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的BLOG:揭秘:鲁迅乃为老影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6:01
揭秘:鲁迅乃为老影迷(2007-02-01 08:22:01)   分类:胡适鲁迅郭沫若等

 

揭秘:鲁迅乃为老影迷

 

本文要为兴旺的“鲁学”开辟一个鲜为人知的新话题:“鲁翁乃是30年代上海的老影迷。”

何以见得呢?有明确的统计资料为证——

 

根据《鲁迅日记》,他后期(46—55岁)在上海生活的9年内,共观看电影141场。其中特别是从1933年4月迁居上海虹口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以后的三年内,直到病危之前,鲁迅看电影的次数明显增多,达到95场次,几乎每周一场。好电影不轻易错过,甚至一看再看;而且大都是率领家小、呼亲唤友,数人驱车同去。鲁迅晚年迷恋电影的程度,不下于他的书瘾、烟瘾,堪称“鲁翁三瘾”了。

当时上海开设的现代化影院共有40多家,其中如“ISIS(上海大戏院)”“卡尔登”“大光明”“国泰”“大上海”等都具有世界第一流设施。鲁翁足迹遍于上海的头等影院。

…………

1931年7月30日鲁迅为社会科学研究会所作《上海文艺之一瞥》的讲演中说:

“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在深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里面的英雄,作为‘好人’的英雄,也都是油头滑脑的,和一些住惯了上海,晓得怎样‘拆梢’、‘揩油’、‘吊膀子’的滑头少年一样。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鲁迅是最早关心电影宣传的评论者之一,他在《电影的教训》、《小童挡驾》《略论中国人的脸》和《我要骗人》等文中,一再批评当时的国产电影,如夏衍所说:“不仅爱之深也责之切”。在1930年3月《萌芽月刊》上,登载鲁迅从日文翻译的长篇论文《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并对“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展开讨论,鲁迅的“译者后记”至今还有重要意义。

进入30年代直到鲁迅55岁去世,他看了一百多场电影:其中1934年37场,1935年36场,1936年秋季病危前19场。1936年3月18日他给欧阳山、草明的信中说:

 

“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

 

鲁迅晚年特别是1934-1936年间喜欢经常光顾电影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带着幼儿海婴,一同去观赏好看的影片。

1929年9月27日,海婴在上海诞生。过了四年,到1934年2月22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并邀何太太携碧山 ( 即冯雪明,是冯雪峰与何爱玉之女,时年4岁) 往虹口大戏院观电影。” 此后《鲁迅日记》中几乎每月一两次、总共三十多次,均载有“同广平携海婴”看电影,直到病故前9天。《鲁迅书信集》里也留下了记录,如1936年5月7日鲁迅致母亲的信中写道:“海婴很好,每日上学,不大赖学了。但新添了一样花头,是礼拜天要看电影。”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又一体现。

…………

那么,在鲁迅看过的百多部影片里,最欣赏的又是哪一部呢?

《鲁迅日记》载:“1936年10月10日,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并邀玛理(侄女)往上海大戏院观《Dubrovsky》”[注:翻译为《复仇艳遇》,是根据普希金小说《杜布罗夫斯基》改编的俄罗斯影片。]

当夜,鲁迅兴奋地挥毫致书友人,分享观影之乐。给黎烈文信中说:“午后至上海大戏院观《复仇艳遇》(Dubrovsky by  Pushkin) 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同一夜鲁迅致黄源的信中又说:“今日往上海大戏院观普式庚之Dubrovsky(华名《复仇艳遇》,闻系检查官所改),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许广平和萧红等人的回忆录也证实:这是鲁迅最欣赏的电影。但这一夜,距离鲁迅病逝只有九天了!……

 

第十缪斯女神对鲁迅的安慰

 

史称电影为“第十缪斯女神”。每当我读晚年的鲁翁,读得透不过气来扼腕击节的时候,我常衷心地感谢这位现代艺术女神。她在鲁翁残损的肺叶被病菌吞噬、入室弟子柔石殷夫被枪决活埋、“人生一知己”瞿秋白被恶势力残杀、而“奴隶总管”却不断鸣鞭、高丘无女、豺狼当道的垂暮之年,在他朦胧的老眼之前,支起无边的魂系梦萦的银色屏幕,为他展现林莽野兽的生命之召唤、自由斗士的复仇之奇遇……,让鲁翁从这“仅有的娱乐”中赏心悦目、摆脱痛苦、感受慰藉、归于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