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查理一世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21:28
『』 [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查理一世
作者:中年悍妇   提交日期:2007-10-24 21:58:54
“政治学若不以史学来开阔视野,便是粗俗的;史学若看不到它与实际政治的关系,便退化为纯粹的文学。”
约翰·西利爵士
“历史学要求我们把握永恒的问题,使我们免于局限短暂易变之物。” Lord Acton
一、斯图亚特家族的宿命
有人说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大多没有好下场,他们本是苏格兰的国王,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贵族,却总是渴望超出自己威望的权力,最后或死于非命,或有名无实。用外国人的话是他们应该是受到了严重的诅咒,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他们的先祖没有选好墓地,风水不好,这种命运一直延续到断头台上的查理一世及其儿孙。
到16世纪为止,英格兰与苏格兰是两个独立的国家,统治他们的分别是英格兰的都铎王朝与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英格兰与苏格兰相互之间的不友好,是现代的中国 人难以想象的,就连我们熟知的英法百年大战,也只是为了这样一句话:与其铲除身边的杂草,不如采摘光荣的百?杂草指苏格兰,百合是法国王室的象征)。
到了世纪之交(16-17世纪),两个国家的王冠几乎同时落到了两位女继承人的头上,他们是伊丽莎白·都铎与玛丽·斯图亚特,并且她们还是表姐妹,也就是玛丽·斯图亚特同样有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权,对于这种权力的过度要求,使玛丽·斯图亚特身首异处。伊丽莎白无论是在得到支持的程度、国力、还是在智谋与沉稳上都远强于玛丽,她支持苏格兰的贵族们反对自己的国王。而玛丽空有一腔热情,却从来不知如何当一个好国王,是斯图亚特王朝祖坟的风水问题,还是这位美丽的女人受到法国式热情的影响就难以猜测了。
玛丽先是十分轻率地爱上一位花花公子,然后又轻率地爱上另外一个人,并且谋杀了亲夫,这给人以口实,在与苏格兰贵族斗争中一败涂地,不过苏格兰的贵族们并不愿承担弑君的罪名,于是让玛丽·斯图亚特只身逃走。她没有走到她母亲的娘家—法国,而是到了她“亲爱的”表姐妹伊丽莎白那里。玛丽母亲的吉斯家族是天主教积极的支持者,出过几位天主教的主教,玛丽从小长在法国,是位天主教徒,而苏格兰当时处在新教的冲击之下,她同父异母的哥哥是位新教徒,这种宗教的冲突,也是国王与贵族之间争斗的原因之一。有时有一个法国母亲,对于英国国王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尤其是在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会让查理一世的儿子也大为倒霉。
在通信中表现得温情脉脉的伊丽莎白,在知道玛丽的到来后,根本没有见这位倒霉的苏格兰国王,而是直接将这位尚在青春年少的少妇关了起来。天性热情的玛丽·斯图亚特不知是想念她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多一些还是回忆她的情人多一些;也不知她在囫囵之中,有没有想过不受理智制约的爱情,对于一个国王来说是不是致命的;也不知她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国王,责任比之于享乐要重要得多。
她也许都想过,但谁也不会知道。在被关押了20多年之后,玛丽·斯图亚特被送上了断头台。这种出于伊丽莎白直接授意的行为,伊丽莎白竟然装成不知,但其动机的明显及演技的过度夸张,又怎能掩得世人耳目呢?此时已经成年的詹姆斯六世的心中,明显地对英格兰的王位显得比对自己的母亲更要关心。因为伊丽莎白没有后嗣,英格兰王冠将要在伊丽莎白身后落在詹姆斯六世的头上。于是詹姆斯很适度地表现了一下自己的不满,便真心实意地等待着伊丽莎白的死亡。
在断头台上的玛丽·斯图亚特风韵犹存,她红衣胜火,肌肤如雪,面带微笑,从容走上断头台。虽然没有太多人关心这位前任的苏格兰国王之死,但充满对国王敬畏之情的英格兰人民,将在若干年之后看到这个人的孙子也被推上断头台,神情也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有王者气度,或者可以说表现得更为大度---他临死之前原谅了他的敌人,这个人就是查理·斯图亚特一世。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10-24 22:01:00
二、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始
詹姆斯六世的等待并不算太长,不久伊丽莎白也去世了,于是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成为了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在成为英格兰的国王的同时,他也成为了英国国教---英国圣公会的首脑,身兼神俗两种至高地位。
虽然詹姆斯一世这个学者型国王会偶尔想去国会中进行演说,讲一讲“神权君授”的合理性,有时在对外事务中不按英格兰人的好恶出牌,他总是觉得自己是超级正确的,对于宗教信仰并不采取宽容政策,但总体来说,他与英格兰的贵族及中产阶级还算相安无事,不过是让大家对国王的忠顺之情打了一点点的折扣而已。
等到查理一世继位,自都铎王朝开始的宗教矛盾终于暴发出来。自16世纪初开始,德国的马丁·路德开宗教改革之先河,加尔文创建加尔文宗后,各种新教派别林立,大多数国家成为新教为主的国家,而新教也成为许多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其中,荷兰经过战争,在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的领导下,成立共和国,奥兰治亲王威廉世代为荷兰执政,在荷兰共和国内形成宗教信仰自由,各教派一律和平相处,这也为英国日后的道路提供了经验(或者还不止如此,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国王)。
英国在都铎王朝时开始成为新教国家,正式确立英国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并规定英格兰国王为世俗两界的首脑。但英国仍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在国教内部也分为不同的派别,有些天主教色彩较重;有些较激进,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也有些处于两者之间,较为温和。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区区宗教之争,竟然可以导致一位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而这位国王的儿子也被迫逊位,让位于前面提到了荷兰执政、威廉三世。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10-24 22:02:00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国的历史书习惯上将清教战争,称为“资产阶级”革命,但保守主义的历史学家们,通常认为那时候的资产阶级还在吃奶,按照人类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奶娃进行革命的可能性较小,不过也就是不肯吃奶,革一下自己的命而已。有鉴于这次革命本质上讲是一次与宗教有关的战争,故命名为“清教革命”。之所以说只是“与宗教有关”,而不是如某些人一样将之定为宗教战争。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不只宗教一端,还因为下议院的议员们的利益受到明显损害。
都铎王朝其实也是专制王朝,伊丽莎白对待异教徒更加不宽容,但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区别在于:她尽量避免战争,而一旦参与战争,大多数属于“完胜”;而且在宗教问题上,她顺应大多数英国人的习惯,在主要对立的两派之间取折中的方案,所以虽然有人不爽她的宗教立场,还不至于“精神物质两坏”。斯图亚特王朝各君主总是那么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的权力真的是天赋的,所有臣民要无条件地服从,莫名其妙地参与战争,而且大多以失败告终,强迫大多数人放弃自己的信仰,真的是既不让人得钱,又不是让人心里爽一下。
伊丽莎白比之斯图亚特王朝各君主,更象一个独裁者,可是如果你问英格兰人伊丽莎白该不该死?估计英格兰人会认为你是个神经病---如此伟大的女王,为什么想到让她死?不能在精神上战胜对方,就要在肉体上消灭对方,就才是独裁者标准的思维方式;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对方,就要用暴力威胁对方,就是独裁者的“讲理”方式。独裁者的产生,并不在于独裁者本身,还是在于其产生的土壤,如何使这片土壤不再产生独裁者,才更重要。
前文说过,詹姆斯一世自己对“君权神授”的“假说”深信不疑,其内政外交均不能服众,但好在他还没有四处打仗,既消耗金钱,又使英格兰蒙羞,所以英格兰人民的不满还是有限度的。查理一世继位以后,其内政外交的失败程度更胜前者,专横程度也更加明显。
说实话,<三个火枪手>中的四个人的价值观念我是难以接受的,这本书为什么能成为名著真是很费思量,不过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因为里面的法国王后有位英国情人----白金汉公爵。历史上的白金汉公爵深得查理一世信仰,不过他可没什么济世之才,不过是个绣花枕头。查理一世的第一次届议会就表示对白金汉公爵的不信任。
查理一世继位之初,终止了与西班牙的联盟,并且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这位白金汉公爵指挥战斗取得了巨大失败,1626年第二届议会对他提出责难,查理一世因此解散了议会,他说“你们要记住,议会的召集、开会、解散的权力,全都掌握在我手中;所以我要根据议会的结果是好还是坏,来决定他们是继续召开还是解散。”,以后两年查理一世在没有议会的情况下统治,恢复了多种明显属于横征暴敛的税收。白金汉这位同志本身水平不咋地,还喜欢到处惹事,这边西班牙给他惹火了,那边又去动路易十四的虎须,小小的英国,竟然两线作战(这是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啊),又没有议会的财政支持,靠国王征的那点税只够维持了两年。
1628年3月,第三届议会召开,议会的议长说:“这次争论,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财货和土地,而且关系到我们所有的一切。凡是那些使我们祖先成为自由人的权利和特权,都已成了问题。如果这些权利不更加小心地加以维护的话,那就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丧失掉我们的祖先所享有的自由和受人尊敬的地位。”400年前,失地王约翰在内战中被自己的贵族们打得象狗一样,贵族借口“英国人古已有之的自由”,迫使英王接受“无代表权不纳税”的原则,从此哪位国王不顺应贵族们的意愿而一意孤行,这句话就会被提出来。当然未必每次都会战场上见,但总是一种警示。查理一世为了得到钱,不得不答应议会提出的权利请愿书,答应未经议会同意而进行的囚禁和征税是非法的。
在这次议会的两次会议之间,白金汉被刺身亡,联系国王前后的一致表现,人们终于明白:讨厌的人不是白金汉,而是国王本人。议员们否认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有权征税,而国王认为他想怎样征税议会管不着;议员们要求去除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影响,而且要一并去除国教会中的“高教派”(高教派与低教派指其中的天主教成分而言,高教派是更注重表面上的仪式,而低教派接近后来的福音派)。第二次会议,国王与议会之间因为征税问题及宗教问题再次吵翻,查理一世又一次下令解散议会。
于是在后来的11年间,查理一世处于“君权神授”的YY之中,在没有议会的情况下还是美哉了一段时间,不过因为没钱,不得不退出与西班牙及法国的战争。他任用以下这两个人,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与爱尔兰总督斯特拉福,劳德无视清教徒越来越多,反而要加强仪式中天主教意味,从而在宗教上采用高压政策;斯特拉福根本无视爱尔兰议会的存在,与查理一世一样为所欲为,在政治上采用高压政策。1638年苏格兰人达成一致,反对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苏格兰是长老派为主的新教,是反天主教的先锋,前面说过查理一世的祖母玛丽当国王时与贵族们的争斗也与宗教有关)。查理一世纠集人马前去镇压,没想到比起对手,他自己的人马更象乌合之众,一打便散了。查理一世不得不签定了合约,同意苏格兰宗教自治,并用自己的议会解决自己的民政问题。
苏格兰人怀着忠君爱国之情回到家里,哪里想得到查理一世回到伦敦便马上翻脸不认账,想着再一次进攻苏格兰。为了拿到钱,查理一世终于在事隔11年后又召开了议会,但因为议会在没有明确其地位之前不肯出钱,查理一世又一次解散了议会。
斯特拉福被任命与苏格兰交战,但一交战便一溃千里,直让苏格兰人打到英格兰的腹地。查理一世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召开了议会。子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查理一世肯定没听说过,要不他也不会一意孤行。现在,一点儿谈判的筹码都没有,只能任议会宰割。回想当年的都铎王朝从来不认为“君权神授”是理所应当,君权不过是从议会的虎口里夺出来的,所以要么不打仗,一打仗便打“有利可图”之仗:问问对手想不想叫停,想停,好的,拿钱来。只要国王民心尽失,并且处境不妙,只能跟议会达成“丧权辱国”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
这一次议会,议会想达成三个目的:一、惩处国王的宠臣们;二、将权力自此转移到议会手中;三、迫使查理一世对国内的天主教徒进行清洗。第一个目的很容易达成了,劳德与斯特拉福被处死。在审判斯特拉福过程中,议员们的发言很值得记住:
“如果人的意志超越了法律之上,那么,好的法律,不,最好的法律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如果如果抛开法律,一切都将陷入混乱之中。这样的话,每个人将成为自身的法律,在人的天性腐败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罪大恶极的行为。欲望成为法律,妒忌成为法律,贪婪和野心也将成为法律;这样一些法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指令,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爱尔兰政府的例子上看到。……它同样危及到国王身边的人,危及到国王的统治。假如要追溯一下东方各国的历史的话,就可以看到君主们是根据斯特拉福伯爵有害的原则去处理他们的事务的。他们不受任何政府规章的约束,结果人们发现骚乱频繁,遍地杀戮,君主们也得到了悲惨的结局。”
但是后两个目标是一个当时君主很难接受的,于是后来被人称为“清教战争”的内战爆发了。我之所以将战争的原因如此不厌其烦地说清,不只是想表现查理一世确实有时候比较愚蠢,但决对不是一个残暴的人,更重要地是想使一部分人明白:这场战争不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更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10-24 22:03:00
但是后两个目标是一个当时君主很难接受的,于是后来被人称为“清教战争”的内战爆发了。我之所以将战争的原因如此不厌其烦地说清,不只是想表现查理一世确实有时候比较愚蠢,但决对不是一个残暴的人,更重要地是想使一部分人明白:这场战争不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更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战争,不过是权力之争,君主想维护自己的权力,议会想要成为最高权力所有者,与其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如说是新兴贵族们一次成功的反叛。即便是其中的宗教色彩也与权力有关:英国圣公会要求宣布效忠国王,清教徒则认为个人的信仰不受任何权威限制,前者必然受到一个神经正常的国王的喜爱,而后者则必然会让那些对权力有些想法的新兴贵族及乡绅们心仪。从宗教宽容角度讲,清教徒们比起自己的对手更没有宽容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看来的,因为其中之一的进步性,而为当初的斗争披上道德的外衣,神化其目的与结局;也不能将其对手描述成恶棍加无赖。而且,我们在读任何历史书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下作者对失败者与胜利者的公平程度,我的偶像、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过:犯罪份子在前面杀人,后面跟着拿笔为他们辩护的人(以及一句比较长,但不那么有力的:减轻罪行和放松惩罚的请求恒久存在。每走一步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论点,它们姑息养奸,掩饰罪过,混淆是非,诱使正派人堕落。那些企图迷惑和阻挠我们的人,首先是那些创造了今日之历史的人)。历史有时候就是个小姑娘,我们如果不能洗铅华而对真质,得出的结论无疑将会是错误的。
四、清教战争始末
战争的过程并非我感兴趣的,只能简单地说这是一场部分人的战争,是一场保王党人与议会之间的战争,上议院的议员有80名支持国王,30人支持下议院,下议院支持国王者不足200人,而反对国王者约300人。许多乡野之人,并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在打仗,只顾自己种田发财,谁来了就打谁。参加战争的相对人数比起其它国家的内战来,是很少的,而且双方都打得松松垮垮,时断时续,似乎每打一仗都在等待着合谈。战争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只是打击对手,他们有时候竟然干脆将自己的伤员丢给对手来医治。查理一世在战争刚一开始便将王后(又是个法国人)及两位位大王子送到国外,这是后来的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他们在法国长大,受到了天主教的影响,并且是亲法的。
交战的一方有两位了不起的将军,一个是苏格兰的莱斯利,另一位是天才的克伦威尔,他们在开始时均属于议会军。战争从1642年8月正式开始,到1646年6月24日告一段落,不过在1646年的5月国王已经成为议会军的俘虏。查理一世在成为阶下囚的时候,似乎没有影响到他对自己权力的渴望,他仍然在努力地使议会与军队对立,从而渔翁得利。查理一世的努力没有白费,军队与议会之间发生了战争,不只如此,苏格兰在与国王经过密秘谈判后同意为国王作战,不可否认的是苏格兰的支持虽然并不稳固,却很有力量。但是英格兰的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有人将英格兰军队最终的胜利归功于克伦威尔,尤其是克伦威尔统帅的那只由清教徒组成的军队。据说每次战争前晚,克伦威尔要做很长时间的祈祷,而他的军队之所以所向披靡,也与他们宗教信仰虔诚有关,此种行为与我们农民起义军们喝符水后的表现似乎有某些共同之处。原来,宗教狂热不只可以使人产生升仙得道之感,还可以增加战斗力,看来有宗教信仰还是很好的事情。当然我不会就此说这种狂热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德行有亏的事情,如果非要责怪还应该责怪于人的并非全知全能,所有的人类加起来也不会全知全能。
军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对于查理一世是一个最不好的消息。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军队当权是强权的开始,他们不顾规矩为所欲为,没有文官制度,单单只有枪杆子,那里出的政权都不是什么好政权;第二,议会以长老派为主,这是一支相对温和的教派,而军队中以独立派为主,他们坚决要求对天主教徒斩尽杀绝,对有天主教色彩的教派绝不宽容;第三,议会中以贵族及乡绅为主,他们权力的要求是有限度的,军队中各派林立,以中下层人民为主,他们认为有一个国王是多余的,要求完全的“平等”。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10-24 22:04:00
五、断头台上的国王
1648年11月南方的军队向议会提出惩处国王的意见书,议会置之不理,一部分原因是当时议会与国王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可以拿出来解释的原因是审判一个国王是不合法的。为了让“独立派”议员控制议会,12月8日,普莱德上校带领士兵让议员们“排队”,凡站错队者一律清除出议会,还将45名顽固份子投入大牢。可见古今中外的排队行为都很普遍,我们的陈希同同志的最大错误就是对排队问题认识不深刻,没有想到排错队不只会丢权,而且会丧命。不过,能有至少两条队排,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现代人的一切进步大多与此有关。
经过“清洗”的议会,向上议院提出控告国王判国罪,并要求审判的决议,但上议院以全票反对否定了此项决议,法官也拒绝审理此案!经过清洗的下议院宣布自己为最高权力所有者,通过的法律无需得到上议院及国王的同意。下议院不再搭理上议院,自已指定了135人的“人民审判员”,同时执行陪审员及法官的职责。但这种“美好”的愿望总是这么多波折,这些“人民审判员”中竟然有一半人拒绝了任命。拒绝的理由如下:首先,一位国王不应当受到这样的法庭的审讯;第二,任何人都不应当受到这样的法庭的审讯。
从1649年1月20日开始对国王进行了三次审判,但国王拒绝任何申辩,他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英国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的问题。你们可以假装进行你们所要做的事情,但我仍要坚持他们的自由。因为假如强权可以不顾法律而制造法律,可以改变王国的基本法律的话,我不知道作为臣民的英国臣民的人,如何能保证他自己的生命或者保证他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由62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同意判处国王死刑,1月27日查理一世出席了自己的审判大会并且被禁止发言。我想这里有些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如军队一样做出同样的决定的。苏格兰议会就处死国王提出了抗议,克伦威尔称:“宗教要求他们必须对一切事业的破坏者及敌人予以应得的惩罚,为了绝大多数人获得自由,难道不应该惩处那些少数犯罪者吗?”
准备就死之前,查理一世对自己身边的儿女说了几段话(不包括两位大王子),据查理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回忆:“他希望我不要悲伤,不要为他感到悲痛,因为他的死是光荣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律和自由,为了维护真正的新教而死的。他说他已经原谅他所有的敌人……”。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神色如常地走上断头台,在临死之前,他又说了一段话:“对于人民,我希望他们能尽量拥有人人都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但我必须告诉你们,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包括在他们拥有的政府中;包括在使他们的大部生命和财产属于他们自己的法律中,而不是在于他们分享政府的权力,在政府中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假如我对用武力所取得的一切变化屈服的话,我也无需来到这里;因此我对你们说我是人民的殉难者。”
查理一世的头被砍下,据一位年青人的日记记载,他当时听到围观者集体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英国人再也不想看到一位被砍头的国王。这时候刚刚还一望无云的天空,竟然下起了大雪,放眼望去,一片洁白。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受感动的上帝,绝对不是清教徒的上帝。
克伦威尔去世后,军队无法进行统治,只得找回了被自己驱逐的长期议会成员,议会迎回了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并不明白英国国教徒的忠君之心是在国教基础之上的,继续在宗教问题上左右摇摆不定,不仅得罪了已经很敌视国王的辉格党人,连忠君的托利党人也忍无可忍,最后两派联合,请荷兰执政、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来继承英国王位。1688年,一场不流血的革命,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并确立了新闻自由原则。
议会因于机缘巧合,一步步地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并且形成内阁责任制。英国的选民,从1688年占人口总数的2%发展到1868年的40%,权力中心由国王到议会,又由上院(贵族)转移到下院(平民)。这种民主权利的一步步地扩大,都是在和平环境中获得的。在这期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欧洲最富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