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报告争议”背后的搜索真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4:05
12月,艾瑞资讯的《2006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一出台就引发了争议。
引起争议的数据是,艾瑞得出结论:谷歌(Google)的网页搜索市场份额首次跌破20%,仅为14.9%,而根据稍早前CNNIC和正望咨询的数据,谷歌2006年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25.3%和20.6%。
面对创下空前新低的市场份额数据,Goolge对这份报告提出了批评。这种由厂商直接指责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情况,在业界并不多见。李开复说:从Google中国自己的检测来看,Google的访问量等各方面数据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Google中国还希望,市场调研公司应该注意调研方式,确保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
艾瑞资讯的回应也相当直接。除了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相关的调研方式外,艾瑞总经理杨伟庆“回敬”李开复说,艾瑞的调查客观公正,相应数据和方法有据可查。此外,艾瑞改变了以往的电话调查的方式,采用了基于iUserTracker客户端监测软件的方法。通过这款软件,艾瑞可以监测用户上网搜索等数据。而在美国,调研公司Comscore和Netratings都推出了基于网民软件客户端监测的第三方连续研究服务。”
争议的可能性之一是艾瑞采用了新的调查方法。通俗的说,正望和CNNIC的数据计算方式是把用户进行搜索和在搜索页面上的每一次浏览都计入;而艾瑞的方式则是只计算用户发送搜索请求的次数。艾瑞认为,这种方法更能真实客观对结果进行呈现。
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有趣的是,不久前一些民间的搜索引擎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办法,这些站长根据自己站点上的某些关键词来自Google和百度的流量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百度的点击比来自Google的高4-10倍不等。
面子和战略
对于Google来说,是否被艾瑞“少计入”了市场份额事关重大。其难堪之处在于,如果艾瑞的数据没有问题,那么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在20%以下,这不仅是Google在中国事业的历史最低点,也是Google在去年高调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和更名谷歌后的一系列努力和李开复的全国性巡回炒作,被评为一份不及格的答卷的时刻。
把责任全部算在李开复头上,其实并不公平。除了给自己带来更多光环外,加入Google的李博士可能要默默咀嚼的一份苦涩是:Google在中国的兵败如山倒,实则应该由Google对中国市场的多年来的整体战略性失误负责。
这种整体性战略失误的核心是,Google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尽管百度2000年就已经创立,但其实在2003年以前,百度并没有给Google造成太大的威胁。换句话说,Google没有把百度当作对手。国内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在2003年,国内媒体曾经办过一次“万人公测”,让百度和Google进行PK,那次的结果是百度以微弱的优势险胜。可能因为仅仅是一次活动而非调查,这个结论并没有引起Google高层的注意,Google也失去了及时调整中国战略的关键时机。
从2003年到2005年,在数据上来看,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是,Google和百度的市场份额在2003年是最为接近的一年,均为30%左右。到了2004年,百度的份额超过Google,但仍没有超过50%。
考虑到这段时间里Google在全球的高歌猛进,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基本技术能力。而在中国,这种漫长的“相持期”实则反映的是:在中国,百度的奋起直追和Google的停滞不前。
再看2005-2006年的数据,正望咨询的2006年报告里有一段话耐人寻味:“Google 在北京搜索引擎用户中的市场份额为20.6% ,在过去的一年中下滑幅度超过12个百分点,但下滑幅度中有10个百分点是在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的这半年中发生的。”
如果回顾以下百度在这阶段,是否有什么针对Google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市场活动,结论可能是没有。这也就是说,Google在近两年近乎“雪崩”般的市场溃退,实则只是数据的一种滞后反映,反映的仍是Google中国战略的失误,导致双方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力量的历史性逆转。
Google输在哪里?
基本上,除了搜索引擎自身的技术更新外,Google还是以1999年的思路面对中国市场, 长期以来甚至都没有一间在中国的Office,遑论针对本土用户的习惯和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机构。在Google的全球性创新如火如荼时,给中国用户带来实际便利的应用却很少。Google所做的,无非是将其中一些服务,进行简单的中文化,然后摆到自己的中文网页上;其中还颇有一部分是很炫,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产品。
这种现象,暴露的其实是中国市场在Google全球格局中的权重偏低,和Google高层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漠视,其结果必然导致产品的单一化和服务意识的缺失。
在Google和百度的页面上都有一个“更多”的选项,点开后结果迥然不同;Google上只有16个选项;而百度多达38个。从某种意义上说,Google是以一支孤军,在面对百度的集团军优势,其结果可想而知。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仍是Google对于中国用户需求的漠视。尽管,Google一直对“高端用户”的忠诚感到满意。但从数据看,03-04年度,Google已经出现了“用户数量不减,市场份额大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05-06年度,就出现了艾瑞报告里反映的“雪崩”。
虽然雪崩发生在05-06年,但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可能源自百度在2003年推出了贴吧的服务。由于极为重视用户的需求,百度发现搜索用户往往凝聚在以关键词表达的兴趣中心周围,为此推出了基于搜索关键词设立的贴吧。这一行动的结果是,百度开始搭建被称为“第四代搜索”的社区,随着百度知道、百度百科和百度空间的相继推出,这一社区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也成为隔在百度与Google之间竞争的蓝海。
Google的高端用户从稳定到雪崩的轨迹是,相对数量用户的稳定,在于Google的搜索引擎还能提供不错的搜索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在中文搜索质量上,百度已经赶超Google外,更重要的百度还能提供包括十几种垂直搜索及搜索社区等全面的服务,Google的单一搜索功能已经无法满足这批高端用户的日益增长的综合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Google亦非如前所述的“以孤军对集团军”,双方的竞争已经是一个单一搜索引擎面对一个以搜索为核心,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新媒体公司的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个不能忽略的数字是,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网民数量从890万变成了1.23亿。对于这新增的1亿多用户来说,如果说搜索引擎是一个大厅,那么Google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而百度的入口则多得多,其结果是,不仅更多的新增搜索用户在口碑传播等既定边际效应上选择百度;甚至非搜索用户也可以通过百度的其它服务,被纳入百度的影响范围之内,“马太效应”再次得以验证。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对用户需求的态度,其实成为了两者竞争之间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在2005年到2006年,在李博士的高调招聘中,Google在中国也有拉起了一支近百人的队伍,但这支队伍的使命,仍是更多的输送中国智慧于Google的全球创新,却少有为Google在中国的本地化工作承担一些实在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Goolge调整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权重的那一天,才是它有可能发起“绝地反击”的时刻。而对于百度来说,通过创新而非跟随来挑战Google霸权的途径,不仅将是百度在中国的优势,还可能成为全球搜索引擎发展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