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西医-中国医护服务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38:32

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2009/9/2 14:27:58   来源:   浏览:248次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躯体疾病,但在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
    心身概念(Mind-body)最早是出德国精神病学家海恩罗斯(Heinroth)于1818年在讨论失眠症的论文中提出的,并首次把失眠症作为心身疾病来描述。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F.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皮炎等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1935年美国医生佟巴(Dunbar)发表了《情绪与身体变化》—书。自此“Psychosomatics”(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开始广泛流传开来。1980年美国的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心身疾病的概念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其表现为这个名词在文献上出现的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国外,心身疾病—词已基本消失。如在1978年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1980年修订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乃至1993年出版的ICD-10和1994年出版的DSM-Ⅳ中均没有心身疾病的诊断类别。心身疾病换了另外的名称,如在DSM-Ⅲ和DSM-Ⅳ中为“影响躯体情况的心理因素”。
    这种概念的演变其所以发生,乃在于人们对心身疾病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存在两种认识观,一是狭义认识观,一是广义认识观。持狭义观的学者认为:心身疾病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是全部或部分地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而这些躯体疾病都有形态学上的变化;而持广义观的学者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医学的一部分,某种被限定的疾病群,严格地讲,不存在心身疾病,因为从“疾病”的词义来看,没有心理含义及其反应的疾病本身就不存在。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发展的公式也有了改变.即从细胞疾病→组织结构改变→生理障碍发展为心理障碍→功能失调→细胞疾病→结构改变。这一变化使得旧有的心身疾病一词难以包含更广泛的意义,心身疾病的含义向广义的认识论倾斜,故心身疾病一词也就有了从出现到消失的演变,心身疾病的名词也就有“影响躯体情况的心理因素”的新称呼

从广义的角度看心身疾病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心理情绪状态的多种躯体反应,如悲伤时流泪,恐惧时心率加快、出汗等,称之为心身反应。
    第二种情况为出现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这些症状群成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临床上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国外学者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由于这些症状持续较久,使人感到不适,因而感到有病了,但在性质上,这种情况没有细胞组织的器质性改变。
    第三种情况是不仅存在多种症状,还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上改变。
    上述前两种情况,只有症状没有形态学的改变,也可以说只有病痛没有疾病,称为心身障碍或心身紊乱;第三种情况才是心身疾病。
    尽管心身疾病的概念在不断演变,但人们的固有习惯,心身疾病一词仍在使用,因此,还是有必要给心身疾病下一明确的定义。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Ⅱ),心身疾病的定义为:由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通常累计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单一器官系统。这个定义表明①它们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②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③累及部位是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单一器官系统。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碍应满足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1)心理因素与躯体症状发生或恶化密切相关。
     (2)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呕吐、偏头痛)。
     (3)这种症状不是由于类躯体疾病引起(如痛症转换症)。
     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提出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也给心身疾病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标准如下:
     (1)存在一种躯体疾病。
     (2)心埋因素以下列方式之一对上述躯体疾病产生不利影响:①心理因素对内科疾病的病程产生影响,并通过以下方式体现: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加重以及延迟痊愈存在时间上的密切关系。②心理因素干扰了对躯体疾病的治疗。③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额外的危险。④与应激有关的心理因素促发或加重躯体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