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雪:追问“海南毒豇豆”(《财经》 2010-3-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21:35

追问“海南毒豇豆”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10年第6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15日  共有 1 条点评 字号: “海南毒豇豆”暴露出高毒农药销售混乱、检测不严格、长期监管缺位等多方面问题
《财经》记者 严冬雪

  3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两会”记者会上回应“海南毒豇豆”事件。危朝安说,当前海南豇豆都有统一的检测合格证明,其销量与价格也在回升。他认为,这次整治,将整体促进海南冬菜北运基地的建设。

  至此,“海南毒豇豆”事件告一段落,但岛内的“亡羊补牢”工作仍在继续。高毒农药的销售、检测方式的考量、人群意识淡薄、多方面监管长期缺位,仍是农业部门尚待解决的难题。

  零散种植难溯源

  从春节前到现在,董存雄一直被豇豆问题所缠绕。整整一个月,这位海南省陵水县农业委员会主任(相当于县农业局局长)的辖区,因为在“海南毒豇豆”事件中被武汉市直接点名,陷入一场豇豆战。董存雄回忆说,(海南)省(农业)厅的通知是2月7日下来的。在通知中,武汉市农业局明确指出:出问题的豇豆来自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和三亚市崖城镇等地,样品中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在农业部门工作了近十年的董存雄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可通过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中毒,经皮肤接触毒性中等,若急性口服则毒性更强。早在2002年,农业部将水胺硫磷列入高毒农药禁售名单。海南也在2004年通过立法明确禁止使用此类高毒农药。

  就在2月7日当天,家门口失火的陵水县政府,由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县长杨松振带队去英州镇,想搞清毒农药究竟来自哪里。

  陵水县毗邻三亚,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东侧,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尤其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由于全国乃至海南北部的气温都相对偏低,陵水、三亚等几个琼南地区便成为全国瓜果的主要生产基地。在陵水县17万亩的冬季瓜菜种植面积中,有3万亩种的都是豇豆。而出岛的瓜菜,绝大部分来自于零散收购商的自主收购。

  在位于海南各乡镇的驻点,收购商们与菜农的合作很简单。每天上午,菜农们挑着菜担、推着板车、开着拖斗车来到收菜点,与老板们谈价,之后付款,装车。一户菜农每天送来的豇豆,从200斤到1000斤不等。这意味着,为装满一辆20吨到30吨载重的货车,老板们需要收购上百家农户的菜。

  在零散种植、零散收购的现实下,“(毒农药)溯源,是很难的。”董存雄对《财经》记者表示。

  毒农药的源头尚未查清,由于“毒豇豆”事件春节后迅速传遍全国,形成多数省外销售市场拒绝接受陵水豇豆的局面,海南省的农业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对产品的检测上。2月27日,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批示,全省就此事启用问责制,凡是因工作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市县相关责任人,影响严重的就地免职。

  抽检挂一漏万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的菜商卢日良,在做了15年收菜生意后,失业了。他的销售地合肥市周谷堆市场,2月21日宣布再不收崖城镇的豇豆。

  崖城镇是海南最大的供港澳瓜菜基地,也是豇豆等热带瓜菜的集散地。

  卢日良是本地人,他负责跟菜农谈价,然后把菜农带到收菜的老板——多是外地大陆来的商人那里交易。

  崖城市场一共有330余家档口,卢日良一家就有两个。“平时真的很少听说检查。”卢日良说,偶尔会见到有抽检人员经过,随手从码好的成堆豇豆里抽了几根就走。“从来不跟我们打招呼,也没有看到过抽检结果。”蔬菜交易一条街上,一家挨一家的联排档口,老板们几乎都认识。过去15年,卢日良从来没听说过哪家菜被检查出来不合格过。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其他老板的证实。

  在“问题豇豆”事件发生之前,海南省各县市对瓜菜的检测力度不一,但基本都是靠例行抽检来监测。比如陵水,一周抽检两次,对象是各乡镇的农贸市场,但不会将检测结果通知到收菜商;而在崖城,许多收菜商们表示,此前抽检之事,听说过,没见过。

  2月21日,卢日良四车共百余吨豇豆,已经在发往合肥的路上,还没到销售地,就被拦下。2月24日,崖城镇农业部门与海南省农业厅、三亚市农业局召集老板们开会,转达了两件事:检测出部分豇豆有问题,按照相关法规,出问题,由收购商承担责任;要想保证自己收的菜没有问题,就应购买检测瓜菜农残量的“快速检测仪”,一台3000元。收菜前,先用仪器检测,合格后再收。

  老板们还获知,用仪器检测一个样品耗时30分钟,“我每天要收上百个农户的菜,一家就要检测半个小时,一天有几个半小时可以用来检测?”卢日良气愤地说。不欢而散,没有老板买仪器。

  检测只能靠各乡镇农技站。三亚市农技中心测报站站长麦昌青,在事件发生后,和同事每天开着流动检测车奔走各个乡镇,一直忙到深夜。在崖城镇这样的交易大镇,也临时建起一市场检验室,采取现场速测法来抽检样品,做定性分析,但检验中心只能对抽样负责,也就是说,即使样本不含毒,也不意味着这一批其他豇豆就没有问题。

  事件发生后,每天下午4点,崖城的收菜老板们到检验中心拿结果。检测单上“本检测结果只对样品负责”的字样,也令老板们难以理解,而没有这纸证明,货运出去也不会被收。

  农技未入农家

  不少菜农开始对地里的豇豆撒手不管。不浇水,不打药,任每天都能长出一茬新鲜豇豆的豆角架子在太阳下晒到干瘪、发黄、坏掉。

  据了解,因南方温度高,蔬菜易发虫害,菜农往往过度使用农药,而豇豆由于其生产特性,虫害格外高发,长久以来就是多数省市农业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根据季节不同,农业部门将一些蔬菜列为安全“高风险”品种。在冬、春季,农业部门增加抽查批次,重点监管反季节叶菜、豇豆、芹菜等品种。

  2009年第29期《海南省农业情况通报》,提到四大问题,其中一条就是使用高毒农药现象仍有发生;另一条则直指豇豆抽检合格率偏低,低于瓜果菜抽检平均合格率。三个月后,在12月3日发布的第48期通报上,再次强调“特别是整治工作中出现的豇豆质量安全问题”,不足三个月,竟一语成谶。

  豇豆的农残是否超标,菜农并不清楚。该打什么药,全凭经验和习惯。在崖城,谁家的豇豆长得好,菜农们就前去请教,学着用药。一位菜农说,“我八岁开始种豆角,一辈子没见到农技人员或村干部下来传授如何科学用药,告诉我们哪些药高毒,哪些药低毒。”崖城镇坡田洋村一位年近六旬的菜农说,“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百姓,基层政府和干部也应对问题豆角负责。”

  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坦言,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等农技工作确实不足。

  对于很多老菜农而言,市场上很多新兴农药已超出他们的经验。去农药店的菜农,有的能说出药名;有的会带上几片虫害叶子咨询买药;有的则靠药店推荐。但许多菜农听说过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药,这些高毒药因价格低廉,起效立竿见影,颇具吸引力。

  查处售卖高毒药的农药店,尤为艰难。乡镇农技站在例行检查时,往往优先检查那些经营证照不齐的“黑店”,有证的“正规药店”常为漏网之鱼。还有的药店用低毒标签的农药瓶,灌装高毒农药销售,更难查出。

  这些情况,对各级农业执法部门而言,已是公开的秘密。《海南省农业情况通报》第29期告示:要解决销售高毒农药问题,就要打击地下违法销售渠道;用抽检来杜绝标签造假情况;用有偿举报鼓励农民提供线索;有财政条件的市县,对购买比普通农药更贵但无害的替代农药的农户,要予以差额补贴。

  目前,民众在市场上吃到的瓜菜,大致可分为两种:来源于农户零散种植,或来源于蔬菜公司基地大规模种植。

  前者的检测,主要过两关。先由所在产地进行抽检,运送到销售地批发市场后,再由批发市场管理部门检测。正因如此,由于全国各地蔬菜产地日常抽检力度不同,各蔬菜销售批发市场管理松紧不一,消费者最后买到的瓜菜,其安全性也有差异。

  合肥收菜商宋执武,从2003年开始从各地零散农户手中收菜,然后统一打包,销售到合肥周谷堆批发市场。他说,周谷堆市场长久以来一直都对蔬菜准入环节把关,对各销售档口轮流抽检。头两年,他的瓜菜每隔十天左右会被抽检一次,此后,抽检频率逐渐加大,到了今年,每隔三四天就会轮到一次抽检。此次豇豆事件发生后,原有的抽检变为每车必检,他运到市场的每一车瓜菜,都需要通过周谷堆市场的检测。“我看过检测单,上面有八项指标,每一项都是阴性,才算通过。”宋执武说。

  相对农户零散种植的瓜菜,从蔬菜公司基地统一生产出来的产品,则会额外多加一道公司的自检。这种瓜菜由公司统一生产,方便溯源,因此也会给生产公司带来安全压力。

  就海南省菜农各家各户散种散卖的问题,董存雄认为,解决之道是:加快基地建设,进行瓜菜集中式管理。陵水县目前有5200亩绿色基地,4100亩有机农业基地。基地的瓜菜,有统一管理,统一检测,基地面积占陵水县22万亩瓜菜种植面积的4.2%。

  此外,更新农业设备——比如大棚种植,也是减少害虫量,减少农残量的方法。但置办这些农业设备,一亩地平均需要2万元左右,对大部分农户来说,较难接受。至于农药店,陵水县有关部门已经准备逐步提高农资店的准入门槛,每年考核淘汰,最终将数量控制在80家(目前该县有157家农资店)。■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395966&time=2010-03-14&cl=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