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璇琮:林(庚)师对后学关怀琐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6:28
文德重扬 桃李滋荣
——林师*对后学关怀琐忆
傅璇琮
(2,356字)
我是1955年夏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但1958年2 月即因事离校,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作。我在北大中文系只两年半,且当时我是浦江清先生宋元明清文学史的助教,林庚先生那时是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我仍很关心。我记得1955年9月刚开学,林先生有一天特地在他家中(北大燕园62号)安排一次晚宴,请教研室的老师如游国恩、吴组缃、浦江清等先生及前两年已留校任助教的教师陈贻焮、褚斌杰几位师兄参加,欢迎我进入古代文学教研室。这恐怕是北大中文系极少见的,我一直记在心中。我在1982年因另有事给林先生写信,信中谈及那时我听先生的课及在教研室工作的一些情况,林先生特地于2月27日回我一信,一开始就写道:“收到22日手书,欣慰何似?特别是早年课堂上的追忆,更是恍如目前。”并又鼓励我:“信中所提出的有关唐诗的那些问题,都很有启发,若是大家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些探讨,那可能会给唐诗研究带来新的局面。”
林先生对青年人科研工作十分关心、支持、鼓励的。如我于1979年为中华书局筹办《学林漫步》,初集于1980年6月出版,出版后在学界反应不错。1980、1981年,两年内共出了四集,且封面分别请钱钟书、启功、顾廷龙、叶圣陶诸位前辈签署书名。林先生于1981年11月18日给我一信,信中特为提及一事:“前者小如先生曾推荐钟元凯同志李贺诗歌的颜色美一文于足下,已近一年,不知下落如何?该文于艺术分析上颇有见地。元凯同志研究生已经毕业,现留北大中文系任教、治学甚勤奋。该文如可用,望早日为之刊载,是所至盼!”钟元凯同志此文我已安排,且已出校样,于是我接到林先生信后马上写信告知,林先生也于接到信后同一天(11月22日)写信给我:“21日手书慰悉为谢!该文校样请挂号即寄舍间由我转去更为稳妥,元凯同志宿舍即在我南墙数武,楼中却无收发处,平时信件都通过系里,不如我处直截了当也。阁下感冒如何?殊念。”由此可见,林先生不仅对元凯同志文章早日刊发甚为关切,且特为告知,校样寄至他家中,由他转交,可见师辈对弟子关怀之细心。钟元凯同志《李贺诗歌的色彩美》即刊于《学林漫步》第5 集(1982年4月)。
在此之前,我曾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78年9月)写过一篇书评,刊于《文学评论丛刊》,我就将此文寄给林先生,林先生也即刻回信(1979年12月2日),除了肯定这一书评外,还对当时北大唐诗中心寄以展望,谓:“文学评论丛刊收到,奉读大作,功力甚勤,至为欣佩!北大唐诗中心,因百废待举,课堂为先,一时无力集中,系中仍不忘此事,当待一二年内教学上基本稳定,再正式展开。届时望共襄盛事,同骋齐足,乐何如之。”
另有一事,未见书信,但我想还值得一提。即陈贻焮先生于1981年上半年,写就《杜甫评传》上卷,不知为什么,一定要我为这部专著作一序。贻焮先生于1953年毕业,毕业后留校做林先生助教,1953——1954年间我与他一起听林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课,他当是我的师友。当时我不敢写,他就给我写了好几封信,后来我忽然接到林先生的电话,说贻焮同志与他讲了此事。林先生特别说:“你应当写,好好看他的文稿,把写序当作一篇课堂上的作文来写。”这样我就只好执笔,这是我为学界友人著作写序的第一篇(《杜甫评传》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林先生所说的,为人作序,先要好好阅读看书稿,同时将写序当作课堂上作文,这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
让我感到自慰的,我总算尽一点微力,为林先生做一件事。1962年我已在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工作。那一年是杜甫诞生(公元712)1250周年,当时中国学术界特为此举办学术性纪念会。中华书局编辑部与我商议,后由我具体做,选辑清末至建国以后有关杜甫研究的论文,编辑、出版《杜甫研究论文集》(共三辑)。此项工作进行时,我向领导提议,为反映近几十年来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情况,保存历史资料并推动研究更为深入,最好能有计划地系统选录自清末即20世纪初以后五、六十年代报刊上的古典文学论文,按作家作品分别编集。当时领导,总编辑金灿然、文学编辑室主任徐调孚毅然同意,我就着手编与杜甫同时的另一大家李白研究论文集。这一《李白研究论文集》也于1962年6月编成,全书分上下两辑,上辑选清至建国以前,以闻一多《英译李太白诗》为首,另有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孙楷弟《唐宗室与李白》等,共十篇;下辑则为建国以后至1962年6月以前,共23篇,我则选林庚先生刊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7日“文学遗产”第25期的《诗人李白》,列为首篇,同时并将陈贻焮《关于李白的讨论》即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会议记录也选入,这次会议出席并发言的不仅是研究者如俞平伯、何其芳等,还有现代作家赵树理、冯至等,可以说是体现我国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想观念的,应当说是很好的文学史研究史料。当时选录这两篇文章,中华书局内部还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我作为一名普通编辑,倒敢于坚持己见。后这本论文集于1964年4月出版,而当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这套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集,未能继续进行。编这本论文集时,我只近三十岁,做为一名学子,总算为老师的学术成就更为学界熟知和研讨,尽一点微力。
九十年代时,我有时到北大开会,总是抽时间去拜访、问候林先生的。那时林先生已年高体弱,且耳朵不大能听得清声音,但兴趣仍很广。有一次对我讲他喜欢看电视中足球比赛实况,我就说您听觉不便,恐听不清电视中的赛场解说,林先生却说:“我年青时就喜欢踢足球,对足球赛很熟悉,看电视,只看比赛实况,双方踢得好不好,我全看得懂,何必再去听解说!我真笑了起来。此后我有时去北大,怕打扰林先生,不一定进他家去,但我到北大校园,总要抽时间,单独一个人去燕南园,并在燕南园62号大门口,来回走几次,然后默默地离开。
(原载北京大学诗歌中心编《化雨集》2005年3月)
*林师即林庚,林庚先生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1934年至1952年先后在北京民国学院、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傅璇琮,中文系1950级,中华书局总编辑、全国唐诗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