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书评(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08:07
 

   作者还收集了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气候周期证据,如非洲大西洋沿岸毛里塔尼亚布兰科海峡的深海岩芯中的浮游生物化石和气体尘埃,东非湖泊中的
1100年沉积物岩芯,北美孢粉数据库记录的古花粉化石,阿拉斯加西南部的湖泊沉积物,菲律宾苏禄海附近浮游生物的生产力,德国绍尔兰山洞石笋记录的温度,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山崩历史年表,巴基斯坦卡拉奇西部的阿拉伯海域两处海底沉积物岩芯,冰岛南部深海底部钻取的海底沉积物等。所以作者指出:1500年的气候周期和基于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室效应理论一样,都是一个未经证实的理论。但1500年气候周期是建立在来自全球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实物证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是真实的。“我们越是了解1500年的气候周期,就越会觉得近期气候变暖是人为的或危险的说法是不可靠的。”他也抱怨,在“温室效应论”占上风的年代里,这一气候周期的研究是无法像未经核实的计算机模型误导的那
样,得到那么多的资金以及媒体的关注。


我们不妨将本书列出的世界古代的气候状况与中国同时代的状况作一比较:

 

9000-5000年前:地球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变得更为湿润,那里可以捕猎、放牧,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耕作。

5000年前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西安半坡、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气候温暖,气温比今天高

2600年前:地球变冷,许多地方进入冷湿状态。公元前600-200年属冷期。

公元前200-公元600年:罗马暖期

约公元前10世纪气候寒冷,但公元前7-公元前1世纪华北气候温暖。

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寒冷期

公元600-900年:欧洲中世纪冷期

7世纪初-8世纪中叶:略为转暖,随后转寒。

900-1300年:欧洲中世纪暖期或小气候适宜期

11世纪下半叶-12世纪末:气候转寒,其中多年严寒。13世纪初气候回暖。

1300-1850年:小冰期(分为两个阶段)

14世纪前期-19世纪末:寒冷期,含“明清小冰期”。

1850-1940年:气候变暖,1920-1940年尤甚。

20世纪初:气温升高

1940-1975年:气候变冷

406070年代间都有转寒现象

1976后:气候变暖

70年代后期变暖

 

可以看出,两者并不完全同步,最大的差异是从公元7世纪至14世纪,中国基本是在寒冷期,而欧洲从10世纪已转为暖期或小气候适宜期,而中依然在寒冷期。但也有相当一致的,如欧洲的小冰期与中国的明清小冰期,以及近代的气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