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两岸政策‘中期顶部’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0:28

马英九两岸政策‘中期顶部’形成

(2009-12-31)

fieldset { width: 309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 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吴学阳

  大陆要保持清醒,马英九是“务实”的,服膺民意的政治人物,不能给予太高的期许,一切工作要水到渠成。

  观察马英九既往两岸政策和县市长选后的政治表态,笔者认为两岸政策遇到一个小的瓶颈期,本文将使用证券分析的术语“中期顶部”来形容这种到达一定阶段遇到较强阻力,但依然保持总体上升态势,并寻求突破的局面。

  7月3日马英九在巴拿马以安全为由,不接受王毅提出的开放“海峡中线”的建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马英九本任期两岸政策首次触到一个技术性“顶部”。县市长选举,国民党丢失宜兰,马英九并未认真分析宜兰的选举与两岸政策到底有多大关系,直接检讨两岸关系,称要调整。马英九本任期内两岸政策的“中期顶部”已经形成。

“中期顶部”意味什么?

  第一、马英九对两岸关系保持保守立场(包括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以务实的经济发展优先。因此那些认为马英九有可能出于中华民族认同卖台的人可以休矣,马英九是从利益角度而非从所谓民族认同角度来处理两岸关系。

  第二、选举考量。马英九7月份在巴拿马的讲话中强调开放海峡中线并非急务,急务是经济合作。为什么经济合作急呢?因为马英九的务实经济政策已经兜售出去了,但一直不见明显成效,所以急,尤其面对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压力。而现在县市长选举结果出来,马的政策进一步收缩,认为经济的政策也不如过去急了。民选政治家有两种,一种如马英九卖“务实”,给人民实惠,另一种如陈水扁卖“理念”给人民以激情,两者都有票。问题是前者需要更多的成本,而且人民易于衡量其自身收益。

  第三、马英九个性如此,他喜欢被民意推动,如“大三通”在岛内一直有强烈民意支持,他敢于推动,尤其是通过大三通回报泛蓝的民众和工商界。此前岛内舆论对三通议题,相对而言,共识程度较高。而开放“海峡中线”和ECFA议题,则遇到较强烈的反对意见。而事实上,两者对台湾的利益都是必需的。大多数民众并不了解真正的三通,应该是不存在“海峡中线”这种人为划线(美国人划的),所有合法的民用航空或者航海工具都能够自由航行。

  而三通的主要内涵和价值旨归是经贸的更有效往来,ECFA的签订是其中一部分。县市长选后,马英九的两岸经济政策要调整,仅仅是既有的部分继续缓慢推动。马英九的保守性和被动性两岸政策,将可能从所谓安全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

可能的较好的处理

  第一、马英九需要更宽松的空间。大陆应该理解马英九的处境,在较短时期内开放过多,或许会适得其反,刺激岛内民众对台湾安全的不必要的顾虑。另外也给反对党议题,操弄民粹,攻击马英九。尤其是ECFA已经在岛内受到强大阻力的时候,马英九更需要宽松的空间。

  第二、巩固两岸已经取得的利基。两岸关系在一年多来取得巨大发展,许多合作需要巩固以取得进一步收获。马英九的两个相关表态意味“中期顶部”已经到来,需要整固以求蓄积能量,主要是民意支持,即马英九所言的进一步“透明化”,然后再求进一步上攻更高位。

  第三、选举政治要求利好分段释出,大陆要抓住台湾选举政治的真正节奏。大三通和开放旅游的利好,目前还没完全释出。ECFA的利好,正在酝酿之中。马英九当局并不急切需要军事互信等其他的重磅利好,如果需要,根据利好的重量,或许应该是2010年五都选举和2012年总统大选前。利好一次出尽,赢得选举的牌就少了。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大陆要保持清醒,马英九是“务实”的,服膺民意的政治人物,不能给予太高的期许,一切工作要水到渠成。我认为目前应该是整固阶段,让收获去赢得民意,然后让民意去选择台湾的政治人物,这是长远之道。

“中期顶部”的走势和突破时机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中期顶部”的技术形态已经完备,两岸政策在“中期顶部”阶段,将是微幅震荡的“横盘”局面,结合马英九在县市长选后的言论,就是既有的循序发展,逐步售出;无意买入建仓。现两岸在要稳步前进,深化经济合作,至少要在ECFA顺利通过,并取得初期成果之后再求突破,配合选举节奏的话,应该考虑五都选举和总统大选。

  向上突破的过程,还必须重视两岸制度的洽接,刘国深教授建议设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我认为该建议中的委员会,可以在经济层面先开始运作,毕竟共同协议是无法取代共同委员会的功能的。“中期顶部”正是设立拥有部分功能的共同委员会的较好时机,一是可以分出精力从事此事项,二是蓄积向上突破能量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将合作进一步制度化和日常化。

作者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生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