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为你的职业生涯加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4:08

优势,为你的职业生涯加分

www.jyb.cn 2010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现在,很多人都用单调乏味、令人厌倦之类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工作,似乎他们工作只是迫于生活不得已而为之。但占据了我们一天最精华时间的工作真的只能处于这种不堪的境地吗?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天空。你是在用优势还是弱点去工作,自己的感受和客观的成效都将迥异。但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职业的“优势轨道”?兴趣、天赋、性格、能力、知识,哪个才是建构优势的关键?父母在为孩子的大学专业进行选择时,是否该为孩子未来的职业优势未雨绸缪?关注本期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美]马库斯·白金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优势”最简单、最有用的定义是指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在最强的方面才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在你的优势方面,你才会最有求知欲,最具创造力,也最乐于学习新事物。

 

  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对失败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学到什么成功的经验,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要想成功就要靠扩展优势而不是简单地弥补弱势。——[美]马库斯·白金汉

 

  【精彩书摘】你是在用优势做事吗

 

  ■[美]马库斯·白金汉

 

  工作占据了我们每天最精华的时间,手头上的事大大操纵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你的工作是否让你感到幸福?面对每天不断出现的挑战,你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吗?其实,能力不足这件事并不存在,你应该怀疑的是,自己是在用优势还是弱点在做事?《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提供了个人和团体在线职业优势测评工具,6个星期,6步训练,帮助个人发现自身的职业优势,帮助企业和团体了解每个员工的优势所在。找出优势,避开弱点,团队合作,牢牢控制,利用优势财富,跻身精英行列。

 

  海蒂怎么了

 

  海蒂是汉普顿宾馆的高级品牌总监,如果你在海蒂刚就任这个职位时碰到她的话,你会觉得她是一个精力旺盛,对未来充满激情的年轻女性。但最近,她的工作开始逐渐有了“工作”的味道,海蒂对工作时间的控制逐渐减少:她要做的事一点没做完,其他一堆事情却让她焦头烂额、应接不暇。海蒂积极、不甘于现状、经验丰富、雄心勃勃,同时也开始心力交瘁。

 

  这份工作本身并没有阻挡海蒂做她喜欢做的事,她所热爱的工作就在那儿,只是隐藏在她所痛恨的那些事中。当她仔细想想工作的整个过程,很明显,工作的天平已严重倾斜,倒向了误区。想要打破这个瓶颈,海蒂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出误区,发现、阐明、确认自己的优势,重回“优势轨道”,竭其能、尽其才地工作。

 

  是什么阻挡了你的精英之路

 

  阻止你进步的有可能就是你坚信不疑的事。这么多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逐渐走入了3个误区:(1)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的个性会不断改变。(2)在最弱的方面才会取得最大的进步。(3)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愿意做任何事。这些误区已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我们,成为了我们的核心假设,并且我们还会非常开心地把它们传达给我们的孩子、学生、员工。但真相却是:(1)在成长过程中,人的个性不会改变,你的价值观、技能、自我意识以及你的一些行为会变,但你个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却永远不会变。(2)在最强的方面才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在你的优势方面,你才会最有求知欲,最具创造力,也最乐于学习新事物。(3)大多数时候,一个优秀的队员会主动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伟大的团队成员不是“多面手”,整个团队成为了“多面手”,恰恰是因为每个人只精于某一个方面。

 

  走出误区,是正视并珍视自身优势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像海蒂一样,寻找那些与优势挂钩的标志,发现、阐明、确认自己的优势。

 

  你的优势是什么

 

  优势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才能、技能和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和知识是后天习得的,定义这3种要素非常有用:首先,它让你知道,在你的优势中,哪些方面是可以习得的,哪些不能。其次,它让你知道,在你的优势中,哪些是可以通用的(即你的才能),哪些方面是要根据情境而定的(即你的技能和知识)。然而,要找出是哪些事打造出了你的优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普通的才能标签上,而应该密切留意哪些事让你有特别的感觉。如果你做的是发挥自身优势的事,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做之前,你对此事充满了期待;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感到很充实,很高效,你的求知欲很强,非常专注;做完之后,你会感觉很有成就感和真实感。这些感觉其实就是优势的四大标志——成功、直觉、成长和需求,带给我们的最直接反应。将这4个标志合为一体,“优势”最简单、最有用的定义也就出现了:你的优势是指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让我们看看海蒂是如何发现、阐明、确认自己的优势的。

 

  首先,我对自己这一周所做的事留心观察,并随时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记录在便签本上。一周下来,我的便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我采访了罗莎,一位很有趣的女士。”罗莎是汉普顿宾馆的客房管理总监。很显然,这件事是我喜欢做的,也是我的强势所在,但这件事又太过独特,我并不需要每周都采访罗莎。这条记录为“优势陈述”提供了原材料,但优势的描述应该要非常全面才行,要能概括这条记录的精髓,同时又不失其独特性。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精心打造的“优势陈述”:

 

  “我感到自己很强大,当我在采访一个工作表现卓越的人,并探究他卓越背后的原因时。”这条陈述马上得到了我情感上的共鸣与肯定,同时也能给我很实用的指导,它既揭示了我的优势和实力所在,也让我知道在每周的工作中,要想效率最高需要做哪些事。

 

  现在,海蒂坐在桌前,盯着这条“优势陈述”,并思索着如何能使之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摘自《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

 

  【我的故事】“撞”上的幸福

 

  ■上濒教育 兰海

 

  2000年的复活节,一个女孩在慕尼黑郊区的别墅阁楼上百无聊赖。因为她寄宿的这家德国人去意大利度假,所以偌大的三层别墅中除了她以外,空无一人。因为每天她需要负责照顾鸡、鸭、鹅、猫、狗和草坪,所以她必须呆在家里。她在阁楼上把房间弄乱、整理、再弄乱、再整理,她完成了教授要求的论文,她翻出从国内带来的所有磁带,跟着歌唱……可就算是这样,她还有大把的时间需要填满。

 

  终于,她拿出了两张纸,准备回忆她从出生以来24年的人生。她用红笔在纸上写出记忆中她最开心的事情,用黑笔在另外一张纸上写出她最沮丧、最难过的经历。她用了一天的时间完成了回忆,然后用一天时间进行总结。最后的这个夜晚,她打开阁楼上的天窗,看着苍穹中闪烁的星星,笑了,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的方向。

 

  这个当年因为孤独而被迫进行反思的女孩,就是我。那一年,我24岁。回想起来,那次的孤独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应该感谢Kraus一家的旅行,应该感谢他们家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动物,正因为如此,我被迫进行了思考,并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

 

  庄子说,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其实,要做这样的英雄最难的并不是执著的追求,而是能否找寻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在成长中不断地选择、判断自己的最爱。俗话说,不吃葡萄永远不会知道葡萄的滋味,而如果不尽可能多地品尝各类水果,你就无法判断葡萄是不是水果中你的最爱。葡萄是在3个里面胜出还是在100个里面获胜,其分量是远远不同的,后者会让你更加踏实、更加确信。所以,了解世界很重要,通过对世界的探索,你才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才能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能让你的内心如此满足,如此喜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文化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会更加困惑于对自己的了解,会更加局限于对世界的认识。因为,在成长中,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是来自父辈或者老师们的评价,而数来数去,这样的评价无非是“乖、听话、聪明、成绩好”。我们通常迷失于别人的评价,忘掉了寻找自己。同时,学业上的压力让我们没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试,而其他的内容似乎都是考试的搭配物,是边角废料,我们的所有能力似乎都和学校、学习成绩有关。于是,我们对生活缺乏热情,对未来没有期盼,甚至我们的选择都恰恰和我们的天赋背道而驰,我们远离了幸福。

 

  而通向幸福的道路需要以下3个条件: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天赋。再其次,你需要在内心需求和天赋之间搭一座桥,而你就在这座桥上奔跑,坚持不懈。

 

  我到过很多地方,也跟着各种媒介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我来说,任何一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例如书籍、电影、电视和网络都是神奇的工具,通过它们我能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和体验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犹如大海中的散沙,由于我的喜欢而凝聚在一起。我在德国的被迫思考让我发现,能使自己开心和兴奋的事情都有这样的特点:发现了一种新事物,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有创造力。

 

  能满足上面3个条件的工作很多,例如科学家,他能通过发明各种新鲜用品对别人产生影响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例如演员,他能通过塑造各种角色来影响别人的情绪;例如教育者,他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别人成长……而我该如何选择呢?我对人的敏感、思考上的逻辑性和行为上的感性因素的特点,让我只能选择“教育者”作为我达到内心需要的途径,因为喜好必须与天赋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喜欢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一些发展成了你的爱好,而另外一些发展成为你的职业。而让这些事成为爱好或职业的关键,除了机遇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你是否擅长,或者说你是否知道自己擅长。

 

  慕尼黑大学的这个专业是我“撞”上的,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这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好。记得我在毕业之前,虽然学着3个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但对未来要干什么仍是一片迷茫。而这个时候,我们占了点教授的便宜,使用了他的一整套职业规划的测试系统。最后,教授递给我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单词:研究型、企业型。

 

  在当时,如果说“研究”离我还算近,那“企业”离我就太远了。但今天,当我作为上濒教育的创始人,并准备迎接它7周岁生日的时候,我想,当年的这个测试正预示着我的职业道路。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所做的事情正好是我擅长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它,并更好地发展它。如果能在兴趣和天赋中找到一个交接点,那必然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如果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的天赋,那么你是个长于总结的人;如果你能结合自己的天赋和内心需要延展出你的职业方向,那么你是个充满智慧的人;如果你能把这个想法坚持下去,那么你会幸福的。

 

  我的幸福是“撞”上的,希望你不用借助幸运,而让幸福顺理成章地降临。

 

  【教师发言】什么决定职业的成功

 

  ■北京邮电大学 陈慧

 

  在选择专业或职业时,大家一方面较多考虑哪个专业比较热门,哪个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容易、赚钱多,哪一所大学更有名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父母的意愿等主观因素也往往被纳入考虑之中。在众多的因素中,哪些因素需要优先考虑?我从一个人力资源研究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工作吗?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曾经对哈佛大学的MBA毕业班学生作过一次调查。他们的问题是:你们在即将进入职场的时候会根据什么来选择你的工作?结果,有七成的人回答说,将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来选择职业。另外,有三成的人说,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5年后,这些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其中最成功、最出色的人都是当初说要根据自己兴趣去选择工作的人。

 

  一个学计算机的大三学生,非常苦恼地找到我,说他对学计算机一点兴趣也没有,现在非常想退学,不知怎么办才好。通过交谈,我发现他的思维缜密,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颇有见地,也非常喜欢谈论相关话题。他在文理分科前最喜欢历史,现在读起历史书来仍觉得津津有味,可是,父母认为学习历史不好找工作,还是学一些比较扎实的技术类课程比较实用。因此,在父母的强烈建议下,他选择了理科,在大学学习了计算机。

 

  我们不能说父母帮孩子作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青少年都有比较强的可塑性,他们极有可能在上大学后,才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或者虽然没有兴趣,也有可能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培养出兴趣。但孩子根本不喜欢所学专业,是父母为孩子作主所必须承担的风险。我们承认,父母的本心是希望孩子大学里念个好专业,毕业后能找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如果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好工作,人不得不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压抑着自己的快乐,那将付出多大的代价?又能取得多大的职业成功?一位哲人说过:“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没有兴趣,何来成就?即使不考虑孩子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只为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我们也无法置孩子的兴趣于不顾。

 

  我在给成年学生讲课时,遇到过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师。她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安静的环境(如图书馆、档案馆)里工作,但遗憾的是,她没有机会选择,不得不成为一个每天要面对孩子的老师,挣扎着与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作“斗争”。她最终适应了,不过也快退休了。有很多人就像这位老师一样,花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适应一份工作,却是在不甘心中让生命痛苦地流逝。所以,选择职业不必与他人攀比,也不必去跟风、赶时髦,而是要冷静地分析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作出属于自己的正确选择。

 

  要根据能力和性格选择自己的工作吗?据说,在二战时期,美国情报机构曾经有两个高官,一个严谨、不苟言笑、做事按部就班、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另一个却是一天到晚鬼主意一大堆的人,他不按常理出牌,可以一个小时想出10个办法,可能9个都不成,但是总有一个是可行的。他们谁更适合做情报工作?答案是都适合,但是一个适合做管理者,一个适合做出谋划策的专家,或者去开创一个新的工作。事实也是如此,那个鬼点子一大堆的人领导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创了新的情报机构,并在情报领域声名鹊起,取得了不错的工作业绩。

 

  有些人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与人交往,很讨人喜欢,但可能有坐不住的毛病。有些人性格沉稳,喜欢钻研,但也有可能让人望而生畏,性格的差异给了我们挥洒个性、开创自己事业的机会。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里做行政工作,主要处理一些事务性的案头工作。她说自己每天上午一定要找一个理由出去跑一趟,在剩余的时间里才能安安静静地伏案工作,否则心里就跟长了小虫子一样,痒痒的。设想一下,如果她有机会去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否会更快乐?

 

  有些人思维清晰、善于捕捉外界的蛛丝马迹并能很快通过这些线索的联想发现问题,具有这样的能力,就拥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的通行证。有些人擅长逻辑分析,能够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推论,这又是做科学工作的基础。清醒地认识自己并评价自己的能力,也是专业选择的重要途径。

 

  财富、地位、名气是对成功的传统定义,但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成功或者应该有更多的定义。在我看来,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而且这份工作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令自己和家人获得幸福,给社会创造财富,可能平淡无闻,可能创造的财富不是太多,但我们已经找到了自我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便是最大的成功。

 

  【家长心语】别以爱为名主宰孩子的人生

 

  ■华南师范大学 郭声健

 

  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埋没和泯灭了孩子的职业优势,发现并塑造孩子的优势,是父母应该肩负的基本职责

 

  原以为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弛下来,其实并非如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孩子毕业后应该去干什么,又能够干什么;最喜欢干什么,又最适合干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比高考更复杂,也更令人茫然。

 

  经过无数次的大小考试后,父母对孩子的考试优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对孩子未来的职业优势却可能一无所知。或许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心目中,孩子选择了什么专业,就理所当然地该从事什么职业。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在埋头备考时,根本就来不及抬头眺望未来,进而思考孩子职业生涯的“优势轨道”到底应该伸向何方。

 

  我的儿子从小就喜欢音乐,他有一把吉他,高兴时或伤心时都要拿出来弹一弹。高二时,他曾与我谈过报考音乐专业的想法,但被我“果断”地否决了。我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一个没有经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人,怎么可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考上一流的音乐学院呢?再说,一个完全有可能考上清华大学的优秀理科生,又怎么能够为了满足一时的兴趣而屈就于一般的音乐院系呢?于是,儿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一心一意为高考作准备。后来,儿子因为高考时发生了一些意外,没能如愿考上第一志愿清华大学,不过很顺利地被第二志愿武汉大学录取,这也足以让我相信,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更何况所学专业是学科排名和就业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测绘工程。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相信儿子的未来不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儿子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参加歌手比赛、组建乐队并演出、在音乐工作室拜师学艺和尝试音乐创作与制作,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随后的多次交流中,儿子给了我们许多的暗示:他这辈子绝不会放弃音乐!直到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才第一次静下心来思考:像儿子这样一个活泼开朗、帅气十足的阳光男孩,若扛着笨重的测绘仪器奔走于建筑工地,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份职业真的适合他吗?这份职业是他所需要和期待的吗?

 

  在深入而坦诚的沟通之后,我和儿子彼此退让一步并达成了这样的妥协:坚持到本科毕业,然后申请国外一个有音乐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这个看似双赢的临时性妥协并未持续多长时间。在大三第一学期,儿子带着自己作词作曲和演唱的两个作品,回家正式通知我们他作出的最终决定:终止学业,直接申请出国攻读音乐专业的本科学位。直到此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其实父母有时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父母代替孩子作的决定未必是正确的决定,最了解孩子的还是他自己,孩子的未来必须由他自己去主宰。此时,我也已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现在的兴趣或许就是他未来的职业优势,孩子有某个方面的兴趣,是他的幸运和财富,是他人生幸福的基石,也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源泉。此时,我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其实,在欧美国家,选择专业、换专业甚至转院系与学校,大都由孩子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干预。李开复1972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最初的专业是“政治科学”,这是很多华人父母希望孩子就读的专业,因为毕业后可以进入收入颇高的律师业。然而,一年多的学习让李开复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政治方面,枯燥的学习经常令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在选修的计算机课程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了。后来,他像发疯似地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三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李开复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毅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正是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

 

  毋庸讳言,我国高考的专业选择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细细品味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父母就已凭考试成绩为其作主了。然而,好的考试成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优势,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它可以作为孩子选择专业的参考条件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只有在上了大学之后,孩子才真正有了选择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而此时,不管孩子对已选择的专业多么没兴趣甚至讨厌,他们都必须无条件地坚持和忍受,假若稍有动摇,甚至产生专业上的非分之想,就觉得辜负了老师、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殷切期望,负罪感油然而生。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使不少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反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于是便浑浑噩噩地混个毕业,然后再身不由己地“被就业”。

 

  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他的“再择业”促使我反思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作为父母,我们习惯于以爱的名义,替孩子选择和设计着他未来的人生之路,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于我们的意志,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在替孩子着想,其实不然,我们只是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或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忘记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忽略了他们真实的兴趣与需求。我们习惯于关注职业而忽视人,看到的更多是职业的前景,却很少关注它是否适合孩子。我们还习惯于盲从,不敢做特立独行的父母。在父母们都忙着为孩子铺就未来之路、为孩子掌舵和主张的现在,我们又怎能把父母这份应尽的责任推卸掉?上面所述的4个“习惯于”,恐怕是我们大多数家长的通病和误区,或许,正是这些传统的习惯,在一点点地埋没和泯灭着孩子未来的职业优势。

 

  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埋没和泯灭了孩子的职业优势,发现并塑造孩子的优势,是父母应该肩负的基本职责。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以信任,对孩子有信心,让他们从我们紧紧的怀抱中获得解放,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去勇敢地走出未来的路。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积淀职业优势,才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