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3:34

图文: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2日 17:06  新浪财经
  2009年12月22日,“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论坛。(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2月22日,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主持人汪洋:经过一整天的探讨,大家都很辛苦,但我们论坛还有好戏在后面。最后一节论坛题目叫“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个话题大家知道,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个会议就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挑战和我们的应对,各个国家的元首和领导进行了探讨。虽然达成的协议的法律约束不强,但对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非常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家知道碳问题,碳交易、碳关税以及碳生活、碳金融,还有赤道原则、赤道银行等概念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家也感觉到这些对我们今后的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应该说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共同应对,刘明康主席上午讲到,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机遇。包括周小川行长在几年前的金融论坛上,脱离了主题提到了碳排放碳金融问题,都意味着我们中国以及国际高层认识早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气候变化和碳金融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这个机遇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在后危机形势下怎么进一步崛起带来了什么,接下来我们演讲嘉宾就会给大家带来很精彩的演讲。这节演讲嘉宾有著名经济学家,有银行家,各个方面的人士,代表性很强。

  首先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先生演讲!

  刘世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我想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和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碳金融问题,碳排放交易的问题,到底对金融业的发展怎样都是很实际的问题。但都有一个前提,我们做了一些研究跟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哥本哈根大会刚刚结束,这个会可以说是期盼已久,举世瞩目,形成了一个政治性的协议,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大会以后怎么把这个事往前推进,怎么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进展,实际上是全球性的问题。这个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吵,自始至终都在争论,争论该排多少,发展中国家讲发达国家你们应该率先量化解决,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发达国家说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应该减排等等。这些问题吵来吵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谁减多少标准在什么地方,缺少尺度、标准。

  我们现在达成了政治性协议,也期待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及时达成某种协议,能不能执行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目前可能还会吵下去,一定要达到一个状态,建立一个责任体系,前提就是要解决谁应该减排多少,要解决这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实质性的进展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就是界定产权,第二排放权可交易,第三推进创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我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排放权的界定,我们主张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有以下几个判断,全世界如果没有温室气体那这个世界将不会存在,但问题是不能太多。所以现在讲究全球变暖是太多的问题,一旦国际社会认为多了就有问题,需要进行限制的时候,温室气体实际上就具有了我们经济学上讲的稀缺性,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时排放和生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你排多少,如果排的数额有限,排多少是发展的问题。另外温室气体有两个特性,一个就是说一旦排出来,在全球范围内是均匀分布的,再有一个特性,具有长期的滞留性,我们现在空气中滞留的有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中排放的气体。所以我们讲发达国家,你为什么要对气候变化承担更多责任,是因为现在大气中这么多二氧化碳,你在历史上是做出过贡献的,当然贡献是打了引号的。所以,既是现实的问题也是历史的问题,所以我们感觉到全世界如果大家发展全是相同的,而排放要受到限制,每个人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定一个基准,每个人应该排多少,人均历史累计排放应该是相同的。这样才体现了最大限度的所谓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主张建立一个国际排放权帐户,就是给每个国家设立一个帐户,这个帐户里写什么呢?就是每个国家比如我们设定一个年份,假定185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排了多少,然后和人均历史累计排放基准进行比较,比较之后有些是超过了,叫做赤字,有些还不足,叫做盈余。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我们把京都议定书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这个原则是非常正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坚持这样的原则,我们感觉到这个原则需要完善,它还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它不可估量。你区别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而我们如果有了帐户之后,就非常具体的用一个数量关系,把每一个国家要承担的责任或者义务,或者还有多少的发展空间、排放空间都非常具体的表现出来了。这是结束争吵落实责任的基础,帐户一旦建立起来,我们认为每个国家,如果有赤字,比如发达国家,现在本身的减排,提供资金或者提供技术,或者技术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做了这些事情都可以换算成货币量,在帐户中核算,如果用正的数值就可以减掉你账户上存在的赤字。

  这是我们做的初步研究,大家大概看看就行了,是全球平均的,累计排放一个人将近49.29吨,将近50吨。美国是259.28吨,大大的超过。美国总的超过的经济价值大概相当于6万多亿美元,相当当年GDP的60%左右,中国才19.58吨,还有很大一块的盈余,相当于GDP的111.73%。

  排放权的交易,这两天谈的很多,为什么进行排放权交易?我们减排是什么意思?是要做什么事情?实际上从全世界来讲,这个地球,如果用同样的产出一定要比过去更少的碳的排放,或者同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要比以前有更多的产出。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提高碳排放生产率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单位的碳排放生产率要提高,这是问题的核心。那么我们会看到实际上比如发达国家,或者一些比较生产力高的企业、地区,他花一个单位的碳排放可以产出比较多。凡是碳排放生产率比较高的一些国家、地区或者企业减排成本也很高,这样可以做一件事情,减排成本低的企业里可以购买排放量,这样可以满足我自己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出售排放量的企业可以得到收入,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易就没有这样的收入。这样的话,所谓排放权的交易就是使减排的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这个范围有多大呢?如果一个国家做就是一个国家的范围,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出现什么结果呢?如果是可交易的,如果给每个国家,把帐户都定下来,那么实际上碳排放是怎么一个走向呢?应该是向碳排放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和企业转移,会出现这么一个格局。这样大家就会有一个误解,因为我们主张人均历史累计排放这个东西作为基础,作为建立帐户的基准,但实际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实际碳排放不一样,凡是生产率高的地方肯定排的高,生产率低的地方肯定排的少。最终我们讲,我们主张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作为基准,并不是说实际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企业最后实际上达到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相当,实际上是达到的是帐户平衡。如果你的生产率比较高,碳不够用可以买,通过交易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面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每个国家的帐户平衡,碳排放交易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第三个作用,就是我们界定了产权,同时我们如果说有可能的话,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大家都在努力提高碳排放生产率,这样就会刺激大量的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和生产方式、新的市场、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大量的出来,这些东西叫什么?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包括我们的金融创新,大量的创新都会出来,所以我讲个人一个判断,我觉得应该说这次气候问题引发的,将来一定会出现的产权界定、排放权交易,特别是带动的创新,将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创新,将引领人类社会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时代,规模、深度、影响力很可能与人类经历过的蒸汽机、电力信息等重大革命处在同一水平。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看到一些现象,可以得到引证,现在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讲两个危机,一个讲气候危机,一个讲金融危机,你猛一听这两件事情没有关系,其实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讲气候问题,带动技术创新,为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发展寻找出路,使金融危机真正走出来,有新的增长点,使实体经济有发展空间,实际上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刚才也讲了全球气候谈判也在谈,哥本哈根会议有一个成果出来了,但我们还是需要更加积极、更加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真正可实施的协议出来,这可能还需要谈,谈的过程中还会吵,但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谈判还会谈下去,但由谈判带动的技术创新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你看看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这方面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我最近听到的消息,像美国硅谷风险投资相当一部分投在这个领域。所以我们期待这个领域中的新技术很可能出现一个重大的突破,带动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现在的碳交易、碳金融。有些预测,大概几年之后,不久将来碳交易规模很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市场,超过石油交易。

  最后讲讲中国如何行动,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其实我刚才讲第一步我们鉴定开放权,第二进行开放权交易,然后建立帐户,之后带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我们中国怎么来办呢?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帐户,把自己的帐户建立起来,以这为基础来计算和描绘我们未来中国减排的目标和路线图,当然我们国家已经公布了单位GDP的碳排放要降低40%到45%,我们把这个目标可以放在帐户中进行核算。另外我们有一个设想,不仅整个国家如此,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帐户。我们最近几年做节能减排力度很大、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不少地方反映说我这个地方相当落后,还要发展,你现在减排的力度各个省市自治区差不多,感觉不合理。实际上反映的问题现在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反映的问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国内不同发展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我们可以按照上述原则建立一个帐户,也是每个人负责把自己的帐户搞平衡。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加快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特别是现在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应该推进碳排放券交易的试点和推广,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积极的进展,国内好几个城市已经有了碳排放交易的机构,也在做尝试。据我所知,比如天津,他们正在开展企业资源减排的交易的实验。另外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选择一些行业,特别是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可以有一个强制性的配额,然后让他们进行交易。其实我们展望一下,中国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我想我们再讲一个前景,实际上现在这个领域刚才我说了最后是拉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之后是全球竞争,谁走的比较快、行动比较迅速,特别是技术比较好,谁有可能在全球技术进步过程中赢得先机,所以我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全球技术竞争和经济势力的格局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个过程中,中国是怎样的,我们有哪些优势、劣势,我们有挑战也有机遇,机遇大于挑战。为什么呢?中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不像比如IT产业或者其他一些新技术刚起来的时候和发达国家差距那么大,有些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并列齐驱的。再有我们的需求空间比较大,市场空间比较大,可以分摊成本等等。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这场技术竞争中,至少可以缩小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可以跟他并列齐驱,甚至取得局部领先的优势。

  总的来讲,如果我们可以看的远一点,提早做,有可能在中国排放帐户不出现赤字的情况下,渡过排放高峰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使减排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如果果真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可能走出一套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刘主任从碳排放,碳交易的全景给我们做的报告,那么认为中国在这个中间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我们还是很有机遇的,所以对于这样的演讲,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感觉到很鼓舞。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李扬先生做演讲。

  李扬: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高兴和老朋友再次聚会,我们的主题是“碳”,对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一些年代了,最早是一帮搞技术的人来做,然后金融学家在研究。真正引起注意是奥巴马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美国走出危机的重要措施,关于碳有很多角度,有技术、政治、经济的角度,我今天是从走出危机的角度来谈碳的问题。

  谈两点,一个是既然从这个角度,就需要从这次危机的根源做一个分析。我们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基础丧失,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有很多的周期,其中最大的周期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周期,这个周期是大周期,应该讲我们刚刚经历的这个危机是大周期中的谷底。我们的判断就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是一次经济危机,它的深厚基础在于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科技基础。我们不妨看一下危机之前的繁荣时期,做经济的人都会承认,那是非常好的时光,是世界经济市场从来没有过的时光。导致新经济产生的原因有三类,一类是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为基础。第二类是全球化,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的优势融入全球的经济,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地图重新画,当然也使得美国长期赤字得以显现,第三全球经济自由化,使得资源配置更为有效。上述三类导致危机之前,这轮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的经济这样的原因中,科学技术是第一重要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危机事实上是科技危机,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寻找新的科技基础,那么未来的增长必须找到一个足以和信息技术相匹敌的技术。美国奥巴马上台之后,一笔钱投下去分几部分,一部分是金融救助,一部分是为未来奠定科技技术,他找的是碳。但我们觉得,这个事儿我们保持一点警惕为好,看这个问题,我们很早就看到碳的金融问题。我们很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刚才我感觉到和以前不一样了,刘主任刚才说和蒸汽机、电力、信息相提并论,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它已经上升到政治问题甚至道德问题,我问过搞技术的,我问过好几个院士,他们跟我说,人不要这样自我多情,你没有能力影响世界,在二氧化碳排放里,人类累计排放下的不过1%,二氧化碳气体中,在有毒气体当中不过占0.016,你有什么理由把它夸大?我说你看看汶川地震,大自然那个破坏力在我们人类出生之前,地球天翻地覆,那是你造成的,你只是地球上薄薄的一层,所以这个事可能是被夸大了。所以值得注意的两点,它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约束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武器,从全球政治格局的矛盾来看,从技术上来看,它能不能像蒸汽机一样改变我们的世界呢?我们回答是恐怕不能,就这个问题我跟小川行长谈,有一个共识,我们可以在生产函数框架谈这个问题。从生产函数角度讲,蒸汽机、电力都是提高资本效益的。经济学的话是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了更多的东西,信息技术很难用生产函数表达,信息技术本身揭示了传统的物质资源之外的又一种资源。所谓生产函数提出的时候,对信息是忽视的。现在信息技术的产生告诉我们,在劳动、资本、土地之外,还有一个能够影响生产的因素和信息,它不能用生产函数解释。它降低成本吗?没有,它提高成本,它提高产出吗?没有,不降低成本不增加产出,怎么让我们世界以提高效率的方式发展?

  所以哥本哈根会议上要保持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立场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多的争议是有道理的。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事要做,我们更多的是从节能角度来认识,西方国家绝对不是从节能角度,是从限制你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角度谈这个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央关于碳的问题三句话,第一句话保持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前前后后的材料上都强调这了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节能角度,也就是说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碳的问题,这个角度完全可以。因此也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碳金融,我觉得碳金融很容易就炒出一个新泡沫。这次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很容易自我服务,很容易自娱自乐,搞出一个东西大家去交易,把钱搞进去,始作俑者赚到钱,让全世界承担金融泡沫的后果。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个事需要警惕。

  但回过来我们要找的是扎扎实实的能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科技因素,当然可以包括碳,但绝不仅限于碳。我们看到这次反危机过程中,中国政府显示出了独特的智慧,比如说在2008年救市方案中,大家比较关注4万亿,其实4万亿到现在还说不清楚,稍微了解一些情况的注意到后面有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但大家都常常忽略所谓一揽子计划里有十六个科技专项。中国政府推出十六个科技专项意思是说认识到此次危机是因为上一轮科技进步的潜力已经耗尽,人类社会需要找到新的科技基础,认识到这个事实,所以我们本来是打算逐个实施的科技规划一次推出。不仅如此,09年11月3号,温总理在一个挺突然的,其实没有安排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发言,他表示政府必须要讲了,而且已经比较成熟了,标题就是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个讲话中规划了中国未来可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从天上到地下,从材料到原料都有。这个讲话体现出一个逻辑,就是前面我反复说的,任何一轮经济危机,总是有新经济、新产业引领而走出,并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发展之路的。而08年以来的救市措施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如果延续下去会有恶化经济结构的弊端。

  那么刚刚结束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我们的看法,有一段描述就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研究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财政投入等等,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我们的眼光不局限在碳上,建立创新性国家,使科技发展作为有利支撑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又回到我们这些年老在说的创新型国家的主题上来。

  关于创新我们一说就有政府投入,我觉得当我们引为战略的时候,要确定一个看法,企业和市场是创新的主体。下面我们做一下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可以用这张图,技术研究一直到销售服务这是一个链条,又可以化为三个阶段,研究阶段、技术开发阶段、商业阶段,这个链条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任何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如何,就在于这样一些链条是如何安排的,从金融角度来说,每个链条传递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什么资金,是靠政府资金,政策性资金还是商业性资金,是依靠科研单位还是依靠企业就构成了不同的国家战略体系。下面我们做一个比较。

  做比较之前我们还要对创新体系做一个分析,实行有效的分工和交换,创新体制是一个链条,有一些安排是包打天下,我们要必须确认分工和交易的极端重要性,因为迄今为止,我们不管有什么新的技术,分工以及有效交易是过去时,现在和今后仍然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推行国家创新体系中也必须这样做。我们看一下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做的非常领先,我们看到基础、应用研究在大学,大学绝不做商业性开发,他有一些国家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向后延伸了一点,只是做技术,技术研究、技术试生产以及制造等等。而企业在创新链条中逐渐向前延伸,以至于很多企业做基础研究。在资金来源上我们看是产业界的资金来源为主。德国国家创新体系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差不多,德国作为一个加工技术非常先进的国家,它很注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以它的研究机构和专设机构很多集中在中间这个领域。

  我们看到中国呢,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国家的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大学,从摇篮到坟墓什么都做过,从技术研究一直到卖产品什么都做,部委省市自治区的研究机构也基本差不多,只是基础研究少做一点,而且整个体系中,企业是微不足道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差别,那么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热中于包打天下原因很多。一个是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所以要求大学创收,我想大学现在已经到了不整顿不可的程度了,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大学就是一个买卖场。除了卖产品什么都卖,文凭等等都卖,这个情况反过来说是因为资金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产权保护是不严格的,到底什么是我的,交易过程中应该怎么定价、多大的权利、如何分享是不清楚的。所以有被科研成果有被低价收购甚至白白流失的问题,所以科研人员亲自下海,十有八九不能成功。因此要想使科研人员发挥专长,在创新体系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不仅需要强调专业化分工还要提供财政支持,要有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在此前提下有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

  因此建设创新型社会,首先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觉得应当到了要把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科研机构,什么是开发性金融机构,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企业,什么都做的这样一种情况应该过去了,有了分工就有了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效益。这个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原则。

  最后一句话,用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企业是创新主体,市场是创新动力的观点,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李先生的精彩演讲,他也巧妙的把他主持人的碳排放的指标放在里面了,李先生语出惊人,提出来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科技基础的丧失。刚才刘先生也谈到到了碳排放,碳经济,同时他提出来不仅要着眼于新经济。李先生也从技术层面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也就是碳的问题创新概念,李先生就是从人类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再次感谢李先生。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先生发表演讲,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一定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欢迎胡先生!

  胡鞍钢:我今天讲的主题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那么最近我刚刚推了一本书就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这里有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迎接绿色革命,第二句话是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句话促进绿色合作,国际合作,第四句话做出绿色贡献。因为我本人是在1989年,当时有一篇报告生态赤字,专门研究中国处在生态赤字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当时提出七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第一就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那是二十多年前。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气候变化也好,国内国际的情况远比我们当时严重的多,因此当今以绿色为主题,更有助于我们识别发展的挑战,利用发展的机遇。

  我想有这么四个方面简单的给大家做个介绍,进入二十一世纪,我本人实际在99年写了一篇报告,认为中国最大的挑战是事业问题和创造就业问题。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在不断的解决,特别是今年我们会创造一千多万就业岗位,明年如果再创造一千多万的新增就业岗位的话,可能全世界我想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创造就业是最多的,因为根据,全世界主要的国家是要看能不能创造1800万就业岗位,但事实上仅中国就创造了一千万。人类最大的挑战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我想这个是重大的挑战了。当然人类发展本身是有代价的,我们看一下世界银行刚刚公布的彩图,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在人类一千多年以来,到工业化之前,大体温度变化是非常之小的,是按每一度来画的,以工业化时期开始作为零度,我们看一下它在工业化以来一百五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上升了不到一度,但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未来的一百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有不同的选择,也就是说人类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有可能按照现在的路线走下去的话,可能达到四度、五度,最新的研究认为可能达到七度。如果人类采取重大的行动,有可能控制在两度,大家看这个红线,最底下的部分。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不管怎样已经达成共识,就是我们要形成两度,避免两度以上。但是作为海岛国家,他们坚持不要超过0.5度,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

  我们来看看人类发展处在十字路口的话,我们称之为两种模式,一种就是黑色发展模式,它实际上是沿着1750年以来,人类发展的基本路线图走,就是经济是持续增长,那么碳排放持续的增长,到了1990年大家可以看到,全世界碳排放还和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碳排放是209亿吨,这条路线如果继续走下去,到2030年会达到400亿吨,大家就要问了,说要想控制到两度应该是什么路线呢?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绿色发展路线,这是根据IEA的研究和计算,也就是说争取应该是在2020年达到300亿吨左右。而后2030年再降到200多亿。这是另外一条道路,因此可以看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其实人类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就有可能迫使人类针对这场危机直接威胁自己也包括威胁自己的子孙,必须创新一个新的革命,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绿色革命。

  我们来看看这张图,可以看出来,人类在200多年前,1750年英国发动的第一场工业革命,发现和利用了大量的煤炭,那么同时是由英国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实际上是一场比煤炭革命更广阔的意义上,包括石油、其他的燃料化石,特别是电力、钢铁、铁路这场革命,人类还在继续排放碳。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我们看到的信息革命,更高效率的使用了能源,包括发达国家,中国也在高效率的使用,只是相对概念。人类三次工业革命表征的是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是增长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哥本哈根会议,或者说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发现这种发展方式是对人类的灾难,这也应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这个费用,这个代价太高。除非人类创新,新的工业革命。也就是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是势必的。而我们要问这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要使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开始脱钩,进而达到高峰而后下降,即便如此,从1750年排放的碳仍然长期存在在地球之中,仍然是威胁着人类,所以人类必须要进行新的选择。

  同样,作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与1750年以来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也仍然遵循了经济增长、碳排放上升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当然在九五时期我们发现经济也在增长,由于我们的煤炭消费下降,碳排放开始脱钩,其实中国有了第一次的脱钩,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那时候恰恰我们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然也受到了来自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扩大内需。但是我们2000年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模式,除非中国未来我们可以称之为能够率先或者和全世界一起闯出一个新路,我们称之为绿色发展之路。这个绿色发展之路来看,我们也做了一些计算,特别是我们做一些定量的计算,就是首先来看,如果我们不能比较早的达到碳的排放高峰,未来的支付成本非常之高。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碳的高峰期如果作为幅度来看越高的话,未来成本越大,因此有不同的选择了。过去我们是减排处于自身的利益,现在减排我们也必须放到全球环境下讨论和考虑了。

  可以说十多年前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碳排放下降,现在由于人类要共同应对这个挑战,就给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压力,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最重要的是迫使我们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它的减排成功就意味着全球减排的成功。事实上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当然知道,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也在不经意之中成为世界排放的超级大国,我们看看相关的数据,首先来看,我们在2004年碳排放量超过欧盟,尽管我们现在经济总量没有超过欧盟。2007年我们又超过了美国,关键是2028年,也就是说那时候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所排放的碳是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之综合。尽管我们现在排放量比较小,但事实上可以看到,中国几乎所有的污染指标占全球排放量总量的比重都超过人口比重。因为去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降到19.7%,你可以看一下,煤炭消费07年占世界总量的40.6%,按照原来2007年国家发改委的计划,201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不要超过26亿吨,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年会超过30亿吨。反过来我们看一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可以说从二氧化碳的角度来看,不仅我们受到影响,也影响到全世界,但是其他的污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硫的排放,我们13亿人口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个意义上也表明我们不经意之间就成为世界最大的黑猫。但现实来看只能事后诸葛亮,把这张图告诉大家,也包括最后的信息很重要。我们说发达国家是排放污染的主要国家,他们占了将近70、80%,这是事实,但同样,从1890年来的二氧化碳累计量,中国1990年是5.0,2007年是9.0,因此实际上从我个人来看,我们也没有必要指责发达国家,事实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国,按国家排序的话,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俄罗斯第三。因此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中国如何绿色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核心利益,也关系到人类的和谐利益。但大家知道减排是全球的公共产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提供这种公共产品,除非人类面临更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叫超越自己的思路,突破第一代猫的思路,它反映了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我们对人类发展之间的、对自然界影响的知识性。反过来我们看看中国的发展模式,我们做一下经验性的分析,当中国经济增长率,以九五时期为例,没有超过9%,在8到9之间,如果8.6大家看一下,能源增长率、发电量增长率、煤炭消费,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都是低增长,而且甚至还有负增长。当我们的经济增长一加速,超过10%,大家看一下,从2001年到08年,10.2%,所有的这些生态成本急剧增加,这就告诉我们现在要不要高增长,从自身经验来看,需要一个适度的增长,这个增长应该是高质量的,较低的生态成本的,因此可以从这张表可以看到中国最合适的增长率是8%到9%,这是我们的经验性研究。同样由于中国存在着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层层放大效应,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指标是7.5%,而这个指标是预期性指标,有了发达效应可能就在8%到9%,因此很多外国人问我,对中国而言有好处,对世界有好处的增长率是什么,我们告诉他就是8%到9%,当然从预期指标,我们就是7.5,但是我最近也到了各地访问、调研,有的地区提出明年我们一定要搞到15%、16%,甚至有的省去还要17%,我一听脑袋就大了。

  我们看看过去八到九年期间,我们累计消费的煤炭已经达到了175亿吨,今年由于要超过30亿吨,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09年十年间,我们消费的煤炭将超过20亿吨,什么含义呢?我们等于在排放了将近300亿吨到350亿吨的二氧化碳,大约就是这几年过程之中。这是很重要的事实,我想提醒一下。因此就需要我们必须发展模式转型,要改变我们猫的颜色,从黑猫变成绿猫。大家讲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认为是有的。我们看看创新之路,因为按照传统曲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碳排放可能在相对比较高的发展水平才能达到高峰,比如达到顶点,这是传统路径,其实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的。但作为中国来看,就是要参与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之中,走一条创新之路,我们把它称之为创新隧道路线,这个道路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第一我们争取在人均GDP相对较低的时候达到高峰点,第二我们希望高峰点远远高于传统路线的高峰值。第三累计的排放量明显的小于传统路线,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称之为绿色创新,当然绿色创新是广义的。

  首先来看我们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或者什么时机呢?我们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是最好的时期,从06年十一五规划,虽然没有考虑全球气候变化,但已经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使得我们有可能用三个五年规划花十五年时间,也就是说从2006年到2020年,大大的减缓我们的碳排放增长率,进而也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进入最高峰,实现到刚才我们所说的E点,而不是传统道路到2030年、2040年再达到高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有赖于创新了,包括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第二次思想解放,从原来的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从原来的实际上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的理念。第二个就是要创新绿色消费市场,因为我们只有鼓励绿色消费,尽管我们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已经考虑到这些了,怎么能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个当然就是创新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也就是说国家治理需要政府转型,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节能减排,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十一五规划是一个重大的标志。十二五、十三五将强化职能转变,最后是绿色技术创新。

  由此我结束我的介绍,归纳为四个核心观点,就是说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第二就是我们应该在新的世纪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第三,应该在国际上乃至全球促进绿色合作。最后一点我们作为十几亿的中国人民,应该在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绿色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他从人类碳排放的历程,分析了碳排放的规律以及低碳社会的路径,特别精彩的他讲到了中国需要从黑猫的致富理念转向绿猫的致富理念,绿色消费市场的创新,绿色治理机制的创新,我想他作为一个国情专家从中国和世界这个角度,对我们低碳以及低碳创新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谢谢胡先生!

  最后一位演讲的嘉宾是兴业银行(37.21,0.01,0.03%)股份有限公司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李仁杰先生,他所从事的兴业银行是唯一的赤道银行,也是在赤道原则的理念基础上,进行经营和发展的一家银行,我们欢迎李先生演讲!

  李仁杰: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论坛应该是最高规格的论坛,开到现在已经快结束了,今天的大会应该说是群英汇集集、精彩纷呈,一天下来确实很辛苦,首先向在座各位能坚持下来,坚持到最后的该座各位表示敬意。前面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都发表了非常全面、精彩的演讲,我作为一个最后的发言人,让大家不会感觉太无聊,或者有助于大家在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想我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家银行,从我们企业的角度、银行的角度,我们如何去实践并且在实践当中有所体会,看看这方面。

  我们兴业银行,进入碳金融是05年开始,04年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有一家是国际金融公司,IFC。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推动绿色金融的主要的推动者之一。他们04年进来,从05年开始我们就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我们首先切入点是做了节能减排的贷款。

  我们05年跟他们进行的技术交流、合同文本的谈判,06年正式签定协议。在推动节能减排贷款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渐的体会到作为一家企业应该要讲社会责任,银行要服务于经济,所以我们在银行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贷款支持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去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要关心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所以逐渐的介入了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实际上就是国际银行业在进行项目融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一些标准。按照金额,1500万美金以上的项目融资,一般国际上主流的银行都遵循这个原则,大概按照赤道原则发放的项目融资贷款占全球市场的大概80%多,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流银行基本上都是赤道银行。后来我们从08年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进行了董事会慎重决策,08年10月我们在北京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同时按照赤道原则理念方法约束我们各项的经营管理活动。

  我们在决策层面,我们在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全面介入了这项工作,同时,我们在总行部门当中,在合规管理部当中,专门加入这方面的任务,建立了专门的团队,把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项目贷款的风险作为合规风险的一个内容。在执行层面,我们09年1月份,在公司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业务部,叫做可持续经营中心,负责全行的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的营销。同时我们在所有分行都成立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形成了覆盖全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协调的体系。

  我们在制度体系和业务的流程进行了再造,根据赤道原则进行项目管理办法,同时把项目进行分类。我们来聘请了环境和社会的风险专家来修订我们评审的规划,同时也引进了一系列的调整工具、分析工具、风险监测工具和法律的文本。在全行明显了各个经营机构的具体的责任、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实现了全行的联动。在内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形势多样的培训,编写了简易的读本发给了员工普及知识。根据我们国家的现状,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少,所以我们内部还成立了一个专家库,建立了管理、环境和社会分析的专家库,这个专家有一部分行内的,有部分是行外的,为可持续金融实施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

  同时我们从06年开始首先向大家讲,是发放了节能减排的贷款,也有很多种类的,有传统能源类提高能源效率,有开发新能源的,而且从客户不同角度,有的是能源供应商的、有的能源使用等等各种企业都的。在06年第一期合作的基础上,08年我们和IFC继续合作,扩大规模。同时在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在碳金融、环境金融,包括碳金融。我们都有成功的案例。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加大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联合国规划署、世界银行IFC我们做了多轮回、多层次的交流,同时根据我们国家监管部门的安排,也与兄弟国家的银行做了交流,同时我们也虚心的学习国际上赤道银行的做法,包括花旗银行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非政府基金做了一些交流。在国内我们也进去了多层次的培训,与银监会、国开航、工商银行(5.07,0.00,0.00%)做了各方面交流培训,在国内也开展了与我们大型客户的培训交流。

  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说刚刚开始起步,但是也得到了一定荣誉,每年的金融时报IFC也颁发了这类的奖,兴业银行09年拿到了亚洲可持续银行奖的冠军,07年拿到了亚军,国内也得到了很多的奖项。

  下面我谈一下主要的实践体会。第一,就是经营实践的探索转变为公司治理的共识。首先,我们一开始把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看成是经营管理层的事情,或者是某一个经营机构的、银行内部某一条业务线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全员的参与,慢慢上升到全行上下共同的认识,而且我们董事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是一个共同的事情。首先银行是企业,银行要赚钱,银行要靠发展业务来回报。但是银行赚钱的过程当中,讲究经济效益的过程当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如何做到把义务融合进去,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不同层面抓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刚开始的时候等同于推广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比如说能效,现在是自觉的把它提升为金融的理念、规划,用这种理念规划我们全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在市场推荐一个产品。用这种理念规划,就刚才讲赤道原则的规划来统一我们经营的活动。第二,从被动的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的寻找机会,因为接受赤道原则,首先是一个约束,因为你不仅仅要考虑到银行这个贷款的其他风险,比如经营的风险,但还压考虑到项目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约束。但这个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节能减排、注重环境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是一种趋势,就存在很大的商业机会。我们从节能减排入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逐渐的发现很多新兴的业务领域,逐渐的打造我们为企业、社会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优势。一开始确实我们很多的员工认为兴业银行本来就是中小银行,我们在同业竞争过程中本来处于没有优势的地位,那么加了这个约束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的经营成本,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绿到精的转变,就是发现了很多的商业机会。而且对我们这家银行的品牌打造树立很有好处。

  第三从单一的金融产品开发推广转变为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面的再造。我们重构了兴业银行的环境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同时我们全面改造了传统信贷业务的流程,推动了我们整个经营模式的转变。前两个月,11月22号,联合国开发规划署开了一次全球的环境与金融的高峰论坛,我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做了主旨演讲,我的演讲应该说在会议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的关注,为中国银行(4.10,0.00,0.00%)业赢得了一定的掌声和赞誉。我后面很多发言的代表发言当中再三提到兴业银行,提到了中国银行。从这件事,实际上我认为表明了在气候的问题、环境问题、发展模式的问题方面,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开始行动。我们在国际论坛上的发言实际上是代表中国银行业的声音,我相信我们这几年的探索,一定会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同行动,为我们国家的更美好的未来、更美好的环境做出我们中国银行业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李行长,李行长是从银行家的角度,特别是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的这些年的探索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由黑转绿的过程中,我们的银行业是受到了赤道原则的约束,但更有发展的前景,他非常详细的、非常精炼的讲到了实践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我相信对在座的很多的银行业的同志们很有启发。再次感谢李行长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最后一小节也结束了,结束之前我想讲这么几点想法。

  就是我们这次论坛从一开始就两个主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它的路径。同时提出了低碳金融对中国的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了什么,我相信这一天的嘉宾演讲,虽然分的出小专题,但实际上我们从上午各位领导的演讲和下午各位专家的演讲都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以及低碳社会等等方面都展开了很好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很精彩的意见和建议,这使我想起开会之前我听到一个悲观的说法,说我们全球的碳排放的存量只够我们按现在排放的速度20年就全部用完了,那时候人类将面临什么呢?我们没有氧气,每个人带着防毒面具式或者氧气桶那样生活工作,多么可怕的景象。但刚才我们的专家、上午的领导提出了很多怎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路径和办法,我感觉到我们有信心,特别是刚才李扬院长,他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修补自己的欠缺,很好的生存和发展是大有希望的,我想今天的论坛从这个角度也很有收获,我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