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中国不存在地方政府赖账 债务风险不会带来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42:31

大摩:中国不存在地方政府赖账 债务风险不会带来危机

2010年03月18日 08:21财新网 】 【打印

地方政府债务“肯定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通胀风险”,并不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整体安全

【背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争相讨论的话题。过去一年内,各地投融资平台大量涌现,拓宽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同时也为吸纳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作很不规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也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额约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末,迅速上升到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而绝大部分负债来自银行贷款。

这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关注。过去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发出警告。决策层开始担心,地方债务可能会作为4万亿元投资和9.6万亿信贷的后遗症,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

中国地方政府会不会出现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困局?如此巨额的地方债务是否真会引发地方债务危机?

摩根士丹利中国策略师娄刚认为,地方债的确存在风险,但“这个风险肯定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通胀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并不会危及中国经济整体安全,也更不会将中国引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娄刚表示,由于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而是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并不存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庭而治的格局。这决定了地方政府负担不了的债务,“自然而然会转嫁到中央头上”。因此,首先要明确,“并不存在所谓地方政府赖账的问题”。

娄刚指出,地方债真正要面临的风险是可持续性问题。2009年全年资金的投入可以用“海量”形容,而今年是否能再拿出相等的资金,维持项目的正常投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造成了地方债可持续性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转变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娄刚认为,地方政府信用之所以受到诸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并且几乎不可持续。

过去的一段时间,各大中城市“地王”频出,反映了地方政府除了税收收入,主要的制度外收入就是卖地收入,“靠飙地王来收钱”,而卖地并非可持续收入,这才造成地方政府信用“一直不太高”。

娄刚表示,地方政府收入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客观上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化。但他强调,“泡沫并没有像1993到1994年那么严重”。目前,泡沫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与股市中,而商品价格上“并没有看到太严重的迹象”。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而政府债务中很大的一部分都集中在这一领域,因此中国很可能将面临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美国一样的风险。对此,娄刚认为“这一逻辑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粗糙”。

他表示,国外的分析人士之所以这样理解,源自其根深蒂固的观点,即一旦资产价格发生下跌,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巨大。中国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完全以信贷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资产价格的下跌对信贷增长的冲击,以及资产质量的冲击很大,因此才会产生信用危机。

而中国尽管银行业正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由于房地产等资产流动性较差,衍生品交易也并不如美国一样普遍,因此即使风险真的爆发,但并不会引发像本轮金融危机一样的全球性危机。“这个概率是零”,他强调,“几乎是不可能的”。

娄刚进一步解释,中国的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都是国家”,这里的“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此外,中国的银行,不论何种情况,即使坏账率再高,仍要按照政策指导维持一定的信贷量,这与美国商业银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会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该风险会被放大,变成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查看 财新网(http://www.ca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