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风情“俗”得可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04:05
去文化公园“叹艇仔粥”“探西关大屋”
撰文:本报记者 刘艳
前日,“广州历史风情美术作品展览”在文化公园开展,这是“广州历史风情研究会”举行的首场画展。在参展的百余幅作品中,“广式小吃”、“羊城八景”以及“西关风情”成为众多画家的选材主题。当天的展览吸引了数百名前来观看的参观者,他们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老广州风情赞叹不已。“广州历史风情研究会”创办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延光告诉记者,参展的画家大多是“老广州人”,对这座古城有着无比深切的情感,并将这份深情寄托在他们的画卷中。
“艇仔粥”“泮塘五秀”登大雅之堂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黄德胜创作的《艇仔粥》以其突出的广州韵味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看,画面中有大小数十条小船停泊在夜幕下的珠江。最近处的一条小船上的青年“打赤膊”在燃烧的炉火前煲着正冒着热气的艇仔粥,一位穿短衫的少女站在旁边一边帮衬一边向岸上张望,也许她嘴里正叫喊着:“靓仔,来一碗生滚艇仔粥吧?”
这也正是老广州传统小吃“艇仔粥”的来历,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艇在荔枝湾河面经营。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的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除“艇仔粥”外,“泮塘五秀”(地处西关的泮塘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姑这几种蔬果,并被称为“五秀”)亦成为许多画家不谋而合的选画题材之一。
丹青妙笔勾勒白鹅潭趟栊门
黄锡驹的作品《鹅潭映月》更得到了许多业界人士的称赞,这幅作品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用中国画写意的手法将老羊城八景之一的“鹅潭夜月”表现得惟妙惟肖——江面上挂着彩旗、亮着彩灯的摆渡船临岸停泊,岸上的行人在月光和霓虹交织的夏日夜晚享受着恬适的广州夜生活。正如清代竹枝词所说:“白鹅潭水连天,望入城象万千”。
对于广州本土已经上了年岁的老人家来说,“鹅潭夜月”并非仅仅是一景,还蕴含着许多沧桑历史。回忆白鹅潭救黄萧养(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神话故事、广州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孙中山为革命奋战白鹅潭的英雄气概,看看今天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老人家们常会感慨:“沙面岛上忆古今,百年耻辱满胸襟。风云变幻翻天地,鹅潭气象已更新。”
在油画《西关夜色》中,画家张森霖展示了掩藏在小巷中特有的西关大屋的三层大门(分别是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这种设计考虑到了广州特有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夏天能通风,虽开着门但又可起到防盗的作用。如今,笔者还会在僻静小巷中发现它的踪迹,虽然已显破旧,但仍透着浓浓的古朴气质。
民风民俗尺素留痕
广州民间风俗“乞巧节”、“元宵舞龙”、“夏日凉茶”也是展现广州历史风情的重要一部分,画家李荣昌的中国画《乞巧图》描绘了清末广东女子过“乞巧节”的情景。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据参加过“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20世纪初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此外,还要尽情梳妆打扮,以此来寄托“嫁个如意郎君”的美好愿望。诚如清诗人汪仑《羊城七夕竹枝词》所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国画《梦童年》是一幅展示清末老广州市民生活的长卷作品,作者古钜荣在画作中描绘了“夏日凉茶”、“鸡公榄”、“民间彩绘”、“磨米浆”等具有广州特色的民间风俗。至今,我们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令人回味的“文化地图”。

图一:麦敏杰画作《昔日仁威庙》

图二:黄德胜画作《艇仔粥》
摘自:广州日报 当古老的街道起了时尚的名字,当熟悉的商场改成陌生的商厦,当童年生活的小区也贴上了西洋的标签........
广州本土网系一个需要理解的地方,适宜长期居住! 请向您的好友宣传Gz106.NET
广州本土文化互动交流QQ群 官方群:68149630 高级群:10259480
SHOW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资赞助 - 联系方法 - 广告服务 - 业务合作 - 相关说明 - 媒体关注 - Discuz!
GMT+8, 2009-7-26 09:46.
引文来源  老广州风情“俗”得可耐 - 岭南民俗 - 广州本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