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危害——直接造成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5:57
2009-09-23 03:27
工程本身(Infrastructure)包括大坝的全部工程,以及对上游库区及下游泄流河槽进行保护的必要工程,还包括保护上游和下游环境所必须的工程。修建三峡大坝的目的是防洪、水力发电、改善航运、附带供水灌溉,但其根本是治河工程。治河有四大基本方法,即蓄(拦河蓄水)、塞(筑堤防洪)、浚(浚深河槽)、疏(溢洪疏流),修建三峡大坝属第一种方法。
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沪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应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黄万里预言:“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同时,他还指出,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悬崖勒马、重新审查,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修建水库第一要认真研究的是水文资料。其中流域携带的泥沙,砾卵石,悬浮物及溶解物质的详细资料又是重点中之重点(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曾因泥沙问题几近淤废,不到两年即出现: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等,而且贻患至今) 。其次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医学报告。根据库区疾病普,*情时空分布信息,卫生消除和消毒项目:"包括:人,蓄污染(如:排泄,病埋,坟墓),工矿有毒有害物,漂浮物,病媒动物滋生处",确定蓄水淹没范围和消落地带。最后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划出最高,最低水位线。中国管理水利工程的决策者中,很多人习惯于从单纯土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们不懂水文学、环境学,却轻视或排斥水文、环境研究的结论。
三峡建坝工程本身对库区河床,地质构造,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淤积,污染,地质灾难,生态破坏。
1、淤积
流域内的治河规划必然受到流域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长江上游大面积地层的岩基由页岩和沙岩组成,前者风化后成泥、后者风化后成沙,它们在暴雨后被地面迳流冲刷到江中成为悬沙。两亿年前,大片岩基又被砾卵石全面覆盖,四川盆地和金沙江流域广袤达百万平方公里,全流域在天然状态下,坝址处的平均年输沙量为5.3亿t(悬移质泥沙),沙质推移质704万t,卵石推移质为75.7万t(葛洲坝建库前)。如此庞大的卵石堆积量,恐怕很难在枯水期挖净,所以,因卵石不断堆积而造成上游洪水泛滥成灾。1981年7月四川洪水一次冲入长江干流的卵石即达二亿吨。所以,按照水文地貌学的常识判断,即可知道在长江中游断然不可修高坝拦江,此乃定论。面对这一问题,支持修建三峡工程的人们抱着一个幻想,即三峡高坝蓄水后或许不至于造成堆石坝而酿成灾害。我们可以看一下1983年7月长江的大支流汉水在陕西安康造成的洪灾,这是一个足可警示世人的先例。1969年丹江口水库完工后,安康以下的河槽就被卵石逐渐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带有一峡谷直壁,宽仅150至200米,峡谷既窄,河床又已淤高,则洪水到来时,水位自然会抬高。1983年7月,汉水安康段的洪水量并未达历史最高水平,但汉水的水位涨势却异常凶猛。在极短时间内汉水安康段的水位就上涨了19.4米,高出安康城堤约1.5米,从7月31日18时开始,洪水破城而入,此次洪灾使民众淹死达数千人。
影响河床演变关键的造床质是砾卵石,修坝后,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合川一带城镇,危及数十万人口的安全。可以想像得到,长江三峡建坝后,重庆段可能遭到的洪灾将数十倍于1983年7月底陕西安康汉水泛滥造成的惨绝人寰之灾情。葛洲坝建成后三峡坝址水位已经抬高20米,淤积平均8米,最厚18米。
有人又提出了妙计,认为可以在各大支流的源头筑坝拦住卵石,不让卵石出谷,这样,重庆段就不会出现水下堆石坝了。仅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宜宾段)将建设四座大坝,从上至下的梯级依次为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目前已列入三峡总公司10年开发项目。孰不知,整个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地表全面地铺满了砾卵石,只要有暴雨,它们就会在河槽里被冲成砾卵石河床料,只在河流的源头筑坝挡石是无效的。另外,页岩、沙岩化成的悬沙也会在重庆港沉积下来,相助石坝之堆高。真可谓:"节节拦堵,节节堆积"--中国未来的灾难在四川。
2、污染
库区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施工本身的污染;被淹没的各种污染源;水体异温层效应;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人为因素。
在施工期间,产生大量的工程和生活废弃物,导致河流水体在建坝期间污染程度加重。即使在工程完成后若干年内雨水冲刷仍会把现场残留的大量污染物带进河体。例如:葛州坝前漂浮物就曾攒聚在一起,坚硬得可行走汽车。在三峡蓄水到135米水位期间,估计有30万至50万立方米漂浮物来到三峡大坝前,漂浮物处理形势非常严峻,既污染环境,又影响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库区内将被淹没的各种污染源,包括各种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土埋场;蓄类病埋,坟墓等等。这些污染源的成份十分复杂,被淹没后(特别是在淹没初期)将有大量渗透液(Leachate)渗出而进入库区水体。从常规的污染成份(如BOD)到具有致癌性的毒害性成份(如苯)等应有尽有。
从三斗坪坝址到重庆市主城区的长江干流,目前有三大岸边污染带,第一是重庆市主城区(包括长寿区),再依次是万州区和涪陵区。经调查核实,这三个城市有工矿企业主要污染源1324个,其中重点污染源93个,以化工、造纸、纺织、冶金等行业为主。这三个城市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10亿吨。而整个流域 (包括: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每年接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37亿吨,都是绝大部份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长江。
长江污染的污染源还有:干流和主要支流沿江城镇有数百个暴露垃圾堆,垃圾上百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不到7%。90多条主要次级河流已有1/4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发挥性酚、总磷、总氮、石油类、BOD、COD、悬浮物、总汞、硫化物、氧化物、六价铬和砷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污染物在水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浅水区扩大,促进岸边水草生长,可导致蚊虫、鼠类、软体动物密度增加,增加传染病的扩散机会造成疟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肝炎、痢疾,寄生虫和介水传染病流行的根源。1998年对小浪底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龙渠村调查,16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为65%。大量疾病统计表明,介水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患病率远远高于坝区外居民。
库区水体温度分层的一个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降低下层低温水体中的溶氧含量。如果库区底部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嫌氧微生物在分解积存库底的有机物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会严重影响下游水体的生态和环境。此外,随悬浮固体沉淀而积存库底的各种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大坝底部排水或排淤时,会向下游河段大量释放,对下游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水库蓄水后造成岩体内地地下水位的提高,压力,温度的改变。地下水电冲刷溶解力相应会增加,潜流数量加大,尤其是雨季。会使水中悬浮质和溶解质比建坝增加。三峡坝区各个水文站测量出动水文资料显示,雨季流入坝区地下水悬浮质和溶解质增加5-9倍。比中国其他水库地区平均质3.9倍高出很多。这一重要的水文资料被作可行性研究的人员有意忽略了。此外,沿江两岸城镇,成千上万的各类船舶污染,包括每天近万人的排泄和每年约7.5万吨的垃圾,三峡水库不堪重负。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早期进峡的建设者们,可能对过去饮用苦涩黄泥浆水尚残存记忆。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
3、地质灾难
三峡库区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岸线长5972km(长不足10km的支流未计),由于长期地壳运动活跃、频繁,加之河床与地下水冲刷、切割的侵蚀,库区地质条件破坏强烈。经详细地质调查平均线变形破坏密度为0.19个/公里,平均线变形破坏模数为120万立方米/公里。库区干支流库岸稳定性较差或稳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约403公里,占整个库岸线的6.8%。泥石流易发处8条15处;全坝区已调查到的2490处滑坡体,方量约139.5亿立方米,单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三峡库区地质为灾害多发区,有些地质灾害历史上多次发生或复活。从1993年起随着三峡施工开始,库区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泥石流,滑坡是三峡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与山洪,崩塌相伴或交替发生。具突发性,损失严重和难以预防的特点。从岩性上看坝址上游多为碎屑石,碳酸岩为主,包括朱罗纪遗址的粉沙岩。库区内地平地多有居民和城镇,而这些平地十有八九是古滑坡失稳后形成的平台。这些古滑坡体上没有大规模的开挖和高楼大厦的建设,所以人与自然相安无事数千年。三峡修建后,水位提高,城镇搬迁,原有的地质条件自然遭到破坏,无疑会引发地质灾难。岩体水文地质状态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外因。1998年汛期三峡库区发生大面积滑坡,库区干支流库岸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崩滑体就在城镇迁建区。百万移民迁建安置活动都在长江干支流沿岸开展,城集镇迁建呈带状,粗略统计其总周边长300余公里上万个农村居民点,厂矿企业和公路的迁建大都建在崩滑体上或临公路的外侧、水边岸坡堆积上。在三峡水库形成后,这些居民点或厂矿企业的失稳在所难免。仅巫山县新县城迁建区一处,7784米库岸中不稳定库岸占55%,从1998年汛期失稳部位看,高程175m左右的第四系堆积体,无论成因如何,都要变形、失稳,将直接威胁其上的居民(点)。再有:巴东县新城,近3年在新城的34处发生了27次大的滑坡,总方量150万立方米尚难妥善处理;三峡库区复建公路在175.0m蓄水位以上10m即185m左右高程修建,多沿河、沿江、沿库岸。沿线山地多为古滑坡体或松散堆积体,而且厚度大,有的还属煤洞采区,岩体风化剧烈,软弱夹层和煤层多,泥石流问题普遍。1998年汛期出现的崩滑体主要发生在水边岸上的各类古滑坡体和堆积体中。地质灾难是四川人民遭受的又一三峡灾难。
4、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系统和库区段土地利用状况,破坏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水库的管理和使用直接相关。水库开始蓄水时,生态系统由原先的流水体系转化为静水体系。破坏了原有河流的生态连续体系(Rivercontinuum),使河流成为一系列连续分布但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Serial Discontinuity)。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适应。据统计,到2003年,众多水生生物、陆生植物受到三峡工程影响。
三峡又名"三园"即三峡植物园,三峡野生动物园和城市森林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地区。也是中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荷叶铁线蕨,川明参,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种世界珍贵植物将全部灭绝。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现在的10%,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更为严竣的现实是,这一地区有近百万移民需易地另求生活出路,有11座县城、114个集镇需搬迁重建,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复建重修。这就意味着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需作一次调整。如果连续破坏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状况,那么,无论工程本身设计怎样先进,质量怎样可靠,可能在若干年以后,不仅其综合效益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带来新毁灭性的后患。
鱼类的生存还取决于鱼类的组成和数量,以及产卵场和摄食场的水温和水位等因素。鱼类需要回游产卵。大坝的建成改变了鱼类的栖生环境,包括产卵场的丧失、鱼卵孵化环境的改变、以及水温、流速和氧气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使原来土生土长的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种。据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1987年发表的报告,葛洲坝建成后,长江的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也大大减少,其产卵总量仅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五,而且产卵成鱼的个体变小,群体结构已显著改变。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的繁殖将滨临绝种。
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毁灭性影响。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重回东海、黄海。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中华鲟洄游至此即被阻隔在坝下江段。三峡大坝2003年6月蓄水、通航、发电后,使其下游中华鲟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发生更大程度障碍。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死亡增多。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对于三峡生态,失去的将永远地失去,而未来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正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专家所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人类,自然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循环整体。破坏生态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人类不敬畏自然必然会付出致命的代价。
三峡工程既然有如此之大的灾难性,为什么还能顺利上马并竣工?了解中国的人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三峡像任何在中国建立的大工程一样可以给腐败利益集团一个很好的机会。三峡的巨大利益被"xxx,xx" 等利益集团拿走;千秋的灾难留给"四川,湖北" 以及全中国人民。
三峡工程不论施工组织,施工质量,移民,多么合理和完美。其工程也是"祸国殃民" 甚至"危害整个地球村"。况且三峡施工质量,移民存在着严重的违法和人为破坏现象。如果有必要将来再重点论述这两方面问题。
三峡直接改变了地质造成地震,官方绝对不会承认的,可事实如此。
不听黄万里的劝告,所谓学者随所谓的“主流”,受害的还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