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人间词话》15--边城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11:07:34
二四
《诗·蒹葭》(1)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国风,指代诗,“风人”即诗人,“深致”,深情含蓄,婉曲有韵味。
秋日,水边,白雾苍茫……
她很近,就在河流的那边,河水轻轻浅浅地流着,那身影仿佛触手可及。但当你急切切涉水而过,想去到她身边,她又变得飘忽不定,不可捉摸,转瞬之间已到水的中央,道路竟变得那样漫长。渺渺茫茫的雾气营造了梦幻的氛围,让一切变得若即若离,苦苦追寻,心上的那人依旧在水的那边。多么痛苦——可望而不可即,思之而不可得,她永远在你的前方召唤着你,却永远都在远处。这个时刻,秋水一样的冰凉一直可以渗透进人的心里去,而那茫茫雾气就如同他痴痴的迷恋和深深的迷惘。在反复的吟唱里,一切都在回环往复,往复回还,没有终结——永远在希望里又永远在失望里,这是永远的幸福还是永远的苦痛……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追寻,这样的凝望与等待,最终幻化成一株柔软的芦苇永远地摇曳在诗歌的河流里,如一曲清唱,意蕴悠长,美丽而忧伤。
观堂先生评它“洒落”,洒落是要从情感里走出来的,这一份悠长的回味只怕会纠缠你一个世纪,又怎么能够洒落起来。
(2)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说这首词与蒹葭“意颇近之”,还是不错的。
两者都是一种凝望,只是一在水边,一上高楼;同样是望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期望;一者为秋水之寒,一者为“罗幕轻寒“,以外在的寒冷喻心情之孤独。不同的是蒹葭篇意象较单纯,只有蒹葭萋萋,只有秋水潺湲白雾迷茫,而晏殊词意象更丰富些,菊笼烟兰泣露,燕双飞而人独立,明月高楼西风凋碧树,还有望不尽的天涯归路。当然所有意象的中心无非是离别与想念。另外诗歌里的的“别离苦”其实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信息,这份情感曾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只是不知什么原因,有了一场令人心碎的相思,因为这种两情相悦的幸福存在过,所以这场等待会因此变得更为漫长,不过也因为这曾经的得到,反倒会隐约给人一种安慰,这一点就与《蒹葭》的情感有许多微妙的差别了。看结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要给那个人写封信去,可是,山长水远,要寄到哪里去呢?这里也是一个曲折,欲将满腹相思诉与心上人,但又无处着力,连诉说的机会都没有,一腔愁苦竟是无从寄托。这两句一则近——眼前之书,一则远——山长水阔,一则是细微处——彩笺尺素,一则为阔大境,词人在一开一合之间将一份情感表现的细腻婉约又不失含蓄绵长,且境界寥阔高远,独具特色。
观堂先生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评价是“悲壮”,也是有道理的,其描摹的情状堪“悲”,独上高楼,望断天涯句又确有一种宏大的气象,称的起一个“壮”字,
总之,两首诗歌相比均有含蓄蕴藉之美,皆含悲苦情状,但前者更缠绵,有清新之风,后者更高远,堪称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