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16:26
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这都是一个残忍的故事。
19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但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
20年后,一位日本高层官员坐在位于东京的办公室里,指着一本最近出版的《日本崛起》对《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说道:“我会时不时看看那本书,给自己打气。”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何这样说。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债务与GDP的比例已达到令人生畏的180%——轻松拔得全球富国中的头筹;曾作为日本质量象征的丰田汽车,如今陷入了一场安全与公关梦魇;去年日本经济萎缩了5%以上;而民众曾对鸠山由纪夫领导下的改革主义政府寄予的厚望已很快消散……
而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是如此相像:人民币面临同样的升值压力;全世界最偏僻地方的矿山都会传来普通话的声音;纳斯达克大屏幕会主动在春节打上祝福虎年的标语;中国早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让这个国度迅速领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同样疯狂上涨;所谓“中国模式”正在一批由西方人撰写的诸如《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大趋势》之类的畅销书中被贴上金箔;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让每一个国民都当然地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个国家正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却又如此不同:我们有一个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我们的城市化尚如火如荼进行;我们有自己的防卫力和粮食自给力,我们不用像日本一样看美国脸色行事……
但,每一段历史,都是值得借鉴的。
松本健一
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42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依然勉强维持着这一地位,但即将在今年被中国取代。这十几年来,零利率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同时,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那么,实现了1960-197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沦落到眼前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契机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很清晰。那就是发生于19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及1990年3月开始的破灭。
Japan As No.1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用于自己的国内产业,而资金则从利率更低的地方借来。即使没有宽广的领土,没有丰富的资源,只要通过进口和加工,再把工业产品积极出口的话,就能够获取财富。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也正是奉行这一战略,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日本在同亚洲四小龙竞争的同时,通过贩卖资金和技术,变得更加富裕。这样,在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这时,美国学者傅高义创造了“日本世界第一”这一名词。它实际上并不意在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仅仅是在说日本企业的物品制造由于其一贯的经营战略,其生产性已达到了世界第一。作为经济大国的NO.1则依然是美国。
但是,这一名词却使美国的劳动者和日本的国民都产生了错觉。美国的汽车业、电器制造商的失业的劳动者们,认为是日本夺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把东芝的晶体管电视机放在丰田汽车上,再用铁锤敲碎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而在日本国内,政论家、经济学家们诸如“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霸权国家”、“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的发言层出不穷。在这种错觉之上,大家开始迷惘:通过产业和贸易获得的大
量财富除了花在私人兴趣之外,还能使用在哪儿呢?
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1980年代后半期,钱多余到那种程度的日本,至今讲起来如谎言一般。如今的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经下降到世界第19位,而且是一个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社会,相对贫苦率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无论如何拼命工作都无法成为正式员工、薪水一生都不会涨的现象正不断增加。日本成为这样一种格差社会的契机,正是1980年代末发生的泡沫经济。
日本则是土地泡沫。日本人一直“定居”于“岛国”,原本是以种植大米为生的农耕民族。因此,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值钱的。近代日本的第一价值观是“努力”,而我们经常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努力”,叫“一所悬命”。这里的“一所悬命”,指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一块土地。这体现了农耕民族最根本的精神。
正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土地是价值的源头,因此,当日本人手头的钱变得宽裕时,土地自然成为投机的对象。当时,“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还能有找零”、“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日本国土的地价能买两个美国国土”等这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北海道空无一人的原野上,一块毫无用处的原本一坪(一坪= 3.30378 平方米)5日元的荒地涨到了一坪5万日元。涨了一万倍。
这就是日本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它的核心,是土地泡沫。
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发布的“首都改造计划”被认为是这一切的发端。这份计划写道,将来东京的写字楼将大幅紧缺。于是,针对东京都中心土地的投资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导致了东京地价的飞速上涨,并迅速波及全国。五年后的1989年,即使当时股价已经开始回落,但地价的上涨仍然持续到1990年3月。
日本的泡沫经济由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即是国际贡献”这一说辞以及“东京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神话而支撑。在此之上,“Japan As No.1”这一口号的余光也照耀过来。
能代表战后日本的作家司马辽太郎在这一泡沫破灭不久后就死去了,他在绝笔——《为了给日本创造明天》(1996年2月12日)中如此描述在泡沫经济中舞蹈的日本人的狂热姿态。“银座的‘三爱’附近的地价……在昭和40年(1965年)的时候还只有450万日元一坪,而22年后的昭和62年(1987年),却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5亿日元。” 在当时的日本,谁都认为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高,没有人预测到这一切终有一天会停止。
新文明理念:共生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始于1990年3月地价的突然下跌,这继而导致了日本经济整体的滑坡,因为地价的下跌会导致金融危机。
日本的金融都是以土地作为担保的。一旦土地价格急转直落,那么以土地作为担保的债权便全部变为不良债权——这些债权的价值接近于零。1990年代“失去的十年”,正是银行受制于巨大规模的不良债权导致资金不足——即深陷金融危机的结果。从那时候起到2003年,日本经济仅停留于每年1%的低增长率。不,可以说直到今天,2010年,这一低成长状况依然在持续。
不过,除日本之外,欧洲各国和美国也一样停留在低成长状态,这并不能归罪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是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完成了“近代的最终过程”。拥有增长余地的则是中国、印度这些尚没有完成“近代的最终过程”的国家。
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而届时,日本的这一比率只有5%。实际上,这一数值和1820年西洋的近代化尚未波及到亚洲诸国之时的数值一样。1820年,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洋列强尚未进入亚洲,彼时中国的清朝、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日本的德川幕府尚无覆灭的征兆。从那时起,经过200年的近现代化,到2025年,中国、印度、日本占世界GDP的比重恰好和200年前一样。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题是,到那时,中国、印度、日本的GDP之和将占世界的30%,再加上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的话,东亚诸国的GDP之和将占到世界的40%,那时候,东亚应当为世界构建怎样的文明呢?
20年前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在结束“近代的最终过程”后,不应当再意欲描绘增长的神话。我认为日本应当有抱负地提出21世纪新的文明形态和其理念——共生。相对于作为西洋近代文明成长神话的支柱——“民主”来说,“共生”的内涵为通过“以和为贵”超越贫富不均之社会。
这,或许是泡沫经济留给日本不多的遗产吧。
(本文为日本历史学家松本健一为东方早报撰写,由早报记者王国培翻译)
日本泡沫经济的最佳缩影:疯狂的银行
“‘这个土地虽然现在才1亿,但是明天就涨到1亿2000万了,后天就是1亿3000万了,大后天就涨到1亿5000万了!到1亿5000万的话,70%就是1亿零500万了,现在就是这个行情,反正马上就会涨的,不是很好么?’审查部负责人经我这么一说,沉思一会儿,把章就盖上了。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所有银行都这么干。就是那么一个时代。”
——日本前资深银行业者谈泡沫经济时期银行疯狂发放信贷。
“本来,我们是应该建立日元体制,或者至少应该与美国进行更多的交涉,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实施着跟随美元的政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日本的防卫和粮食是依靠外国的。所以当被要求这要求那的时候,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日本首任财务副大臣村上诚一郎
1987年10月26日,东京证交所单日抛售额创下历史第三高。日本泡沫经济脆弱直接表现在股市中。
64岁的宫本孝,清瘦,寡言。
如今的他,经营一家财务咨询公司,规模不大,业务也少。但20多年前,当他担任日本第一大都市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的分店营业课长时,每天从他手上发放的贷款最高能达10亿日元。
疯狂的银行业,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佳缩影。
以扩大内需的名义
自从1873年日本第一家银行诞生开始,银行职员的本职工作便是筹集储蓄。筹集越多,能力就越被认可。在当时,银行里发放贷款的职员处于强势地位。“因为是我借钱给你,所以我可以跟你提要求。”宫本说。
然而,到1980年代,变化开始了。银行的领导层开始发话:从现在开始,请转变思维。原来你们都是努力增加银行储蓄,现在,请努力增加贷款。
宫本告诉东方早报,这是因为那时日本政府开始喊“扩大内需”的口号。在此之前,日本经济一直靠向美国的出口支撑。但当美国市场开始衰竭,日本必须从本国找出路,“这需要在日本国内大量花钱。”
于是原本要慎重选择并评估贷款对象的时代过去了。银行迫切想着的是怎样才能把钱贷出去。银行负责贷款的职员成了“孙子”。
银行开始给每一个员工下指标:每个月必须贷掉多少亿日元。于是,成千上万的银行职员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把钱贷出去。
1月4日,一名交易员在稍显空旷的东京证交所里监控股票交易。
几乎不用担保
名人成为银行眼中的“大鱼”。
旅日华人记者徐静波讲了一则“银行和‘大鱼’”的故事。
唱红了《北国之春》后,千昌夫成为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最受欢迎的男歌星。于是,银行的职员上门了。当时,富裕的日本人流行到夏威夷去结婚,但那里还没有专门面向日本人的酒店。“于是,银行的人就对千昌夫说:‘你应该去夏威夷投资,建酒店。’千昌夫说:‘我没钱。’银行就说了:‘没钱没关系,只要你签个字就可以了。’但借多少呢?”
徐静波说:“打个比方,银行说:‘1000亿。’千昌夫说:‘不,500亿就够了。’银行就说:‘不,你这个一定要1000亿的。’于是,没有任何担保,1000亿就给了千昌夫。”
但故事没有结束。紧接着第二个银行又来了。他们这样劝导千昌夫:“听说您要在夏威夷建酒店?日本人去夏威夷,住酒店,在沙滩泡好澡,还要去打高尔夫球。你应该再建个高尔夫球场。”虽然千昌夫说自己没钱,但是银行仍然不要担保就把钱贷给了他。“那时候,千昌夫这样的名人就被日本大的银行财团玩弄于股掌之间。后来,千昌夫的贷款总额达到了5000个亿。”徐静波说。
当然,银行对普通贷款者仍然要求具有担保,最开始贷款额只能达到担保物价格的70%。然而,这一原则到后来逐渐被漠视。
宫本告诉记者,最开始时,如果担保的一块价值1000万日元的土地,他们只会贷款700万。但是到后来当看到土地的价格几乎一天一个价时,银行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到最后,1000万的担保一开始就会毫不犹豫地贷1000万给客户。而当土地价格上升到2000万时,他们会劝客户把多余的1000万也贷过去。
“神奇”的“土地活用”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千昌夫那样容易被劝服。而“土地活用”则成为当时的银行职员们屡试不爽的劝贷理由。“土地活用”一词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词。
所谓“土地活用”,是对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人,银行会劝他们以该土地为担保,用贷来的款修一栋建筑或者在原有的建筑上加盖几层。“我们会给他们算账:你这块地块,盖这样一栋房子,租出去每个月可以收入多少,而这完全可以支撑你的还贷。”宫本说。
当年同样在日本银行系统工作的山本君则向记者描述得更详细:“有一天,我去总部的审查部去申请一项贷款。所谓审查部,就是审查贷款对象资质,以决定能否给他贷款,能贷多少款。当时,有一个客户拥有价值1亿日元的土地,原则上,他只能贷到7000万。但是,我向审查部建议说,贷1亿也可以吧?审查部一开始当然会说:‘发什么昏呢?别说蠢话!你不知道只能贷担保资产价值的70%么?’我一点都不心虚,理直气壮地就回话了:‘你说什么呢?这个土地虽然现在才1亿,但是明天就涨到1亿2000万了,后天就是1亿3000万了,大后天就涨到1亿5000万了!到1亿5000万的话,70%就是1亿零500万了,现在就是这个行情,反正马上就会涨的,不是很好么?’审查部负责人经我这么一说,沉思一会儿,把章就盖上了。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所有银行都这么干。就是那么一个时代。 ”
在当时,因经受不住“土地活用”的吸引力而贷款的平民不计其数。不仅有富人,更有穷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
“大银行的支店长、或者副支店长,或者课长,来到你贫困的家里,说能给你三四十亿,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你能受得了那诱惑吗?”宫本说。
宫本坦言,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在的话,银行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把钱贷给那些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的吧?但是那时候,这些人也是银行放贷的对象。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些人说不定贷款第二天就去世了。而且,有些贷款的还款期限是30年,很有可能还没还完就过世了。但是那时候银行可不管这些,审查贷款的课长就说:‘那可不一定,日本人长寿着呢,活到一百多岁也不是没有可能!’”宫本告诉记者。
沉浸在赶超美国喜悦中
不仅如此,对于贷款者如何使用贷款,银行也从监督控制渐渐变为放任自由。
“只要你贷款了,银行只给你圈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随便你怎么花这个贷款。”宫本说。甚至,银行只需要贷款人支付花的那部分钱的利息。“即使你贷款,一分钱不花,就那么放在那儿也行。只要你不花,银行就不会要你的利息。”在这种攻势下,被劝说对象的神经已经完全麻痹。从来没有贷过款的人,刚开始并不敢用。后来开始买股票。刚开始还比较胆小,可能只投进500万。然而,这就像赌博一样,胆子越来越大,到最后动辄就投进去几个亿。
一名要求匿名的时任日本住友银行的支店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的客户在贷款后,是坐着直升机在空中购买土地的。在空中,看到一块地交通不错,就决定来造高尔夫球场,直接在飞机上完成几十亿的交易。而实际上到底下一看,那块地根本不适合建高尔夫球场。然而,作为一名银行职员,他不用管那么多,只要能够把钱贷出去就是胜利。
宫本摊着手对记者说:“换作现在,金融厅绝对会否决银行的这种大胆行为。但是在那个时候,大藏省听完银行的汇报后,会点头说:‘是吗是吗,这样啊!对,要扩大内需,就这么干吧!’”
就是在这种买卖游戏中,日本的不动产价格的泡沫越吹越大。
《朝日新闻》金融记者山田告诉东方早报,虽然他写了文章警告了这种情况的危险性,然而,那时候人人都很兴奋,根本听不进去。就像当初,当日本政府决定要进攻中国、进攻美国的时候,虽然有些媒体也进行了警告,然而根本不起作用。“在人类兴奋的时候,他只喜欢听他喜欢的东西。在泡沫经济的时候,他们只喜欢媒体告诉他们什么股票会上涨,投资什么好。”他感慨。
另一名《朝日新闻》的记者则指出,在当时,虽然有极少一部分人曾经警告说这是泡沫,然而整体而言,无论是经济学家、政治家还是媒体,都没有给出警告的声音,无一不沉浸在即将赶超美国的巨大喜悦当中。
一家小酒吧目睹的日本20年
晚上9点,东京六本木的一个酒吧。
当山本君走进酒吧时,除了看店的妈妈桑,空无一人。
“当年可不是这样。我每天下了班都会到酒馆喝酒喝到很晚,才不管地铁末班车是几点,反正有钱。我那时候,每天早上从家到单位,花30分钟。晚上,从单位出来到进家门,5个小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这家酒馆喝酒的山本君说道,在那个下班后几乎人人消费寻欢的年代,酒吧前的出租车简直一车难求。
这位如今一家著名网络销售公司的副董事,曾有30年的银行工作经历——从上世纪60年代末直到90年代末。一直供职于日本某大银行的山本君亲历了银行的非正常繁荣以及随后大规模的倒闭和合并。
油漆木吧台在昏暗的灯光下微微闪着幽光。一口啤酒下肚后,山本君开始了对那个人人狂热的年代的回忆。
出租车的秘密号码
那一个很特别的年代,即使到凌晨四五点,都能看到一大堆醉醺醺的穿着西装的白领从酒馆里歪歪斜斜走出来。
晚上你拦不到出租车,没办法。当然,可以打电话预约,说“我在哪个哪个店,请来这边接我”。然后出租车公司会让最近的司机开过来。泡沫经济的时候,打叫车电话几乎都是忙音,接不上,因为打电话叫车的人太多了。所以出租车公司就很苦恼,想办法解决它。于是“秘密号码”诞生了。
出租车公司会对一些老顾客说:“我告诉你另一个呼叫号码,你打这个秘密号码的话,能够一下子就打通,我们就可以迅速给你安排出租车了。”秘密号码一般只会告诉那些每次打2万元以上的老顾客。
但是,这些被告知了号码的老顾客也会经常来酒馆喝酒不是么?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他们就会让妈妈桑打那个秘密号码帮忙叫车,这样一来,邻座的朋友就会问:“诶,能打得通吗?”这个时候,老顾客当然就会告诉朋友这个秘密号码,这样,这个秘密号码一瞬间就成了公开号码。再打这个号码,就也打不通了。
那时候,只要来喝酒的人,都会提前订好出租车。订到了,才开始尽兴喝,出租车就在外面等,等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打表计费了,等两个小时,一米也没开,就2万日元了。再开到自己家里要15000日元,总共35000日元。但即使那样,大家还是觉得没什么,反正公司赚钱很多,会报销。那个时代,对于晚上喝酒的人来说,预约好出租车是最重要的。
现在日本已经完全不行了,因为出租车太贵了,大家都会赶着12点多的末班电车回家,所以,你看末班车总是挤满了人。街上一眼望去,全是空出租车。
有意思的是,到今天,还有些人有时候还会丢不掉以前的习惯,进了店以后就跟妈妈桑说:“妈妈桑,给我约辆出租车。”但实际上,出了店走到街上,满眼都是空车,压根儿就不用约。
IBM与泡沫经济
我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迄今为止日元被低估了,而现在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在此之前,日本人一直没有钱,现在千辛万苦拼搏到今天,终于变得有钱了。土地也变贵了,有土地的人立马成了富翁,大家都很高兴。一切都很好,前景很光明,我当时就一门心思这么想。大家过着很富足甚至奢侈的生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觉得日本终于扬眉吐气了。
但是后来才知道,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泡沫。
关于泡沫产生的原因,我有个段子。
当时,IBM亚洲总部从新加坡搬到了东京。IBM的职员,包括美国人、欧洲人,大概有500人就也搬到了东京。来到东京了,不是要找住的地方吗?但是,当时能够给这些IBM的欧美职员们住的公寓几乎没有。日本人都住在非常狭窄的房子里,那些欧美人住不惯。
于是,一个租售外国人高级住宅的不动产公司就诞生了。
当时IBM在六本木一町目,他们就判断在从六本木一町目能够步行的距离内必须要建许多给这些IBM的外国人职员住的公寓,于是就疯狂购买这个范围内的土地。他一开始买,其他的公司也就跟着买。这样,IBM周围的土地价格便开始上涨。大家都在那里建给外国人住的高级公寓。六本木周边的土地价格上涨后,接下来就发生什么呢?邻近的中央区、千代田区、涩谷区的土地价格也跟着涨起来。这些区也涨起来后,周边的区也跟着涨起来,这样涨价的地区渐渐扩展开来,整个东京的地价就渐渐涨了起来。
所以我就经常这么说,日本的泡沫经济是IBM制造的。正因为IBM的500人一下子来到了东京,而那时候日本经济的状况又实在是好,于是,土地价格一下子就涨了起来。
我不是在开玩笑,是很认真的,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曾经和一个以前在IBM做专务董事的人一起喝酒时就跟他说,是你们制造了日本的泡沫经济。他这么回答我:经常被这么说呀!这个不动产公司也没倒闭,现在还在。这个公司聪明的地方在于,它虽然买地,但自己不建房子。它是带某个不动产公司过来,让别人来建公寓,然后自己来营销,把建的公寓租出去。所以,即使后来泡沫破灭了,自己也能全身而退。
当然,IBM的事情只能说是一个契机。是这样一个契机又碰上当时绝好的经济环境,使得不动产一下子发酵。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山本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