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5:54

“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来源:侨报   

中国每年会有很多流行词产生,比如“打酱油”、“躲猫猫”、“被就业”、“房奴”、“周至尊”都曾经火爆一时。今年也不例外,随着全国“两会”的落幕,诸如 “尊严”、“分蛋糕”、“公平”等迅速流传开来。尽管人们的解读方式五花八门,但从其在传媒上出现的频率看,称之为年度流行词并不过分,尤其是在一个分到 “蛋糕”越多越有“尊严”的社会形态中,几乎无人不关心这个问题。

应该承认,很多词语之所以成为“流行词”,首先是其内涵具有广泛的认同感,放下带有戏谑成分的“俯卧撑”之类不说,当“尊严”、“公平”等词流行的时候,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这是不是标志着尊严和公平的缺失姑且不论,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可见一斑。当然,形而上的词汇不同于“房奴”那么直白——越是强调尊严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活得越没有尊严。

很多人曾片面认为,中国“流行词”能批量产生是因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种“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并不在一个层面,无需过分在意。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加速了流行词的传导,其流行主因却是每个词都带有特定的社会内涵。就像“分蛋糕”这个词,人们的关注点自然是由谁来切,切蛋糕的人拿大块还是小块,就是希望明白当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为什么民众分到的份额越来越小。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造成了正义与道德的缺失和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许多社会精英陷进了一个理论误区,认为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得越大,每个人平均得到的份额越多。但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他们的愿望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反而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公权利益化,几乎所有地方和行业都把经济效益当作最大的政绩,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更需要一说的是,某些人根本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公权无异于他们抢夺“蛋糕”的工具,致使中国的改革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流行词”显然属于民意聚讼范畴,其中蕴含着多少人对公平与正义的呼唤和对腐败与弊制的不满,只要看看每个词背后的故事就心知肚明。

“打酱油”之类有“坐看云起”的意味,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无助,这无疑是种可悲的臣民思维,与现代化社会应有的公民意识背道而驰。也许正是有太多的人“打酱油”,才产生更多的“周至尊”和“房奴”,才有更多的“躲猫猫”、“被就业”等事件。

公民意识的缺位注定了尊严的缺失,即使利益的“蛋糕”做得再大,也难以得到公平、公正分配。这是当代中国人最应该清醒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只要一天不能改变这一社会生态,政体改革就不可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事实上,破解中国改革难题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公式,关键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将民众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换句话说,如果作为国家主体的民众缺少尊严感,所谓的“大国”、“强国”就是无稽之谈。

历史昭示出一个至纯至真的道理:社会利益分配向来是个严肃的政治命题,任何政体若不能维护其公平,政权就会失去合法性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每年的“流行词”都很值得玩味,若提至监督和建言的高度,最大益处是可以从中提炼出社会生态的本真元素。

《庄子•齐物论》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即只有合乎大道之言论才能广泛流传。尽管中国今天的许多“流行词”未必在“大言”之列,但无疑也是民意的释放。这种民意摧垮过“周至尊”和“周老虎”,也就有可能构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进而促使中国的改革步伐稳健迈进。令人困扰的是,千夫所指处究竟有多少既得利益者甘愿无疾而终,恰恰是当今中国需要公正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作者系大陆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