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新平衡的挑战 ------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诗创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1:05
中国:重新平衡的挑战 ------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过去的27年中,中国的发展集中于经济增长,尤其是数量的增长。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其发展令人瞩目。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固定投资和出口拉动,这样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所以,中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平衡的经济产出,更加关注质量。中国的发展无论对于其本身还是对于全球经济都是令人兴奋的。
直到大约一年半以前,大多数西方观察家都十分怀疑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他们深信中国经济很快就会发生意外,他们悲观地认为这种繁荣不会持久,中国将会发生银行危机甚至社会危机。然而,中国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了风暴,无论是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的其他危机。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然后,大约一年前,世界从悲观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乐观地认为中国将永远繁荣,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用现实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中国面临的真正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基于出口的增长模式,极易受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但是最近,整个世界反过来也变得极易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与世界之间成为一条双行道。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
在此次演讲中,我将阐述中国及全球经济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
中国的新旧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极其强大的力量,但是,这一发展的推力仅囿于固定投资和出口两个方面。目前,这两项共占中国GDP的75%以上,并以每年30%的速度继续增长。很快,这两项的发展将分别接近中国GDP的50%。中国出口的飞速增长已经使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怯而退步,尤其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美国议会已经收到超过23项针对中国对美贸易出口的法律提案,力图采取某些方式对中国加以限制。除此之外,美国正在准备重新制定贸易政策,这项更为严厉的举措意在使美国能够对货币偏离价值的国家自动实行制裁。而中国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国家。所以中国的出口存在风险,风险并非来自国内,而是因为外部国家的怯退。同时,固定投资也存在着风险。去年,投资占到中国GDP的大约45%。今年,该数字可能超过50%。二战后的日本和朝鲜战争后的韩国是两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两国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热潮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史无前例,尽管如此,投资从未超过两国GDP的40%。在中国,投资已经接近50%的比例,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这种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最终会断裂,无法持续。
这一模式不能持久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过度依靠固定投资和出口而带来的“负外部性”。在商品或工业原料方面,去年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5%,但是消费了全球10%的原油、超过20%的铝、35-40%的钢、铁、煤,全世界接近50%的水泥出口到中国。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国的产出占全球产出的5%,却消耗了50%的水泥。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必是件坏事。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战略性物资,如铝、水泥、钢材、铜、锌、镍等的产出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这些战略性物资的开挖量已有20年没有发生变动,而中国的大量需求使得价格飞升。
比较一下全球GDP增长的不同繁荣时期和工业原料价格的增长,将会吃惊地发现在过去的三年半中,工业原料的价格已经增长了42%。这一数字是1970年代日本和韩国飞速发展时期全球商品价格平均上涨率的两倍,这非常不可思议。这表明中国这样一个商品密集型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是极其昂贵的。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包括日本在内。在过去的七年中,特别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与亚洲其他经济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的亚洲更像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中国推动着整个泛亚地区贸易的涨落,因为中国的进口直接影响着泛亚地区的出口。
中国消费者
出口与投资驱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又在哪里呢?2005年,中国个人消费下跌到GDP的38%。全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主要的经济体有这样低的个人消费。另一方面,也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沉溺于消费。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中国的转型应逐步脱离单靠出口和投资驱动的模式,而更多地转向一个被忽略方面??个人消费。这并不意味着出口和投资不会增长,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仍然需要投资,而出口则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中国最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平衡和多元化的增长模式。
大约一年前,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地讨论重新平衡中国经济的必要性。他们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差距。中国政府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为农民减轻税负,改善住房、医疗,提供教育补助。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提高这一人群的消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城乡消费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以努力缩小两者间的差距,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是,发展中国的消费模式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其他方面。盖洛普一项有关中国家庭情绪的调查数据显示,从1997年以来,中国家庭对于自己的储蓄水平变得越来越不满意。这看上去不太可能,因为众所周知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但是,盖洛普的调查却发现中国家庭并不满意。原因何在?从1997年开始,超过六千万中国人由于国企改革下岗。一旦失去工作,失去的不仅仅是劳动收入,还有安全感。他可能会失去住处,失去医疗保障和教育补助,所有这些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上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极易促使人们进行经济学家所谓的“预防性储蓄”,即由于担心害怕而储蓄。随着下岗人数的增加,担心也会加剧。在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提供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因为中国需要减少储蓄,规划提出了要降低中国居民过多的储蓄,这是十分明智的。这将成为促进崛起的中国消费者道路上一个具有鼓励性的里程碑。
但这决不表明中国消费者将马上崛起成全球经济的发电机。当然,我们将看到在未来中国将会消费得更多。但是,由于中国的消费起点很低,所以中国消费者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令全球经济发生大的变化。美中之间个人消费的差距过于巨大,难以在一时间消除。2005年,美国的消费是九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消费是一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每少消费一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者必须多消费九个百分点,才能弥合两者间的差距。所以,差距的消除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
反之,必须对世界上最大手大脚的美国消费者采取一些措施。美国的储蓄率是全世界最低的。这对于全球经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美国的储蓄这么少,还要保持发展,就必需借用其他国家多余的储蓄,而惟一的途径是对中国这样的国家出现大量的经常项目和贸易赤字。如果美国多一些储蓄,而中国多一些支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稳定。
全球背景下的世界发展
中国的发展必须被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其中全球竞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亚洲的两种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例,一种是经典的中国模式,经济发展由出口和投资驱动;另一种是特殊的印度模式,由于缺乏基础建设、外国直接投资和储蓄,更多以服务业为驱动。这样就产生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印度提供服务,而中国是制造者,那么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处在什么位置?当日益增值的中国制造工人和技能日益增长的印度技术工人正在努力工作,获得繁荣,推动经济发展时,世界其他地区在做些什么呢?现在美国所做的一切就是为自己重新融资,开发非常复杂的再融资技术,让我们将美国变成一个巨大的自动取款机。那里的人只想着购买:卡插进去,钱吐出来。世界不应该这样运转。
发达国家必须加强在人力资本、教育改革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以应对挑战。不幸的是,那个世界还是停滞不前,而亚洲却在飞速发展。这有力地说明了,印度和中国正在产生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毕业生,在未来的一些年里(但未必是几十年),这两个领域将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
世界正处在与全球化搏斗的艰难时期。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反应是向内寻找问题,拿贸易逆差当替罪羊、在很多方面挑起争斗、限制现金流返回美国、激化移民问题。
一个例证是众多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的提案的产生。而事实上美国普通劳工的实际工资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变动了。拙劣的经济分析好像要让政府确信,美国工人的苦难是中国人的错。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由于美国储蓄的亏空,就算美国断绝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也无法消除巨大的赤字。
历史或许能提供更多的教训。事实上,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浪潮起始于1880年至1914年,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全球化最终被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贸易战和保护主义,以及相互指责和寻找替罪羊推进了坟墓。一旦世界走上了那条下坡路,即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似乎很难再爬上去。这是全球经济和全球化面对的真正的挑战。这是一个风险,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应该加以密切注意。
如今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外来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邀请你们来看看中国发展及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意义的原因所在,更为重要的是,看看两者之间的互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所面临的持续性的挑战正在增大。希望,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全球化的矛盾能够警醒美国政府、中国政府、欧洲政府及日本政府。世界应该应对这些问题,这样我们就不会重复导致上一次全球化终结的惨痛教训。
问答精采回放
问:您能不能谈一下人民币问题,及其与美元之间的汇率问题?
答:这是全球经济中一个倍加争议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反应。美国认为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因此美国人的一条出路显然是人民币升值,以抵消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即使通过了“舒默威胁”(Schumer Threat)法案,真的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27.5%的关税,这对中国来说将是可怕的,而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仍然得不到解决,它们会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且,美国消费者就要为之支付巨大的税。无法想象用德国产品来代替中国产品,因为德国产品的价格是中国产品的两倍。
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人民币将会逐渐稳步升值,因为中国对于本国发展尚不完善的金融系统及其改革尚存担心。有些人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对金融系统的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因为货币的剧烈动荡将在金融系统中引起不良的反应。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大幅变动是有益的,外汇市场的剧烈变动将鼓励对冲,促进中国出现流动性更强的外汇交易工具。
我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是合理的。但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如何其实并没多大关系,这只是个双边的汇率。真正的关键是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多边汇率。从这个方面看,自1994年底以来,人民币的升值比例已经达到9%。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长。
中国采用了一种更为谨慎和可测量的方式调整货币。我有理由相信这将在未来持续一段时间。
问:您刚才把中国和美国相比较,中国政府更多依靠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而不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发展。您对此有何评论?您对政策制定者有什么建议吗?
答:中国是一个相当程度的混合经济体。国家控制了经济的很大一部分。中国50%的固定投资由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合资企业操作,但目前,国有企业的产出大概占中国GDP的30-35%。货币管理机构使用传统的政策工具无法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或吸引力,这是混合经济产生的矛盾。所以,发改委的行政管理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在最近的两年中已经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政府正使用和2004年大致相仿的方法,试图使经济降温:利率提高一点,准备金提高一点,以及采用一系列的行政手段。这种做法两年前没有起到作用,我不认为它会对如今增长了35%的经济起到调节作用。中国有两个选择,要么采取更为强硬的货币政策,要么继续行政调控。这对于中国是个考验。我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政府这次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强硬措施,减速经济发展。中国不需要10%的年增长率来保证社会稳定。7%或8%就足够了,但是10%太高了,尤其是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是由两个正在世界其他地方引起麻烦的因素所推动的。
本文作者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及全球经济分析部总监
本文根据史蒂芬•罗奇先生2006年6月26日在中欧高层管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