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机制压不住油价 中国定价改纽约盯迪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0:16
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出现重大变化,根据中国发改委的规划,未来中国成品油价将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与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而是以布兰特、迪拜与印度尼西亚米那斯三地的原油价为基准。成品油定价 改盯布兰特等三地油价
新方案中,中国将扬弃以往的计算模式,以布兰特、迪拜、米那斯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中国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据悉,此次变革距离上一次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已有五年,决定调整主要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飙涨的过程中,这个机制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据报道,这项改革主要有二大内容:一是成品油价由原来的与国际成品油价直接接轨,改为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确定。
二是推出四个配套机制,包括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对种粮农民与弱势群体的补贴机制、原油涨价收入的财政调节机制等。
中石油、中石化等人士表示,一旦此方案出台,大多炼化企业将一举扭亏。据知情人士介绍,事实上,这一方案早在今年上半年已初步拟定,并在随后召集中石油、中石化、各地炼化公司等征求意见,但随后这一方案却迟迟未能出台。
北京石油管理学院专家韩学功认为,新方案的内容符合中国油改的总体精神,和原先预期的成本定价法一脉相传;并且与老方案比较,新方案能更有效的解决炼油企业亏损的问题。
油价波动频繁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可能延后
但一家国际投资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间有可能进一步拖延,成品油价格很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之前保持不变。报告认为,拖延的原因仍是政府监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购买力和物价指数、批发市场放开、节能、发展可替代能源、燃油税的征收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等。
业内人士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短期内启动有困难。此前,业内人士曾指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者不得不面对不同甚至有冲突的政策取向。比如,压低成品油价格的压力就来自购买力和物价指数以及批发市场的放开,但是节能、发展可替代能源、燃油税的征收等因素又要求成品油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认为,除了政策存在不同取向之外,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导致定价机制出台的困难。
据悉,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年底开放是受时间表限制。该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承诺市场开放的时间表相配合,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没有时间表。
业内人士认为,酝酿中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最有可能引入“原油成本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式的政策。“原油成本法”是在原油及炼油成本基础上加适当利润从而形成成品油价格,其核心是消除国内炼油板块的政策性亏损。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部门目前试图保持一种平衡,其用意体现在今年3月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中,即油价上涨解除炼油行业压力,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
今年以来两次调整价格后,油价上涨幅度显著,且为历年之最。事实上,“原油成本法”也是一种人为的利益扭曲。
普氏北京首席分析师李美龄指出,在国际炼油市场,炼油利润与原油价格紧密联动。她解释说,炼油厂在高利润机会出现时就会大量买进原油进行加工,这样就使得原油价格上涨。反之,炼油利润处于低水平时,炼油厂减产或停产维修,就直接导致减少原油的购买,从而推动原油价格下跌。
分析指,在近两年的高油价时代,炼油利润创下新高。如果原油继续保持高价,“原油成本法”将使得中国的炼油厂利润被人为的扭曲,不如国外的同行。上海石化人士表示,在“原油成本法”的背景下,炼油资产将长期保持微利。
冀获稳定石油供应 中国欲与OPEC建立直接对话
另悉,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迪拜表示,中国希望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行直接对话,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并在原油市场上发挥相应作用,
翟隽表示,中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与OPEC的协商机制。翟隽在于迪拜举行的阿拉伯战略论坛上发言指出,只有建立协商机制,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和稳定才能得到维护。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上升,一些人认为这是过去两年中推动油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翟隽表示,中国希望继续努力来解决导致原油市场动荡的各类争端。《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翟隽所指的似乎是推动油价上涨的另一原因: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国内的动荡局势。
翟隽表示,有必要消除上述热点地区的问题。
翟隽透露,中国目前正着手准备与石油生产国建立对话机制,中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尽量多地参与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
据报道,OPEC主席谢赫·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Sheik Ahmad Fahad Al Ahmad Al-Sabah)在去年访华期间就建立对话机制的问题与中国进行了讨论,肯定了中国作为石油天然气进口国所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