料的,我们无需做自己人生的账房先生,而要做生活的艺术家,它不要求你的天赋和优势,只要你以尽可能正确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去和那个非同寻常的"唯一" 靠近--只要去做。
也许我们会走入生命的沼泽。那时需要去创造的,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而非他人的崭新生命。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那不可替换的生命,是那么独具意义。我们还需拿出勇气来,接受很多的失落和失败。最终生活是个通往死亡的单行道,而眼下纵横交错的路却允许我们驶往任何一方。憧憬是一本旅行手册,必要的发动机也已为我们中的每个人准备就绪--我们要做的,唯有启程。
这一节里,我有意避免去谈论女人,因为对于男人来说,她们是丰富的多面体--我们似水中望月;我们看女人的角度,永远是单一的、男性的。而看待同性则不然,我们能做出评判,尤其是对同龄人,因为我们了解彼此生活的轨迹。其实几乎每天,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去估价周围的同龄男人。
每天我都观察迎面走来的男人,并且从各方面对照自己,去猜测、评价、思考他们。 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身不由己地这样做了。复杂的人性被下意识地区分为善和恶--这个预先设定好的概念,迫使我们每天都在潜意识中,将他人视为朋友或者敌人。
我们是如何对照自己,去看待他人的?生活中的男人们:老人、青年或男孩儿,总之,会把关注点最先聚焦在同龄人身上--因为知己知彼。恰好一些颇具权威性的报纸,时常在 "老年之友"之类的版面上登些照片。我们可以暂且拿来参看一下,时常,能看见一些神采奕奕的面孔,他们看上去比我们年轻得多。
我也同样希望别人觉得我更年轻吗?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拘捕、指控或被人揭发的骗子、杀手,看起来起码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老上十岁--难道要刻意制造些什么,只为同他们保持距离、加以区别吗?我写的书需要在勒口上,加上一张能"给人好感"的照片。照片上的我至少看起来不能苍老得让人生厌,要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我没有花工夫去粉饰自己,只是找了一张普通的生活照,我并不想用这张照片达到什么特殊效果:让人以为我多有魅力,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这一招十分灵验。我刻意这样做,是因为我把那视为一种公开而有效的"自我欺骗"!努力去给人一个错觉,那真是再老气不过了,我视之为衰老的表现;要不然,我就一定是年轻的,像我自己感觉的那样。坦率的男人,给人一个与年龄吻合的印象,却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年龄,其实只是数字而已。
区别于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和自我编排的,便是进入另一番生命状态的秘密通道。根据一些统计来看,没有什么是能被美化的。人们越是停留在这种假象中,就越要更大程度地面对这种不安和忧虑。尽管大多数人,在粉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庇护,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却错过了当下的生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就是在生命中,那些看上去还未实现的、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最终所追求的,灵与肉的高度和谐。幻想一个永不流逝的青春,只是不安的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以及肉体上、精神上的空虚。
让我们仅停留在目前的感觉之中,去回想多年前--在我们二十岁或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遇见的那些人。当时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对我们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自己的父亲、朋友的父亲、老师、邮差、邻居、中学校长或某位演员,他们当时的样子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当年,虽然是他们生命中的黄金岁月,但在我们看来,他们已经很老了。可能有些人曾经是我们的榜样,有些人糟糕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思绪万千。其实,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五十岁是个不再有吸引力的年龄;但或多或少让他们感兴趣的是,某种力量带来的威望。他们会想到,为自己五十岁的时候如何展现这种威望。
年龄是相对的,自己的感觉和给予他人的感觉,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其实在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养老"问题,也在我们的心理层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配。但是在德国,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自己曾经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承受过巨大的压力,是否每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经过之前的两三代人,在社会体系中的斗争,获得的劳工法方面的胜利。在我的记忆中,也曾经这样的经历--父亲周六晚上要去上夜校,每天起码要在办公室中辛勤地工作到傍晚。而目前这种标准化的养老保险制度,让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时不免心情沮丧--那是我们看得见的一个景象,没有什么再值得去挑战,我们几乎没有对手;因为我们和别人所面临的老年生存状态几乎是相似的。也许我们真的更需要有人,可以让我们欣赏和羡慕。
我试图改变即将面临的这种沮丧,并尝试写作,直到我没资格再写什么为止。这并非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我设定的一个生活目标。选择一个少风险、多自由,在退休之后能够一直从事的工作,并且负责任地工作,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合适的时间开始,调动自己的兴趣,充实接下来的生活。
如何将同龄人视为自己的镜子?五十岁意味着一个间歇,在这个间歇中,有自己和其他人。而如何同他们相处? 谁来欣赏我们?谁来注意我们?至少我们自己对接下来的生活道路仍旧充满兴趣。它不是被社会规范的一成不变的道路,或者是说些陈词滥调那么简单;也并不取决于事业。我把我的注意力集中于眼下的计划,凭借我迄今为止积累的经验来展现我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当然,实现计划的初始阶段,或许会陷入困境,会遇到令人失望的状况。我的建议是:这一切其实告诉了我们,第一步已经成功地迈出去了。作为一种交流,我建议我的同龄人,正像我一直喜欢说的那样:五十岁只是中场休息,而非终点。对于我来说难于理解的是,一些曾经与我有过交流,并相识很久的朋友,到了这个年龄,对待生活却总是消极地拒绝,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与生活隔离开来,甚至不去谈论生活的话题,当然我也从中学到不少--终有一天人们会彼此失去兴趣,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并最终毫无遗憾地从彼此的视线中消失。
总还有一些同龄人,仍然保持着他们生命中最质朴、本质的东西,起码我是这么看的。也就是说--我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五十岁需要更本质地生存,并且一直保持下去。这个年龄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面的生活是可预测的,且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弱点和强势,知道了如何负责任地对待生命,知道了如何避免错误。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权衡生活的方向,并且去补充、寻找一些仍旧存在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不擅长运动的我,不会再期待参加德国至纽约的马拉松比赛;但是在学习和事业道路上曾经获得的馈赠、掌握的特别才能,却会转化为成功的基础。我期待在肩负个人生活方面成为一个真正的榜样。
目标设定得过高总是容易让人感到失望。"过人的天赋即能获得精彩的生活"这句话,是个根本上的错误判断。天赋能赐予人傲人的成绩,也能诱使人自负和放纵,这在所有的从业人员中几乎都得到了证明:艺术家、商人、会计师、农庄主或者运动员。对于巅峰的成绩,我感兴趣的只是,它确实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梦想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人,从我的价值判断来看,我只能耸肩送上一句刻薄的批评:这想法实在稀奇古怪--因为这些"世界纪录",对于生活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在我眼中,超凡的才能却是另一回事:它结合了对人生价值的超验体会和人性的尊严,结合了人类特有的智慧所带来的个人经验,不断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不是世俗中的小聪明,而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将生活的常识和思考的心境融合在一处,成为一位有价值的智者,做知识的朋友,探寻生命的本质,敢于面对直至人生终点,都可能不断出现的困境。能力是灵活性和前瞻性的结合,是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
追求真正的威望和名誉,不该受约定俗成的社会等级观念限制和制约。这一点知易行难。有很长时间,我都沉浸在一个错误观念当中:能力必须换得相应的名誉和反响。年轻时的我曾执著地追求这一谬误,浪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其实,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和科学工作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都曾经表示,他们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异彩纷呈,相反却出乎意料地令人失望。是的,他们直陈无讳地证明了公众名望的无足轻重。在社会体系中,出于必要的相互协调,许多不为人知却有价值的强者,为了整体的和谐和完满,甚至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默默无闻地贡献着他们令人惊叹的才能和成绩。
此外,对我来说真正让人振奋的,是那些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的人。他们负责任地和身边的人共同创造生活,活力和思考协调统一,以适当的方式做出抉择并对生活表达感激之情--这一切都无需昏天黑地地去忙碌,无需不断去满足膨胀的欲望。这种个性上的财富,至少对实现幸福的人生是有益处的。拥有这种个性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人们敌视的对象,反而会将其视为典范,因为这样的个性,让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拥有承受生活的能力。无论愿不愿意,我们都无法回避生命的有限性,但同时,我们存在于他人的眼中的生动画面却留有不灭的痕迹,或许我们该尊重自己独特的生活之路--因为在成绩和名望旁边,是像狍子一样飞速逝去的人生。
当然,我们也会去衡量他人的成功,尤其是与自己周围的男人,就多了更多比较的痕迹。作为直立行走的食肉动物,我们喜欢这种比较!重要的是,当我们在比较中获悉,自己比别人更为成功!这种精神上的"抚爱"对每个人来说都如此必需,它让我们变得更为强大。
起初,这种比较并不会伤害我们。但最终,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场仅仅为了被他人赞赏、肯定,为了获得成功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战争。我们一方面无法克制地在这条乌托邦之路上前行,试图让别人信服、肯定我们,另一方面又追求一个彼此和平共荣的世界--坦率地说,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在各种宗教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是时刻发生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辩论之中--难道听天由命吗? 不,生活中的历练和内心的对抗--如果幸运的话--我们要以道德和理性来克制和约束自身。在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找到除了成功之外平衡内心的方式,这种方式,起码对追求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有所帮助。
我们需要和平,却创造不适宜于和平的法律。我们试图将真诚之心托付给一个有益的、能持久排解抑郁、并经得起检验的事物。至少在上一代人的生活中,他们曾经幻想的那个相对没有彼此残害的世界,最终只是虚妄的谎言,并且它至今还继续欺骗着人们。有多少现今五十岁的人们,叹息或者经常怀疑地感叹着,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一切?
每个人必须自己去寻找,那个适宜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战胜自己的软弱和缺点,缓解今天确实面临的困境。和上一代、两代人相比,今天的人们对名望的追求,当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固定不变地呈现出来。简单地说,今天的社会体系决定,每个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透明地呈现在他人面前,如果对别人的生活很有兴趣,就可能更多地尝试去判断他人弱势和强势--我们所有的人几乎都在潜意识中这样做,人生中的竞争仿佛无处不在。与此相对应的是,成功基本上在五十岁到来,无论是财富的收获,事业的巅峰还是社会地位的拥有。而今天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切,都不再像我们十年前想象的那样,能成为让我们长久享用并值得去为之终生奋斗的生活目标。这期间,往往在获得成功的一些关键时刻,我们在现实面前变得软弱灰心,痛苦乏力,成功的标准成了内心焦虑的焦点。我们曾经丢失了现实中与他人共荣的平衡心态,困扰我们生活的中心,是获得成功的计划,它超越一切,并被视为未来幸福的法宝。今天,这一切在我们思索幸福意义的时候,却成了最违背幸福原则的生活经历。我们承认并明确地知道了,处于当时时期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已经经过那一切获得了成功。
基于这个观点,该如何从他人的生活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来看看周围的两三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吧--我们曾经有过深厚的友谊。一次,我半开玩笑地嘲弄一个和我已经疏远很久的朋友,谈到了他在媒体上风光的定期亮相。出乎预料的是,我听到一段真正令人伤心的告白:如果生命重新来过,他根本不想成为重要人物、社会名流,也根本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被视成一个大人物。他说,他有很多话要倾诉,但这种渴望,却总在那个引人注目的"社会名流"的称号下被限制和压抑。从自己的朋友身上,我看到,在他认为可以信赖的人面前,在他的面具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渴望,这种渴望几乎一直伴随着他事业的发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知名人士,通常都拥有不平凡的事业。
而事实上,半数以上的超负荷工作的医生们,梦想着内心的安宁,渴望有大段的时间属于自己,但他们的工作状况却总是不能得到改善。物质上的成功,却让他们看上去像个苦行僧。他们看起来可以随意支配金钱,好像他们遇到了神话中长满了鲜花果子的丰饶角,帮他们实现愿望--可惜只有一次,给了他们足够的力量获得事业的成功,之后就再也不帮助他们。而现在,他们对这种浮华的生活已经失去兴趣。我有意拿出不久前和这位朋友的相遇作为例子,是想说:他的成功看上去很有诱惑力,但很快他的失落和无精打采,就让那些原本让人羡慕的表象褪祛颜色。是的,我们不会永远对那个曾经明确的价值观有所把握,那些追求"成功"的自我许诺,时常成了让我们付出时间和生命的赌注。当我们静下心来斟酌和权衡时,却发现某种程度上,我们成了追求名利和地位的牺牲品。五十岁的生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未来的生活道路。
外在的荣耀和内心无法满足的渴望,会让成功人士在更长时间内陷入空虚--所谓高处不胜寒!人的声誉无论在职业生涯还是私人生活的空间里,并不取决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内心的丰富,时常在满意现实和拥有梦想中获得。站在朋友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他们是善意的,也是特别严厉的--他的可能性,才能,才华至今有多少被发掘?他生活的脚步是怎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所谓旁观者清。五十岁开始的未来计划,给正值中年的男性提出问题,无论是物质上和健康上的防御和准备还是内心的忧患意识,都该推动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未来!朋友正如自己的一面镜子,从朋友身上更能清楚地看到,很早之前我们就对生活有着迥然不同的认识和追求,一直以来,这种不同几乎从未改变。很少有人能不断在机会面前纠正并反省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只在回顾以往走过的路时,才发现了一些错误:如果我当时,可是……看一下朋友的经历,时常也可以鞭策自己。处在行进当中的人们很难发现偏差,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也不见得那么明显,而生活自然会在某个出乎预料的时候提出忠告。
怎样展现全然自我的生活景象?什么才是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生活道路?哪些事情曾经让我们备感内疚而哪些期待是正确的?我们是否曾向人袒露心扉,并真正诚实、中肯地与人交流?思考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地认识并迈出更远的一步。有勇气去不断质疑自己一贯的信条并战胜、克服那些固执所带来的内心对抗,不再去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慢慢地搭建自己的人生--这将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
难道我们不希望个人精神的不灭?为什么不用我们的理智和爱去创造生命的永恒, 而总是去计较别人给我们的称谓?尽早地把握生活,最终就不会受到生活的惩罚。如果不是现在,更待何时?关于生活的问题总有更好的答案,我们自己最清楚,生活中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很多。坦诚看待这些问题、并勇敢面对的人,会获得精彩的生活和幸福的体验--那将是心满意足的幸福感觉!
只要父母健在,我们就一直是孩子,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上天的恩赐,有福气活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在孩子和父母中间,我们感觉安全,同时年龄和生活也总是不断提醒着:我们已不再年轻。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孩子们就像一件世界交付到我们手上的宝贵礼物,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最终,双亲的离世会宣告了一个生活阶段的结束。无论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曾经疏远或亲密,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照顾他们--高龄的、疾病的、痴呆的,还是我们共同经历那些疲惫又紧张的治疗的日子。也可能这种疲惫到他们去世才会最终有所缓解。辈代更迭这个事实在今天,普遍存在于我们同龄人的生活中,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断适应,处在两代人中间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生活宠爱,很少有人能冷静、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一切而毫无焦虑的感觉。
突然之间失去父亲或母亲,我们才清楚地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替代了他们的位置,真正扮演他们的角色。不再有父母站在背后,现在只剩下自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下一代人的后盾并接替父母去照顾一切。这就是生活,无比自然。它是一种释放和摆脱,同时也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我们或许从许多年前,便肩负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这也是人间自然的伦理。
带着这个使命欣然前行,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逝去岁月中,父母所经历的一切。或许我们继承了一个榜样,或许生活中我们在有意效仿他们。经历的一切,让我们真切体会了这个年龄的生活,仿佛我们和逝去的父母并肩前行--由于共同的基因,或者由于多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有相似的举动、语言、肢体动作和气质;即便我们不一定喜欢,却无法解释个中原因、也不能否认这种相似。在肯定和拒绝之间,我们领悟着辈代间的谜团。
生活,让我们学会了认真跟随父母的脚步,理解了他们生命中所做的一些决定--我们必须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之间存在着那么多的共同之处。
承担责任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一个转折 :从现在起,时间朝我们迎面走来--如果我们对时间的秘语不做出反应。现在,是那个明确生活航程的时刻:它的含义并不是不断地逆来顺受或完全改变生活,而是我们可以带着责任感和期待,自由地充实在过去束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马上便可以动笔撰写自己人生的传记,将生活的节目单填好。当然,生活的一切并非全新的,父辈的期盼和创造的一切--也包括他们的死亡本身,看上去仍在我们的身上存在并延续着。
之后的事情叫做"未来"。
回顾个人家族的历史时,我们喜欢把它看成一面镜子或一条路,走过了就不可更改。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的故事,已经不能继续生发活力和生命力,我们最好将它视为一种对未来的准备。个人的生命才永远是最独特的。
从责任到义务,直至享受生活的能力……生活中可创造的范畴无边无际。对每个人来说,父辈不仅仅意味着那个完美无缺的、熟知的榜样,还意味着我们自他们中独立出来,我们是"家族"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年轻时我们就发现了自己的特性,了解了自身的可能性和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局限性和自身的极限。这些珍贵的体验,现在都可以用在对生活的继续体会中,并带着它们去享受生活。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望,并尽可能地创造幸福。幸福是一个罕见的礼物,就像六合彩大奖一样,总是糟糕地给人一个美丽的泡影。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中历练,对幸福有自己的认识。从生活目标的设定直至感受幸福的真谛。过去的岁月中,我们不断寻求生活的意义,询问我们为何而存在。一种周期性的对人生的怀疑或否定,让生活看上去曾经是空洞和令人绝望的。然而当你重拾回热情时,生活的意义就赫然存在于那些问题之外了。
当然,我们希望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下去,让自己的人生知识得到继续发展,将生活映照在眼中的光束和对生活的体验传递给他人--最终我们自己却是在今天才刚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年轻人可能羡慕我们的经验;我们则可以默默地展现个人的生活,启发他们,或让他们更积极地自己去寻找生命之宝。如果我们能反观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就能对生活的意义有所领悟,并且更加热爱生命--无论如何,并非每个人都是幸运的--相反,命运的打击无处不在。它让人颓废,也是所有人成长的必需;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接受它,也许在那一刻我们不能理解生命的奇妙和残酷之处,然而伟大的生命,最终会让每个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正如我们在对生命的热情和创伤之间,总会有新的深刻体会。每个人都是如此。对生命的热度的变化,不间断地对自我的考量、体会和认识,是一次甜蜜而伟大的冒险。赢得他人和社会的信赖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这期间,一个完整的自我也建构起来。有一天,我们不再孤独地计较自身得失,而是感受到一种使命,即便现在我们也可能遇到挑战,让我们战胜它,创造生命全新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并不真正知道,为什么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并对我们有所期盼,他们在我们身上究竟憧憬了些什么?直到他们生命的结束。正如现在我们自己一样,寻找内心的满足,或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因为确凿的满足感才让我们知道生活的全部意义。每一代人越是自信地去履行生活中的使命,就越是令人信服和欣赏。那也将是我们今后在他人的记忆中留下的的印象。有一天,这个辈代更迭的问题会重新出现--当我们死去,将生命中的使命继续交付到孩子们手上的时候。
重要吗?
工业社会是一个谋求最高竞争的社会。优胜者和失败者均属于竞争社会的必然产物。成功不仅仅是个人野心谋求的结果,更是社会运转的必需。缺少成功人士的社会,就像缺少燃料的发动机,不间断的必要的成绩是社会创新和改革的保障,它使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兼备的--成为可能。大大小小的成功不可或缺,对于个人来说,它不仅带来物质生活的丰盛,也能摆脱精神的危机--那些我们需要防御的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弱肉强食。每种成功的形式,都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往往存在着许多堂皇的假象。正如在环环相扣的经济资本运行锁链中:流行歌星和世界顶级运动员,均是这个富丽堂皇的世界的表演者。这些无疑也是宣传机构刻意的导向,目的在于激发那些懒惰者追求成功的热情;或者媒体有效地使其成为一种秘密的燃料,而媒体自身就像油源或钻石黄金的开采者一样竭尽全力发掘这些原料。成功的方式既是个体的表达,也拥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即而形成全球共同的认知。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反驳或怀疑这些标志,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些价值取向。在社会的小范围内,成功却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理解。追求成功的过程,必须伴随幸福的感受,不能因为惧怕失败而付出可笑的代价。虽然金钱几乎能买来一切,但成功者不属于享受悠闲生活的社会群体--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们虽然可以通过挥霍财富,在生活的多方面得到满足,赢得"王者"的尊严,但与尊严的真正意义却相去甚远。所谓"市场" ,长时间以来尝试着设计一种运作,通过大量的广告,制造出一些假象,操纵人们的意识,刺激人们通过消费来消耗生命。物质自身展示的权柄,会让人类社会中的精英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每一个与市场相遇的消费者,都会很快依赖于这个社会铸造的产物,成为谋求成功的人们暗中努力捕获的对象--一切都相互利用。"虚荣心"这个词本身就有自己的标价签。
那么要完全放弃成功吗?是还是否?下决心获得成功的人,必将放弃自我最真实的一面。在社会群体中生存,要对它的状况有足够的认识。社会独特的运行和它的表现方式,要求渴望获得成功的人,必须遵循潜在的规则。甘愿付出一切,放弃自己必要的尊严,才不会仅仅坐在观众席上,羡慕别人承担创业的风险。他必须借用一些多余的方式,或者有意识地自我期许和鼓励,让自己振作起来,他需要不断对自己说:我的成功即将到来,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将成为社会精英!成功具有如此强大的诱惑:成功能让人尽情享乐和放荡不羁。同时,它也带来一种对生活莫名的忧虑,这种忧虑和快乐的体验相携相伴。妒嫉是其中危险的伴侣,要维护自己的成功,就很容易将别人当成失败者或对手看待,无论这种看法是否别有用心,都会伤害到对方或自己的利益。
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人们生活在压力中,并将"成功"视为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志。必须知道的是,那只是脆弱的空中楼阁。个人生活的成绩和成功并不体现在一些表象之中,也不是公布于众人的假象。表面文章做得少的人,反而被视为一个可爱而受欢迎的人。同时,潜伏的妒嫉心和虚荣心无处不在:究竟哪种汽车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来说才是匹配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人们力求拥有这些成功标志,但自身的实力又难以企及--这或许就是那么多昂贵的汽车被贷款买走的原因吧--汽车成了当今时代、社会地位的标志,成了一种臆想中的成功告白。同样重要的还有住房、手机、服装等等,也都成了身份的标志。事实上,个人的生活质量并不取决于物质上是否足够丰富--身心感受也不取决于社会地位。
成功的表象并不可信,人们时常被它蒙蔽。王权的徽章和狡猾的算计是一对糟糕的搭档,它始终诱发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妒嫉。能清醒并充满感激地生活,不仅能获得幸福,也是一种个人能力。例如通过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铸造而成的能力,这些在人生中不可缺少。道德的礼袍和忏悔的外衣,塑造了放弃和索取的两个极端。游走在两极中间的人们都有各自的见解。正如成功的概念,时常有围绕在成功周围的宽泛的评判尺度。成功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诱惑力,周围的朋友中,例子不胜枚举,现有的情况已经足够让人担忧--如果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是错误的,盲目的,并已经着手于去实现"成功"。
每一个年龄段,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的宽容度。年轻人欣喜若狂的最初的成功,可能只得到长辈微笑的赞许;财富提升了长者不可理喻的气势,赞许变得越来越少。五十岁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来观察--即便是那些新的现象,也需要特别地关爱,最终我们并不想变成一个冷漠的人。当然成功人士所实现的社会地位,是适应于时代变化的。在时代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地继续参与到生活中的权利,或者我们已经获得了成功。幸运的话,所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并不取决于物质上的再攀新高--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需要每个人的不断思考。在性爱的成功标志上,人们更容易达成一致;而在生活的成功与否上,似乎并没有确切的标志。因为我们大都被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包围着!
童年,我们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比如今天的注意力还在玩具火车上,明天就喜欢轮船了,或许后天又想让铁轨穿越飞机场--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翱翔,无边无界。当然玩"骑士城堡"游戏,在沙滩上盖房子的时候也是如此。能让我们兴奋的事物不断改变,其中的一些兴趣,会成为今后生活中真正的爱好。我们曾经想知道更多关于火车、飞机和轮船的事情,不仅仅是小手中的玩具让我们兴奋,整个世界都令我们神往。注意力曾经是没有局限的,更多的兴趣仍可能继续形成,我们对这世界充满好奇。兴趣无可指责,童年,我们专注于一切的游戏之中,只嫌每天的时间实在太短。所有的兴趣、爱好时常是跳跃式的,唯有游戏永远令我们兴奋。
青年阶段的情形大不相同。我们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被控制得所剩无几,学习成绩成为生活中最关注的事儿,我们的爱好也随之减少。有一天,我们又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初次的爱情中--那是没有目标的年代,孩子气的好奇心已经成为过去。而让人毫无准备的是,高中毕业的学期那么快就来了,对每个人来说,那时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今后的方向。要重新唤醒兴趣并不容易,它们仿佛是带着没有完成的心愿,安静睡去的孩子。那么,真的能将兴趣唤醒吗?
兴趣不能唤醒,除非你仍保留一些兴致。刻意追求,总能让人感到一丝牵强的味道。终有一天,我们真的只对物质的东西感兴趣了。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天真的心被一些事物吸引,注意力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上面,甚至不忍失去,最终成了一种爱好。或许这正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爱好,要投身到爱好之中去,甚至这一时刻成了生活的转折点。回顾过去,我们或许会说 "我经历了很多全新的、陌生的人生"。此后这些经历或许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兴趣和我们的职业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们时常略带赞美地说,某人有着不同于其职业的爱好;很少听到人们确实欣慰地觉得,某人的爱好最终成职业。人们更希望将职业和兴趣区分开来。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兴趣应该更加惬意,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性。当然也可能无意之中获得一个具体而实际的结果:例如对玫瑰花感兴趣的人,最后拥有了一片玫瑰种植园;有收藏红酒的兴趣并懂红酒的人,有一天有了一个自己的酒窖;多年来对艺术和艺术史感兴趣的人,有一天开始绘画,或者成为画商。兴趣在无意识中开始,时常也收获兴趣的全新品质。兴趣恰好不像职业那样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它像匹自由的马,毫无方向地奔跑,却时常带人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引人入胜的兴趣没有任何局限,人们可以看到它的形成过程,却很难预料它带来什么结果。兴趣不会让人筋疲力尽,它可能会逐渐减弱、或者在最初的范围内搁浅,也可能根本没有预先期待的那个空间,或者之后发展成了别的兴趣。爱好和兴趣带着我们不停地前行,几乎永不停歇,而这种行走是没有压力的。
有爱好的人,可以依赖于爱好。爱好本身令人神往的特性,不仅仅是不可放弃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放弃的与他人的谈资。同样对音乐、艺术,或者高尔夫、骑马等有兴趣的人,会更容易接近,也会特别积极主动地接触、交流。爱好是各种各样的,但都是生活的内容,平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或者在我们遭受命运打击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致崩溃。
有爱好的人,将爱好视为生活中不可放弃的一部分。它激发出个人的创造力,或者令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有爱好的人往往喜欢独处,但他其实并不寂寞。
回忆曾经拥有的爱好,让我们乐此不疲,但我们自己能做什么呢?何时再重新寻找我们的爱好呢?需要注意的是:爱好只能自己寻找。退休之后的生活中,自己的空间变得更为重要,有一个特别的爱好,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当然,很多人都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爱给予他人,这也在生活的乐趣范围之内,这种爱从对生活的整体之爱中喷薄而出,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能力,因为在我们追忆宝贵的经历时,它让我们的热情重新点燃。
对于爱好来说,没有年龄的局限--世界上没人会责怪那迟开的玫瑰!来自生活中的对哲学的第一次兴趣,或者去陌生的国度旅行的兴趣,或许任何能让精神和肉体放松下来的兴趣……有爱好的人,不仅不会嫌弃初来者,反而愿意将自己的爱好空间展示给他人--只有胆怯和害羞,才会阻碍大家拥有共同的爱好。对于兴趣的开始,永远都不算迟。
可能恰好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太大兴趣,它对生活来说并不重要,或者认为爱好只是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当然爱好需要时间,但如果因此而拒绝爱好,可能就错过了生活中的机会--幸福和持续幸福的机会。还是保持某种爱好为好!
染发,抽脂,去皱--鼓励还是自我欺骗?字体 [大 中 小]
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更明确地说明了,这些行为并非单单出于苍白的虚荣心,它们或许是一种积极的行为,通过改变形象来创造对自身更多的信心。即便是虚荣心所至,它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带来个人生活中更大的动力。在尴尬的虚荣和出于健康目的的提高自信心之间,感觉在不断转变。如果某人的鼻子做了八次整形手术或者改变肤色,便是违背了自然,也永久地改变了个性--用手术刀来完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改变。整容手术在今天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只是整容和美容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许多矫正手术是没有危险的,而有些则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手术中的意外,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1818年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了英国最早的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在弗兰肯斯坦博士的实验室中,他创造出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无论在之后的电影技术中,还是在小说或卡通画的图像中,它都是一个让人惊讶和恐怖的形象。然而在今天,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实现《弗兰肯斯坦》中的探索,人们已经能够操纵这一切了。
说得明白些:美容手术并非医疗必需,并非人们在烧伤、交通事故,或者一些意外伤害之后,重新得以轻松踏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需。男子美容,是医治疾患之外的一个兴旺的行业,这说明许多人为了身体的自信和自我展示,渴望改变外在形象。几年前,人们还害羞而节制地去阳光浴场,今天的情形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身体。开放和接受的程度在不断扩大,即便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中,不可接受的范围,也仅仅是在银行的董事会上不能暴露纹身,或者过量的肢体训练仅仅在为了健康的名誉下才被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整形手术还须谨慎。实际上只有少数行业对从业者的外形有所要求。即便今天,在许多领域内,整容或整形也被人或多或少地视为奇怪的事情。棕色的头发突然变成漆黑的,自然的不整齐的牙齿变成带着光泽的假牙,或者因为经常去晒人工日光浴,皮肤变成了古铜色的,去了皱的脸因为看起来富有夸张的戏剧效果,而时常因表情的滑稽被人识破。
其实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许多积极的方式获得自信心。发动身体的积极性而不是去回避年龄,回避自己的身体,将一切都看成是命运。比如保持一个均衡的体重:大肚子的肥胖者一定比注重保养的、有腹肌的人们更缺乏积极性。积极性预示着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而不是不停纠缠的内心虚荣。
事实证明,美容确实助于身心协调,对身体的信心和展示与内心压力的释放成正比。找到那条虚荣和痛苦之间的窄路,便能通过医学手段或者运动,依照自己的个性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充实的生活加上健康的身体状况,不会让人马上推断出自己真正的年龄。有一句话说:你的年龄,就是你的自我感觉。这句话只有在一个前提下才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是首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先去顾及他人的判断。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多地对身体进行不正常评价的社会环境里,为此医疗保险机构和卫生部部长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站在媒体的对立面,以负责任的态度为大众争取健康?蓄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就像无节制地吸烟、酗酒,或剧烈运动带来的后果一样,为此整形或整容,必须依照健康的规则并谨慎行事。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最终意义是:我热爱生活,我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健康,并对自己很满意!
社会观念的改变和调整,需要漫长的过程。如果您就是整形大军中的一员,请不要再继续下去。这和站在拒绝吸烟的人群对面没有什么区别,从关爱健康的角度来讲是没有前景的。尽早选择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就像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时,形之有效地在经济上做好储备一样,是对个人和社会应负的责任。
积极地关爱自己现有的外表,就能延缓衰老。尽管社会上流行的时尚潮流是一种现实,但这也只是四十岁或更年轻的人三思后选择尝试与否的事情,而不是五十岁的人该做的。做点什么,让我们看起来不是那么苍老?选择那些不用手术就可以实现的办法,应该不错。
为什么不将锻炼身体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呢?早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对这个完美的设想产生疑问,因为坚持锻炼,实在是单调、辛苦的事情。在一些健美运动的电视节目中,教练们也试图暗示我们,健康的意义,身体可能的灵活性和肢体的形式。一直保持年轻健壮直到高龄,当然是人人渴望的,也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一些直到五十岁,还从未被严重的疾病或身体上的问题困扰过的人,大部分都不会去关注健康,或者很自然地,他们将健康视为上天的恩赐。终有一天,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在潜意识中产生疑问:真的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吗?一些同龄人,已经开始承受那些衰老带来的看得见的问题:劣质的睡眠,容易出现皱纹的皮肤,超重的身材,肺活量的减小,明显的耐力方面的不足,背部和关节方面的问题;一些慢性病已经完全可以预见了。
最令人震惊的,还是我们熟悉的同龄人的死讯,或者每当我们在日报上看见一些讣告,死者的出生之年刚好和我们的相当。这让我们几乎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从无忧无虑的青年时期到渐渐衰老的中年,健康甚至已经限制了我们的生活,这期间我们知道,无论如何维护健康都是正确的选择。医生和医疗保险机构,都建议五十岁以上的人为了预防疾病要定期检查身体。这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关注健康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这真的是"永远年轻"的秘诀吗?最终,衰老不可避免,生命会结束;在一切的尽头,矗立着死亡。永恒的青春只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诺言,一个幻象;我们愿意相信它,或者在我们真的不能向"永恒"操舵导航的时候,将注意力从那些所谓重要的任务中分散出来。
健康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积极地生活的前提。肉体上的和智力上的健康不需要过分夸张地关注,但也不能有丝毫的轻视。谁若轻视健康,以为它是一件伟大的礼物,甚至放纵地吸烟、酗酒、纵食或陷入营养误区,不仅仅伤害了身体,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
生命的发动机--健康,它需要从五十岁开始认真地关注,将这种关注当作一个无微不至的伴侣。当然,过度热衷于健康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消极过度的恐惧的表现,也是要避免的。同时,健康问题也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生活中思考和活动的焦点。如果像雷达测量仪一样,非要把所有潜在的威胁健康的客观原因搞个清楚明白,希望以最大的可能性让身体更强壮,这样的人也同样不能享受生活。
对健康理解的极端表现是拒绝重视健康,这似乎是一直以来都被默许的,每一天,我们似乎都在挑战体能,完成那一件件等着我们完成的工作。短时间、大强度的劳作中,人就像匆匆消逝的刚刚驶离站台的高速火车,或乘上了一部无法掌控的电梯,当电梯从高层上迅速下降的时候,会谈却在楼上开始……体能不能胜任这些负荷的话,健康便处于赤字状态。拒绝的意思就是,完全忽视身体的报警信号,拒绝承认身体已经开始每况愈下,将自身未来的吸引力放置在一个草率的或者完全是蓄意的游戏之中。可惜健康却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最重要保障。
有一句话说,充满活力,积极地参与生活的人,根本不需要提前准备,只需适时地表现吸引力并有限度地卖弄风情。的确,魅力并非无关紧要,包括身体展示的力量也同样重要。通过身体表现出的活力,也会给他人留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印象。这种具备生命活力的肢体语言会展现出不寻常的魅力,因为所展示的始终是乐观向上,它是公认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标示。在健康方面,我们要紧紧抓住这种状态。五十岁的我们知道,经过岁月,或许疾病,久未锻炼的身体的亏损……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有多么艰难,但是一旦被唤醒--男人们如果有意识地去锻炼体能,身体的灵活敏捷,便能让我们再次如同古罗马的士兵一般战无不胜。
维护健康作为生活的一项内容,能充实空虚的内心。身体的魅力也同时是每个人继续生活下去的能动力之一,为此,谁不希望以最自然的方式延缓衰老呢?无论是慎重地看待自己的身体魅力或者草率地失去这种魅力,都不可不知,健康也是一个男人具备性魅力和吸引力所不可忽视的前提。
五十岁也让我们学会制订一个拥有正确方向的生活计划,至少这个计划中包括关注健康。坚持锻炼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意味着,一种继续前行中的乐观生活和创造幸福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未来的生活模式才能是多样的、精彩的。因为疾病而不得不注重健康的人们知道,由于健康所限,他们遗憾地失去了多少选择的空间。
永葆青春只是一个很快会被揭穿的荒谬谎言,但坚持锻炼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将挥霍、消耗健康与珍惜身体的吸引力、创造性进行理性的比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生活中真正的基础。活力作为上天的礼物,需要我们去尊重、照顾和真诚地感激。
一旦开始了毁灭健康之旅,便时常找不到回头的路。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就像塑造一块钢铁需要巨大的能量一样,形成之力,就在开始的一点一滴的不断创造之中体现。
运动--对敏捷灵活的爱恋字体 [大 中 小]
我们已经在上一个章节中思考了很多--有关运动的问题。在电视节目中,健身和体育类节目享有极高的收视率;没有哪一个协会能像健身组织一样,拥有如此多的会员;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规定或公约,都不能像体育一样,联络那么多地区和国家的人们的情感;除了体育之外,也没有什么能超越全球经济贸易的权限--体育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和平的"世界大战" 。它不取决于政治上的解释或者根本不可能受制于政治,体育运动不可能被滥用。运动员,成为希望的象征和国际风范的楷模。体育作为被替代的信仰,也不受任何文化和社会阶层的限制,它成为振奋人心的一剂良药。运动让人充满活力,却也无奈地成了社会中的一种竞争现象。
除了体育的魅力和它创造的英雄之外,还有无数超重的人,以及一些天生不擅长运动的孩子、成人,他们到处寻找减肥产品和补充营养的灵丹妙药。那么是否一个肥胖的却喜欢体育的人,就被看作正常体重的人哪?或许吧。体育具有如此的魅力,因为在运动场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竞技优胜者的候选人--每个开车的人,都是潜在的第一名,每个热衷于环游法国的人或者说每个男人,都有可能在每月一次的登山运动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热衷于运动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判断运动能力的是经验年龄。但运动场上的英雄,却永远是年轻人。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具备运动天赋。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也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项目,来判断一个人归属的社会群体。
被动参与运动的人,将运动单单看成了可爱的运动场和喜欢的球队,仿佛这些就是运动的目的。可身体却不一定顺从头脑的意愿:想象中一切仿佛都是可能的,但身体却总是有最好的理由拒绝运动。最后,一个充满活力的球队、运动场,都不再能成为塑造自我的条件,而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从美好的愿望开始,接着变成了不断地抗拒,而运动真的就此结束了吗?
五十岁开始,体能已经固定在一定水平,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增强,这是一个让人受挫的现实;更令人烦恼的看上去是,我们才刚刚开始梦想体能的提高,刚刚意识到不能放弃锻炼,并希望我们接下来的人生以运动开始。超重的人梦想着参加下一次的马拉松长跑,却在第一次训练之后,就明确地知道了这项运动的体能要求有多高!这并不简单,可是比赛即将开始,对于其他两万名参加者来说,苦恼会少吗? 一些曾经取得过成绩却结束了运动生涯的运动员,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参加的,其他的人却痛苦地受到了运动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是很容易治愈的,只是虚荣心也大受挫折,突然之间,这一"运动事故"成了心理问题。无论如何,我们只是花了更多的力气,去挑战我们的极限,而不是发掘更多的自身可能性。如果询问老人们,怎么能顺利地活到九十岁?得到的是"不要运动"的答案,运动的极限体验就付诸东流了,自己操纵的未来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可是如果明天开始运动,就可以通过运动证明自己是如何创造生命的长度的,可能通过运动活到九十岁,为什么不试试看呢?人们有这个选择的权力。实际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运动能力,或运动兴趣。当然有的人吸烟很多,却活得比别人还健康。就像六合彩的诱惑力,统计数字显示中奖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仍然不能用理性的依据将人们购买的热情带走。
先不必下结论:并非到了五十岁就必须运动。医生不会经常来督促我们,喜欢运动的朋友们也不会强迫我们参与,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做决定。而性欲是否旺盛最终也不取决于运动,是因为我们并不对性爱的每种形式都感兴趣吗?或者我们对性生活不是特别重视? 对许多人来说,运动和性欲完全是两码事,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确是密不可分的--人言人殊。
为什么我们总对生活有诸多的不满意?五十岁不是让人悲伤的年龄,而是选择更好的方向的年龄,或许甚至是找寻目标的年龄。
一天中,每隔多长时间,男人们和女人们会想到性?如果搞个民意调查的话,是得不到一个正儿八经的确切答复的--结果也只能幅度颇大地在"总是、经常、偶尔、极少"这些不确切的答案之间摇摆。确切地说,每个人都会衰老,时间和经历会造成个人截然不同的性需求。毋庸置疑,五十岁的男人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性--这一刺激、兴奋和甜蜜的男女共同创造的礼物,是幻想和现实的奇妙结合。性生活是创造幸福的重要方式!在那个永远不需要说明的性爱天堂里,只需不断重复地去行动;每次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性生活是幸福的预告者,总是让人体验到新的和不同的高潮,就像是瞬间的死亡,在这短暂的瞬间里,性爱告知了我们生命的隐约秘密,给了我们爱情的助燃剂和奇妙特殊的交流--它一直延续到我们失去了这份恩赐的礼物。开放、智慧地,或委婉温柔地表达赤裸裸的性爱,时常是让人感动的。简而言之,性高潮是最强烈的瞬间生命记忆。性爱是对一个人的青春具有挑战性的秘密。如果你打算信任媒体,这个挑战的最强音,当然是在青年时代直至三十岁或者四十岁存在,然后,总有一天在意识中和感觉里,被突然的、明确地限制了:性欲还像新婚时一样强烈,结婚戒指作为一个永恒忠诚的象征,却终止了我们寻找婚姻之外的性关系。结婚前夕的"告别单身之夜" 对男人们来说,似乎意味着最后一次为所欲为的机会。第二天的晚上,就要和以往经历的所有性生活诀别了。婚姻有一种绝对的力量:它禁止违反婚姻的承诺,那么它还有什么别的截然不同的意义吗?
男人如何对他的妻子或伴侣保持忠贞?是一个个人道德问题,这一问题在此处无需展开讨论。在我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作为男人,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着拥有固定性伴侣的可能性。彼此忠诚反而最终带来许多优势,它促进社会和道德的和谐。在婚姻生活中,在坚守对伴侣的忠诚不再确定时,当现有的性生活可有可无、无法满足时,男人们几乎每天都幻想着伴侣之外的性生活。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焕发力量的灵丹妙药。幻想越丰富,我们的体验就越丰富。恪守性行为的界限,或许是生活中最大的挑战--诱惑无处不在,自由的幻想也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拥有年轻的女友,被公认地视为性生活活跃的标志,在这个理论上,除了禁止去找妓女之外,到处都默默地告诉我们,如何让性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怎样才能提高性能力--这一切也成了经济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没人否认这一点。但总有一个时刻,人们会问,究竟该如何躲避这些过剩的性刺激和性诱惑?是否应该又该如何将性幻想集中或结合于自己的伴侣身上哪?长久以来,已婚男人是否不该错过那些诱惑? 是否还能追回曾经克制的或错过的欲望和艳遇?
客观地说,更换伴侣和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了,确切的数字令人吃惊。再婚的男人同新的伴侣生活在一起,未必就比之前幸福--那么,性幻想对于个人的幸福生活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导火索吗?不知何时但或许很快?那么它将因为可能燃烧整个世界而被遗弃吗?
五十岁的我们,在性爱方面都有难忘的记忆。我们丰富美好的性爱经历,就像在文学中、电影中描述的一样。没人能证明自己从不了解性爱。一些人可能会在婚姻破裂之后冷淡、冷漠地对待性生活,这是十分危险的;而另外一些人则反对无人喝彩的生活,他们过分纵欲、甚至滥交--结局是很容易预料的,一切都是情欲挑拨、诱发下的选择,即便那些行为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也愿意付出代价去获得,这代价的昂贵,或许会带来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而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对性爱的乐趣和对于美好性生活的渴望,是经验和能力之外的一面,它对于拥有魅力的五十岁的男人来说,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相反,还拥有哪些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一切皆有可能!在偌大的性爱世界里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以信任和无穷无尽的爱情--就像我们年轻时热恋那样--去创造第二次的精彩生活!
该知道的是,在性生活中,并非每天都有幸福的礼物送给我们。再多的魅力,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肉体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消耗得所剩无多。内心中,我们还对另一半有所期盼:性感的、燃烧情欲的无瑕肉体……那只是唯一的永不再来的青春记忆,因为这个记忆,我们健康的身躯始终在寻找,尽管在寻找中,我们的魅力曾经受挫,性生活曾遭遇过灾难。这些却不会成为永久的障碍和限制,起码我们可以不断激发自己的欲望,挖掘自己的性魅力。被开启的肉体欲望,加上外界的视觉刺激,例如女性性感的着装,使得我们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伴侣身上,对她产生真正的兴趣。对性爱的渴望是最重要的,各种各样的性生活的惊喜无处不在,这也取决于用心呵护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创造个人的魅力。渴望付出并获得满足的性生活并非每天都发生,正如生活并不总像梦境一样绚烂。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为了这个令人陶醉的瞬间,写下一个伟大的词--爱情。爱情永远是美好性爱的最好保证,在充满激情的生活中,我们的爱人也会被感染。性爱的热度自五十岁开始既是自我的,也是最深沉的、无私的,因为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将我们那已经开始倾向于灰色的生活照亮。没有人,能仅仅依靠性经验的优势获得完全的性满足,更不能希望每天都获得强烈的快感,也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失望内心就产生警戒,从而对性生活产生偏见或疏忽它。
五十岁的性爱,仍旧是心灵和肉体的盛宴--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获得,之后,我们将不断地受到这性爱盛宴的热情邀请!
情人--另外的自我及其幻想(1)字体 [大 中 小]
五十岁的已婚男人们:如果情人这个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从来就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现在来谈论一下吧!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相似的经过,但很遗憾,许多人的故事都有雷同。有趣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对已婚男人拥有女朋友这件事情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如一些我们的邻国--欧洲的其他国家。很久以前,在那些国家的一定阶层里,男人拥有情人就是让人艳羡的事情,而这里,男人在婚姻之外的艳遇却被妒嫉的目光包围--幸运的是,人们还能接受男人在离婚之后拥有新的情人,或者当他被公认再次拥有这个权力时,重新选择其他女性。社会公认的伦理标准仍然忧愤、妒嫉一个已婚男人还拥有情人,他们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最先受到歧视的是女性),至于哪一方总是受伤最深--我们就不必去统计乡村里的状况了。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这"被禁止的感情"如此愤怒?又是在何时,人们开始效仿和重复那些诱惑的游戏?无需费心寻找,我们就能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节目,五十岁的男人(当然包括女人)的性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可惜,那只不过是一些二十多岁甚至更年轻的男孩在扮演"老年人"而已。反观我们现实中的性生活,次数越来越少或偶尔为之,甚至它成了我们在熟悉的卧室中,索然无味的例行公事。
真是天大的误会!其实,五十岁男人的情欲和性欲和二十岁的男孩一样强烈,只是在诡计多端的性技巧方面稍有不同而已,因为五十岁的我们知道,最终的性魅力,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性经验和成熟的判断力。对性爱充满好奇,而甘愿为之付出任何代价,那似乎是新手的行为--最适宜的是每天让我们欢喜又纠缠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色情幻想,我们喜欢它,因为可以和妻子分享;当这个快活的幻想让我们对性爱如饥似渴时,它就成了烦恼。这些渴望有许多缘由,大部分是因为现实中的性生活都熟悉得近乎无聊了--各自呼吸着新鲜空气的男人和女人,总有一天,忘记了那条共同的道路。
这些婚姻中性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实际问题,令我们对"被禁止的诱惑" 更敏感。这种诱惑也更易于捕捉和接受。当幻想在歧路上以不顾一切的速度飞驰,渴望便紧随而至,一时冲动或本能地和另一个女人相遇,坠入无理性的世界--而事实上之前许久,心里就有了这样的准备和期待。这种改变性生活的渴望,就像一粒种子悄悄播种在土地里,当已婚男人与那个性感的、色情的幻想对象相遇时,她们就成了一个可能实现美好性爱的"合作伙伴" ,如果刚好这时,婚姻这道保护墙内的生活恰恰也不太平静。机会或许出现在两个月后的或者二十年后,幻想变成渴望,一切表面的、情欲的感觉都变成迫切的热望和搜寻的目光--男人们用眼睛去寻找接受挑战的女人的回应。一些人奔赴歧路,开始痴情于那个充满神秘感的女人,并且很快确信,那人就是他在世界上迄今为止寻找的最伟大的爱人。即便这种爱看起来那么脆弱,内心却往往已经突破防线。他们已不再相信尺度,已经在通向情欲的极乐国度中脱离了轨道--即便最初还是善意的或者自以为无害的,但潜意识里已经决定并开始学会了必要的伪装。当然也有毫无顾忌、禁忌的情况发生,最理想的情况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甚至在被动情况下接受--就像一场军事演习,虽然总是预习紧急关头的应对方法,却不知道何时、何地甚至是否会发生。在这场并无恶意的情欲游戏中,最初的幻想还没有造成感情伤害。
放弃了性幻想的人,便将热切的目光放在现实中,去满足肉体欲望的催促。在他的心里,已经准备了放弃或抛弃他的爱人、妻子或伴侣。他准备了在家中用轻描淡写的态度表演遮掩的把戏,也准备了某一天和其他女人生发情欲时正面对峙。不正当的性关系像甜蜜的毒药,开始生发毒效。它的到来最初便是可感知的,随后剂量便自然加大,性经历中的狂喜记忆早已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渴望获得新的经历,那谜一般的未知的性爱游戏,那些感性的、肉体的,漫过堤岸的欲望,总是自由并无法克制地被点燃。
然而对性爱的期待并不是婚外恋的全部原因,新的恋情还能突然改写人生故事--看起来,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一切都会重新变得年轻起来,一切都重新有了新的开端。最真实的特征,就是重新塑造了一个和年轻男人一样,站在人生起点的五十岁的男人--这也是内心的真实渴望。过去按部就班的生活,现在变成了冒险和艳遇,仿佛时光倒流。多美的景象啊!如果无视实际情况,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刺激诱人。简直是值得炫耀的:时光为你而停驻,至少是减慢了速度,不是吗?
处在这种境地的人,无暇顾及道德的谴责和提醒。无论在法律程序上还是情感上,走出婚姻和走进婚姻一样,有无数的理由。但是一个情人,首先不能和妻子一模一样,她看起来更像自己缺少的另一半。人们不能确保和平衡的只是,在夫妻性生活每天更换的菜单上,这种不正当的性爱,能否像施魔法一般被不断推向巅峰,新的性爱经历后便觉乏味,然而生命的电池,却以这种最好的形式又充足了能量。只是这些能量,又能持续多久呢?
男人的游戏总是要结束的。权衡爱情和不可知的性爱妙趣,他们往往将幻想交给新的旅程,不是做幻想中的英雄,而是一个现实中的勇者。男人是如此容易陷于诱惑--每一个皆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是真正的男人。性欲是证明我们活着的重要条件!我们是那么渴望拥有性爱,即便有很多的禁令。在爱情的契约上,总有一些建立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遗憾。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是两个生命和共同的未来的彼此占有。第三个人闯进来分享这份爱,便动摇了未来的根基--无论如何在社会上会被舆论征服。女性在性能力和性生活上和男性是平等的(即便在欧洲,这一点也不是被公认的!)。越过边界的人们还将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将承受内心的矛盾挣扎,将面对可能给妻子和情人带来的伤害。认真地考虑婚外恋,是在爱情和欲望中做出抉择,而只有当性爱的游戏没有付诸行动时,爱情才能得到挽救。情人的诱惑就像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反之,说明坚定的爱情还存在。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坚决的意志。
越过爱的边界,爱情一旦动摇,修复和重建是不可能的。是的,寻找情人就像玩火,自我控制只有在没有燃烧之前才有效,才能继续保持安全,才能避免一场情欲的烈焰。投入到婚姻中的爱情之中,或许是最好的防火办法。
这一章节里,我放弃了曾经说过的性幻想吗?--没有,性幻想就是性幻想,并要留住这美好的幻想。
要尝试去幻想吗?--当然了;每天。
总是保持这种状态吗?--不。
诱惑的危险总是存在吗?--是的,危险很大。
防御的力量是什么? --去想着爱情。
保住一个幸福的家庭重要吗? --当然重要。
抵御诱惑的良药?--对妻子的爱情和感情的归依。
有什么副作用吗?--未可知。
可以尝试的性爱形式?--非常多,但它必须是不危险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性生活吗?--不,性生活只是不可放弃的。
一个"解药"意味着什么?--情人!
这只是一些普遍答案,一个赢得爱情的永久的努力,您自己会明白。沉溺于婚外恋情,这首先是一个魅惑人的幻影,和爱情无关。只是这种显而易见的诱惑需要玩火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再没有其他产品,像车一样具有争议--或许毒品除外。人们依赖它,却和它面对面地,不可调和地对抗着。只是关于车的这个话题,他的拥护者们却很少涉及车的实际内容去讨论;在反对者中,却像反对全球化问题一样,展开激烈的论战。汽车仍然是无可指责的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关于汽车的内部构造,人们并不感兴趣,现在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个人要求的汽车--所有的选择--大小、款式、技术方面和视觉方面,发动机的功率,发动方式等等皆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与其他方面的技术泛滥相比,耗油量小和控制燃油废气带来的污染还是最重要的指标,据统计,德国每人每年消耗安装油或取暖装置煤气的能源,几乎是平均一人驾驶一辆车每年行驶一万五千公里所消耗能源的两倍。只是没有生产商对这种实质的危害感兴趣,他们只对技术装置对购买者的吸引力感兴趣。汽车这种个人驾驶的玩具,更多被视为有助于证明身份的道具,而非出于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的购买欲望背后,是各不相同的可以解释的象征意义:汽车被视为生活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表演--拥有汽车是成功的标志。
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销售商的营销战略都相当狡猾,他们在全世界缴纳的资金和能源企业一样,占资金总量的最大份额。他们给人提供不可或缺的产品,并以特殊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营销技巧。与此同时,至今未有一辆汽车是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只创造了知名的品牌、汽车的风格、颜色;富于想象力和灵感的技术正如个性化的内部设计一样--对于大多数驾驶者来说,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正如一些汽车销售广告上承诺的那样,汽车成了一件极富表现力的苍白的外衣。通常情况下,汽车还意味更多。生产商对产品的不断鼓吹,是承诺消费者,也是出于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考虑。消费者其实 只是商家战略部署中的一颗棋子。一些聪明的销售商,懂得在宣传产品性能等方面保持适时的沉默,以避免在顾客选择产品时,给他们过多选择的可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这样,在安静的环境中,消费者仅仅通过价签儿的比较作出快速选择,售出数量反而增加。
这是一种商业策略,它让双方都感到满足。换句话说,汽车的功效,在购买者内心中也会被转化为价签,转化为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人对自我认同的信息,并希望能传达给外界。
对凭借汽车外观来炫耀财富根本不感兴趣的人--只是除了全球政治讨论中,经得起考验的言论之外的另一些少数派--他们很少过多思考购买汽车的意义。
对于他们来说,汽车首先只是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他们并不关心那些有关汽车外在效果的充满趣味的说辞。让他们为了外在效果支付费用,他们需要左思右想。事实上,不仅仅是时装,汽车也可以装扮人--它给主人带来希望。而对此全无兴趣的人,视为汽车外观付钱为没头脑的牺牲,或认为外观只是汽车自身显现的时髦而已,他们根本不了解汽车或者拒绝去了解。一些行为艺术家,或许以汽车的风格为首选,如果他们自己的个性不够张扬,起码要让自己的汽车以最快速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给汽车装上又宽又重的轮子。
就像动物王国中的尾翼和伪装行为一样,在人类的世界里,也有这种特别的"汽车保护"的进军行为和相关的求偶行为。西方年轻人总是敬拜他们自己的汽车,东方人对自己的汽车可能又有不同的态度,所有其他的民族都有独特的个人偏好。地中海的热情或东方人的冷静都可以体现在汽车的品牌、颜色、车盘装置甚至雨刷器的弧度上。对于所有细节的设计,人们都有能力去理解、赞赏和接受,或许也被不同趣味的人们嘲笑,被标榜简约个性的人蔑视或置之不理。为了让人更清晰地理解汽车外在表现形式的意图,为了减少"自我展示的"的复杂性,汽车设计者最好在设计汽车造型的个性展示方面有所节制,这种世界通用的虚荣的"语言"越是复杂,汽车的造型越是背离经典。
为此人们不可避免地去寻找根源:其实个性越复杂的驾驶者,越乐于展现自己汽车的独特性。接下来,正如汽车发展的脚步一样,这类人甚至会做一个从大型轿车到房车,直至越野车的连串展示。在少数人嘲笑房车更像运输蔬菜的卡车之后,今天的销售商惊喜地发现,到底什么车才真正让年轻一代产生最大兴趣--越野车。拥有越野车的人群,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消费群体,他们相对稳定,人数最低限量地递减。几年下来,这种汽车只是在装备上有所简化。英国的一家销售公司已经用最少的营销手段最早地宣告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的经济上的成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森林主、耕种者、农场主和猎人的数量递减,当他们的领地被这些"英雄战车" 无情地来回耕犁时,并不是每个人都热衷于做个保护自然的使者,有些人交付了领地。或许这种征服自然的兴趣本身在理性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些越野车驾驶者的车道,破坏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开越野车的人总是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只知道如果我要,我就能!入侵自然的越野车的演练场--是男人们设定的发动机的世界,对于女人来说,它更意味着肉体力量的抗衡。一种对男女平等的简单理解,使得部分女人也已经在这种充满竞技的"战争演习"中冲到了最前沿。
随着私家车增多,道路交通的恶劣状况在不断升级。
为此,汽车在工业社会里成了不可思议的难题,它正朝着一个无法扭转、不受欢迎的方向转变。迄今,汽车发动机的力度和速度成了性能优劣的最大标志,越野车自然而然成了道路交通中人们乐于信任的霸主。无论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的人都喜欢它,更无须受社会阶层和教育程度的限制。越野车真的成为社会阶层之间相互逾越的媒介吗?当然不能,所涉及的只是一种表象。社会阶层的差异还会继续在社会经济的战车上,以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
而经济联盟,是如何在所发生的这一切中构成的?是小部分人共同的渴望达成的认知吗?还是在心有灵犀的视觉交流中或高层的命令中形成的?汽车,在道路交通的达尔文主义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经受考验的文化。这其中哪些仅仅是鼓吹?哪些是暗中的交易?汽车产业连接了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职业群体,正如市场通过各个与之相匹配的不同色彩的阶层形象,被社会认可地构成了金融圈。汽车实际上也成了一种社会通用语言,特别是一些小范围内的不言而喻的"沉默的语言",这是某些社会群体中的特殊语言,并时常被狡猾的精英们使用。
在弱肉强食的经济社会中,人们不断寻找能够展现掌握更多权力的标示,汽车社会的成员时常做这样的美梦。每个成员都知道,他的汽车必须成为个体世界中长期以来,废弃的"朝拜"装备。这一点工业社会知道,为汽车而战的人们也知道。
但是,我们难道不再需要看到牧场上自由奔跑的骏马和那些壮丽的美景了吗?
"人恃衣装"--我们最初使用这一词语时,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当某人饰以他人之羽,掠人之美,装扮得像一只与本来面目截然不同的色彩斑斓的鸟;而实际上看起来却相当暗淡,毫无意义。
拟态的优势,故意的骗局,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看穿。但着装确实向他人传递着一些信息;无论是细致的,粗俗的还是小心谨慎的,都将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作为信息暗植在他人的印象中。它泄露给注重形式的行家们许多东西:首先,服装告知了它的穿着者,希望自己或感觉自己看起来属于哪个社会群体。鉴赏家们能分辨各种服饰的品质和意义--无论商业着装还是休闲装,晚装还是假日服装。社会轻而易举地为职业群体准备了西装,它被普遍首肯,甚至成为绝对必要的服装,它使这些职业群体落入一些编码制度之中--他们究竟是广告商、建筑师、模特儿,还是从事IT行业的人--各种西装试图努力给出清楚明确的信息,表现出穿着者所属社会区域或阶层,就像军官肩章上的星数传达出的信息一样。其中的规则是错综复杂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着装方法--无论对材质的判断还是鉴赏力方面--这种 "土著" 社会语言的人,才有能力掌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规则。
自己的服装是否能够正确地传达信息,并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想象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穿着打扮给他人看的最终效果。留给他人的印象是短暂的,很快被遗忘的,还是能够长久被保留下来--例如"看起来衣衫褴褛","穿戴庸俗得像只孔雀",某人"在穿着方面,永远都没长大" ,"他突然好打扮了"……等等关于他人着装的评判,不可能有单一明确的原则,也不可能是确切中肯的评价。
踏入五十岁的人,仍然被包围在这种无声的特殊评价之中。无论是着装搭配、品味,还是着装是否合时宜。为此我们总是要不断地想,何时、何地,公开场合中该如何穿着?而对我们进行评判的人无处不在。在穿着上,最理想的身材是苗条身材,这种判断极为简单直接,甚至判断简单到越瘦越好。正如那句"他现在老了"的评判,同时也意味着,在创造性的世界里,人们已经和襟怀坦白的个性化告别了,人们已经无法超越这种判断的单一性。身体活力和魅力的展示当然需要一个苗条的外观--那些超重的、肥胖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精挑细选的漂亮衣服,穿上去让人觉得像是和自己的实际年龄不符,显得老了许多。事实上,一旦出现这种心态,就已经开始有了不可避免的看得见的老态。身材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大问题。而丢掉了自信和个性魅力将更危险,因为再没有其他别的什么,能让我们在五十岁的时候,看起来更讨人喜欢。
五十岁开始保持体重和身材也是必要的,并非违背健康的。我们时常发现,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要花时间化妆,并在衣柜前忙来忙去挑选衣服?因为对她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她每天都想拥有魅力,最重要的是,她希望以这种方式展现她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的肯定会美化人的内心,而着装只是外表的装饰。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内心都渴望自己尽可能长时间地,看上去拥有活力、魅力和对生活的热情。一些迄今为止,还从未被重大的疾病侵袭过五十岁的人,看上去相对年轻,各方面都充满活力:无论在精力、性能力和智力方面都状态良好。这一切,都通过积极自信的态度传递出来。魅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灵的培养和穿着是一样重要的。对五十岁的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良好的状态并非上天恩赐的礼物,而是集中精力和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果。在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中,毫无疑问着装也属于其中之一,不可轻视。许多男人都低估了外表传递信息的效能,例如在飞机上,人们往往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典型的商业管理者,人们表现出的不懈比喜爱要多得多。时尚并不能帮助人们摆脱焦虑,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着装是个性的一部分,但它确实是体面的标志--无论是奢华的、时尚的还是讲究名牌的。最终它传达给人们的应该是:我非常感激生命让我如此幸运!我活着,就要用我的形象,去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这种表达无需奢华的语言。个人散发的活力,也同样能感染周围的人--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和八十岁都是一样的。只是,五十岁,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
五十岁,闲暇时间看上去多了起来,手表因此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希望得到一块新手表,也是许多人将五十岁的生日当作最后一个生日庆祝的原因。无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人们习惯于将手表作为礼物,送给劳苦功高的人或爱人。而大多数人避免将手表送给庆祝七十岁生日的人,因为这样做,似乎是在提醒人家时日不多,成了一种挖苦和嘲讽。生日让人们如此直接地和时间--他所剩余的生命对峙。
戴手表的习惯,在五十岁时会有明显的改变。手表在未来的二十年间,成了一成不变的、手腕上不可或缺的陪伴之物,似乎只是偶尔才取下来。戴手表在这时并不是出于必须,出于提醒时间,或出于安排假期和周末时间的考虑。
对于一些人来说,已经没必要再赶时间。传统意义上,手表只对那些必须时刻当心时间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今计时装置已经改变了它原有的功能。所谓好的手表,往往是价格昂贵的或被当作礼物送给别人的。就像今天的商界人士将西装视为必需一样,拥有时髦的手表似乎也意味着一个新的信号:我已经胜利了,我可以不去理会习俗,不再戴传统的手表。一些人也从中获得乐趣,戴一块时髦的、引人注意的手表或私人收藏的古董,通过手表--这细微却重要的"情绪晴雨表",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期待。
时间--每个人是如此不同地经历着时间!我们怀着渴望期待一个令人愉快的成功结局,这样的渴望无边无际。看起来,紧张的生命流逝得飞快。时间是如此客观,我们的经历都和它的消逝相关。我们对生命的期待就是对剩余时间所做的可能实现的伟大计划。这或许和我们对健康的期待有关,年龄的不可抗拒性让我们期待着对生活的负担越来越少。男人就是这样一直忙着和时间抗衡。
一个朋友有一个可怕的想法,他说他极可能只有十几年健康、精力充沛的时日好过了--他五十多岁,还有两个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对他来说,看不见的时间,突然有了明确的期限。当然,几乎所有人都否定了他这可怕的断言。我更倾向于较早地对剩下的时间做个计划,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或以迎接世界末日的心态等待这个日子到来。之后我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对一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我要怎样开始?很大一部分时间,必将消耗在承担无处不在的责任和义务上:职业中,家庭生活中,为孩子们忙碌,甚至花费在孙辈身上;这些被称为成人生存的固有义务。生命像一列糟糕的火车,大多数人都在必要的日常行为中消耗着生命。
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的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并不是总被义务和事物纠缠,大多数人实际上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我们往往只能在时间过去之后,才看清楚这些。内心中,我们并不能接受,人生只是在不断地消耗时间和完成那些没完没了的计划目标中度过。人类的自由意志让人意识到:我们要积极而幸福地活在当下!我这样说,是基于对生活深刻的感受和幸福体会: 就像我时常观察我的孩子们,当他们在好玩的游戏中毫无条件地彼此配合,忘我地投入到想象当中时--我看着这一切,享受着自然的、世外桃源般的内心深度的自由,和在爱中彼此拥有的满足感。艺术、文学或重要的知心朋友,也时常带来不期而遇的美妙瞬间,它给人们带来惊喜。这些瞬间时常让人回味无穷,它们属于自己或者与他人分享。有一天,它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或成为生命中最重要、最开怀的经历。我是想说,活在当下,便是我们的职责。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求自己计划个人目标,过有意义的生活,展示个人的力量。通常我们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判断:事业成就、影响力、权力、奖项;有人希望跻身上流社会,有人希望挑战运动极限,有人希望更多地经历冒险……在社会中更有威信;有人希望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者作家,成为重要的人,百世流芳;或者有些人希望洞察生活背后的哲学和信仰的奥秘。
雄心勃勃的踉跄脚步中,我们需要以整体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活阶段,或许其中的一个愿望最终可以实现……这一切构成生活的全部,不仅在的日常生活中,也在持续不断的生命中。葬礼悼词中最乐意引用的话是:"好的生活,便是行动的生活。"这句话是人类的经验总结。有计划的行动意味着,不必停留在从行动到行动再到跌倒的循环之中,或者也不取决于个人职业或社会地位的经营,而是去支配我们并不真正熟悉的根本的存在,去满足并释放地存在,这种生命中持续不断的挑战,也需要我们去体会和认知。至少我们应该试着去做。同时负责任地自己地制订个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工作中的创造性、竞争力和成功。
在我们中间,许多过了五十岁的人,都准备思索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得出真正的结论。看上去时间没有尽头,伴随每天的事件,我们的计划往往流产,但机会日后可能会再次出现。另外一些情况是,人们在经历了命运打击、疾病、失业,或者亲人故去的生命轨迹中,突然之间未来的许多设想不可能成为现实,一切也不可能再重新弥补。生活并不是同样模式的相同点的集合,而是毫无规律可循的一路踉跄。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消耗体力的感冒或者胃肠不适,看上去像是预示了将要来临的老年生活的状况:十年或十五年之后的日子,有可能每天都是这样!当然五十岁的一切也可能并非如此。正如意大利作家普里莫· 列维(Primo Levi,1919-1987)的一本书的名字--一句关于生活的格言:《何时,倘若不是现在?》
对我来说,内心也有一个来自经验的、关于时间的声音。我们不再为那些所谓错过的机会而自责,这些自我否定的想法,只会将痛苦带到未来。因为大多数在回忆中重现的懊悔,并不可能改变什么。当然我也不能每天生活在"何时,倘若不是现在?"这个公式里,只是从今天开始,我会从这个角度去衡量一些事物:例如工作的草案、所有对我来说艰难的改变、愿望;比如作为个人爱好的绘画方面的投资,推迟还是冒险?行动对我来说是更好的选择,风险是不间断的,它无处不在,似乎也不能将风险看做最终确定行动的标尺。
时间作为生命剩余的份额,每天都匀速运转。另一面,它惊人地急驰。它清晰地描述我们的位置-- 我们只是时间的花园中一个临时而友好的看守者,看见花园里的美景,从容不迫抑或谨小慎微地经历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沉默不语。只有时间安逸地摇动钟摆的语言,永恒的智慧语言,没有穷尽地掌管着世世代代。那块我们每天戴在手腕上的表,驱赶着我们,而究竟是谁系上了谁?是我们戴着手表,还是时间牵着我们?这个问题,我们还远远没找到答案。
时间对于我来说,仿佛还是一种释放和摆脱。几年前,我把收藏的旧手表全卖掉了。直至今天,回想一下当初作决定的情形,我才能做出解释。我只留下了父亲的遗产,那块看上去并不讨人喜欢的手表,不高雅甚至装置也不精良,但我从未后悔。在每一个关于手表的描述中--不仅仅是衣服,手表也装扮人--几乎都将它说成神话。从这个计时装置中摆脱出来之后我发现,手腕上原本不需要戴什么,我无需让手表来分配我的时间。一些特别昂贵的手表,它的作用只是需要别人来识别它。收藏过手表的人当然知道,为了完整地收藏,人们曾经丧失理智地投入金钱;而今卖掉全部收藏,只留下一块,似乎付出了很多,但对于追求完美的我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不后悔。这只留下的手表对于我是积极地去经历时间的收藏。它象征着我的五十岁,生命不再每天都是金色的正午,偶尔还会有衰老的感觉,这需要我不断地去记住并鞭策自己。如何充分地利用剩余的生命时间,这取决于我自己!只需要自信地与时间交往,充满力量地适当地去行动,满怀憧憬和愿望,能否获得那依然召唤我们的黄金时代,这依然取决于我!为此每天都有新的任务,有憧憬在,让我超越目标,有愿望在,让我去实现!
何时?倘若不是现在?
热衷于社交并不意味着,通过繁忙的应酬来归属于它,我们有权力开诚布公地襟怀坦白地接纳它或拒绝它。
住宅是我们私生活的舞台。建造这个舞台的技术--建筑学中,深奥的专业术语体现在图纸上以及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分门别类的设计中。它几乎在所有"有效的空间"内表现艺术,比如浴室和厨房是潮湿的地方,睡房是私密惬意的空间;而剩余的面积则被作为公共交流的平台,如客厅,这个共有的空间让生活的另一面得以施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今天的人们喜爱的,开放或者至少灵活的平面图--住宅是多功能的,人们在房子里面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但是住宅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如何,人们不会愿意将住宅当成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实验室,即便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人们曾经误解住宅建筑意义的时候也不愿那么做!一家家具店在广告上曾经这样不无逻辑地问道:"你被住宅束缚还是你在其中自由生活?"这个广告语认为,人们并没有把住宅作为生活中真实的空间,而是将它理解为生活后面的一个次要的静态背景--而生命本身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充满冒险的行为。住宅为此限制了人们的"行动"资格,它发出了向生活挑战的最后通牒。所有对束缚行动的空间的摆脱,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开始得太晚,而建筑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化进程也花费了太长的时间。
许多人在三十岁和四十岁之间开始修缮房屋或搬迁,试图以多样的和令人愉快的方式,给房子加上个人的创造性,使他自身的活力从自由状态回归到"围城"之中。在这一阶段,毫无疑问居所对个人的人生意味深长。有时甚至是表达对过去生活状态的失望--它并非蓄意的--可能是住过了华丽打造的顶级住宅,或者是觉得住房环境、令人厌倦的设施都有必要改变。这种对外部效果的不满,也并不取决于现在 "他"或"她"对共同的住房外在形式的意见,最终也不取决于预算;而是出于共同参与并选择一个真正喜爱的空间的需要,住宅总是传达着家庭成员集体智慧的信息。
五十岁的人们大多固定了自己的居所,剩下的只是适当的改变和补充。通常的做法是更换家具--出于对家具式样的热情。随便拿来几张当今的家庭和过去几代人家庭中家具的照片作为比较。如果你能告诉我过去十年中你居住的情况,我就可以告诉你,在今后三十年你的居住情况,或者是晚年在老人院居住的情况。这种固定的生存模式,在过去十年间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更换家具并不取决于家具的寿命。而总有一天,如果我们已经买过两三张床来替代上两代人留下的传统家具的话,我们将不再添置新家具。
对于改变居所来说,购买家具不再有特殊的或出于和整体设施配合的考虑。而所谓的性能看上去似乎更重要,例如衣柜是否同现有的住房面积更相适应,几乎是无所谓的,因为可以把它们放在原来孩子们的房间里,继续使用。基于这个原因,家具不必做太多的调整,直接移交给下一代就行了。不过一个恼人的结果是,孩子们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些老家具。
建造房子,购置家具,改装设备的方式在百年间不断改变。日常生活中,工作被确认为最重要的事,人们很少有时间来关注家庭装饰这个个人嗜好--它仅仅出于在建筑和家具上显示主人高雅审美品位的考虑,也同时要符合社会交往的装饰规则。至于美观的程度,只被看做一种附加的对物质的鉴别以及个性的表达。
今天,不仅在基础装修上,同时在家具的选择上人们都拥有无数的可能性,不必再拘泥于预算,而是力图表达一种完全个人的居住语言。那些现存的杂乱无章的便宜装饰品总是意味深长。比如一位曾经发迹的部门主管,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家里那些在岁月的磨砺中泛白的仿制巴洛克家具正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居所,大多数人对这些心灵真实的写照,仿佛都缺少解释和演绎。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恰恰因为每个人在居家装饰上,都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不再受局限,使得多样性直观地表现出来。即使不具备创造性,或至少在审美上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人,也尝试着在家居上表现个人的独特性。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些装修的公式,一次就能全部解决。
居所,我们该如何居住--谁解决了这些问题,或者有谁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所有将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放在居住空间中的人,肯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那片天地提供了更多的个性信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对居所的理解和认识,无论大的还是小的,华丽的、时髦的或者简单的、平凡的,普通的还是庸俗的。挑战陈旧的、同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居住环境,挑战社会的约定俗成--多么明确的叛逆的声音--这就是今天的变化,不断扩展的自由。尽管如此,人们最终仍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缓和同潜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总是起决定作用。居所虽然能表达绝对个人的意愿,却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意义。居所的表达没有通用的世界语言,每一种表达都令人兴奋,而且非常重要。
五十岁起应该给予生活空间更多的关注,如果人们认为在居住方面已经基本上体现了它的意义,就有些遗憾,调整心态是我们直至生命终点的任务。想象中,我们总希望未来充满活力的生活能体现在静态的居住空间中,不再只为一种居住模式,也并非为了精美或体现文化内涵,而只是体现一个真正自己的空间,这让我们有些畏惧,因为或许我们的居所恰好体现了我们对生活所缺乏的情趣和热情,我们只是住在里面,而并没有生活在里面。
人和住所的关系,就像我们和着装的关系。不再注重自己的魅力,就像切断了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层面。这是很明显的,许多男人到了五十岁就脱下了富有魅力的衣服,换上了朴素的米色或蓝色服装,他们已经打算放弃生活。和住房的关系正好如此,放弃了房间内的装饰,放弃了展示自我的需求,也就是放弃了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力。
当下一代长大成人,有一天他们会让人惊讶地对我们表现出否定和不接受的态度: 五十岁的父母曾经的生活是多么僵化,那一辈人曾经多么残忍地在实验中对待动物,在生活权力方面他们不断让步……只怕到那时再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为时太晚。创造性的家居展现了个人活力和对未来清醒的期待,为过早衰老的人们提供一次机会。没有一个导演会乐意去追溯舞台设计中最初的脚本。居住和这很相似,生活的每个阶段都像一部舞台剧,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例如激情和独特的表达形式。为什么不在生活的舞台上也实现这些呢?不一定总要遵循时尚和潮流,而是应该基于更多对生活的理解,并把家居作为一个可以付诸行动的舞台。故意放弃或者缺乏激情都属于壮美的生活舞台上非常主观的表演。活力和激情无论如何都是生命中强大的动力。过了五十岁,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保持这种活力和激情,让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朋友,带着惊讶和赞赏的目光来重新认识和了解我们。这将是很好的事情,不是吗?总之我们是生活着,而不仅仅是居住着。
只有极少职业的从业者像政治家那样不受欢迎:比如手机推销员。乍看上去,这两种职业相互间关联甚少,再仔细琢磨一下便清楚了。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都必须真正渴望获得绝对的成功,并时常为此出卖自己的灵魂;说些虚虚实实的话或背叛真实的内心。踏入政界的人知道,在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他们必须有强烈的主观目标和绝对必要的洞察力--这些恰好是政治需要人们具有的决断力--在不断被质疑的过程中,获得机会。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出于对国家或者社团的责任心,通过与合作者的共同努力实现服务的承诺。但所有的这些能说出的雄心壮志,都是用来欺骗天真的人们的托词,无论如何一个获得成功的党卒,都必须具备特殊的人际关系或者在政治的要求下变得虚伪。
虽然政治世界不再同上流社会具有必然的秘密关联,但是政治其实只是一个肮脏的店铺,现在仍然是--或许更加肮脏。上流社会的家族背景比个人的才干更为重要,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权利总是被滥用。宗教传达的国家教益只是宗教形式中很少的一部分,只是民主标签下的一个名称。虽然丘吉尔说过,民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第二种信仰形式,但他接着马上又补充道:很遗憾最好的民主政体还没存在过。民主作为全球接受的折中形式,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幸与不幸之间的抉择。人们自然而然、也或者出于无奈地选择了民主。
在生命的巅峰时期,我们要做什么?要在洞察了政治的真实面目之后,半路参与到政治的阴谋中,还是最好继续旁观?
对于这个问题当然要每个人自己回答。我也解答了这道题目,虽然现在我个人的观点令人伤心,但已经非常明确了:我可以去参加选举,但在政团中我投弃权票。我不想再用纯真的激情和时间来为政党服务。我并非害怕工作和承担责任,而更多是在个人力量和道德之间的权衡。许多感受看起来都是相同的,终究我们并不想去徒劳地去成全政治家的个人阴谋。以我对政治家的经验来看,我个人作为市民--一个明确的极端观点是:我再也不会和政治家握手,我的双手在和政治家相遇时只能表现为绝对的沉默。这些也是我曾经执著并身体力行的经历。和媒体上有影响的政要或者在闪动的镜头前的首脑相遇,尽可以拒绝和他们伸出的问候的手相握。
政治的公开地域在过去时代里,就像用过的黏糊糊的灭蝇器:牺牲品还挂在上面--当苍蝇们试图与这种魅惑力结交。政治有这蛊惑人心的一面。我们也可以将政治的魔力视为个体的或全体人民的权利夺回。糟糕的舞台总要有人上演,剧院也仍有人光顾。政治演员们知道,为了固守政治的魔力,为了必要的精彩,必须对他人行使权力。他们总是自己策划剧情,并且逐一登场,而戏剧的最后一幕中:首脑们如果不能乘直升飞机降落在既定的目标上,他就不算是真正的重要。
很遗憾的是,真正的政治见解和从属于它的外部形态各自独立。政治家往往只为了维护个人权利,而不是出于责任,不是为了在系列公务中做出个人最大的贡献,以便构成和创造未来的有保障的社会形态,改变一切不适宜的决策并贯彻到底。政治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中已经长时间地形成事实,显而易见,他们的抵抗微乎其微,他们只是用承诺式的演说诱惑选民,而不再注重选举演说的实质内容,他们只是期待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问题是,大多数人究竟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生活越变越差,没人愿意尚好的财政状况不停地走下坡路。满足未来福利提升的需求,总是要超越和解决一些令人失望的现状和问题,政治家们深知该按响哪一个按钮。而正是这一切矛盾让政治变得很危险,欧洲历史中,每个民族至今都是如此。
专政的扩张成为一种可能,它令站在对面观察政治的阶层反而感到满意。那些乐在其中的投票者并没有对政客们过多的承诺提出真正的质疑。开票人乐于奉献一种最好的党徒般的服务。是悲观主义吗?不是,痛苦的失败经验往往总是被视为政治新人在承担义务和实现贡献的过程中,付出的必要的代价,政治家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看不清前路障碍的时候毫无成就。在我们这个国度还没有一个政权事业,组构了一种超越这些可能性的党派。
当我们放弃选举后,还能否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我们看到,即便在听天由命和得出经验结论之间,还有一条狭长的小路。在这条路上的行为是一门艺术,在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分辨选择,对于政治家和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
无需远观,如果将个人的政治观点从错误的方向移开,并认识到个人的责任范围,那么对于发现一个正确的抉择自然是可能的。
有许多有效的平衡方式,可以形成政治外部的和公众的观点。在思考中畅游,形成个人的观点和结论,甚至在媒体上发出个人的声音。无需畏惧政治,它需要开放地接受批判,一些无能的政策也需要被超越。批评家不仅仅是选举者,他手中也确切地握有一个平衡工具,他让一些唯命是从的人清醒过来,让他们盲目的政治方向出现分歧。
不仅仅是政治行使权利,每一个要真正有选择地发展事业的人,都能行使一定的权利。从未有过外议院的反对派和不同的政治组织,民主必定已经长期失去了可信度。开放的批判是提醒和阻止滥用政治权利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保持政治的中立态度,同时又去思考参与的问题--然而却无须去思考获得哪一个政党的标志。
相互结识,相互帮助--当人们有指向性地反对社交中相互间的贿赂时,它最初却被解释为,高级政治家之间的一种可原谅的行为。
相互结识和帮助首先在每个毗邻的社会阶层之间,具有中立的含义:例如在邻里、朋友和家庭间的交往中。另一层含义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均从属于一个地区性公共团体:村庄,小城市或大城市--共同的方言和随之形成的关系网。而并不是所有我们归属其中的,都乐意被我们承认为我们的社交圈。热衷于社交并不意味着,通过繁忙的应酬来归属于它,我们有权力开诚布公地襟怀坦白地接纳它或拒绝它。
事实上,上层社会或底层社会,人们归属或不归属某一阶层,这些潜在的划分,在过去的几代人中没有或者极少发生改变--或许有个别的例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贵族的社交礼仪都曾经是必须遵循的律法。废除王位后,出现了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或经济上富有的中产阶级,如医生、科学家、艺术家、高级公务员、牧师和政治家。这种结构不过才持续了短短的两代人,全新的社交规则便通过媒体的引导得以广泛传播。承载这一全新规则的虽然是社会名流,但是这种规则下的"社交"却有所欠缺,知识阶层和学术界被拒之门外,他们应有的冲击力是严重缺乏的。
今天的社交界虽然没有明确区分新旧团体,但逾越界限的通道是非常狭窄的,在每个单独的领域内,都有非常明确的游戏规则。这些潜规则各不相同。社交界名人,往往享有知名度并享有特权,他们并不是单单凭借职业方面的突出成绩引起他人的兴趣--而是大多数"普通人"心甘情愿地屈从于他们。在一些重要群体的社会交往中,各个层面的人物的的融合,只是出于某些私密的或利益上的考虑。社交界的大型活动,时常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每年举行一次的汉莎城市节(现指德国北部的不来梅、汉堡和吕贝克三城市),所有被邀请者均为社会名流、政界要人--在这个圈子里,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如今这些不可逾越的局限在社交中也时常显现。作为社会交往的催化剂,许多清高的有"洁癖"群体会采取非常严格的会员制,如网球、高尔夫、帆船或马球协会,这些协会作为社会交往的幌子,在不平等的社交活动中,服务于不同曾面的社会交往需要。
浮华的社交活动时常出于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考虑。如果人们野心勃勃地想获得事业成功,或想成为社会名流,便要不断权衡利弊得失,并花时间忙于这些活动。对于那些将这个灵活的游戏用"给"和"拿"来计算的人,其他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毫无意义。社交界和友情无关。这一虚伪的面纱很会快就被达成共识的人们掀掉,并以最快的速度驶入友谊之外的范畴。,就像那些高雅的高尔夫俱乐部或热气球之旅俱乐部一样,这些群体只有一个个的"区域保护协会"。
热衷于社交也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投资,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为下一代、为孩子们做些准备:"正确的"学校、"正确的"朋友、"正确的"俱乐部当然是最好的前提,让今后的"互相认识,互相帮助"变得更加容易。
所有的自负和傲慢都有另外一面。热衷于社交,有时也仅仅是一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从摇篮到担架,从生到死,通过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生存策略。在职业生涯中,社交扮演着基本角色。良好的社交能力,至少让成功变得容易。晚年的社会保险也会被社团保护--长久的承诺,也是获得需求的必要付出。无论如何,参与到良好的社会生活中是有意义的,人们能从中获得力量,并因为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而不再感到孤单。
当然并非所有的交往形式中都是交换。事业攀升--有社会的一面也有职业能力的一面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交易机器,即便确实有一些群体相互利用。社交界的高级阶层--也可称作奢侈阶层--有自己特殊的法规,他们的交往从来都是不合乎自然规律的,并且永远都会这样继续下去。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交往不仅仅为了下一代,他们将一切都视为机会,并且从未感到满足。为此,真正的社会交往的意义并没有在他们中间得到真正体现。而真正重要的社会群体,看上去已经很早就成了社会的陪衬。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在主流社会之外,并肩负重要责任。他们的功绩将被载入史册。
和欧洲人不同的是美国人时常认为,责任归功于他们国家的成功人士和成功人士之间的交易。在这些人的生活中,为了让他人分享他们的成功和成绩,他们会作为慈善家或成立基金会来回报社会。如果这个循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那么热衷于社会交往就不仅仅具有意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为了维持社交生活、维护道德范畴他们促进并伪装了一个目标。做一个社会名流是暂时的,可浮华本身却一直存在。为什么不在目前的生活阶段思考关于自己的社交信条--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考,因为有许多种可能性,让我们拥有 "不朽的声望"。
我们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一种社会的"延寿剂",每个社团中,这种用于弥合的药品,慢慢地、确凿无疑地诱导个体作出不断扩大的自我牺牲,它就是"团结"。今天,行动一直被这个词控制着的人们,需要时常以怀疑的态度重新衡量一下。当我们牺牲个人的思想,或当我们仅保留很少一部分自己的思想时,是谁和我们没有达成一致?以至于直接侵犯了我们个人的利益,使其无法实现。我们曾经在国家危难之际确信我们需要团结,并为此放弃个人的追求。个人无法真正抗拒这一发展,抱着改良的态度参与也是不可能的。有关团结的"职业说客" 至今仍尽职尽责。为此他们不断地挖掘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信任。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经和"团结"这一政治概念有所关联,换句话说,我们事实上步步受到这个团结的世界的压抑和困扰。这种压抑像冰冷的空气一样固执地与自我意志对抗,直到最终人们必须屈服、顺从。由此引发世界争端本身及其原因,今天无处不在,并从未被改变,国家政治团体和国际机构均屈从于为了团结而形成的一体化。
团结也曾被更极端地看做是荒谬的,矛盾的。但这种思考对于人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却没有任何益处。集体的列车上滥竽充数者虽然减少了,他们所倡导的团结也突然不再仅仅是政治家的愿望。在商业社会,个人被理解为 "股份",这又必然膨胀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现象。我们都清楚,这样的发展必将通向一条死胡同,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地生存和生活下去,人类彼此相互需要,相互补充,并分享快乐和悲伤。彼此之间相对地和平共处,对于个人和群体来说,恰恰是人性的表现,而它尴尬地被当作政治的冰冷帷幕,以"团结"或"一体化"命名,成为西方和东方和解的独一无二方式。
如果任凭这种让我们感到羞愧的情况继续下去的话,不会让我们对这个个体不断膨胀的现实感到绝望吗?一切在社会交往中、宗教中逆潮流而行的,对我们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以"共荣"为名的侵略者狂热地占领他人土地,让我们再次觉得茫然,甚至迷惑和惊讶。
在传统的基督教教化下长大的人,在社会职责中不会去排挤他人。但人类铸造的责任感却在戏剧性地降低,出于道义的行为在减少,工作中总是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人人正常地履行社会义务是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当前紧迫需要的。由于国家平均主义,资源已经几乎用完,需要以个人的创新精神找回我们共存的大地。人性是买不到的,个人的信誉对他人来说源自深层的道德感,而道德感已经在许多人眼中失去。或许因为人们已经完全丧失或不再相信道德,人们不再考虑个人的义务而只是一味地、荒谬地索取。在"个人即股份"的世界上,诺言没有价值,长期以来,做好事完全被视为"异国风情"。媒体早就放弃了道德上的选择,传媒人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比起出于哗众取宠而做的事情要少得多。这种表现虽然还有许多支持者,但媒体自身却长时间地失去了他们在公众中的信任度。
长期以来参与到时代潮流中的人们否定这个时代,认为这个时代不好,却没有真正地放弃它,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进程更为重要和紧迫。即便大家都对此不满,内心的态度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开始在社会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在政治的周边--追问政治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年轻一代的群体文化被轻视,在他们当中,信任再不是被追究的问题。我们将要丢弃最基本的东西,并且为此熄灭了人性的光辉。
生活的每个阶段中,人们都会锻造并积蓄力量,直到某个时刻穿过荆棘,站在一片平原上,眺望收获的状观景象--人生的这一精彩时刻,经常只是来自于"个休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他所肩负的相关责任。"当我们回首之时,无法接受的是这三者中的某些亏空。这时,我们或许开始试图把手指放在伤处寻找安慰,于是内心开始屈服于这种规律,个人愿望变得渺小,越来越意识到责任对整体的重要性--这时我们就获得了新的认识,生活内容的全部实质,源自我们对他人的关爱和付出:那些弱势的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能从我们的经验中获得益处的人,我们时常有能力,去铺平他们幸福之路的开端。
曾几何时我们从那残破的幻觉中,错误地理解了社会责任的意义;曾几何时,我们的良知被他人践踏,他们以一种主观臆想的社会责任,以职业的面貌,打击他人。长久以来,社会责任穿上了舍己为人的外衣。穿上它,我们需要忍受种种可怕的沾沾自喜。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在社会团体中通过自由意愿或者出于道义合作的人们,才能真正点燃内心的责任感和热情,并将惊喜于这种责任感的不可思议的释放。无论如何,自然的承担只存在于成功的机会中,当个体的行为好似一部健全、自信的发动机,而并非基于社会的压力或者道德的强迫。
五十岁的钟声敲响,呼唤我们的责任感。那个声响震荡了我们的内心, 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有一天人们确信了自己的使命,随之在行动上就不再艰难。这一使命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也让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责任的车轮开始启动。
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是个终究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伴随它我们又一次成长,如果不是现在,正如一句谚语--协作的表面文章做得好,内部却不稳定,最终内部崩溃,穿越团体的壁垒,一无所有。
今天,或许某种变革是必要的,它促成我们每个人做出贡献。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儿时便开始学习阅读。读书开启了我们智慧的大门。第一本读过的情节曲折的小说,让儿时的我们就如醉如痴,书让我们沉浸在文字魅力带来的喜悦之中。
我们几乎每天都阅读,而且时常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如果将自己以前的阅读形态和今天多种自由选择的情况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仅仅二十五年时间,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如果不是仅限于德语范畴,每个专业领域或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大量的英文或其他语言的阅读资料可供选择。人们还能在专门的书店中找到一些专著或纯文学作品。我们非常舒适、方便地就可以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邮购服务--包括获得外语图书也一点都不复杂。不仅仅是资料,每一本需要的书,甚至包括一些有价值的旧书也只要几天就可以买到。仅从文献和实用性信息的提供方面,如此短暂的时间,就有了不可想象的改善和改变。图书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发达过。此外,不仅仅是图书信息量的迅速增大,图书市场的图书种类也数以万计地增长。以至于围绕一个特定的题目,就可以获得数不胜数的可供选择的图书。
图书市场以温和的、令人愉快的革命为开端,最终发展成残酷的相互排挤的行业竞争,许多情况下,一本好书仅仅能在市场上停留几个月,之后便成为一本时髦的旧书或者被销价出售--这并不取决于其内容的品质。
纸质的信息、经验和知识是如此宽泛,以至于书业界的卓越成就时常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读物。当然,文学家、新闻记者和编辑们会在周报上公布"一百本最佳图书",那些评论让一本书看起来非常有趣,可是这无助于我们的选择。同样,值得信赖的书店服务人员的个人推荐,也常带有个人成见和兴趣倾向,他们用个人生活的世界来体会顾客需要的书籍范围。而作为读者要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售书员总是有的,他们综合了改变阅读习惯的使者、化名的文学家和生活咨询师等等多种身份。如果有人抱怨他们只能推荐一些计算机类的书,其不知这位重要的"生活咨询师"恰好如此,他们感兴趣的,还不仅仅是商业的有色眼镜测度下的读者的生活。推荐给我们的书,就像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好的书店经营者总是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并给我们幽默有趣的建议。
书籍被简单粗暴地分成信息资讯类、知识类和大众消遣类。大众消遣类图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难度在于,它只是变化无常的知识类图书市场的补足品。而信息类图书却面对另外的问题,他们必须不停地加工那些关于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等问题的答案,许多已经出版的资讯类图书,没有创造性和独特的想法,很快就给人枯燥无味的印象。过度饱和的资讯类图书的关键在于这些书的价值。其他涉及我们阅读范围的,是能将我们的知识改良和更新的书,它们当然也存在问题:我究竟为什么选这本或那本?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什么时间读这本书才能有效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如果幸运的话,每本书都应该有它独特的策略,独特的生命和独特的支点,最好能适应我们的阅读习惯,比如工作间歇读资讯类的图书,睡前读消遣的图书,周末或者节假日可以读些知识含量较高的书,或者在大脑较为自由的时候读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传记、古典文学、自然科学、宗教、艺术、音乐等等这些来自个体经验的著作。
五十岁我们知道了,我们能做好什么。值得一读的书我们不会错过,我们也知道了畅销书是如何被策划和炒作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喜欢阅读知识文献类图书,愿意通过他人的经验来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在过去的图书体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之前被禁止谈论的题目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我们曾经惧怕认识真正的知识,惧怕真正地生活,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哪?
问题是,我们是否希望在生活中留下一些有意义的痕迹,或者干脆就让生活这样自行继续下去。两种生活状态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没人能在这里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即便我们能够基于自身的文化、宗教和伦理道德,去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形态,我们仍然要去弥合这两种生活,或者通过阅读,来发现生活新的意义。在这个无条理的世界框架下,在一个由高速运行的网络编织的规则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张网中,富有意义地去关心、修复我们的传统,并从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对于选择,我只能说,知识的道路要我们自己去探寻。
大多数五十岁的人都不止一次,甚至经常被命运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去寻找个人的生活位置,还要去充实和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重任,并总是在寻找答案:生活中,我们还会和什么相遇?在时光流逝中,答案总在变化,包括我们的错误总是新的。这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标志。我们的父辈追求安全保障的观点和他们坚定的信念并不是通过究根问底得到的,而是通过不断被发现的新生活的证据构筑而成。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是有希望的。"站在我们今天的位置上,很容易看清楚父辈们的错误--他们曾经拒绝过希望,因为我们曾经和他们共同经历过人生。五十岁我们感觉到自己比八十岁的他们要年轻许多,但回到青年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要紧的是抓住现在的时间。老人同时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们我们对未来有所预感。
目前的生活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厚礼,我们拥有过和上一代人或下一代人共同生活的经验,或者这个经验正伴随着我们,它让我们在思索中,将这些经验转换成我们自身的财富。
我一直喜欢阅读,大多数重要的书我都收藏起来,这样就形成的一个个人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几乎就是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即便最后许多都被遗忘了。当我每次整理这些书的时候,都会发觉许多读过的书看起来变得陌生,尽管如此它们对于知识和经验来说,还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不同的题目,不同领域的书,却能不可思议地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而现在我几乎可以收获了。重新阅读其中一些书,或许能读出截然不同的新感受,甚至指点生活的迷津。在这方面我一直十分谨慎,那些认为读书能够轻而易举地给出生活答案的人,我通常很快就会怀疑:他们是否经常将问题的错误答案,当作正确的来证明。而我们需要一个确凿的答案作为保障,以避免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这个答案,我称之为一种预言式答案,或无法预知未来的答案。
过去的岁月像生机勃勃的小溪和山谷,而五十岁的生活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片平原,穿越平原便是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征服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是它的全部。穿越平原,我们需要书籍带给我们经验和知识。如果我们有成熟而敏锐的双眼,便能轻易地获得那些来自于书籍的惠赠,无论是经典文学名著的帮助,还是哲学的沉思,艺术或者音乐--书籍给予我们的惊喜格外重要,因为它隐喻了生活的奥秘。精心为自己挑选读物的人,将获得年复一年的阅读拼凑起来的个人的知识,起先是一片朦胧之境,慢慢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有一天我们仿佛突然饱尝了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喜悦,看见知识结出的成熟果实。
我所描写的属于这个生活阶段的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体验,是为了不在未来的版图上缺少一些部分,而自己选择的一种阅读生活。心灵的知识让我们获得的满足,远远超越那些虚无的目标带给我们的喜跃,至今那些虚幻的东西唯有偶尔被文学作品采用才体现出它的价值。
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的道路。对生命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意味着充实的生活。他人的经验是宝贵的,但那只是指导性的,顶点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攀登,怎样的景观,怎样的期待?所有的年代,所有的人,都梦想着那丰盛的生活美景。即便你的经验从未被写在纸上。
如果有人告诉你“男人的幸福从五十岁开始”,你一定会觉得非常荒唐,以至难以置信。不过,有人不但这样说,还专门写了一本相关书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就是德国作家霍尔格·莱纳斯的新著 《男人五十》(新星出版社2008年9月)。
霍尔格·莱纳斯即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他从不认为五十岁是男人的事业即将走向终结的转折点,相反,他认为,五十岁不仅象征着男人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男人“经过了春天的萌动和夏天的热情,在四季的更迭之中,迈入了秋天的收获。”五十岁的男人正处在新生活的入口,也依然有着值得期待与憧憬的美好明天,因为在他们的手上至少还持有两张王牌:“承诺过的未来和经岁月雕琢的过去。”
莱纳斯对于五十岁的认识取决于一种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在他看来,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就是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幸福的方式可供选择,而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而已——你的心态年轻,就会永葆青春;你的心态老惫,即便不到五十岁,你也同样会陷入未老先衰的境地。所以,莱纳斯认为,男人的年龄不是问题,男人能否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问题。事实上,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风景。年轻自有年轻的英气,年老也自有年老的风光,热爱生活本来不分老幼,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正像莱纳斯所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对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每天都是一次重要的登场。
当然,《男人五十》一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五十岁男人的生活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就可操作的层面谈到了五十岁男人的各种生活细节,比如衣食住行、身体健康,比如婚姻家庭、情爱性爱,比如兴趣爱好、休闲消遣……莱纳斯之所以不厌其烦、面面俱到地罗列出这些,显然是在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那些已经年过五十、或者即将迈入五十岁行列的男人们:“好的生活,便是行动的生活。”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目标值得追求,从责任到义务,直至享受生活的能力,生活中可创造的范畴可谓无边无际。男人五十,已然具备了因阅历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那种明澈和洒脱,对于他们,幸福是一种默契于心的感觉,而不再是一个个机械的指标,只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着、快乐着,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在《男人五十》的封面上,非常醒目地印着一只金黄色的小号——设计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霍尔格·莱纳斯其实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热情与自信,为那些五十岁的男人们吹响了走向幸福生活的号角。(王淼)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男人一旦到了五十岁,就应该是一个“尽人事,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大抵已经度过了一生中的鼎盛时期,美好的年华已然消耗殆尽,无论从事业上、还是从身体上,均开始走下坡路,身外的浮名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现实的利益也逐渐失去了它们的诱惑,五十岁的男人已经很少再去确立新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如果有人告诉你“男人的幸福从五十岁开始”,你一定会觉得非常荒唐、以致难以置信,不过,有人非但这样说了,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相关书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就是德国作家霍尔格·莱纳斯的新著《男人五十》。
霍尔格·莱纳斯本人即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但霍尔格·莱纳斯与一般五十岁男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不认为五十岁是男人的事业即将走向终结的转折点,相反,五十岁不仅象征着男人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男人“经过了春天的萌动和夏天的热情,在四季的更迭之中,迈入了秋天的收获”。五十岁的男人正处在新生活的入口,也依然有着值得期待与憧憬的美好明天,因为在他们的手上至少还持有两张王牌:“承诺过的未来和经岁月雕琢的过去。”霍尔格·莱纳斯对于五十岁的认识首先取决于一种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在他看来,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就是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幸福的方式可供选择,而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而已——你的心态年轻,就会永葆青春;你的心态老惫,即便不到五十岁,你也同样会陷入未老先衰的境地。所以,霍尔格·莱纳斯认为,一个男人的年龄不是问题,一个男人能否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问题。事实上,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风景,年轻自有年轻的英气,年老也自有年老的风光,热爱生活本来不分老幼,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正像霍尔格·莱纳斯所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对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每天都是一次重要的登场。
当然,作为新生活的开始、或者人生的一次中场休息,五十岁的男人的确是需要对未来的生活好好规划一番的。《男人五十》一书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作者不但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五十岁男人的生活意义,作者同时也就可操作的层面谈到了五十岁男人的各种生活细节,比如衣食住行、身体健康,比如婚姻家庭、情爱性爱,比如兴趣爱好、休闲消遣,比如与同辈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晚辈之间的沟通……霍尔格·莱纳斯之所以不厌其烦、面面俱到地罗列出这些、并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他显然是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那些已经年过五十、或者即将迈入五十岁行列的男人们:“好的生活,便是行动的生活。”人生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目标值得追求,从责任到义务,直至享受生活的能力,生活中可创造的范畴可谓无边无际。男人五十,已然具备了因阅历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那种明澈和洒脱,对于他们,幸福是一种默契于心的感觉,而不再是一个个机械的指标,只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着、快乐着,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在《男人五十》的封面上,非常醒目地印着一只金黄色的小号——书衣设计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霍尔格·莱纳斯其实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热情与自信,为那些五十岁的男人们吹响了走向幸福生活的集结号。(文:慧远  本文载于11.24《深圳晚报》)
金黄色的幸福号角
如果有人告诉你“男人的幸福从五十岁开始”,你一定会觉得非常荒唐,以至难以置信。不过,有人不但这样说,还专门写了一本相关书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就是德国作家霍尔格·莱纳斯的新著 《男人五十》(新星出版社2008年9月)。
霍尔格·莱纳斯即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他从不认为五十岁是男人的事业即将走向终结的转折点,相反,他认为,五十岁不仅象征着男人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男人“经过了春天的萌动和夏天的热情,在四季的更迭之中,迈入了秋天的收获。”五十岁的男人正处在新生活的入口,也依然有着值得期待与憧憬的美好明天,因为在他们的手上至少还持有两张王牌:“承诺过的未来和经岁月雕琢的过去。”
莱纳斯对于五十岁的认识取决于一种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在他看来,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就是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幸福的方式可供选择,而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而已——你的心态年轻,就会永葆青春;你的心态老惫,即便不到五十岁,你也同样会陷入未老先衰的境地。所以,莱纳斯认为,男人的年龄不是问题,男人能否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问题。事实上,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风景。年轻自有年轻的英气,年老也自有年老的风光,热爱生活本来不分老幼,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正像莱纳斯所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对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每天都是一次重要的登场。
当然,《男人五十》一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五十岁男人的生活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就可操作的层面谈到了五十岁男人的各种生活细节,比如衣食住行、身体健康,比如婚姻家庭、情爱性爱,比如兴趣爱好、休闲消遣……莱纳斯之所以不厌其烦、面面俱到地罗列出这些,显然是在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那些已经年过五十、或者即将迈入五十岁行列的男人们:“好的生活,便是行动的生活。”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目标值得追求,从责任到义务,直至享受生活的能力,生活中可创造的范畴可谓无边无际。男人五十,已然具备了因阅历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那种明澈和洒脱,对于他们,幸福是一种默契于心的感觉,而不再是一个个机械的指标,只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着、快乐着,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在《男人五十》的封面上,非常醒目地印着一只金黄色的小号——设计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霍尔格·莱纳斯其实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热情与自信,为那些五十岁的男人们吹响了走向幸福生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