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重庆:小贩不是都市的敌人(南方都市报 2006-12-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5:54
小贩不是都市的敌人
2006-12-14 10:04:1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中国观察之吴重庆专栏
没有小贩的都市?在哪里?2004年11月27日下午,我在香港北角的一家书局,费60港元,买了这本由香港乐施会资助、一个名为“街角”的NGO在2000年编辑出版的不过百余页的《没有小贩的都市?》。年轻的店员听着我夹生的粤语,说:“你是大陆来的第一个在这里买这本书的人”。封面是暮色中灯火璀璨的香港立法会,锋利得像一把刀的中银大厦,配上小贩们炒栗子、卖鱼蛋牛杂的黑白小照,这样的气氛,正好烘托编者写在扉页的一段话:“小贩可能是你的邻居或亲戚朋友,你亦可能是他们的忠实主顾,你可能嫌弃他们,但你还是会忍不住帮衬。他们最大的敌人却是伟大的特区政府!难道香港真的会变成没有小贩的都市?”
事实上,任何伟大的市政当局想象一个没有小贩的都市的过程也是把小贩妖魔化的过程:小贩们脏、乱,是城市的污点,影响市容;小贩们道德低下,坑蒙拐骗,是人群中的毒菌,侵损社会肌体。一句话,小贩理当并且活该被赶尽杀绝。看看城管战士怒目横眉剑出鞘的大无畏做派,听听城管长官“如果太温和,城市管理整治会不到位”的硬朗表态,就可以推想小贩的身份几乎蜕变成了“敌人”。
可是,小贩不过是一群这样的人:他们没有资本,只能小打小闹,自雇劳动;他们边缘,弱势,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他们只能在偷来的时间,偷来的地方偷偷摆卖;他们本分,勤劳,踏实,用劳动,换取生存的资费,获得做人的尊严。他们来自我国北方的乡村,十五六岁的少年林东贵,怀揣初中或高中的一纸文凭,在南国少有的寒风里,惺忪路灯下,将飘着香气,存着余温的烤红薯,递给冬夜的路人;他们是大城市老街区的下岗工人王娟,工厂倒闭了,库存积压的毛巾或皮鞋,成了她的实物工资,毛巾或皮鞋摆在闹市一隅,兜售给进不起超市的天涯沦落客;他们也是与你同住一条街巷的孤身一人的李阿婆,因交不起入住养老院的月资,阿婆蹲在对门的马路,守着面前的一把葱,一堆姜,还有三五条喘着粗气的白鲫,阿婆说:“同志,嚟(你)话(说)点(怎么)揾食(谋生)?”
堂皇的想象或概念总是抽象的,它是蒙住我们双眼的黑布条,让我们看不到那个南下少年林东贵,那个下岗工人王娟,那个进不了养老院的李阿婆;让我们看不到他们身为小贩,他们的权利在哪里?他们营生的空间在哪里?借用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那么,究竟是生存权紧要还是“市容”丢不起?
解开蒙住双眼的黑布条,渐渐地,阳光不再炫目。我们看到了“市容”。“市容”,谁的“市容”?“市容”不过是面子工程,政绩就写在涂脂抹粉的“市容”上。对“市容”的维护充满了资本对公共权力的围追堵截,也充满了公共权力与资本的联姻共舞。扫荡小贩后的空间,被拥有资本的人占据,起豪宅,设超市,那是繁荣的象征,也是“市容”的亮点。小贩,在资本的强权话语下,在“市容”的想象空间里,没有位置!
1998年,香港临时市政局给每个自愿放弃流动小贩牌照者3万港元补偿金。“街角”的人说,这是“政府进一步以威迫及利诱的手段对付小贩”。2006年,广州市城管支队支队长王国如表示,“可考虑在内街内巷等特定区域开辟‘特区’,给‘走鬼’开绿灯,一来解决部分群众生计问题,二来遏制乱摆卖的蔓延”。小摊小贩们,不管你是想做“威迫及利诱”下的“叛徒”,还是欣喜于获身份平反后的部分有生计问题的“群众”,都得明白:我们身处的都市,早已被规划为没有小贩的都市。
(作者系知名学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61214063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