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潮”:电信业转型之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4:13
3月1日,Stéphane Richard成为法国电信新的首席执行官,正如他能够出任这一职务的原因,他上任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带领法国电信进行“巨大改变”,终止“自杀的恶性循环”。今年头三个月,法国电信又有8名员工自杀,2008年1月至今,短短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法国电信已有43名员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这些员工用生命作出的最后呐喊,是电信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承受之痛。
“我受够了。当他们说我一无是处时,我决定这么做。”
2009年9月9日,49岁的技术人员约内尔·德文在企业内部一次会议上用刀扎伤自己胃部。“我受够了。当他们说我一无是处时,我决定这么做。”德文说,“就在前一天晚上,我的经理从办公室打电话告诉我,我不再具备从事这份工作所需的技巧,要我必须做出改变。”
“不称职”、“必须改变”是这位自杀未遂者关于当时内心活动的最深印象。很显然,促使他走上绝路的是自身价值被否定后急于改变的压力。那么他另外43名同事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呢?
此后两天,法国电信一名32岁的女员工从巴黎的一栋办公楼上跳楼而亡;再往后3天,法国电信客户服务机构一名女经理得知公司将安排自己到另一个城市工作,这将是她今年第三次变换工作地点,之后她服食巴比妥类药物,在工作场所昏迷不醒,由于抢救及时性命无碍;10月15日,法国电信公司一名48岁的工程师在家中自杀身亡。这名自杀的工程师在遗书中称,因“未能得到一个竞争的岗位”而“深感失望”。
时间再往前推,2008年年初,42岁的法国电信部门经理农克莱尔在遭受突然辞退后大受打击,随而出现头昏眼花和极度焦虑的症状,一周之后,出现自杀倾向,所幸被家人及时发现。
这些案例中充斥着“压力”、“岗位变动”和“失业”等字眼。正如法国电信工会指责的那样,部门重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压力增大的元凶,但事实的真相并不止于此。
1998年法国电信私有化时,削减了约4万份工作。此举为许多员工带来了压力,要么离开,要么接受新的工作条件。如今尽管法国电信的四分之三已经出售给公众,但是法国电信的大部分员工仍是公务员身份,他们享有终生工作保护。对于这些人而言,公务员身份意味着一个可以干一辈子的“铁饭碗”,意味着退休后的养老金,意味着众多的假期,意味着上班时间短且轻松的工作,也意味着人浮于事、员工缺乏对公众和用户的责任感……
但是,公司强硬的管理方法和对效率的过分追求,使得很多老员工感觉难以适应公司的严苛要求,毕竟他们最初进入这家企业时,法国电信还是很多法国人最理想的工作场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Petit Travail Tranquille”——一个地方不大,却恬静安逸的工作场所。
“这些并非个人悲剧。我们知道自杀缘于一些个人问题,但在工作场所这么做是种呼救行为。”
针对“自杀潮”,法国电信的一些高层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指出,2008年,法国每10万人中有26.4人选择自杀。法国电信员工自杀人数与这个数据几乎持平。他们认为员工的自杀更多是出于一些个人问题。该公司首席财务官Gervais Pellissier还将原因归咎于手机等一些高科技让工作闯入了员工的业余时间,增加了工作压力。他说:“对于15年前一个大公司的雇员来说,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回到家里时,工作已经和他没有关系了。但是现在,许多雇员都配置了黑莓手机,即使是在下班业余时间,他们还会收到和工作有关的邮件,从而干扰了私生活。”这样带来的一个恶果是,许多面临家庭和个人问题的员工,对于工作和私生活的混杂感到迷茫。
但法国工人民主联合会负责人弗朗索瓦·谢勒克坚持认为:“这些并非个人悲剧。我们知道自杀缘于一些个人问题,但在工作场所这么做是种呼救行为。”
事实上,法国电信的“自杀潮”暴露的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恰恰反应了电信行业的通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电信业通过实行拆分或引入新的运营商,已经基本打破了垄断。随着1997年2月15日,全球69个国家联合签署了“WTO基本电信协议”,承诺将不断开放各国的电信市场,全球电信业进入完全竞争的发展阶段。突如其来的变化使许多还背负着老国企包袱的运营商一时乱了阵脚,转型刻不容缓,容不得人细细考量这个变革将对企业的原有架构造成怎样的冲击。将改革的压力转嫁给员工已经成为全球电信行业的通病,英国电信就曾在2009年年初计划冻结员工薪金以弥补公司利润下滑和全球服务部门表现欠佳的负面影响。
法国电信劳工代表成立的“压力观测中心”的观测调查结果显示:66%的员工抱怨压力太大,15%的员工表示自己的情绪好像“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一样”。因此当时间过渡到今天,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唯利是图的考核机制、简单粗暴的管理办法,员工职业规划的缺失、企业文化的不健全……诸多因素的叠加不仅使得法国电信陷入如今的困境,也成为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我们需要终结这一自杀趋势,必须断开这条恶魔螺旋。”
尽管Lombard早已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打破“自杀的恶性循环”,但员工自杀事件还是迫使其不得不交出帅印。临危受命的Stéphane Richard已于3月1日接替Didier Lombard成为法国电信新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甫一上任就公布了一项旨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简化管理结构的新政策。
事实上,在换帅之前,法国电信就曾采取一些措施应对自杀危机,其中包括暂停大约500项人员调动安排、冻结进一步的裁员计划,开通心理减压热线电话、加强企业内部心理咨询服务、要求员工互相关心是否存在抑郁或自杀倾向等。
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在2009年9月曾召集企业内部2万名管理人员开会商议应对措施。企业发言人塞巴斯蒂安·奥德拉说,管理人员将向员工说明事态进展,确保他们知道遇到问题可向管理层反映。
此外,法国电信财务总监热尔韦·佩利谢尔透露,公司可能将拨款10亿欧元用于一项允许年龄在57岁及以上的员工带薪兼职的计划。人们认为,这一年龄段的员工最易受到频繁重组带来的压力影响。
尽管法国电信已经开始了行动,但从相反的角度想,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让人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自杀事件到底还能牵扯出多少弊病?这家看似风光的巨头身后还有着怎样的暗潮汹涌?
事实上,从1998年私有化以来,法国电信对内部的重组就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法国电信宣布计划在未来3年内削减2.2万个岗位,相当于当时所有员工的五分之一。不过至今,公司依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只是在削减工作岗位的同时,公司的管理正变得越来越糟糕、残酷。法国电信工会估计,在过去的5年中,10万员工中的一半以上都在公司内部经历了工作调动,甚至被调往其他城市。
可见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但可悲的是,直至数十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法国电信才想到要确保员工遇到问题可以向管理层反应,下情上达这个最基本的机制才刚刚确立。
■“病”例分析
从失业到自杀
病情描述:
为何法国电信自杀事件频发?如果这是一种病态,那么病因为何?或许法国电信员工的亲身经历最能说明其中的问题。
2008年2月的一个星期五,42岁的卢多·农克莱尔突然被上司叫进办公室,并被告知“你被免职了,免去一切职务”。
在这之前,农克莱尔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2007年,农克莱尔成为法国电信一个部门的副经理,之后被派往阿尔及利亚管理重大项目,很快又晋升为公司的商业主管,并管理手下80多名员工。
免职的通知没有一点先兆。和上司的谈话只持续了几分钟,农克莱尔便离开了办公室。对于农克莱尔突然被解职,同事们都认为是公司进行内部改组计划的结果。改组之后,已经没有一个适合农克莱尔的管理职位,所以只能将他开除。在与人力资源主管谈话的过程中,农克莱尔再也忍不住,当场痛哭流涕。不过,令农克莱尔意想不到的是,人力资源主管并没有跟他谈过多的工作或者说些安慰的话。“他只递给我一块糖果。”
接下来的一周,农克莱尔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再回公司。后来,农克莱尔实在忍不住,重新走进办公室。不过不一会,公司便勒令他马上离开。
这让农克莱尔大受打击,随即出现头昏眼花和极度焦虑的症状。有一天,当他从医生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发现自己竟然不敢过马路。一周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农克莱尔的脑海中出现了幻觉,并逐渐被极端情绪所控制——自杀。
幸运的是,农克莱尔的自杀行为最终被妻子阻止。在经过精神病医院的治疗后农克莱尔重返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经历这件事后,农克莱尔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公开。他说,他个人的经历“不是禁忌,也不是偶然、意外,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法国电信,这是普遍存在的必然事件”。
诊断结果:
1.毫无征兆的离职通知。一个工作卓有成就的企业中层,自身工作没有纰漏,事先也没有得到公司对自己所在部门、所任职务进行调整的任何消息。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从一个80多人的上司变成了一个失业者,如此大的心理落差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难以接受。没有人知道法国电信的员工中有多少人是被这样解雇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与农克莱尔有同样遭遇的人失魂落魄地从领导办公室出来时,其他员工必定会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2.无理由的辞退。对于农克莱尔突然被解职,公司方面显然没有给出任何有力的解释。农克莱尔得到的只是同事的猜测,认为是公司内部改组之后,已经没有一个适合他的管理职位。而当农克莱尔带着震惊,怀着满腹的疑惑找人力资源主管谈话,情绪失控后,他得到的并不是解释和安慰而仅仅是一块糖果。辞退一名员工却给不出任何理由,如果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纰漏,就只能说明,在这家公司同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以至于人力资源部门在行动前来不及找好理由。在任何代表公司所作的解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的情况下,或许人力资源主管能做的也只有送上一块糖果了。
3.对离职员工的冷酷无情。离职的员工再回到办公室却被勒令离开。这个举动已经把公司与员工之间最后一点点温情彻底抹杀。http://market.c114.net/220/a49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