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 与当前的中国是如此相像(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20:41:24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 与当前的中国是如此相像(2)

2010年03月16日 07:19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6

 

松本健一

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42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依然勉强维持着这一地位,但即将在今年被中国取代。这十几年来,零利率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同时,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那么,实现了1960-197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沦落到眼前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契机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很清晰。那就是发生于19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及1990年3月开始的破灭。

Japan As No.1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用于自己的国内产业,而资金则从利率更低的地方借来。即使没有宽广的领土,没有丰富的资源,只要通过进口和加工,再把工业产品积极出口的话,就能够获取财富。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也正是奉行这一战略,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日本在同亚洲四小龙竞争的同时,通过贩卖资金和技术,变得更加富裕。这样,在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这时,美国学者傅高义创造了“日本世界第一”这一名词。它实际上并不意在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仅仅是在说日本企业的物品制造由于其一贯的经营战略,其生产性已达到了世界第一。作为经济大国的NO.1则依然是美国。

但是,这一名词却使美国的劳动者和日本的国民都产生了错觉。美国的汽车业、电器制造商的失业的劳动者们,认为是日本夺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把东芝的晶体管电视机放在丰田汽车上,再用铁锤敲碎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而在日本国内,政论家、经济学家们诸如“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霸权国家”、“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的发言层出不穷。在这种错觉之上,大家开始迷惘:通过产业和贸易获得的大

量财富除了花在私人兴趣之外,还能使用在哪儿呢?

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1980年代后半期,钱多余到那种程度的日本,至今讲起来如谎言一般。如今的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经下降到世界第19位,而且是一个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社会,相对贫苦率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无论如何拼命工作都无法成为正式员工、薪水一生都不会涨的现象正不断增加。日本成为这样一种格差社会的契机,正是1980年代末发生的泡沫经济。

日本则是土地泡沫。日本人一直“定居”于“岛国”,原本是以种植大米为生的农耕民族。因此,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值钱的。近代日本的第一价值观是“努力”,而我们经常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努力”,叫“一所悬命”。这里的“一所悬命”,指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一块土地。这体现了农耕民族最根本的精神。

正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土地是价值的源头,因此,当日本人手头的钱变得宽裕时,土地自然成为投机的对象。当时,“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还能有找零”、“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日本国土的地价能买两个美国国土”等这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北海道空无一人的原野上,一块毫无用处的原本一坪(一坪= 3.30378 平方米)5日元的荒地涨到了一坪5万日元。涨了一万倍。

这就是日本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它的核心,是土地泡沫。

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发布的“首都改造计划”被认为是这一切的发端。这份计划写道,将来东京的写字楼将大幅紧缺。于是,针对东京都中心土地的投资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导致了东京地价的飞速上涨,并迅速波及全国。五年后的1989年,即使当时股价已经开始回落,但地价的上涨仍然持续到1990年3月。

日本的泡沫经济由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即是国际贡献”这一说辞以及“东京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神话而支撑。在此之上,“Japan As No.1”这一口号的余光也照耀过来。

能代表战后日本的作家司马辽太郎在这一泡沫破灭不久后就死去了,他在绝笔——《为了给日本创造明天》(1996年2月12日)中如此描述在泡沫经济中舞蹈的日本人的狂热姿态。“银座的‘三爱’附近的地价……在昭和40年(1965年)的时候还只有450万日元一坪,而22年后的昭和62年(1987年),却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5亿日元。” 在当时的日本,谁都认为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高,没有人预测到这一切终有一天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